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与普通高中生自我概念差异分析与反思

中职生与普通高中生自我概念差异分析与反思

一、中职生与普高生自我概念的差异分析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强[1](2021)在《职高生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心理资本与专业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学习适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以适应学习生活的倾向,它是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职高生的学习适应状况也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影响学习适应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学生自身、所学专业、教材使用等。从家庭和学校因素来看,家人、朋友、同学和教师等人的关心和帮助会对学习适应产生影响,这些都属于社会支持的范畴;从学生自身来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乐观、自信、坚韧和高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品质时,其学习适应也相对较好,这些心理品质统称为心理资本;还有研究表明,专业认同对学习适应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出于对所学专业的认同,认为自己的兴趣、思维特点与本专业相切合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学习动机,面对学业上的困难也能克服,从而具有更好的学习适应能力。为了解职高生学习适应现状,探讨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心理资本和专业认同在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中职生专业认同量表》和《学习适应行为问卷》对张家口市某职业高中5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PSS25.0和AMO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职高生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显着;心理资本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性别上差异显着;专业认同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在专业选择上差异显着;学习适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专业上差异显着。(2)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呈两两显着正相关。(3)社会支持对心理资本、专业认同、和学习适应具有显着预测作用;心理资本对专业认同和学习适应具有显着预测作用;专业认同对学习适应具有显着预测作用。(4)社会支持对学习适应的直接效应不显着。(5)心理资本在社会支持和学习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专业认同在社会支持和学习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资本与专业认同在社会支持和学习适应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范东雨[2](2021)在《新任务驱动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基础》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行业重组升级和职教改革的深入,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专业链与产业链也在不断细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产业适配度均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存在于中职课堂的教学问题因此被放大凸显。为应对解决中职教学问题,各种新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培训、项目化办学等形式传递到课堂教学中,传统的纯“讲授式”职教课堂正逐步跃升至“讲授式”与多种新教学方法共同施用的新阶段。另一方面,由于新教学法大多来自基础教育课堂教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或直接引进自职业教育发展较快的发达国家,因此容易造成在与中职学情的适配上存在忽视个体差异、学习目标不统一等共性问题。聚焦学习主体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中职生在面对学习期望、身份认同、家庭、社会以及产教融合中存在的种种矛盾与不均衡,内心呈现高度异化分离状态,不仅衍生出目标混沌、抗拒学习等外显失范行为,同时也导致了错误归因、自暴自弃等内隐失范状态,这些都对目前中职课堂教学秩序构成严重挑战。产业角度来看,电子商务行业更新速度快、知识覆盖面广、实践要求高以及岗位种类全等特点亟需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推陈出新,既要适应生产实际,做到产教融合,还要贴合中职生学情,做到因材施教。任务驱动教学法风靡全球数十年,借助以目标为导向的优势强化学生主体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而且对健全学生人格、推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注重师生情感互通和社会科学原理的前提下,基于任务教学法的教学行为改良不仅能对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优化,还具备辐射引领其他专业中职教学的条件。本选题立足于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教学,充分探究人本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社会科学原理,在现有任务驱动教学行为上进行实践革新,提出旨在减除学生内心异化与行为失范状态、推动课堂产教融合以及共建家校合作目标的新任务驱动教学策略。选题第一部分主要以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说明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基于现有教学方法的分析梳理,设定新任务驱动教学改良策略;第三阶段通过样本对照实验、软件数据分析,证实新任务驱动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基础》课堂教学中能够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显着改善教学效果;最后提出新任务驱动模式下《电子商务基础》课堂教学行为策略。

舒婷婷[3](2020)在《心理韧性对职高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学习倦怠是一种负性心理。职高生作为国家要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他们的学习倦怠问题得到改善,对其身心健康和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都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心理韧性、积极应对方式与积极自我评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所以,期望通过对职高生学习倦怠、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自我评价的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提升职高生的心理韧性与自我评价水平,增加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促使其学习倦怠得到预防与缓解,并为职高生的相关积极心理培育和构建提供一定建议。研究采用问卷法,应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学生自我评价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四川省蓬安县、泸县和浙江省新昌县3所职业高中的1087名职高生进行调查。其中,四川地区728名、浙江地区359名;职高一年级398名、职高二年级341名、职高三年级348名;平均年龄为16.69±1.06。研究结论如下:1.职高生的学习倦怠严重。不同地区、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留守职高生在学习倦怠及其身心耗竭等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2.职高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地区、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留守职高生在心理韧性及其积极认知等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3.职高生的积极应对处于中等水平,略高于消极应对。不同地区、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留守职高生在积极应对上存在显着差异;男女职高生在消极应上存在显着差异。4.职高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偏低。不同地区、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留守职高生在自我评价上存在显着差异。5.心理韧性显着负向预测职高生的学习倦怠。其中,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情绪控制。6.心理韧性与自我评价显着正相关,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与职高生学习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7.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影响职高生学习倦怠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影响职高生学习倦怠中不起链式中介作用,但是心理韧性会通过消极应对方式或自我评价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

刘伟[4](2020)在《现实逃避与虚拟满足 ——中职生沉迷手机游戏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成长于2000年后的在校中职生,其成长历程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个体成长与中国手机游戏的快速发展和体验密不可分。在此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的问题日益严重引发社会关注,且学生群体内中职生的手机游戏沉迷问题更突出,既往研究多从教育管理角度入手而鲜有社会学角度。因此,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释中职生的沉迷手游的深层原因,并且通过质性研究方法,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深入到中职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游戏图景中,以挖掘中职生沉迷手游的现状、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以中职生的个体成长为逻辑起点,以推拉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研究发现:中职生的手游行为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进入—沉浸—退出—再入的进出往复过程。中职生不断地进入和退出游戏场域,其内在隐含了中职生的手游行为实践的一个矛盾:“没事就玩游戏”和“玩够的游戏”。这两种并存的心理状态也恰恰反应出他们内心的挣扎,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始终游离于现实生活和游戏世界之中,尽管玩够游戏也不曾真正退出过,而是在进与退的边缘徘徊,呈现了一幅中职生沉迷手游的生活图景。本研究基于推拉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中职生沉迷手游的原因是现实生活的推力和游戏世界的拉力共同促成的。认同危机与现实逃避成为中职生进入游戏的推力,社会认同与虚拟满足成为其进入游戏的拉力。中职生的学业刻板化、缺钱的危机、个体出路的天花板效应和生活的无意义感促成了中职生个体的迷茫,无形中促成了生活中的认同危机并成为他们进入游戏的直接助推力。家庭文化资本的缺乏、家庭教养方式的改变以及中职学校的规训与职业教育的污名化成为他们逃离现实生活世界的间接助推力。因此,中职生个体的迷茫、家庭和学校的钳制促成了中职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认同危机,他们必须选择一个宣泄口重新构建自己的社会认同。鉴于个体主观信念结构不同,他们会采取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的信念试图提高所属内群的自尊和自我价值。中职生借由手机游戏看似平等的机制保障了中职生在游戏世界的参与程度,游戏世界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将中职生全方位“捕获”。游戏世界通过中职生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的信念系统,经过范畴化进入到游戏内群,中职生通过摒弃他们原来附带的“污名化”的消极标签,超越“学业挫败”的优越感;在技术/段位、代打挣钱等不同于“学习”的其他维度上进行群际比较;在脱离权威和规训、追求自由等维度将传统的负面特质重新定义的方式以及在游戏内群中重新开辟和选择更低的群体,游戏实现了对抗现实权威、营造虚拟阶层流动的感觉以及获得情感联结创造群体归属感的社会功能,帮助中职生塑造了游戏世界中的积极社会认同。因此,针对中职生沉迷手游的问题,紧靠技术层面限制他们的消费和上网时长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着眼于重塑他们现实生活世界的社会认同,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就感、将职业生涯规划放到首位、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课外生活以及引导其树立良好的消费理念,以避免他们沉迷虚拟世界中的快感之中进而加快阶级再生产的命运。

李家雯[5](2020)在《中职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T中职学校为例》文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既属于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然而近年来,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状况混乱,有效课堂教学难以实现。基于此,本文选择甘肃省T中职学校作为调查对象,依据现有的教育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从教师、学生和学校3个方面调查中职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利用描述性统计、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所得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职教师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课堂管理理念偏差、课堂教学方式不当、缺乏终身学习理念等威胁中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中职学生存在家庭教育氛围影响、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直接影响中职有效课堂教学的问题;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导向、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校园设施环境建设都不同程度制约着中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以下解决策略:(1)要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同时,教师需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观念及终身学习的理念;(2)教师和家长要协助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设立职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3)把握好课堂教学,设立明确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课堂管理技能、加强课堂教学互动性;(4)中职学校要明确办学定位和服务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完善现代化校园设施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与此同时,校方还要积极搭建家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形成家校合力,与家长一道共同推动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张莉[6](2020)在《“五味杂陈”:中职生尊严感的多向度表达》文中研究说明尊严是人的一种精神诉求,是否体验到尊严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无论是从学校教育生活构成了学生生活最主要的部分,还是从教育作为一项育人事业来说,尊严都应该成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使学生在体验尊严中成长为有尊严感的人。然而,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虽然被国家政策给予重视却被社会看低。针对中职生被社会歧视的现象,本研究关注中职生的尊严感,旨在了解中职生对尊严的理解、中职生的尊严感状况,从而揭示影响中职生尊严感的因素,并探讨维护和提升中职生尊严感的可能性。本研究采取质的研究方法,以Y职业中专的学生为例,通过以访谈为主,观察为辅的方法,呈现了中职生的尊严感状况。中职生的尊严感部分体现为健康的尊严感,所在学校优质的物理环境、严格的管理、显着的教育成果和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让中职生对学校产生认可,并以作为学校的一分子而自豪,与接受普通教育相比的更高的考上大学的几率、所学知识的专业性和对技能的掌握让中职生对接受职业教育充满自信,更为重要的是,进入中职后取得的进步也让中职生获得了尊严感。但是,部分中职生的尊严感却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以树立与学生身份不符的形象彰显自己的本事,以制造权力等级享受欺负他人的威严感,以打架等不合理的方式维护尊严感,总而言之,这部分学生以有违校纪校规和社会主流价值的问题行为为荣,甚至以践踏他人的尊严为尊严。有践踏他人尊严的人存在就有受害者存在,被欺负是中职生尊严感失落的重要表现之一,除此之外,教师的羞辱、家长的贬损和外界的歧视也体现了中职生尊严感的失落。健康、扭曲、失落的尊严感是中职生尊严感的多向度表达,此外,多向度还体现在中职生的尊严感并非总是与客观的尊严状况相匹配,既有对缺乏自尊的不自知也有对不被尊重的漠视。这都体现了中职生尊严感的“五味杂陈”。中职教育自身地位的争议性、教育者教育实践的双面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中职生尊严感“五味杂陈”的原因所在。据此,维护和提升中职生的尊严感需要从维护和提升中职教育的尊严、改变教育者的教育实践、提升中职生的自尊三个方面展开:从维护和提升中职教育的尊严来说,中职教育自身要维护其职业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政府要为中职教育的质量攻坚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社会要认可职业教育的独特价值;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教育者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要避免羞辱学生,并尊重和关爱学生,教会学生自尊和尊重他人;从中职生对尊严的自我维护来说,中职生要维护自身的内在价值和权利,追求自我实现,维护自身的道德性。

刘婧[7](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基于重庆某中职学校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品质、心理健康状况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在2012年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强并规范对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学课程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也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不少学校开始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了更多专业的心理教师。中职学生群体是中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在社会上广泛存在着对职业教育轻视的现象,对于中职在校学生群体的能力、品质的评价往往都有失偏颇,这往往使得中职学生群体承担到更多来自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其个体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患上心理疾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存在更大缺口。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学生也把中等职业教育当成是未来学习和就业的新选择。《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当这一部分中职学生群体的数量增加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都应该得到更多的了解和重视。“社会支持”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成果也日渐丰硕。学者们以心理学领域中更具体的现象和问题为突破口,如学业自我效能感、网络疏离感、主观幸福感、学习倦怠的等,探讨社会支持与其的关系。不少学者也从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入手,研究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已有研究证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社会支持情况存在关联。现实中,中职学生往往心理更敏感、叛逆、情绪化,需要向他们提供社会支持。探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对中职学生进行科学的管理、疏导。笔者从一所普通高级中学调入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职,在管理上感觉到二者有明显不同。职业学校学生往往更敏感、叛逆、情绪化更严重,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更多,也更难以沟通和管教。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需要人了解和关注,才能更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引导工作。这不仅符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的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的实现。探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对中职学生进行更科学的管理、疏导。针对以上情况,笔者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心理健康测验,对所在学校的中职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此获得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于针对他们的特点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本研究发现:1)中职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着的性别、年级差异,较为显着的专业差异;2)社会支持情况存在较明显的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差异。心理健康各因子和社会支持各维度之间,绝大部分都存在着显着的相关关系,但心理健康状况中的学习焦虑因子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3)访谈中一半中职生不能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无用,访谈的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去过心理咨询室。父母等监护人是他们重要的物质支持来源,但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他们更多会选择向同学、朋友等同龄人去寻求安慰和帮助,同龄人是中职生群体重要的情感支持来源。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研究建议,应该根据性别、年级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对中职学生群体展开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重视群体的引导和塑造,有条件地、积极地组织团队活动,充分发挥出同伴和群体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家长进行辅导帮助,努力建立起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积极发挥家长的情感支持作用,共同促进中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游刘莉[8](2019)在《中职生自我宽恕、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

李志立[9](2019)在《自我概念视角下的中职德育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国青少年思想价值成长环境面临着纷繁复杂信息的冲击,游离于“现代”与“传统”的纠结之间,学校德育面临着一个个新的问题,社会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最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中职生必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无比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功能;中职德育教育也不断引起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就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现状来看,并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在对中职生的德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当前的中职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晓甚少,他们个性张扬,厌倦宣讲式教育,但他们思维极其活跃,有着超强的学习接受能力,对新型德育方式呈现出积极的态度。德育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文化教育有同等的重要性,所以针对中职生发展现状,对中职生德育教育进行研究是中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本文的研究中,结合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以及中职生的特点,以广东省华侨职业技术学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从中职生心理所有权的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三个方面的根本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出发,分析他们自我概念的现状,提出中职德育教育有效实施的策略,为今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调查研究,中职学生在自我认同的焦虑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生略高于女生,也存在一定的年级差异,但差异不明显;在学校归属感方面存在性别、年级以及父母家庭方面的差异,同时,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归属感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学校归属感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用。研究最后从广东省华侨职业技术学校中职生在自我概念视角下的德育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发,提出了中职德育有效实施的几个策略。

姚秋萍[10](2019)在《中职生生活事件与抑郁 ——自我参照倾向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中职学生(以下称中职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特殊的群体,日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大众的关注。以往的研究均显示,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常伴随发生且相互影响,但二者往往不是直接的线性关系,而是通过某种中介作用产生影响。本研究在以往学者关于中职生生活事件与抑郁以及影响二者的中介因素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自我参照倾向对中职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中介作用的假设,通过调查问卷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试图对中职生生活事件与抑郁是否受到自我参照倾向的中介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缓解中职生抑郁和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建议,希望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借鉴参考。研究采用刘贤臣等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美国杜克大学教授Zung开发的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林赞歌(2019)编制的自我参照倾向问卷(SRQ)等研究工具,对五所中职学校的1863个中职生做了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对中职学生影响最大的前三个生活事件因子依次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其它;对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中职生的生活事件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和年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2)中职生的自我参照倾向情况总体较为积极;对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检验结果显示,自我参照倾向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和年级上均无显着差异。(3)对1863名中职生进行SDS测量后发现,轻度抑郁和中度抑郁的中职生占总人数的62.91%,抑郁症状在中职生中较为普遍;对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抑郁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高一学生的抑郁得分显着高于高三学生。(4)中职生生活事件、自我参照倾向与抑郁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关系。具体体现为:生活事件与抑郁呈正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因子与抑郁的相关性最强,丧失因子与抑郁的相关性最弱;自我参照倾向与抑郁呈负相关;生活事件与自我参照倾向存在显着负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因子与自我参照倾向的相关性最强,丧失因子与自我参照倾向相关性最弱。(5)中职生生活事件可以显着负向预测自我参照倾向和正向预测抑郁;自我参照倾向负向预测抑郁。自我参照倾向在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二、中职生与普高生自我概念的差异分析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职生与普高生自我概念的差异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职高生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心理资本与专业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社会支持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1.1 社会支持的概念
        1.1.2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2 心理资本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2.1 心理资本的概念
        1.2.2 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1.3 专业认同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3.1 专业认同的概念
        1.3.2 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1.4 学习适应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4.1 学习适应的概念
        1.4.2 学习适应的相关研究
        1.4.3 职高生学习适应的研究现状
    1.5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之间关系的研究
        1.5.1 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的相关研究
        1.5.2 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的相关研究
        1.5.3 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相关研究
        1.5.4 社会支持与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1.5.5 社会支持与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1.5.6 心理资本与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3.2.2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
        3.2.3 《中职生专业认同量表》
        3.2.4 《学习适应行为问卷》
    3.3 研究过程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2.1 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
        4.2.2 社会支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3 心理资本总体情况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3.1 心理资本的总体情况
        4.3.2 心理资本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4 专业认同总体情况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4.1 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
        4.4.2 专业认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5 学习适应总体情况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5.1 学习适应的总体情况
        4.5.2 学习适应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6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之间的相关关系
    4.7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多元回归分析
        4.7.1 社会支持对心理资本、专业认同和学习适应的关系
        4.7.2 心理资本对学习适应和专业认同的回归分析
        4.7.3 专业认同对学习适应的回归分析
    4.8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4.8.1 结构方程模型
        4.8.2 路径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4.8.3 中介效应的显着性检验
5 总讨论
    5.1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1.1 社会支持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5.1.2 心理资本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5.1.3 专业认同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5.1.4 学习适应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5.2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5.2.1 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5.2.2 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5.2.3 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5.3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中介模型分析
        5.3.1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的中介模型分析
        5.3.2 社会支持、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中介模型分析
        5.3.3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链式中介模型分析
        5.3.4 社会支持对学习适应的直接效应分析
6 结论、创新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
    6.3 研究启示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6.4.1 研究不足
        6.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心理资本问卷
    附录二:社会支持问卷
    附录三:学习适应问卷
    附录四:专业认同问卷
致谢

(2)新任务驱动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基础》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第二节 选题目的及实际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实际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教学行为中异化的概念界定
        一、异化的概念
        二、异化的产生原因
        三、异化的不良影响
    第二节 教学行为中失范的概念界定
        一、失范的概念
        二、失范的产生原因
        三、失范的不良影响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电子商务基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一、教师教学行为现状
        二、教学实施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第二节 学习过程分析
        一、学生课堂行为分析
        二、学习情况原因分析
    第三节 学习效果分析
        一、课程理论笔试成绩分析
        二、实践能力分析
        三、学习效果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教学行为改良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教学行为改良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传统教学改良方案梳理
        一、“提问式积极教学法”在异化、失范视角下职教课堂中的应用
        二、“现有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异化、失范视角下职教课堂中的应用
        三、“实验班榜样式教学”在异化、失范视角下职教课堂中的应用
        四、 “家校联系”在异化、失范视角下职教课堂中的应用
    第三节 新任务驱动教学行为改良的理论分析
        一、新任务驱动教学可行性分析
        二、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三、现有教学策略分析及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电子商务基础》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节 新任务驱动模式下《电子商务基础》教学设计原则
        一、教学准备方面
        二、教学实施方面
        三、家校合作方面
        四、专业建设方面
        五、辐射引领其他中职专业教学
    第二节 新任务驱动模式下《电子商务基础》教案设计
        一、教学准备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实施
第六章 新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效果调查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
        一、样本设定
        二、调查目标
    第二节 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第七章 新任务驱动教学行为的调查数据分析
    第一节 课堂状态的调查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习成绩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第三节 学习总体主观感受数据分析
    第四节 调整学习认知下的数据分析
    第五节 职业愿景构建下的数据分析
    第六节 新家校联系驱动下的数据分析
    第七节 分析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心理韧性对职高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学习倦怠相关概述
    1.2 心理韧性相关概述
    1.3 应对方式相关概述
    1.4 自我评价相关概述
    1.5 心理韧性、应对方式、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1.5.1 心理韧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1.5.2 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1.5.3 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1.6 研究对象的界定
    1.7 问题提出
    1.8 研究假设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调查程序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2 职高生学习倦怠、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自我评价的现状
    3.3 学习倦怠、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自我评价的相关关系
    3.4 心理韧性对职高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3.5 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影响职高生学习倦怠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3.5.1 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影响职高生学习倦怠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3.5.2 消极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影响职高生学习倦怠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4 讨论
    4.1 职高生学习倦怠、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自我评价的现状分析
    4.2 职高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对改善职高生学习倦怠的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现实逃避与虚拟满足 ——中职生沉迷手机游戏的社会心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问题日益严重
        2.学生群体内中职生的手机游戏沉迷问题更突出
        3.既往研究多从教育管理入手而鲜有社会学角度
    (二)文献综述
        1.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现状研究
        2.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归因研究
        3.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应对研究
        4.已有研究述评
    (三)概念界定
        1.中职生
        2.游戏沉迷
        3.社会认同
    (四)理论基础
        1.推拉理论
        2.社会认同理论
    (五)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与样本来源
    (二)田野方法与过程
        1.深度访谈法
        2.参与式观察法
        3.研究过程
    (三)信效度说明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三、进出常轮回:中职生的手机游戏生命史群像
    (一)进入:好奇与尝试
        1.电子设备的获得
        2.同辈群体的引领
    (二)沉浸:精力的投入
        1.提升段位
        2.游戏充钱
        3.社交互动
        4.开通小号
    (三)退出:厌倦与离开
        1.段位瓶颈
        2.情绪波动
        3.游戏卡顿
        4.玩够游戏
    (四)再入:生活无意义
        1.侥幸心理
        2.重获手机
        3.没事就玩
    (五)小结:进出常轮回
四、家校各助推:中职生的认同危机与现实逃避
    (一)直接推力:中职生个体的迷茫
        1.学业刻板化
        2.缺钱的危机
        3.天花板效应
        4.生活无意义
    (二)间接推力:家庭和学校的钳制
        1.家庭资本的缺乏与教养方式的转变
        2.中职学校的规训与职业教育污名化
    (三)认同危机:逃离现实生活的困顿
五、认同多牵扯:中职生的社会认同与虚拟满足
    (一)中职生通过范畴化进入到游戏内群
        1.游戏中消失的不平等场域
        2.范畴化获得自我身份认同
    (二)中职生通过社会比较提升内群地位
        1.游戏是中职生对抗现实权威的武器
        2.游戏为中职生营造了虚拟阶层流动
        3.与低地位群体比较以提升自我价值
    (三)中职生借由情感归属实现社会认同
        1.同辈群体的联结构建强大的社交网络
        2.游戏中由情感联结创造出群体归属感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中职生呈现出进出往复的沉迷手游图景
        2.认同危机与现实逃避是进入游戏的推力
        3.社会认同与虚拟满足是进入游戏的拉力
        4.社会变迁下的中职生要重建自我认同感
    (二)建议对策
        1.关注中职生的学业发展变化
        2.实行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措施
        3.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业成就感
        4.把职业生涯规划放首要位置
        5.创造更多的课外生活的乐趣
        6.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职学生沉迷手游问题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职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T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的确定
        三、问卷发放和回收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职学校
        二、有效课堂教学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综述
        二、国外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综述
        三、已有研究的特点和本研究的立足点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四、行动导向教学理论
第三章 影响中职有效课堂教学多维因素分析
    第一节 教师团队因素分析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二、教师课堂管理观念有偏差
        三、教师教学方式不当
        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理念
    第二节 学生因素分析
        一、家庭教育氛围影响
        二、学习目标和态度不明确
        三、学习基础薄弱
        四、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六、师生认知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学校因素分析
        一、办学定位和市场服务导向不明
        二、中职学校管理和设施建设不完善
第四章 中职学校有效课堂教学提升策略
    第一节 教师队伍提升策略
        一、中职教师队伍结构完善策略
        二、中职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策略
        三、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念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
    第二节 学生因素提升策略
        一、制定明确的目标,设立职业发展规划
        二、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习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 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设立明确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三、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提高教师课堂管理技能
        五、加强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第四节 学校方面改善策略
        一、明确办学定位和服务导向
        二、调整和完善专业设置
        三、改善校园设施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四、搭建家校之间沟通的桥梁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中职学校有效课堂教学影响因素众多
        二、中职学校有效课堂教学改善策略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与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中职有效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问卷(教师卷)
    附录 B 中职有效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问卷(学生卷)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五味杂陈”:中职生尊严感的多向度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基于对学生尊严感的思考
        (二)基于对中职生特殊性的关注
    二、概念界定
        (一)尊严
        (二)尊严感
    三、研究综述
        (一)与学生尊严感相关的研究
        (二)与中职生尊严感相关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霍耐特的承认理论
    五、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研究进入与过程
    六、研究反思
        (一)对效度的反思
        (二)对推广度的反思
        (三)对伦理道德的反思
第一章 学校扫描:Y校的历史沿革与教育现状
    一、历史沿革
        (一)中职教育繁荣期的建校与发展
        (二)中职教育衰落期的逆行
        (三)中职教育攻坚期的发展
    二、教育现状
        (一)学校环境
        (二)教师队伍
        (三)生源情况
第二章 获得承认的体验:健康的尊严感
    一、对学校充分认可的自豪感
        (一)对物理环境的认可
        (二)对教育质量的认可
        (三)对师生情和同学情的认可
    二、对中职教育前景的信任感
        (一)对依托对口升学步入大学的期望
        (二)对中职阶段学习专业知识的肯定
        (三)对凭借一技之长立足社会的信赖
    三、对自我取得进步的成就感
        (一)成绩的提升
        (二)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第三章 危险的自尊:扭曲的尊严感
    一、形象打造反映的病态的尊严感
        (一)与学生形象不符的穿着打扮
        (二)购买奢侈品与借衣服
        (三)谈恋爱
        (四)抽烟与拆毁公用设施
    二、权力等级体现的荒谬的尊严感
        (一)“攀势力”
        (二)恃势凌人
    三、尊严“争夺战”暴露的变形的尊严感
        (一)打架
        (二)和解时的较量
第四章 遭到蔑视的体验:失落的尊严感
    一、同学的欺负造成的尊严感失落
        (一)身体欺负
        (二)言语欺负
        (三)关系欺负
    二、教师的羞辱导致的尊严感失落
        (一)区别对待
        (二)言语攻击
        (三)难以接受的批评与惩罚方式
    三、家长与外界的负面评价引起的尊严感失落
        (一)家长的贬损
        (二)外界的歧视
第五章 中职生尊严感的分析与提升
    一、中职生尊严感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一)多向度:中职生尊严感的特征
        (二)原因:中职生尊严感何以呈多向度特征
    二、中职生尊严感的维护与提升
        (一)维护和提升中职教育的尊严
        (二)教育过程必须是有尊严的
        (三)中职生要维护自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基于重庆某中职学校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国家对职业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视
        2.当前研究表明中职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1.心理健康的内涵、标准和测量方法
        2.社会支持的概念和分类
        3.中职学生的界定
一、文献综述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研究现状
    (二)社会支持发展研究现状
    (三)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四)社会支持与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主要述评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工具
        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3.访谈问卷
    (三)研究过程、数据收集与信度分析
四、实证分析
    (一)样本分析
    (二)被调查的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1.中职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
        2.中职生心理焦虑检出情况分析
        3.不同性别中职生心理健康情况差异化分析
        4.不同年级中职生心理健康情况差异化分析
        5.不同专业中职生心理健康情况差异化分析
        6.不同来源地中职生心理健康情况差异化分析
        7.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情况差异化分析
    (三)被调查学校中职学生社会支持现状
        1.中职生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分析
        2.中职生社会支持调查结果性别差异化分析
        3.中职生社会支持情况年级差异化分析
        4.不同专业中职生社会支持调查结果差异化分析
        5.不同生源地社会支持调查结果差异化分析
        6.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支持调查结果差异化分析
    (四)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五)访谈数据分析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假设检验结果
    (二)研究结果讨论
        1.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论述
        2.社会支持情况研究结果论述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1.可通过进一步提高社会支持情况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学习焦虑很难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
        3.中职生的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来源有所不同
    (二)实践建议
        1.建设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摸查评估
        3.重视体育运动对学习焦虑的缓解
        4.尽可能地发挥同伴和群体的积极作用
        5.辅导帮助家长积极提供情感支持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致谢

(9)自我概念视角下的中职德育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三、研究过程设计与数据处理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自我概念
        二、中职生的自我概念
        三、优秀传统文化
        四、文化归属
    第二节 中职德育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中职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现状
    第四节 中职学生自我概念研究现状
第三章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职生自我概念养成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中职生自我概念的现状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职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第三节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职生自我概念养成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有助于中职生形成明晰的自我认知
        三、有助于中职生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四章 中职生自我概念影响要素的问卷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过程与方法
        一、调查目标及调查假设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四、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
        一、样本情况分析
        二、中职生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的总体情况
        三、中职生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分析
        四、中职生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的相关性分析
        五、中职生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三节 小结
        一、中职生自我认同感现状
        二、中职生自我效能感现状
        三、中职生学校归属感现状
第五章 中职德育有效实施策略分析
    第一节 中职学生自我概念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历史底蕴薄弱,忽视主动学习
        二、社会、家庭观念陈旧,忽视言传身教
        三、中职德育模式单一,忽视个性差异
        四、传统文化培育缺失,忽视研究实践
        五、评价反馈体系滞后,忽视科学构建
    第二节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德育目标一致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德育属性兼容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德育资源共享
    第三节 中职德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融入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二、摒弃陈旧观念,注重言传身教
        三、尊重个性差异,建构德育新模式
        四、深入研究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五、重构评价体系,推行多元评价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10)中职生生活事件与抑郁 ——自我参照倾向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 生活事件的研究综述
        1.1.1 生活事件的含义
        1.1.2 生活事件的测量
        1.1.3 关于中职生生活事件的研究
    1.2 抑郁的研究综述
        1.2.1 抑郁的概念界定和区分
        1.2.2 关于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关于中职生抑郁的研究
        1.2.4 抑郁症状的测量
    1.3 自我参照倾向的研究综述
        1.3.1 关于自我参照的相关研究
        1.3.2 “自我参照倾向”概念的提出
        1.3.3 对“自我参照倾向”概念的阐释
        1.3.4 自我参照倾向的测量
    1.4 自我、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研究现状
        1.4.1 关于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研究
        1.4.2 关于自我与生活事件的研究
        1.4.3 关于自我与抑郁的研究
        1.4.4 关于自我、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研究
    1.5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
        2.2.2 自我参照倾向量表(SRQ)
        2.2.3 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
    2.3 研究目的
    2.4 研究假设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中职生生活事件的状况
        3.1.1 中职生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
        3.1.2 中职生生活事件在各维度上的得分
        3.1.3 中职学生生活事件的差异分析
    3.2 中职生自我参照倾向的状况
        3.2.1 中职生自我参照倾向的得分情况
        3.2.2 中职生自我参照倾向的差异分析
    3.3 中职生抑郁的状况
        3.3.1 中职生抑郁的检出率
        3.3.2 中职生抑郁的差异
    3.4 中职生生活事件、自我参照倾向与抑郁的关系
        3.4.1 中职生生活事件、自我参照倾向与抑郁的相关
        3.4.2 自我参照倾向在中职生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第四章 结果讨论
    4.1 中职生生活事件的现状及分析
        4.1.1 中职生生活事件的总体特征及其维度分析
        4.1.2 中职生生活事件的人口变量学差异分析
    4.2 中职生自我参照倾向的现状及分析
        4.2.1 中职生自我参照倾向的现状及分析
        4.2.2 中职生自我参照倾向的人口变量学差异分析
    4.3 中职生抑郁的现状及分析
        4.3.1 中职生抑郁的总体特征及分析
        4.3.2 中职生抑郁的人口变量学差异分析
    4.4 中职生生活事件、自我参照倾向与抑郁的相关
        4.4.1 中职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相关分析
        4.4.2 中职生生活事件与自我参照倾向的相关分析
        4.4.3 中职生自我参照倾向与抑郁的相关分析
    4.5 中职生生活事件、自我参照倾向对抑郁的回归分析
    4.6 自我参照倾向的中介作用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职生与普高生自我概念的差异分析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职高生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心理资本与专业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D]. 王凯强.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新任务驱动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基础》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 范东雨.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心理韧性对职高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的作用[D]. 舒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现实逃避与虚拟满足 ——中职生沉迷手机游戏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 刘伟.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5]中职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T中职学校为例[D]. 李家雯.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五味杂陈”:中职生尊严感的多向度表达[D]. 张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6)
  • [7]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基于重庆某中职学校的实证调查[D]. 刘婧. 西南大学, 2020(01)
  • [8]中职生自我宽恕、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游刘莉.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9]自我概念视角下的中职德育实施策略研究[D]. 李志立.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10]中职生生活事件与抑郁 ——自我参照倾向的中介作用[D]. 姚秋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中职生与普通高中生自我概念差异分析与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