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耐力论文-李彤,沈嘉钰,金洋洋,贾永琪,李正彬

肌肉耐力论文-李彤,沈嘉钰,金洋洋,贾永琪,李正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肌肉耐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等速,针灸,功率,运动表现

肌肉耐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彤,沈嘉钰,金洋洋,贾永琪,李正彬[1](2019)在《针刺应用于男性肩关节屈伸肌群肌肉耐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针刺通过调节生理系统维持身体的稳态来预防或治疗疾病,达到增强自我治疗的能力的目的。在竞技体育领域中针刺已被用于治疗运动损伤、运动疾病和消除运动后所产生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同时针刺可以激活运动员的运动肌肉和肌肉调节系统,对运动能力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肌肉耐力训练可以在有效防止肌肉耐力下降。从目前有关针刺与运动相结合的研究来看,缺少针刺对运动中的肌肉耐力表现的研究,而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有效的手臂运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肩关节的表现。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利用针刺刺激肩关节周围肌肉来研究针刺对肩关节屈伸肌群肌肉耐力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共招募了18名吉林体育学院健康男性大学生(年龄:20.51±2.67岁;体重:77.7±18.01 kg;身高:177.47±4.98 cm)。所有受试者的惯用手臂均为右臂,实验前具体要求如下:确认受试者无针刺恐惧和晕针现象;确认受试者无右臂损伤的经历。确认受试者在过去24小时内无剧烈运动;确认受试者被测试的肌肉无异常症状;同时在研究开始前的两个月,保证受试者没有接受特殊训练的情况,在试验期间保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和饮食。每位参与者均需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吉林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实验中,每位受试者在针刺前后分别需要完成一次肩关节肌肉等速肌力测试。测试内容为全肩关节前屈后伸5次,速度为60°/s。预测试记为Pre,后测试记为post。受试者上臂测试时取仰卧位,采用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CON-TREXMJ,Zurich,Switzerland)。选取的针刺穴位为中府(LU1)、天府(LU3)、侠白(LU4)、臂臑(LI14)、肩髎(SJ14)、臑会(SJ13)和消泺(SJ12)。针刺由专业经验丰富的针灸师使用0.25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时长20分钟。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版本22(SPSS Inc.,Chicago,IL,USA)进行,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针刺前后各指标有无差异,认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伸肌平均速度、伸肌峰值功率、屈肌峰值功率、伸肌峰值功率平均值、屈肌峰值功率平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介入后伸肌平均速度(deg/s)从针刺前的47.75±3.28增加到48.77±2.16(+Δ2%,P<0.001);伸肌峰值功率(W)从针刺前的50.81±17.27增加到78.61±11.03(+55Δ%,P<0.001);屈肌峰值功率(W)从针刺前的38.50±11.05增加到51.88±7.42(+35Δ%,P<0.001);伸肌峰值功率平均值(W/kg)从针刺前的0.60±0.28增加到0.97±0.26(+62Δ%,P<0.001);屈肌峰值功率平均值(W/kg)从针刺前的0.47±0.18增加到0.63±0.16(+Δ34%,P<0.001),而伸肌最大速度、屈肌最大速度和屈肌平均速度的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平均功率增加可能显示肌肉维持高功率运动的耐力。通过使用针刺的方法对前臂肌肉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受试者屈肌伸肌的峰值功率和峰值功率平均值均有增强,因此针刺可以有效的提高肩关节肌肉耐力。大多数耐力项目运动表现由运动员在特定距离下所能保持的平均速度所决定。虽然伸肌平均速度有所提升,但屈肌平均速度并不明显。原因可能在于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穴位为中府(LU1),天府(LU3),侠白(LU4),臂臑(LI14),肩髎(SJ14),臑会(SJ13)和消泺(SJ12)。这七个穴位主要刺激的是与肩关节内收和外展功能相关的肌群。而选取与刺激肩关节前屈及后伸相关肌群的穴位较少。这也提示了我们在今后实验中应该根据运动动作需求进行针刺穴位的选取。本研究为针刺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提供了部分实验数据支持,对运动员的训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体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针刺可以减少职业运动员通过运用非法药物或非法手段来提高成绩的表现。由此我们建议可能运用针刺作为一种几乎无副作用的辅助手法来提升运动员肌肉耐力等运动表现。但将针刺运用于体育运动训练时,为了防止以及达不到预定目标或者引起所要增强运动表现方面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肌力不平衡,对选手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应该依据不同运动专项所需要运用的肌群来选择不同针刺穴位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何琴[2](2019)在《关于力量训练结合特定增强训练对于快速力量及肌肉耐力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发展是特定年龄段和特定时期需要特别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青少年身体发育的敏感期错失后,将给后期的训练带来不可逆转的问题。中长跑教练应该在整个年度训练周期中定期使用综合力量和增强训练计划,以获得最大力量的增益。(本文来源于《灌篮》期刊2019年12期)

俞金刚[3](2019)在《肌肉耐力训练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培养是我国竞技游泳发展的基础,加强青少年游泳后备力量的训练力度是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变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专门针对肌肉耐力训练的方法手段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进行了研究。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肌肉耐力训练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成绩的影响。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等数据平台搜集有关游泳训(本文来源于《青少年体育》期刊2019年03期)

张阳[4](2018)在《北京市肢体残疾中老年肌肉耐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理论结合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开发适合肢体残疾中老年肌肉耐力的评价指标和测试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对残疾人肌肉耐力评价标准进行初步探索,为以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帮助。研究对象与方法:对北京市各城区肢体残疾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本研究肌肉耐力评价指标的科学性验证工作包括指标理论筛选、完成度检验和重测信度检验、指标鉴别力分析、回代检验,最后构建评价体系。回代检验测试也可以调查耐力现状及制定评价等级。基本数据进行一般性描述统计;不同年龄段的肌肉耐力差异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指标可行性用完成度计算公式衡量;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检验指标稳定性及相关度;变异系数评价指标鉴别力,评价参考标准运用离差法划分为5个等级。研究结果:1.指标理论筛选结果:60s固定负荷屈肘、60s单臂卧推、负重前平举、10cm仰卧起坐、45度仰卧举腿时间、30s仰卧举腿(90度)、40s座椅实验、30s连续深蹲起。2.符合完成度>85%的指标为:60s固定负荷屈肘(92%)、60s单臂卧推(88%)、45o仰卧举腿时间(86%)、40s座椅实验(91%)。3.第叁次综合考虑指标稳定性和相关度,入选指标为:60s固定负荷负重屈肘(P=0.28 r=0.64)、45度仰卧举腿时间(P=0.85 r=0.83)、40s座椅实验(P=0.27r=0.73)。4.经过指标鉴别力分析及回代检验入选的适宜指标为60S固定负荷负重屈肘、45度仰卧举腿时间、40s座椅实验。5.回代检验测试结果得到了3项测试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耐力现状,离差法制定了5级评价等级.研究结论:1.建立了肢体残疾中老年肌肉耐力评价指标体系,W类指标为60S固定负荷负重屈肘、S类指标为45度仰卧举腿时间、40S座椅实验。2.通过离差法制定了肢体残疾中老年肌肉耐力5级评价参考标准(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8-05-09)

闫啸宇[5](2016)在《20-39岁成年人肌肉耐力评价指标的筛选与标准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研制出一套能够有效评价出20-39岁成年人全身主要肌群肌肉耐力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大量人群测试采集我国成年人肌肉耐力数据,研制出肌肉耐力评价标准,以科学有效的引导民众锻炼,提高我国成年人身体素质水平。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对国内外肌肉耐力评价指标进行理论筛选,之后完成理论筛选指标测试方法的标准化工作。指标效度检验为通过肌肉耐力测试,使用因子分析验证并筛选指标、难度检验和表面肌电测试,并对指标的信度、客观性进行检验,确定适合20-39岁成年人的肌肉耐力评价指标。并对932名(男性387名,女性545名)20-39岁成年人进行肌肉耐力测试,制作百分位数评价等级表和累进评分表。研究结果:1.因子分析中,在第1公因子中载荷较大的评价指标,按不同身体部位分别为上肢:俯卧撑(男)/跪卧撑(女)(0.797)和坐姿哑铃推举(0.640);躯干:平板支撑(().815)和12cm仰卧起坐(0.783);下肢为深蹲(0.611)。2.在难度检验中,符合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难度要求的指标为:固定负荷负重屈肘(100%)、坐姿哑铃推举(99%)、平板支撑(100%)、仰卧举腿(91%)、深蹲(100%)和座椅实验(100%)。3.本研究所选取的坐姿哑铃推举、平板支撑和深蹲的幅频联合分析结果均显示相应肌群疲劳的发生,表明所选指标可以有效促使所测肌群达到疲劳,本研究所选指标能有效地检测出所测肌群的肌肉耐力素质。4.本研究所选指标信度检验结果表明两次测试各指标成绩相关程度均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0.982和0.916)。指标客观性检验结果显示两次测试各指标成绩均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8、0.977和0.964)。表明本研究所选指标符合监测指标在信度和客观性方面的要求。5.按不同性别、年龄组分别制定20-39岁成年人肌肉耐力百分位数评价表和累进评分表。研究结论:1.适合20-39岁成年人不同部位肌肉耐力的评价指标为:坐姿哑铃推举、平板支撑和深蹲。2.使用百分位数法和累进计分法可以建立20-39岁成年人上肢、躯干和下肢的评价标准。(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6-05-03)

蔡前鑫[6](2016)在《肌氧饱和度评定肌肉耐力和全身耐力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实时连续监测运动员在不同形式运动过程中股外侧肌氧饱和度参数的动态变化,探讨肌氧饱和度与肌肉耐力和全身耐力之间的关系,为用肌氧饱和度评定肌肉耐力和全身耐力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实验一:以14名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选取受试者的股外侧肌为待测部位。实验过程中,首先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量出受试者的肌氧饱和度安静值和“零点”值;然后通过等速肌力测试方法测量肌肉耐力水平:采用BTe测力系统测量膝关节等速屈伸过程中伸肌力量的变化,通过伸肌力量的变化计算出伸肌耐力指数;整个测试过程中实时连续监测股外侧肌氧饱和度的变化,并记录测试过程中肌氧饱和度最低值;将肌氧饱和度相关参数与耐力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实验二:以29名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首先测量出受试者的肌氧饱和度安静值和“零点”值;然后通过运动有氧能力测试方法测量全身耐力水平:采用线性递增速度进行运动有氧能力测试,运动中实时连续监测呼气成份和股外侧肌氧饱和度的变化,采集有氧代谢能力的相关参数:无氧阈摄氧量绝对值、无氧阈摄氧量相对值、无氧阈速度、最大摄氧量绝对值、最大摄氧量相对值、最大摄氧量速度、力竭速度,以及肌氧饱和度的相关参数:运动前安静状态股外侧肌氧饱和度的值及运动中肌氧饱和度最低值,然后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阻断血流蹲起过程中、等速肌力测试过程中以及递增跑过程中,肌氧饱和度逐渐下降并达到最低值,最低值的平均值分别达到34.2%、43.7%和41.5%,之后不再随着运动的进行而继续下降;(2)阻断血流蹲起过程中肌氧饱和度最低值即肌氧饱和度“零点”值,显着低于等速肌力测试过程中及递增跑过程中肌氧饱和度最低值;(3)阻断血流蹲起过程中以及等速肌力测试过程中肌氧饱和度最低值、下降幅度以及下降率与耐力指数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P<0.05),其中,阻断血流蹲起过程中及等速肌力测试过程中肌氧饱和度下降率与耐力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890,r=0.953;(4)受试者的肌氧饱和度“零点”值(0%r SO_2)、肌氧饱和度安静值与“零点”值的差值(100%rSO_2-0%rSO_2)以及变化率(100%rSO_2-0%r SO_2)/100%r SO_2与有氧代谢能力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中,(100%rSO_2-0%r SO_2)/100%r SO_2与力竭速度(Vmax)的相关系数r=0.852。研究结论:(1)阻断血流蹲起过程中、等速肌力测试过程中以及递增跑过程中,随着运动的进行肌氧饱和度逐渐下降并达到最低值;(2)肌氧饱和度“零点”值显着低于等速肌力测试过程中以及递增跑过程中的肌氧饱和度最低值得出,通过阻断血流并运动的方式获得的肌氧饱和度“零点”值更加接近理论上的肌氧饱和度“零点”值;(3)肌氧饱和度参数与肌肉耐力和全身耐力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即肌氧饱和度“零点”值越小、变化幅度及变化率越大,其肌肉耐力和全身耐力越好;(4)肌氧饱和度可以用来评定肌肉耐力以及全身耐力水平。(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3-01)

齐玉刚,刘政宇,谭思洁[7](2016)在《20~69岁人群肌肉耐力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身体各部位肌肉力量综合测试,探讨我国普通人群肌肉耐力增龄性变化规律,为今后肌肉耐力测定及大众健身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20~69岁837名(男421,女416),5岁分组。进行15RM的仰卧推举、负重屈肘、曲臂支撑、仰卧举腿、1 min连续半蹲起次数测试及对比,绘制肌肉耐力年龄变化曲线。结果:(1)男性肌肉耐力水平在20~30岁达到高峰期,35~39岁下降非常显着,其中下肢肌肉耐力下降最早,建议加强此年龄段的肌肉耐力锻炼,尤其应注意下肢肌肉耐力的锻炼;(2)女性肌肉耐力水平在25~30岁达到峰值,此后开始出现下降,其中腰腹及腰背部肌肉耐力下降最早也最为明显,50岁以后身体各部位肌肉耐力均下降明显,建议加强此年龄段的肌肉耐力锻炼,尤其应注意腰腹肌腰背部肌肉耐力锻炼。结论:仰卧推举15RM、负重屈肘15RM、曲臂支撑、1 min连续半蹲起次数等方法在普通人群中测试安全性和应用性较好,可表达不同年龄人群肌肉耐力水平,所建立的参考值可供今后研究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蔡前鑫[8](2015)在《肌氧饱和度与局部肌肉耐力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在竞技比赛中,由于运动形式的不同,对不同部位肌肉有着不同的耐力需求,因此若要进行针对性训练,就需要先对运动员不同部位的肌肉耐力进行评定,当前的肌肉耐力评定方法有很多种,但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之处:有些受到体力分配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不适合年龄较大的实验对象,另一些则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还有的方法会受到场地的限制等等。肌肉耐力主要决定于慢肌纤维比例、骨(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期刊2015-11-05)

闫啸宇,覃德洋,张一民[9](2015)在《四种平板支撑动作评价躯干肌肉耐力指标筛选及肌耐力增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躯干是人体运动的中心环节,是完成绝大多数动作力量产生和传递的核心区域,是人体动力链的中间环节。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适合普通大众的测试躯干肌肉耐力的指标并通过大规模测试研究躯干肌肉耐力的增龄性变化特征,为今后制定躯干肌肉耐力评价标准建立理论依据。本研究将八级腹桥动作分为四种姿势,即标准姿势的平板支撑、及(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期刊2015-11-05)

范丽敏[10](2015)在《中老年人肌肉耐力评价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筛选出适合中老年人的肌肉耐力综合评价指标,并在制定综合评价标准的方法学体系中,凝练出最佳方案,为今后制定该人群全身肌肉耐力评价标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肌肉耐力测评指标进行初步理论筛选;然后通过肌肉耐力测试和表面肌电测试,对指标难度、信度、效度、客观性进行分析;确定适合中老年人的肌肉耐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对478名(男203人,女275人)40岁以上中老年人进行规范化测试;在对综合评价方法的讨论中,采用复合累进评分法和百分位数法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1)指标难度筛选中,固定负荷负重屈肘(30s、60s)、平板支撑和座椅实验(30s、60s)分别以100%、100%、90.70%、96.40%和89.30%入选。(2)幅频联合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所选耐力指标均能有效监控到相应肌群的疲劳发生,表明所选指标可以诱发所测肌群达到疲劳,符合本研究的评价目的,能有效地反映出所测肌群的肌肉耐力素质;(3)分析上下肢各肌的iEMG斜率变化拟合线可知:60s的测试时长比30s,更能充分激发原动肌到疲劳,即更容易体现指标的耐力属性,有效性更好。(4)指标信度检验结果显示:两次测试各指标相关程度均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0.970和0.987);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虽然两次测试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所选指标稳定性较好、信度较高。(5)指标客观性检验结果显示:两次测试各指标均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7、0.956和0.984);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两次测试结果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本研究所选指标符合监测指标体系在客观性方面的要求。研究结论:(1)适合中老年人不同部位肌肉耐力的测评指标为:60s固定负荷负重屈肘、平板支撑和60s座椅实验。(2)所筛选的中老年人不同部位肌肉耐力测评指标,符合体质综合评价指标筛选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要求。(3)肌肉耐力评价方法研究的结果表明:复合累进评分法评价更为客观、形式更加合理。(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5-05-04)

肌肉耐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发展是特定年龄段和特定时期需要特别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青少年身体发育的敏感期错失后,将给后期的训练带来不可逆转的问题。中长跑教练应该在整个年度训练周期中定期使用综合力量和增强训练计划,以获得最大力量的增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肌肉耐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李彤,沈嘉钰,金洋洋,贾永琪,李正彬.针刺应用于男性肩关节屈伸肌群肌肉耐力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何琴.关于力量训练结合特定增强训练对于快速力量及肌肉耐力影响的研究[J].灌篮.2019

[3].俞金刚.肌肉耐力训练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

[4].张阳.北京市肢体残疾中老年肌肉耐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18

[5].闫啸宇.20-39岁成年人肌肉耐力评价指标的筛选与标准的建立[D].北京体育大学.2016

[6].蔡前鑫.肌氧饱和度评定肌肉耐力和全身耐力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6

[7].齐玉刚,刘政宇,谭思洁.20~69岁人群肌肉耐力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

[8].蔡前鑫.肌氧饱和度与局部肌肉耐力的相关性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2015

[9].闫啸宇,覃德洋,张一民.四种平板支撑动作评价躯干肌肉耐力指标筛选及肌耐力增龄变化规律[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15

[10].范丽敏.中老年人肌肉耐力评价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

标签:;  ;  ;  ;  

肌肉耐力论文-李彤,沈嘉钰,金洋洋,贾永琪,李正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