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魏德营,周柳琴

基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魏德营,周柳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地,学校,综合实践,育人

基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魏德营,周柳琴[1](2019)在《“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探索——以苏州市吴中基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专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综合实践基地,要确立"基地+"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思维,统整区域内自然、文化、人才等社会资源,将社会资源转化成基地的课程资源、学习资源,纳入学生的学习领域。同时,与学校无缝对接,与家庭、社会形成育人合力,整体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和实施,发挥综合实践育人功能,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体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孔祥飞[2](2018)在《乡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探讨——以小沔中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打破了传统学科所具有的局限性。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我国城镇、乡村中小学都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讨乡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推动乡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8年28期)

杨吉敏[3](2018)在《立足综合实践基地 区域推进课程实施——自贡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它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往课程设置相比,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互动的一体化,以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作为一个完整生命体意义上的内在要求,同时为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素质全面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本文来源于《科普童话》期刊2018年36期)

王利[4](2018)在《基地特色课程建设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对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教学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基地特色课程建设是当前教学的实施重点,而如何将其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到一起是初中改革的关键内容。基于此,从基地特色课程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其与实践课程对接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学)》期刊2018年06期)

姜飞[5](2018)在《基地本土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衢州实践基地“生态创艺”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快实现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课程是时代的要求,基地开发本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为重要,以衢州基地"生态创艺"课程为例简要讲述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路径。(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学)》期刊2018年05期)

李钦俊[6](2017)在《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与开展——东昌府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经验谈》一文中研究指出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已经历20多个年头,为全社会所认可,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诸多困难!怎样有效地实施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此问题进行简要浅析。(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期刊2017年04期)

李竹[7](2017)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资源开发例谈》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所呈现的主体性、生成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要求学校尽可能地建设好实践基地,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有效的服务,以丰富学生经验,促进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本文以(本文来源于《今日教育》期刊2017年04期)

丛彩艳[8](2017)在《依托“基地”资源优势,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初,我校与烟台市芝罘区文化路小学、烟台一中等15所学校积极申报了烟台市综合实践教育处承担的山东省教育科学院十二五课题"基地群建设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的子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构建"研究工作。按照2014年4月全市开题培训会的要求,课题组结合学校特点、优势及子课题研究方向,完善了实验方案、配档,制定了得力措施,迅速进入了课题研究状态,研究工作得以及时开展。为全面展示"学校+基地群"综合实践教育实施模式之"课程开发"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有效提升全校综合实(本文来源于《山东教育》期刊2017年07期)

丁志勇[9](2017)在《“研究性的教”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体现——以如皋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实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的学"实现其功能目标的一门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研究性的教"与"研究性的学"是相辅相成的,忽略任何一方面都对综合实践实施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研究性的教"也就成为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本文就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本文来源于《生活教育》期刊2017年02期)

丁利民[10](2016)在《提高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效率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地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课程一样承载着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基地特色课程的建设上还应该更深入地挖掘课程的教育价值,彰显基地教育的特色和意义。在基地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合作与分工,活动与思考,习得与悟道,任务驱动与项目驱动。(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下半月)》期刊2016年08期)

基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打破了传统学科所具有的局限性。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我国城镇、乡村中小学都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讨乡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推动乡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1].魏德营,周柳琴.“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探索——以苏州市吴中基地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

[2].孔祥飞.乡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探讨——以小沔中学为例[J].学周刊.2018

[3].杨吉敏.立足综合实践基地区域推进课程实施——自贡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J].科普童话.2018

[4].王利.基地特色课程建设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对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8

[5].姜飞.基地本土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衢州实践基地“生态创艺”课程为例[J].新课程(中学).2018

[6].李钦俊.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与开展——东昌府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经验谈[J].新课程(中).2017

[7].李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资源开发例谈[J].今日教育.2017

[8].丛彩艳.依托“基地”资源优势,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山东教育.2017

[9].丁志勇.“研究性的教”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体现——以如皋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例[J].生活教育.2017

[10].丁利民.提高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效率的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

标签:;  ;  ;  ;  

基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魏德营,周柳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