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宜度的我国林业加工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基于适宜度的我国林业加工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陈玮ChenWei;李晓凯LiXiaokai(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

(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如何进行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如何评价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企业适宜度指标和我国林业加工企业信息化能力和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研究,建立适宜度综合评价模型。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enterpriseinformationtechnologyhasbecomeakeyfactorinth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Howtoconductinformatization,andhowtoassessthelevelofbusinessinformatizationhasbeenmoreandmorerespected.Basedonthescientificevaluationandresearchonthesuitabilityindexandtheinformatizationcapacityandlevelofforestryenterprise,weestablishasuitabilityevaluationmodel.

关键词:适宜度;林业加工企业;信息化评价;综合评价模型

Keywords:suitability;forestryprocessingenterprises;evaluationofinformatization;comprehensiveevaluationmodel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0-0103-03

1我国林业加工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现状

1.1我国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我国企业信息化正在向着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不断推进,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不断深化。但是,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制定也是在借鉴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方案的基础上刚刚制定完成,目前还没有权威规范的评价模式,对不同类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研究以及实证分析等诸方面尚属空白,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使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体现企业信息化整体发展的共性,又体现特殊性、个性化;既能够体现企业信息化的水平、程度,又能够评价出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产生、实现管理创新的作用?这些方面亟待开创性的研究。尤其是我国很多林业加工企业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对信息化建设的兴趣不高,也有一部分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并对信息化项目信心不足,不敢轻易选择信息化项目。因而如何解决我国林业加工企业的信息化问题,将会对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2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目前的信息系统项目决策往往缺乏可靠依据。系统规模越大、与管理联系越密切、集成度越高的信息化项目,风险也越大,失败概率越高。信息系统项目的高风险和高失败率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投资决策之前,要进行合理的战略定位,综合论证项目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行性,财务上的实施可能性,应用方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也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

2基于适宜度的指标体系的构建综述

2.1基于适宜度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通过相关资料和研究发现: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与否跟适宜度的好坏有很大的关联性,适宜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应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情况。由于我国得国情和历史原因,我国的林业企业信息化的评估显得极其困难和复杂。通过适宜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来反应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情况,既可以反应企业的全部情况又能将评估中的困难和麻烦简化,然后建立相关的综合评价模型就可以很好的对企业进行评价了。

2.2基于适宜度的指标体系的构建的作用通过这个指标体系,企业可以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企业运行的特点以及所选项目的特点和功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选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项目,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林业加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门槛与风险。能够更好的为林业加工企业信息化项目选型服务,这通过对原有的评价模型进行合理的改造和适当的调整,并以分析当前林业加工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从林业加工企业信息化全局角度出发,以达到促进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作用。

2.3基于适宜度的指标体系的构建的意义

2.3.1完善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理论目前,我国林业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迫切需求新的理论做支持,新的模式做依托。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本选题结合当前林业企业信息化的情况和相关理论与方法,以系统理论和方法为依托,结合相关的管理学原理、信息管理原理、适宜度模型原理、评价方法等理论方法,对林业加工企业信息化项目评价进行研究,丰富了林业加工企业信息化方法体系,打破了传统模式的禁锢,并完善了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理论,探索出适于当前形式的新的林业企业信息化模式。

2.3.2保障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很多林业企业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对信息化建设的兴趣不高,也有一部分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并对信息化项目信心不足,不敢轻易选择信息化项目。这些无疑都对我国林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了很大的障碍。通过对林业加工企业信息化过程的研究,必定会使我们积累一定的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而且,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又会为当前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困境提供解决方法,从而保障我国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3.3为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决策支持目前的信息系统项目决策往往缺乏可靠依据。系统规模越大、与管理联系越密切、集成度越高的信息化项目,风险也越大,失败概率越高。信息系统项目的高风险和高失败率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投资决策之前,要进行合理的战略定位,综合论证项目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行性,财务上的实施可能性,应用方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也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

3基于适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的依据2002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是作为配合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提出的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的补充指标,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为有效益的信息化提供一个基准体系。效能指标与基本指标、评议指标一起,用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评级、认证等。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作为反映和评价企业信息化实效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包含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其中,适宜度指标包含战略适宜度、应用适宜度、投资适宜度、资源匹配适宜度和组织、文化适宜度等五个二级指标。

3.2一级指标的选取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的适宜度指标体系是对企业信息化能力和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现其优势和不足,从而使企业有针对性的进行内部改变和选择合理的信息化方向,并为之提供决策的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应该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予以考虑,同时,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还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简明易操作性、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层次性与集结性。

根据以上建立企业信息化适宜度评价指标的目的和构建指标体系所遵循的原则以及中国信息年鉴中对适宜度的研究,这里选取五个一级指标为:战略适宜度、应用适宜度、投资适宜度、资源匹配适宜度和组织、文化适宜度。

3.2.1战略适宜度主要是指: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配合协调程度和企业信息化技术战略与技术环境之间的配合协调程度等方面。

3.2.2应用适宜度主要是指: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合理性、数据库应用的合理性和企业信息安全状况的合理性等方面。

3.2.3投资适宜度主要是指:企业主要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正确认识水平、反映企业信息化投资力度的合理性和反映信息化投资给上下游及最终客户带来的实际价值水平方面。

3.2.4资源匹配适宜度主要是指:反映信息化投入在各要素之间分配状况的合理性、反映信息化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反映系统运行状况和功能发挥状况的合理性等方面。

3.2.5组织、文化适宜度主要是指:反映企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企业行为的网络化状况合理性和反映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支持程度两个方面。

3.3二级指标的选取以及计算方法

3.3.1二级指标的选取关于二级指标的选取,我们总结如表1所示。

3.3.2二级指标的涵义及计算方法

①企业战略匹配度:

指的是:企业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独有产品。

计算方法:企业独有的特殊产品数量占总产品数量的百分比。

②管理信息化应用适宜度:

指的是:ERP软件的使用程度。

计算方法:企业已经使用ERP,其打分为100%;没有则为50%。

③安全应用适宜度:

指的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应用情况。

计算方法:企业已经使用DBMS,其打分为100%;没有则为50%。

④投资力度适宜度:

指的是:企业投资力度的合理化程度。

计算方法:用于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占总投资的百分比。

⑤客户价值适宜度:

指的是:客户对商品的满意程度。

计算方法:客户对该商品满意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⑥信息化的投入结构适宜度:

指的是:用于信息化的投入资金的合理分配程度。

计算方法:已经用于实践的资金与研发新技术的费用的比值。

⑦人力资源结构适宜度:

指的是: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程度。

计算方法:采取统计该公司技术工人(IT)所占的百分比。

⑧企业文化适宜度:

指的是:企业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的认同度(赞成、反对)。

计算方法:调查中对企业信息化持支持态度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4基于适宜度的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4.1基于适宜度的评价模型的构建层次分析法(AHP)的实用原理是:首先将所要决策的问题置于一个大系统中,这个系统中存在互相影响的多种因素,要将这些问题层次化,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之后将数学方法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层层排序,最终根据各方案计算出各因素所占的权重。

根据5个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层次排序模型。

由于5个一级指标跟相应的二级指标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规范的层次排序模型,故各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

4.2权重的确定

4.2.1权值的确定对重要性程度按1-9赋值(重要性标度值见表1)。

最后,由判断矩阵可求的层次单排序为:

得出层次总排序,求得各因素M对总目标F的权值计算Wij。

4.2.2企业各项指标的无量纲化数据矩阵Y的确定通过标准化法将各项指标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标准化法令是:

其中指标X的均值和标准差。经标准化后,指标y的均值为0,方差为1,消除了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

将计算后的各个二级指标的数值以及他们的均值和标准差代入标准化公式中,即可求得相应的无量纲化数据矩阵。

4.2.3基于适宜度的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式中:R=R1,R2,…,Rn为n个企业的适宜度综合评价结果向量;Y=Y为n个企业各项二级指标的无量纲化数据矩阵。按R的大小将企业排序,R越大即企业的信息化适宜度越高。此外这里不光可以对n个企业进行评价,还可以对一个企业连续n年的状况进行评价,从而得出其信息化适宜度的发展趋势。

4.3评价标准通过对10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求其最终结果的平均值。以此作为该模型的标准。测某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只需比较其R值与所得标准的大小关系即可。若R值大于该标准则说明该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若R值小于该标准则说明该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而且还可以比较多家企业的信息化大小水平,只需将其R值按从大到小排列,所得到的结果即为企业信息化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

参考文献:

[1]卞学申.不能孤立理解企业信息化[J].中国电子报,2006,6(2).

[2]梁滨.企业信息化的理论基础与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3(7):145~197.

[4]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国际比较[J].中国信息界,2010,(3),总第139期.

[4]杜栋等.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21(1):60-62.

[5]李永宁.企业信息化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2007,33(2):84~86.

[6]巢来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信息化项目评标中的运用[J].统计与决策,2006,28(9):54-55.

[7]陈国宏,李美娟.基于方法集的综合评价方法集化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1):101-105.

标签:;  ;  ;  

基于适宜度的我国林业加工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