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内窥镜论文-朱戎生

医学内窥镜论文-朱戎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医学内窥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医学内窥镜图像,异常检测,特征提取,卷积神经网络

医学内窥镜论文文献综述

朱戎生[1](2016)在《医学内窥镜图像的异常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医学内窥镜因其独特的构造能够深入患者的体内,直接观察体内胃肠道各器官的表现,从而在现代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依靠内科医师对内窥镜图像进行日视解读来初步判定,这十分依赖医生的诊断经验,造成了沉重的工作负担。因此面对内窥镜手术中产生的大量医学内窥镜图像,如何能够通过分析图像的表现模式为医生提供异常检测层面的辅助诊断是一个十分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医学内窥镜图像的特征提取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传统的颜色特征、纹理特征以及卷积神经网络特征的特征提取算法,在对检测单元提取颜色直方图统计特征和局部二元模式特征的基础之上,设计了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来有监督地学习检测单元特征的表示,并通过梯度提升树模型对两种特征信息进行了融合。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特征提取算法能够获得更好地描述医学内窥镜图像中的各种表现,从而提升异常检测效果。2.结合代价敏感的异常检测技术。由十异常检测中不同类误分代价不同,并且图像中不同类别样本数量失衡,本文将代价敏感技术与异常检测相结合。首先通过代价敏感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样本进行分类识别,并提出了ROC曲线在低漏警率下的截面积作为代价敏感的模型评价指标来评估模型的表现,并指导模型的参数选择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结合代价敏感的异常检测技术能够较好地使异常检测结果与实际诊断对低漏警率的需求相结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5-01)

姜虹[2](2014)在《双目医学内窥镜系统的叁维显示及立体匹配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的发展,医学临床诊断治疗对立体可视化图像的需求也逐渐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双目内窥摄像头获得不同视觉角度的图像,并提供叁维腹腔环境场景、提示场景内目标的深度信息,能够帮助降低手术并发症、减少病人痛楚。本文的主要工作围绕叁维内窥镜实用软件的设计实现、双目系统的标定和图像校正、计算深度的立体匹配算法叁个方面展开。本文首先根据现有医学内窥镜的使用需求和性能指标介绍了基于双目摄像的叁维内窥镜系统方案及硬件模块组成,设计并实现了整体软件设计,将双目图像的同步采集/显示、系统参数标定及图像校正、立体匹配计算等整合为软件系统各模块。其次由于光学系统装配误差,获取的原始图像对存在相对旋转和平移,因此为了实现更好地叁维显示效果和提供立体匹配所需的极线水平对准的图像对,本文还探讨了双目系统的参数标定方法,分析双目模型涉及的各坐标系之间的映射关系,重点得出真实场景中目标点的世界坐标求解方法;以及选用张氏标定法分析现有双目摄像机模型内外参数,并完成图像极线校正模块。最后,在立体匹配算法方面,本文结合系统使用需求重点探讨了局部匹配算法原理,实现了叁种重要的匹配思想——基于颜色相似度的匹配方法、基于Census非参数变换的匹配方法、自适应权重方法,并分别针对性提出边缘约束、简化的Hamming距离计算、直接比较权重窗口相似度的改进方案,实验对比匹配效果后得出,改进的自适应权重方法无论在光照一致还是不一致条件下都表现更优。结合现有内窥镜系统时,重点探讨了其获取的左右图像中因光照颜色、光线投射方向等因素造成匹配点对像素值不一致的现象,因此传统的颜色模型不能适用,于是引入基于log域变换的归一化颜色模型,通过分析光照、gamma变换等外在因素产生的像素值附加分量提出相应的变换方法,并采用基于灰度分布的平坦区域判定方式给像素分类以减少搜索范围,以及结合提出的改进自适应权重算法搜索最佳匹配点。实验表明,该方案对光照等外在因素有很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3-14)

彭宇[3](2013)在《医学内窥镜图像的横纹消除算法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医学内窥镜图像优化提取问题,针对图像中横纹完全消除,医学内窥镜采用CCD电荷耦合器件进行图像信号采集。由于体积和传输特性的原因,采集的图像在饱和信号附近会有横条纹状噪声出现,传统的去噪方法,通过增加图像像素输出增益进行横纹消除,造成在彩色图像上视觉很难分辨出横纹的特点,不能去除横纹噪声且增加了图像的高斯噪声,并形成图像的过饱和状态,严重影响图像的细节。为了避免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正交小波变换算法的医学内窥镜图像的横纹消除方法。利用P&M模型,对采集的医学内窥镜图像进行平滑处理。利用正交小波变换方法,能够去除医学内窥镜图像中的横纹噪声。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算法进行医学内窥镜图像的横纹消除,能够有效消除图像中的横纹,从而为医学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3年07期)

杨天领[4](2013)在《医学内窥镜高性能LED冷光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医用电子内窥镜已经成为当前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医疗仪器,医生通过电子内窥镜不仅能观察人体内脏器官的组织形态、诊断病变情况,而且还可以将图像进行输出和存储。因人体内部为暗环境,电子内窥镜成像时需体外照明光源进行辅助照明,照明光通过光纤束导入体内。图像质量与照明光的显色性、色温及光照度密切相关。目前内窥镜的光源主要是气体放电光源,如氙灯等。虽然其输出光通量大、显色性好,但存在发热量大、寿命短、能耗高等问题。LED光源具有能耗低,寿命长等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LED光源的输出光通量和显色性也逐步提高。本文旨在研究采用LED作为发光元件的医用高性能白光光源,满足电子内窥镜对显色性、色温及光照度的要求。研究内容包括LED芯片的选型、光学机械系统设计、控制电路设计、实验系统搭建及测试等。根据性能需求,提出两种获得LED白光的方法:RGB叁基色混合生成白光;高色温冷白光加红光混合生成低色温暖白光。针对这两种方案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了理论计算、效果仿真和实际测试。主要工作包括以下方面:(1)采用OSRAM OSTAR SMT LE A/T/B/UW S2W全套LED芯片解决方案,具有高功率大光通量特点,并针对其通用的光学特性设计应用塑料非球面的准直镜组,提高准直效率。(2)应用二向色镜作为多路光混合为单路光的光学元件,并基于两片二向色镜组成的X-cube合光镜,设计了通用性强的混光系统结构,可以在一套系统中实现两种实验方案。(3)从显色指数的定义出发,根据LED光源的发光光谱,计算了两种方案中各自能够实现最大显色指数的光通量配比,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系统搭建完毕之后,对其进行了实际测试。本课题研究设计的医用内窥镜白光LED照明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应用冷白光加红光混合生成的高显色性暖白光,其一般显色指数Ra可以达到93.9,同时输出光通量达到上百流明,同时满足医用光源对高颜色还原性和大光通量的需求。(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3-01)

王威,杨静,刘西振[5](2012)在《医学内窥镜图像横条纹噪声分析及解决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CCD型医学电子内窥镜在饱和信号附近出现的横条纹噪声,图像信息的正确性影响,传统的解决方法会产生图像细节模糊和边缘锯齿化。为提高视觉质量和较低的算法复杂度、运算量,为此,提出了一种根据最近邻边缘检测信号补偿去除横条纹噪声的算法。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由于分光特性而产生横条纹噪声的原因,通过利用分光特性信息,判别像素空间信号饱和状态,并采用最近邻边缘检测,有效解决图像的横条纹噪声及边缘模糊等问题。实验证明,方法有效地去除了横条纹噪声并很好地保留了图像的边缘和细节信息,同时运算复杂度低,具有实时性处理的特性,对于实际工程应用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2年01期)

张君[6](2010)在《医学内窥镜影像系统及图像复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院体系的发展建设也步入新的信息化阶段。而传统基于模拟信号的影像系统在影像资料的采集、显示、存储及处理等方面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阻碍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对数字化医疗影像系统及相关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重点研究了空间不变的内窥镜图像复原问题。在综合分析内窥镜图像和不同复原方法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同态滤波法和自适应正则化法,并将其应用于内窥镜图像的运动模糊和散焦模糊的复原。实验证明同态滤波法能有效识别运动模糊、散焦模糊及混合模糊参数,在无噪声情况下的图像复原效果较好。自适应正则化法能有效解决噪声下图像复原中的“病态”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彩色图像复原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YUV颜色空间的图像复原法,通过减少图像通道数,使得处理数据量降低一半。实验结果证实该方法在保证复原效果的同时大幅提升处理效率,满足实时图像处理的要求。最后,本文设计实现了医疗内窥镜影像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数字化影像采集、图像处理、信息存储与DICOM接口模块。在临床使用中验证了系统的功能完备性,稳定性和易操作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0-01-01)

王桂娟[7](2010)在《活动轮廓模型及其在医学内窥镜图像中的分割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像信息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图像信息的处理及利用变得极为重要。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领域、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大多数图像分析及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像分割方法,由于医学图像的复杂性导致了医学图像分割难度很大。计算机医疗辅助诊断系统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图像分割。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由于其本身的局部性,使分割区域边界可能不完整、不准确。基于活动轮廓模型的图像分割能把图像本身底层次的视觉属性与待分割目标的先验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此获得分割区域的完整表达。但是活动轮廓模型大多是基于图像边界的,其稳定性难以满足医学图像分割的要求;并且传统的活动轮廓模型其拓扑结构不易变化,不能适应医学图像中病灶数量的多变性。因此活动轮廓线模型尚需改进才能用于复杂的医学图像分割中。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有:分析了参数变形模型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比较了各种模型外力的性能、优缺点及初始轮廓的设置对收敛结果的影响;给出了几何活动轮廓模型的理论,分析验证了基于水平集的CV方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优缺点,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小的改进;提出了分割方法的新应用:视频流的分割,并加以实现;给出了CV方法对彩色图像的分割,并进行了实验、给出了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0-01-01)

袁炳忠[8](2006)在《新型医学内窥镜问世》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巴赫尔泽医学器械公司最近发明一种名为“可塑线”的医学内窥镜。这种内窥镜使用新型医用不锈钢材料,灵活方便,与传统的内窥镜相比有很多优势。 负责这项产品市场营销工作的伯杰·弗英克近日向(本文来源于《中国职工科技报》期刊2006-02-17)

徐立中,杨锦堂[9](2000)在《医学内窥镜图象的遗传恢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算法是一种软计算方法 ,它作为一种新的全局优化搜索算法用于图象处理 ,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智能信息处理方法 .对于利用遗传算法处理灰度图象来说 ,由于其数据量和计算量很大 ,并且传统遗传算法存在“过早收敛”的问题 ,使得图象恢复质量不理想 .该文针对医学内窥镜摄取的图象纹理和病灶特征 ,设计了一种新的二维染色体编码方法 ,并将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算法引入灰度图象恢复过程中的遗传操作 ,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对解决由“过早收敛”所造成的图象恢复质量不高的问题 ,较之传统遗传算法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滕学仁,孙永信,赵云杰,吴思政,吕秉伦[10](1997)在《计算机数字电视成像技术在医学内窥镜外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利用视频卡,将内窥镜电视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实现对内窥镜彩色静止图像和动态画面的采集,并以计算机文件的方式长期记录和储存。计算机图像分辨率高,色彩真实,容易复制,具有病历查询、彩照打印、数据库管理、通讯会诊等用途。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医学内窥镜资料的记录和保存提供一个迅捷、准确、可行的方法。该技术能够弥补传统内窥镜照相等技术的不足,可应用于所有内窥镜电视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1997年04期)

医学内窥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的发展,医学临床诊断治疗对立体可视化图像的需求也逐渐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双目内窥摄像头获得不同视觉角度的图像,并提供叁维腹腔环境场景、提示场景内目标的深度信息,能够帮助降低手术并发症、减少病人痛楚。本文的主要工作围绕叁维内窥镜实用软件的设计实现、双目系统的标定和图像校正、计算深度的立体匹配算法叁个方面展开。本文首先根据现有医学内窥镜的使用需求和性能指标介绍了基于双目摄像的叁维内窥镜系统方案及硬件模块组成,设计并实现了整体软件设计,将双目图像的同步采集/显示、系统参数标定及图像校正、立体匹配计算等整合为软件系统各模块。其次由于光学系统装配误差,获取的原始图像对存在相对旋转和平移,因此为了实现更好地叁维显示效果和提供立体匹配所需的极线水平对准的图像对,本文还探讨了双目系统的参数标定方法,分析双目模型涉及的各坐标系之间的映射关系,重点得出真实场景中目标点的世界坐标求解方法;以及选用张氏标定法分析现有双目摄像机模型内外参数,并完成图像极线校正模块。最后,在立体匹配算法方面,本文结合系统使用需求重点探讨了局部匹配算法原理,实现了叁种重要的匹配思想——基于颜色相似度的匹配方法、基于Census非参数变换的匹配方法、自适应权重方法,并分别针对性提出边缘约束、简化的Hamming距离计算、直接比较权重窗口相似度的改进方案,实验对比匹配效果后得出,改进的自适应权重方法无论在光照一致还是不一致条件下都表现更优。结合现有内窥镜系统时,重点探讨了其获取的左右图像中因光照颜色、光线投射方向等因素造成匹配点对像素值不一致的现象,因此传统的颜色模型不能适用,于是引入基于log域变换的归一化颜色模型,通过分析光照、gamma变换等外在因素产生的像素值附加分量提出相应的变换方法,并采用基于灰度分布的平坦区域判定方式给像素分类以减少搜索范围,以及结合提出的改进自适应权重算法搜索最佳匹配点。实验表明,该方案对光照等外在因素有很好的鲁棒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医学内窥镜论文参考文献

[1].朱戎生.医学内窥镜图像的异常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2].姜虹.双目医学内窥镜系统的叁维显示及立体匹配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

[3].彭宇.医学内窥镜图像的横纹消除算法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3

[4].杨天领.医学内窥镜高性能LED冷光源研究[D].浙江大学.2013

[5].王威,杨静,刘西振.医学内窥镜图像横条纹噪声分析及解决方法[J].计算机仿真.2012

[6].张君.医学内窥镜影像系统及图像复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7].王桂娟.活动轮廓模型及其在医学内窥镜图像中的分割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8].袁炳忠.新型医学内窥镜问世[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6

[9].徐立中,杨锦堂.医学内窥镜图象的遗传恢复算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0

[10].滕学仁,孙永信,赵云杰,吴思政,吕秉伦.计算机数字电视成像技术在医学内窥镜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1997

标签:;  ;  ;  ;  

医学内窥镜论文-朱戎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