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论文-赵妙瑜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论文-赵妙瑜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代中国,兴女学,女子教育,观念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赵妙瑜[1](2018)在《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各类女子教育观念的内涵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有着不同的意义,梳理、探讨这些女子教育观念,能够展现女子教育观念本身含义的演变,及其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妇女观、性别观等观念的变化。同时,近代女子教育观念,作为近代中国观念史的组成部分,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研究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念,也可以从不同方面感知、呈现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画面。19世纪后半叶,“兴女学”作为一种救国主张被知识分子所提出,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及西方文明的影响,兴女学作为强国保种的手段而被多数知识分子认可,并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思潮。总体而言,“兴女学”思潮的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兴女学与社会发展、兴女学与女性发展两个方面。同时,思潮会影响实践活动,在兴女学思想的影响下,时人进行创办女校、大学开女禁、中学男女同校等“兴女学”实践活动。以“兴女学”思潮与实践为背景,传统的贤母良妻教育观念内部分化成为绝对的贤母良妻主义、相对的贤母良妻主义以及母性主义。随着社会近代化历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西方文明的影响,近代中国产生了女国民、男女平等及独立人格叁种主要的女子教育观念。女国民教育观念伴随着近代国家观念、国民观念的出现而产生,表现了对女性国民身份的认可,并且强调女性对于国家的义务。男女平等教育观念是男女平等思想在女子教育观念上的体现,强调男女享受同样的教育权,并要求男女接受同等的教育。独立人格教育观念是摒弃女性各种附加身份,使“女人”成为“人”,真正以女性为主体的、追求女性人格独立的教育观念,也是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念的整体发展表现出女性家庭职责比重减少、国家义务增强和女性主体身份凸显等特点,而且各种观念的产生与演变都与具体社会背景相关联,时代特征鲜明。此外,虽然近代女子教育观念并未完全被近代社会所接受,但是仍在近代女子教育内容、近代学制改革、妇女解放及社会观念变革等方面有所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30)

李思思[2](2017)在《教会女学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大量传教士来华。为了更好地传播基督教,他们在中国兴办女子学校。教会女学在中国存在了近百年的时间,由起初的困难重重到发展的越来越壮大,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教会女学打开了中国女子求学的大门,解放了妇女的思想,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对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何玮[3](2016)在《“新女性”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吴贻芳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聚焦近代中国社会"新女性"的代表性人物——吴贻芳,探究近代中国社会对"新女性"而言的意义所在,解析"知识"生产的历史性及政治性特点。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到,作为接受过近代教育的"新女性",吴贻芳无疑是西方知识生产的载体和传播者,近代科学知识、人文关怀、近代国家意识、民族主义等构成了其价值判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西方文化一方面向东方输出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精神,却也同时将文化优越感和侵略性色彩带到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中来。在国家、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出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尽管吴贻芳曾想把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古典博雅教育在金女大推广深入,但国难当头之际,拯救民族国家成为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职责,留给这位"新女性"的选择由此变得简单明了,以金女大为载体的知识生产也具有了浓厚的历史性及政治性色彩。(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朱娜[4](2016)在《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教育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教育发展经过了艰难起步期(1840—1911年)、缓慢发展期(1911—1927年)、发展改善期(1927—1949年)3个阶段。近代女子体育教育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促进女子角色转变;促进女子体育教学体系的形成;提升国民对于女子体育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体育文化导刊》期刊2016年08期)

何玮[5](2015)在《论社会性别视域下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是近代学校教育确立的重要时期,女子学校教育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转变。文章聚焦清末民初政府的女子教育政策,剖析其对女性这一社会性别重新界定及塑造的历史过程。随着女性作为未来国民母亲的教育功能被"发现"和"挖掘",女性最终被纳入近代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家政学教育"叁大课程模块的设置,旨在将"女性"定位于家庭。将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程设定为必修科目,意味着以往衡量女性"才"与"不才"的诗词等标准退却到边缘位置,取而代之的是近代科学知识的习得。女性的知识结构被重新界定,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意义及内涵也随之被重新书写。(本文来源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李秀伟[6](2015)在《近代中国女子解放运动与女子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旧中国的女性一直处在社会的底层,妇女解放问题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虽然历经了几次女子解放运动,但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其关键在于女性教育的落后。思想的落后使她们不能自知,知识的贫泛使她们无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地位。普及、深化教育是女子解放的必经之路和基本方法。(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5年17期)

童萌[7](2015)在《基督教女子教育与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一文中研究指出贝满女子学校是近代北京第一所基督教女学,由美部会传教士贝满夫人创办,其发展轨迹与近代基督新教在华传播的时间线索基本相合。该校的发展历程分为前、后两部分,可将其本色化的转型期视为中介点。作为传教士所办的基督教学校,传播福音和培养教会人士是贝满存在的首要目的,也使得“宗教”必然成为其前期发展的主题。然而,经过20世纪初的本色化运动,贝满女校的宗教色彩由强渐弱,转而着重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这也使“育人”成为学校后期发展的主题。这两个主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代表贝满女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各异的发展重点。鉴于贝满女校在近代中国基督教史和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发展历程在基督教女校中极具典型性。在近代中国女性解放运动中,以贝满女校为代表的基督教女校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将女性权利意识引入中国,试图维护她们的生命健康和婚姻自主。此外,基督教女校还促进了中国女性的自我解放,使其将自身的定位转变为社会成员。当女性开始主动服务社会和建设社会时,中国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亦逐渐消解。(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5-05-01)

徐悦超[8](2014)在《中国女子留日教育对近代中国女权主义启蒙的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权主义(Feminism)思想萌芽于十八世纪初,女权主义最初是一些受过教育的商人和下层士绅阶层妇女发起的抗议运动,她们撰文反对男性在家庭中独断专行而把妇女放在奴隶的地位。"女权主义最早出现于法国,五四时,传到中国,定义为女权主义。"中国女权运动兴盛于二十世纪前二叁十年代,受过新式教育的中上层知识女性首先起来矢志于妇女运动自身权益的争取。"而近代中国女子留日的这段重要史实对其影响又很值得探讨。但二者关系复杂,涉及近代中国社会诸多方面,就此仅从近代中国女子留日教育对近代中国女权主义在教育、政治和思想观念方面的启蒙影响加以浅谈,以期对当下中国留学生群体所能产生之影响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4年04期)

王晓轩[9](2013)在《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潮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教育一直局限于以家庭为主的女学中。晚清时期,在西学东渐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冲击下,爱国的知识分子在探求救国救民道路时,关注到妇女的受教育权的问题,提出各自的见解,形成不同的女子教育思想。本文对晚清时期女子教育思潮进行探讨,分析了解中国女子教育各时期的思潮观点、贡献及局限性。(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3年19期)

刘君[10](2012)在《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课程设置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普通女子教育、女子师范教育、女子职业教育叁方面分析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指出其主要特征是重视"修身"课,"家政"是必修课,重视办出体、音、美特色,"国文科"注入新的内容,设置实用的社会和自然科学类课程。(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大量传教士来华。为了更好地传播基督教,他们在中国兴办女子学校。教会女学在中国存在了近百年的时间,由起初的困难重重到发展的越来越壮大,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教会女学打开了中国女子求学的大门,解放了妇女的思想,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对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赵妙瑜.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2].李思思.教会女学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J].吕梁学院学报.2017

[3].何玮.“新女性”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吴贻芳个案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

[4].朱娜.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教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

[5].何玮.论社会性别视域下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5

[6].李秀伟.近代中国女子解放运动与女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5

[7].童萌.基督教女子教育与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D].暨南大学.2015

[8].徐悦超.中国女子留日教育对近代中国女权主义启蒙的再认识[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

[9].王晓轩.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潮浅析[J].文教资料.2013

[10].刘君.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课程设置及特征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标签:;  ;  ;  ;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论文-赵妙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