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地区画像石论文-赵伟,李雨红

南阳地区画像石论文-赵伟,李雨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阳地区画像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阳地区,汉画像石艺术,文化内涵,艺术特征

南阳地区画像石论文文献综述

赵伟,李雨红[1](2019)在《南阳地区汉画像石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大一统"的社会局面孕育了多元而厚重的文明,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画像石艺术是两汉孝悌文化、厚葬之风盛行下极具汉代特色的产物,丰富的图案形象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素材和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南阳是楚文化、汉文化乃至南北文化的重要交会地,此地区汉画像艺术极具地域特色。以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为研究对象,深入探寻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本文来源于《吉林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龚世学,王博[2](2015)在《汉代画像石墓分布形态及原因考——以南阳地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汉代画像石墓分布形态的考察,学术界大多侧重于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宏观分布形态研究,而对其在局部地域的细微分布形态特征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以南阳地区为中心,并以宛城区、卧龙区以及唐河县业已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墓为考察对象,以期对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墓分布的微观特征做一描述。同时,对其呈现此种形态的原因做一阐释。(本文来源于《南阳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吴慎[3](2013)在《南阳地区汉画像石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阳是全国汉画像石四大集中地之一,有着独具特色的汉画像石区域体系。以保护南阳汉代画像石,继承和弘扬祖国宝贵民族文化遗产为目的而筹建的南阳汉画馆是目前我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最多的汉代石刻艺术博物馆,其收藏汉代画像石多达2000余块。由于南阳汉画像石生动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神话故事等,体现了两千年前汉代物质、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因而对南阳汉画像石的有力保护,发挥其独特的文化功能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南阳汉画像石的发现和收藏有着四个重要的阶段。一是1923年至1924年之间的首次发现。南阳学者、着名甲骨学专家董作宾等人在南阳城内发现汉代石刻画像,但此时尚不知其出自何处,有何用途。二是1927年至1928年之间的再次发现。南阳籍着名的教育家、方志学家、河南省通志馆编修张中孚发现了墙基中所用的汉代画像石刻,命人编成《南阳汉画像集》出版,遂引发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叁是20世纪30年代南阳汉画像石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瞩目。其中孙文青的整理研究贡献最大。四是建国后的大批发现和收藏。南阳地区大批画像石墓的发现对于认识和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精神文明的发展、兴衰及其内容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因而得到社会有识人士的关注,传下一段段佳话。其中包括古史学家董作宾、文学家鲁迅、文博学家孙文青、社会学家郭沫若、剧作家田汉、画家罗公柳以及美学家王朝闻等,对南阳汉画像石的魅力惊叹不已。社会开始关注汉画像石的保护管理工作。在社会各界有识人士的推动下,1935年10月10日南阳汉画馆建立。随着馆内藏品的增多,以及应合时代对于博物馆建设的要求,南阳汉画馆又经历了1958年、1976年、1980年叁次重建,终于成为中国第一座专门收藏、陈列、研究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南阳汉画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保存了珍贵文化遗产,传承了中华文明;二是彰显了汉代文化魅力,丰富了史书记载;叁是增强了民族自豪自信,凝聚了民族精神力量。新的历史时期,在我国创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推动下,南阳汉画像石作为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其管理和保护工作日益提上日程,着重应该从六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加大宣传,提高保护意识;二是普及教育,引导公众参与;叁是普查征集,强调入馆集中;四是政府主导,实施产业开发;五是设置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六是申报世遗,引发世界范围关注。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对南阳汉画像石进行资源开发,加强汉画像石保护需要从叁个方面积极努力。一是构建多维一体的保管体系,打造汉画文化产业链;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实现汉画文化的价值扩容;叁是政府支持,实现汉画文化的价值推广。只有应合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势,在保护和利用之间找到契合点,才能将汉画像石及石上汉画的保护工作推向深入,使承载中华传统文明的南阳汉画像石的魅力在新的时代大放光彩。(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3-05-01)

王怀满[4](2013)在《南阳地区画像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也是南阳盆地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西汉时的南阳郡,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以"南都"和"帝乡"之盛名而着称于世,南阳籍的达官显贵比比皆是。再加上厚葬之风盛行,因此在两汉时期,作为财富和身份地位象征的画像砖石墓在这里流行一时。画像墓作为当时社会信息的载体,不断积累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成为探索南阳地区两汉时期历史原貌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本文对历年来南阳地区画像墓葬的发现、发掘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以后需要探索的方向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3年06期)

孙鹏[5](2009)在《从南阳地区画像石看谶纬中的神话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画像石研究是汉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对汉代社会形态文化状态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南阳地区画像石是画像石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其内容十分丰富。谶纬学则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研究学科。而且目前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得到认可。画像石与谶纬在历史时期,地域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具有进行一体研究的价值。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南阳地区小范围的画像石研究,探讨南阳地区画像石与谶纬在神话结构方面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找到两者共同的思想根源,并对其进行探讨。汉代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汉代社会对世界,生死的看法很具有代表性。汉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从事这种不同学科的研究有益于打开视野,获得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9-05-01)

南阳地区画像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汉代画像石墓分布形态的考察,学术界大多侧重于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宏观分布形态研究,而对其在局部地域的细微分布形态特征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以南阳地区为中心,并以宛城区、卧龙区以及唐河县业已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墓为考察对象,以期对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墓分布的微观特征做一描述。同时,对其呈现此种形态的原因做一阐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阳地区画像石论文参考文献

[1].赵伟,李雨红.南阳地区汉画像石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9

[2].龚世学,王博.汉代画像石墓分布形态及原因考——以南阳地区为中心[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5

[3].吴慎.南阳地区汉画像石保护研究[D].郑州大学.2013

[4].王怀满.南阳地区画像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现状[J].前沿.2013

[5].孙鹏.从南阳地区画像石看谶纬中的神话结构[D].河北大学.2009

标签:;  ;  ;  ;  

南阳地区画像石论文-赵伟,李雨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