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杨婧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杨婧

杨婧(辽宁省阜新市第2人民医院心内科123000)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5-0164-01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死,现将我院2010年5月-2012年8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阿托伐治疗组与对比组,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2010年5月-2012年8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3例,其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46-82岁,平均(59.2±8.5)岁;对照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51-86岁,平均(61.6±6.7)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心功能Ⅰ、Ⅱ级;超声心动图出现新的室壁运动异常,,心肌酶无明显升高;近1月缺血性胸痛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延长,近24h出现1次持续15min的胸痛发作;发作时心电图2个相邻导联的ST段压低≥0.1mv或抬高≥0.1MV(胸导联≥0.2mv);无肝肾功异常;未服用过降脂药物,3个月内无心肌梗死病史,未接受冠脉介入治疗术者.

1.3方法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d,晚间顿服。两组疗程为1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1.4疗效评价标准①显效:胸闷、胸痛等症状消失,2周内未在发作,ST段恢复50%以上,T波恢复直立;②有效:胸闷、胸痛等症状缓解或消失,2周内扔有心绞痛发作,但频率减少2/3或以上,ST段恢复50%以上,T波双向或变浅;③无效:胸闷、胸痛等症状稍缓解或未缓解,仍反复发作;ST段未恢复,甚至加重,或进展为AMI,出现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1.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x=0.05。

2、结果

治疗组42例中,显效25例(59.2%),有效14例(33.33%),无效3例(7.14%),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41例中,显效19例(46.34),有效10例(24.39%),无效12例(29.27%),总有效率70.7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未出现明显肌痛、无力及转氨酶、肌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之一,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血管不完全堵塞引起进而引起患者的心绞痛,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向心肌梗死方向发展,防止猝死。

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肝脏内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而到减少胆固醇合成,降低胆固醇水平的目的,不仅具有调脂作用,还有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稳定、逆转斑块,预防血栓形成,进而控制病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

在本研究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总有效率达到了92.85%,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的70.73%(p<0.05).提示阿托伐他汀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好,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

[2]宋莉综述,王磊审稿.不稳定心绞痛的药物治疗现状[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5,14(4):313-315

标签:;  ;  ;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杨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