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多样性论文-任婧,闫冬卿,牛建明

遗传学多样性论文-任婧,闫冬卿,牛建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学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短花针茅,景观遗传学,谱系地理学,遗传多样性

遗传学多样性论文文献综述

任婧,闫冬卿,牛建明[1](2018)在《结合谱系地理学与景观遗传学研究探讨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遗传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内遗传多样性是物种进化潜力和适应环境改变能力的基础。历史的气候波动和现代的景观格局共同影响了当代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和及其分布格局。通过整合谱系地理学和景观遗传学,将不同时空尺度下发生的群体分化、适应、遗传多样性格局与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阐明物种遗传多样性的演变机理,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短花针茅,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荒漠草原的建群种,研究它的群体进化历史和遗传分化原因对于揭示荒漠草原的发生和进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二个叶绿体片段psbA-trnH,trnL-trnF和14个EST-SSR对27个短花针茅群体(共810个个体)进行了谱系地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并确定了地理距离和环境距离对遗传分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花针茅的遗传多样性由分布中心逐渐向分布的边缘地区递减,符合中心——边缘假说。短花针茅起源于贺兰山东部和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区,青藏高原的第二次隆升和西北地区的干旱化促进了短花针茅的谱系分化,而季风造成的黄土沉积为短花针茅群体的扩张提供了有利生境。短花针茅复杂的群体动态历史证实了古气候地质变化对荒漠草原草本植物谱系结构的影响,进而反应了荒漠草原的发生和扩张。短花针茅群体整体分为东部,中部和西南叁个遗传分组,昆仑山,天山和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带形成的地理障碍阻碍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而且地理距离在短花针茅的遗传分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论证古代气候波动,地理距离和环境距离对短花针茅群体现代遗传变异空间分布的影响,阐明了其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及维持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尹相彬[2](2017)在《城市化对物种遗传多样性影响的景观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扰动日益严重。城市化导致景观格局的变化,改变物种生存环境,使得物种生境破碎或者丧失,进而,可能会对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造成重大的影响。然而,我们对此影响及可能的原因了解的较少。景观遗传学是景观生态学、种群遗传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在物种保护与城市开发规划中有巨大的潜力。景观遗传学的发展使研究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成为可能。本研究以发展中城市与滨海县镇开发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沈阳市和辽河叁角洲为研究样本,用景观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城市化对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近年来,沈阳市城市化进程加快,显着影响城市景观格局。本研究通过对比1992年与2013年的遥感影像,发现其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绿地、农田面积减小,而构成主体景观的绿地斑块密度指数增加183%、农田的斑块密度指数增加337%,表明景观类型呈现破碎化趋势。通过模型模拟表明,与1992年相比,2013年的鸟类遗传多样性呈显着降低趋势。由此推测,沈阳市快速发展导致的景观破碎,对鸟类遗传多样性影响显着。在通过模拟建立生态廊道,提高生境面积等一系列措施后,鸟类的遗传多样性得到明显改善。翅碱蓬是辽河叁角洲区域代表性植被,其生长沿海区域被称为“红海滩”,但从1995年至2014年间其退化明显。本研究通过对其Landsat TM地图解译,发现该区域滩涂面积明显增加,且向海洋方向推进,河流变窄,农田增加,沿海建设用地所占面积增大。通过模拟研究,发现该区域景观格局使碱蓬遗传分化增大,遗传多样性降低。2014年对该区域碱蓬进行采样研究,通过生物遗传学实验,发现沿海区域与其余分布区域碱蓬有一定的遗传分化现象,其遗传结果与地理距离有正相关关系。Shannon信息指数(I)为0.771,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450,显示其遗传多样性处于中低水平。该实验结果符合景观遗传学模拟结果。(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7-04-01)

林涛[3](2016)在《番茄基因组多样性和演化的遗传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是世界范围内普遍种植的第一大蔬菜作物,也是植物遗传、发育和生理研究的重要模式系统。番茄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历经千年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如今丰富多样的类型,然而此过程的基因组演化历史从未被揭示,制约着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基础的解析,如番茄果实大小控制基因只被克隆了几个,并未进行全基因组角度解析。本研究从全基因组角度分析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360份番茄材料,获得了该作物较全面的变异组图谱,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番茄的群体结构、遗传多样性、驯化和群体分化等群体遗传学特征,重建了番茄驯化和育种的基因组历史,为番茄生物学研究和全基因组设计育种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对世界范围内360份番茄种质资源进行5.7×的重测序,鉴定了1160多万个高质量SNPs和130多万个InDels等变异位点,构建了一套较全面的番茄变异组图谱,为番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遗传标记。2.依据番茄全基因组变异图谱进行了系统发生树和群体结构分析,将番茄种质资源分为叁个群体:醋栗番茄、樱桃番茄和大果型栽培番茄,醋栗番茄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多样性、最低的连锁不平衡衰减值和最多的特异SNPs,均支持醋栗番茄是栽培番茄的野生祖先种,樱桃番茄为中间类型。3.结合表型数据和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番茄果实变大经历了从野生醋栗番茄形成樱桃番茄,最终成为大果型栽培番茄的两步进化过程,即驯化和改良。通过群体间核苷酸多样性比较,鉴定了186个驯化阶段和133个改良阶段受选择的区域,以控制果实重量的QTLs分析为重要研究对象,发现了5个驯化基因/QTLs和13个改良基因/QTLs受到了人类的定向选择。此外,利用已探索的QTL-seq方法快速定位了10个控制果实大小的QTLs位点,均位于改良过程受选择的区域,证实了人工改良在番茄果实变大过程中的作用。4.通过群体间分化(FST)分析,发现第5号染色体是鲜食番茄和加工番茄差异的主要基因组区域,并发现了四个控制可溶性固形物和果实硬度相关的QTLs位点(ssc5.1、ssc5.2、ssc5.3和fir5.1),赋予了加工番茄显着的特征。5.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了影响果皮颜色变化的关键变异位点,即Y基因(SlMYB12)基因启动子区域的603 bp缺失,以及两个编码区域的提前终止(C->T和1 bp插入),进而影响了该基因的表达或氨基酸翻译,从而使成熟的粉果番茄果皮中不能积累类黄酮。这一发现为培育粉果番茄品种提供了有效的分子育种工具。6.通过栽培番茄品种与野生番茄品种之间基因组比较分析,准确界定了栽培番茄基因组中含有Tm-2a、Ty-1、Mi-1、Sw-5和AgpL1基因的野生渐渗片段位置和长度,为番茄杂交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最终发现,番茄的驯化改良(111.0 Mb)和野生资源的利用(92.2Mb)共导致约25%(200 Mb)的基因组区域几乎被固定,严重限制了番茄的进一步改良。因此,利用番茄变异组信息突破这些限制将为番茄育种改良提供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汤晓召[4](2015)在《云南省鸡枞菌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多样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和生态类型孕育了多样的的野生菌资源,包括许多具有经济价值的食用菌。其中,鸡枞菌(蚁巢伞)是一类与大白蚁亚科的白蚁共生、目前还不能人工栽培的野生食用菌。鸡枞菌被称为“野生食用菌之王”,仅分布于非洲和亚洲。云南是它在亚洲和中国的主要分布区,它同时也是云南的主要特产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过度采摘的现象日渐严重,加之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云南地区的鸡枞菌资源遭到了严重地破坏,产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本研究对云南地区鸡枞菌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为该物种的大规模人工栽培以及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了云南地区380份鸡枞菌的子实体样品,先用ITS和多基因联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学研究和系统发育种的识别,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样品数最多的系统发育种进行群体结构和重组分析。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了全部380份样品的ITS序列,Blast比对结果显示,这些样品与NCBI数据库中的6个蚁巢伞真菌种(19条相关序列后被作为参考序列)具有最高的序列相似度。通过软件的比对和保守区的选择,我们的样品与参考序列组成了一个包含399条序列、长度为534bp的数据集,其中我们自己的样品共包括110种ITS基因型。最终用这110种ITS基因型的序列和参考序列组成的数据集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系统发育树共识别出12个系统发育分支(A—L),其中有5个分支仅包含本研究的样品、5个分支中本研究的样品与参考菌株聚在一起、2个分支仅包含参考菌株。(2)选择了60个菌株进行4个基因(RPB2、TEF、Lacc、12s)的多基因谱系一致性分析。选择时,样品数较多的分支尽量每个地理群体挑一个样品、样品数较少的分支则都选。包括分支A中的21个菌株、B中的3个菌株、C中的2个菌株、D中的4个菌株、E中的11个菌株、F中的4个菌株、G中的5个菌株、J中的2个菌株、K中的3个菌株、L中的5个菌株。最终得到58条RPB2序列、60条TEF序列、49条Lacc序列、60条12s序列。其中RPB2的系统发育树呈现出与ITS相同的拓扑结构和末端分支,其他3个基因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与ITS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4个基因联合的系统发育树与ITS有相同的拓扑结构和末端分支,说明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是可信的。(3)以ITS的系统发育树为准对鸡枞菌的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鸡枞菌的ITS序列中,1.8%的遗传差异是最大的种内差异,2%是最小的种间差异。以此为标准,本研究的样品共包括7个新的系统发育种和3个己知种。(4)选择了样品数为267的系统发育种进行除ITS以外的4个基因片段的扩增,并进行群体遗传的分析。其中来自18个地区的229个样品成功扩增得到这4个片段,群体结构分析显示该物种各地理群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化且具有显着的基因流,重组结果显示该物种的连锁不平衡较显着,这些都与白蚁对鸡枞菌孢子的传播和搬运作用有重要关系。(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5-01)

何洋[5](2015)在《淡水鱼消化道噬菌体多样性及噬菌体受体的遗传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水产养殖业的抗生素滥用,导致水产致病菌的耐药性逐年增加,严重危害食品安全。本文以淡水鱼的肠道为样品,分离致病菌和噬菌体,研究鱼类消化道中噬菌体种群多样性,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宿主噬菌体受体分子相关基因。收集62份淡水鱼肠道样品,分离致病菌和噬菌体。使用TCBS、SS和MAC叁种选择性培养基,共分离到445株革兰氏阴性菌,并作为指示菌分离噬菌体。通过富集培养和双层平板法,分离到75株噬菌体。通过分析16S rRNA基因对宿主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75株宿主菌分布在3个科、11个属。曾经被报道的宿主菌包括:气单胞菌属(Aeromonas)37株,弧菌属(Vibrio)1株,柠檬酸菌属(Citrobacter)19株,沙雷氏菌属(Serratia)5株,摩根氏菌属(Morganella)2株和变形杆菌属(Proteua)3株。首次被发现的宿主菌包括:肠杆菌属(Enterobacter)2株,步丘氏菌属(Buttiauxella)2株,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2株,克吕沃尔氏菌属(Kluyvera)1株和普罗维登斯菌属(Providencia)1 株。本实验中分离株数最多,但气单胞菌16SrRNA基因同源关系较近,故本研究中通过RAPD-PCR,PFGE和ERIC-PCR叁种技术对37株气单胞菌进行分型。RAPD的分型结果:37株气单胞菌分布在2—3个簇上,并且簇内由4—6个亚组构成,部分菌株的同源性能够达到100%。PFGE和ERIC-PCR也给出了类似的结果,说明气单胞菌存在遗传多样性。构建气单胞菌Tn5G转座子突变文库,共筛选到29个耐受噬菌体ΦA8-29的突变子。发现有24株突变子菌体易沉降,故测定所有突变子的吸附率和泳动能力。吸附率测定结果显示,所有的突变子对ΦA8-29的吸附率都低于60%。泳动能力实验(swimming motility)的结果表明,突变子1-10的泳动能力提高了 30%,突变子2-10、2-11和2-12与野生型相似,其余均降低20%以上。反向PCR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基因分别被转座子阻断,即二磷酸核糖差向异构酶和磷酸核糖转移酶。此两个基因都位于O—抗原生物合成基因簇上,分别与嗜水气单胞菌AL06-06和肠道沙门氏菌G1399的同源性为83%和94%。(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5-03-01)

诺亚[6](2014)在《致力于研究灵长类进化史和多样性的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张亚平》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亚平院士,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1965年5月生于云南昭通,原籍四川资中,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1992年5月至1991年12月,在芙网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2期)

刘焕,张洪初,唐秋盛[7](2014)在《保护遗传学方法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领域的应用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环境保护部文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指南(2010-2030)》,遗传资源的持续丢失已经成为威胁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叁大问题之一,因此遗传多样性监测计划的重要性需要在将来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得到体现。在两条环境保护部标准《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623-2011)》和《生物遗传资源采集技术规范(HJ628-2011)》开始贯彻实施后,遗传资源的鉴别和收集工作成为生物多样性评价项目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综述了细胞学标记技术和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品种鉴别研究中的前沿性应用,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DNA标记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4年08期)

Boland,JM,段瑞[8](2013)在《24例纵隔和胸腔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强调少见的多样性组织学特征(英)》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于纵隔的脂肪肉瘤罕见,多数此类研究报道早于当前基于遗传学的分类系统。作者报告了60年间遇到的一组胸部脂肪肉瘤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使用最新的WHO分类对24例确诊病例进行再分类,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了部分病例CPM基因扩增和/或DDIT3基因重排。24例中13例为男性,11例为女性(中位年龄53岁,范围15~73岁)。其中8例是高分化脂肪肉瘤,6例为去分化脂肪肉瘤(3例CPM+),7例多形性脂肪肉瘤(2例CPM-,1例DDIT3-),2例黏液性脂肪肉(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李贺,阮成江[9](2012)在《把科研引入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沙棘种质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分析实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沙棘种质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实验为例,将科研内容与遗传学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设计综合性学生实验,对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把科研引入遗传学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遗传学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本文来源于《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Michael,Calonje,Alan,W.Meerow,Lindy,Knowles,David,Knowles,Patrick,Griffith[10](2011)在《加勒比海岛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巴哈马群岛唯一苏铁类植物特有种Zamia lucayana的遗传学保护行动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巴哈马群岛中Long Island上的特有种Zamia lucayana,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方案。本项目基于大量生存因子和地理分布相关的野外调查。本文应用16对微卫星引物来确定叁个已知Z.lucayana居群的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单元。所用种子均采自迁地保护的植物园。所有居群虽然都有部分杂合性但都遵从哈迪-温伯格定律。F_(st)(固定指数)极其显着,这说明叁个Z.lucayana居群间的变异不大。约斯特相似性系数D也说明变异很小。超过90%的遗传变异是存在于居群内。每个居群至少有叁个漂流者,这足以说明居群间存在基因流。遗传学数据证明Z.lucayana的叁个居群都是一个进化单元。野外调查发现大约980个成年植株仅分布于1平方千米狭小的地区,这也充分说明Z.Lucayana的濒危等级应该由濒危改为极危。本研究建议巴哈马政府或者巴哈马国家信托基金购买分布有该种的土地将其建成国家自然保护区。在该保护区投入建设前,本研究组建议在该类群分布的地区规范其采沙活动,并且在制订住房和城市规划时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国际苏铁生物学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2-01)

遗传学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扰动日益严重。城市化导致景观格局的变化,改变物种生存环境,使得物种生境破碎或者丧失,进而,可能会对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造成重大的影响。然而,我们对此影响及可能的原因了解的较少。景观遗传学是景观生态学、种群遗传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在物种保护与城市开发规划中有巨大的潜力。景观遗传学的发展使研究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成为可能。本研究以发展中城市与滨海县镇开发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沈阳市和辽河叁角洲为研究样本,用景观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城市化对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近年来,沈阳市城市化进程加快,显着影响城市景观格局。本研究通过对比1992年与2013年的遥感影像,发现其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绿地、农田面积减小,而构成主体景观的绿地斑块密度指数增加183%、农田的斑块密度指数增加337%,表明景观类型呈现破碎化趋势。通过模型模拟表明,与1992年相比,2013年的鸟类遗传多样性呈显着降低趋势。由此推测,沈阳市快速发展导致的景观破碎,对鸟类遗传多样性影响显着。在通过模拟建立生态廊道,提高生境面积等一系列措施后,鸟类的遗传多样性得到明显改善。翅碱蓬是辽河叁角洲区域代表性植被,其生长沿海区域被称为“红海滩”,但从1995年至2014年间其退化明显。本研究通过对其Landsat TM地图解译,发现该区域滩涂面积明显增加,且向海洋方向推进,河流变窄,农田增加,沿海建设用地所占面积增大。通过模拟研究,发现该区域景观格局使碱蓬遗传分化增大,遗传多样性降低。2014年对该区域碱蓬进行采样研究,通过生物遗传学实验,发现沿海区域与其余分布区域碱蓬有一定的遗传分化现象,其遗传结果与地理距离有正相关关系。Shannon信息指数(I)为0.771,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450,显示其遗传多样性处于中低水平。该实验结果符合景观遗传学模拟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学多样性论文参考文献

[1].任婧,闫冬卿,牛建明.结合谱系地理学与景观遗传学研究探讨短花针茅(Stipabreviflora)遗传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2].尹相彬.城市化对物种遗传多样性影响的景观遗传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7

[3].林涛.番茄基因组多样性和演化的遗传学基础[D].中国农业大学.2016

[4].汤晓召.云南省鸡枞菌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5

[5].何洋.淡水鱼消化道噬菌体多样性及噬菌体受体的遗传学分析[D].天津科技大学.2015

[6].诺亚.致力于研究灵长类进化史和多样性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张亚平[J].湖北农业科学.2014

[7].刘焕,张洪初,唐秋盛.保护遗传学方法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领域的应用研究(英文)[J].科技视界.2014

[8].Boland,JM,段瑞.24例纵隔和胸腔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强调少见的多样性组织学特征(英)[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

[9].李贺,阮成江.把科研引入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沙棘种质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分析实验为例[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

[10].Michael,Calonje,Alan,W.Meerow,Lindy,Knowles,David,Knowles,Patrick,Griffith.加勒比海岛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巴哈马群岛唯一苏铁类植物特有种Zamialucayana的遗传学保护行动方案[C].第九届国际苏铁生物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1

标签:;  ;  ;  ;  

遗传学多样性论文-任婧,闫冬卿,牛建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