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定位论文-齐欣,丁庆倩,苏晨,徐伟亚,牟永莹

膜定位论文-齐欣,丁庆倩,苏晨,徐伟亚,牟永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膜定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拟南芥,At,CP2基因,低温胁迫,蛋白质组

膜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齐欣,丁庆倩,苏晨,徐伟亚,牟永莹[1](2019)在《拟南芥膜定位蛋白At CP2调控抗冻性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COR家族成员在调控植物响应低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拟南芥中克隆一个新的低温胁迫响应基因At CP2,其属于COR基因家族中的COR413亚家族,编码区612 bp,编码203个氨基酸,分子量22.75k Da,等电点9.44。亚细胞定位和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At CP2定位在叶绿体膜上,对ABA、PEG、Na Cl和低温四种非生物胁迫均有响应。基因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功能缺失性突变体cp2冷处理后存活率明显高于野生型拟南芥(WT),相对电导率和MAD均低于WT,证明At CP2基因负向调控植物抗冻性。蛋白质组及qRT-PCR分析结果证明At CP2通过负向调控4个ABA及低温胁迫相关基因(包括ABA2、KIN1、COR47和COR15B)的表达影响植物抗冻性。总之,At CP2基因的功能分析结果对了解COR413基因家族的功能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淑红[2](2019)在《P190与ATP1B3互作调控Na~+/K~+-ATP酶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膜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脑内一种生理性屏障,能够调节离子和分子进出脑实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BBB主要是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基底膜、星型胶质细胞的伪足以及周细胞组成。BMECs是构成血脑屏障的主要组成细胞,区别于其它组织的内皮细胞,BMECs具有紧密连接、黏附连接及低水平的胞吞胞吐的特性,这些特性限制了血液中小分子通过跨细胞和细胞间的运输穿过BBB进入脑内。BMECs膜表面也具有多种底物特异性的运输系统,能够转运离子,细胞代谢产物和特异性小分子。例如,定位于BMECs腔面的钠钾泵(也称Na~+/K~+-ATP酶)可以调节细胞中的钠离子进入脑间隙液中,同时将脑内钾离子泵入细胞中。P190是一种分子量为190KD的跨膜蛋白,最初发现其存在于有髓神经纤维郎飞节的节旁区。本实验室前期工作首次发现,P190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的血管腔面表达,作为受体参与细菌侵袭并穿过BBB导致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发生(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为了进一步探讨HBMEC表达P190的生理学意义,我们以P190蛋白的胞内C末端结构域(80个氨基酸)为诱饵蛋白,酵母双杂交技术从小鼠胎脑cDNA文库中筛选出能够与P190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Na~+/K~+-ATP酶β3亚基(ATP1B3)。Na~+/K~+-ATP酶,又称钠钾泵,通过消耗ATP的同时向细胞内转运2个钾离子并向细胞外转运3个钠离子,从而维持细胞内低钠高钾的离子浓度稳态。Na~+/K~+-ATP酶主要由具有催化作用的α亚基和调节作用的β亚基构成。β亚基可以帮助α亚基运输定位在细胞质膜并行使Na~+/K~+-ATP酶转运离子的酶活性。本研究将明确P190与ATP1B3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可能的生理学意义。方法:体外翻译(TNT)获得ATP1B3蛋白,GST-pull down检测P190蛋白胞内段和ATP1B3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免疫荧光检测P190、ATP1B3在HBMEC中的位置分布;Co-IP检测内源性的P190和ATP1B3是否存在相互作用;Western blot检测ATP1B3糖基化情况;HBMEC中采用瞬时干扰P190或shRNA稳定干扰的方法低表达P190蛋白后,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ATP1B3和ATP1A1的表达;在稳定低表达P190的HBMEC中,Rescue实验恢复P190蛋白的表达后,Western blot检测ATP1B3和ATP1A1的表达情况;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记录低表达P190蛋白的HBMEC内K离子荧光信号的变化;Na~+/K~+-ATPase活性试剂盒检测Na~+/K~+-ATPase的功能活性;利用Transwell培养稳定低表达P190的HBMEC模拟体外BBB模型,检测BBB转运谷氨酸能力的变化。结果:GST-pull down实验证明P190与Na~+/K~+-ATPaseβ_3亚基(ATP1B3)存在相互作用,而不与β_1亚基互作。细胞免疫荧光显示HBMEC中P190和ATP1B3在内质网区域存在共定位。HBMEC中ATP1B3是具有不同糖基化修饰形式的糖蛋白。免疫沉淀实验显示P190蛋白与未糖基化ATP1B3存在相互作用;HBMEC中稳定干扰P190蛋白表达后,ATP1B3糖基化修饰水平降低,细胞质膜的定位也减少。进一步受β_3亚基影响的α亚基(ATP1A1)也发生蛋白表达的下调及细胞膜定位的减少;稳定低表达P190蛋白的细胞株rescue P190蛋白后,能够恢复ATP1B3与ATP1A1的表达和细胞质膜上的定位。Elisa结果显示HBMEC中干扰P190能够降低Na~+/K~+-ATPase的活性。应用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HBMEC中低表达P190蛋白后,Na~+/K~+-ATPase转运钾离子的相对速度和总量均显着降低。Transwell培养稳定干扰P190细胞模拟体外BBB模型,同正常细胞相比,该细胞对谷氨酸从基底面到腔面的的转运能力下降。结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P190蛋白与未糖基化的ATP1B3发生相互作用,其生理意义是促进ATP1B3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糖基化修饰(即ATP1B3的成熟)。P190介导的ATP1B3的成熟促进Na~+/K~+-ATP酶α_1亚基的装配及Na~+/K~+-ATP酶的细胞膜定位。同时,P190调控Na~+/K~+-ATP酶的离子转运活性,并有利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将脑内过量的谷氨酸转运到血液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韦婷[3](2018)在《不同热塑膜定位方式对食管癌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热塑膜定位对食管癌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56例颈上段食管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Klarity体膜固定器,观察组使用CIVCO加强型头颈肩膜固定器,分析两组患者计划等中心、对等中心、中心验证片的偏差。结果:两组患者X轴(身体左右方向)的移位误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Y轴(头足方向),Z轴(仰卧位时前后方向)移位范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CIVCO加强型头颈肩膜固定技术用于上段食管癌患者放疗中,效果显着,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8年10期)

唐琼,李鸣粤,余良主,朱海丽[4](2018)在《2-溴棕榈酸调节背根神经节中ASIC3蛋白的膜定位缓解大鼠骨癌痛(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骨癌痛(BCP)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疼痛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BCP的分子作用机制和新药研发都迫在眉睫。2-溴棕榈酸(2-BP)作为一种蛋白质棕榈化抑制剂在病理性疼痛中有镇痛效果,而在骨癌痛中作用仍不清楚。酸敏感离子通道3型(ASIC3),作为一个重要的疼痛因子能否受到2-BP的调控也未知。为了检测2-BP在骨癌痛中的作用,并研究其对背根神经节(DRG)中ASIC3的调控,本文开展了相关工作。1)首先建立BCP大鼠模型,将大鼠乳腺癌细胞(MRMT-1)注射入雌大鼠胫骨骨髓腔内,21 d后通过X射线和机械痛检测,发现与假性手术组相比,BCP模型大鼠的胫骨被破坏;同时,BCP组大鼠的机械疼痛值明显上升(假性手术组PWT vs.BCP PWT:16.1±1.5 vs.5.3±1.5;P<0.01);表明大鼠乳腺癌骨转移疼痛模型成功构建。2)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和假性手术组相比,BCP大鼠L4-L6 DRG中酸敏感离子通道3蛋白表达上调(0.63±0.03,0.64±0.1和1.07±0.05)。3)在术后第21 d,给BCP大鼠腹腔注射2-BP,发现给药组BCP大鼠的机械疼痛值下调(6 h后,PWT对照vs.PWT 2-BP:6.9±2.0 vs.10.8±1.6,P<0.01),表明2-BP在骨癌痛模型大鼠中具有镇痛作用。4)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给药前相比,2-BP处理后降低了BCP大鼠L4-L6 DRG中膜上ASIC3蛋白的表达(1.05±0.13,0.66±0.12)。同时,在ASIC3介导的酸痛模型中,2-BP给药降低大鼠震颤的次数(对照组为27±1.8次,2-BP组为10±1.5次),表明2-BP给药阻断ASIC3介导的酸痛。5)在ASIC3转染的SH-SY5Y细胞中,与对照相比,2-BP给药后明显降低膜上ASIC3蛋白表达量(1.0±0.2,0.58±0.10)。这些结果表明,2-BP在骨癌痛中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涉及到调控背根神经节中膜上酸敏感离子通道3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江水泉,张海东,华英杰[5](2016)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农田残膜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利用计算机单目视觉技术对农田残膜进行定位的方法。通过图像处理对残膜目标区域进行识别;利用最小外接矩形法确定残膜目标区域的形心,并基于形心点特征将识别后的残膜图像与原图像形心坐标进行匹配;最后对这两种坐标进行最小二乘拟合,获取匹配函数。结果表明,该方法所确定的残膜形心位置的偏差被控制在1.2cm以内,说明单目视觉技术可以较准确地定位农田中残膜的位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戴忠阳,徐艳,刘洁文[6](2016)在《不同热塑膜定位方式对食管癌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不同热塑膜定位方式对食管癌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颈上段食管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分别采取体膜和加强型头颈肩膜固定器进行体位固定,并在同一台直线加速器上实施叁维适形放疗,在实施放疗前一剂放疗的过程中,对每周照射等中心验证片,对等中心、计划等中心的偏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X轴即身体左右方向的移位误差为(1.8±0.5),观察组为(1.2±0.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Y轴即身体头足方向移位误差为(4.1±0.5),观察组为(1.5±0.4),Z轴即身体仰卧位时前后的方向移位范围为(3.9±0.5),观察组为(1.1±0.3),以上两指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上段食管癌患者实施放疗的过程中,应用加强型头颈肩膜固定技术的效果优于体膜固定,摆位误差较小,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操作简单,是的关注并推广。(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6年30期)

吴博文,沈国芳,胡颖,周立民,梁星光[7](2015)在《辛伐他汀经由抑制RhoA膜定位促胚胎干细胞心肌定向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Rho GTP酶(Rho family of small GTP-binding proteins,Rho GTPase)在调节细胞骨架动态中发挥重要作用。Rho GTP酶作为分子开关,发挥调节细胞骨架的作用,但对胚胎干(embryonic stem,ES)细胞全能性和分化调节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探索Rho GTP酶在ES细胞心肌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并揭示相关机制。(本文来源于《浙江省毒理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6-13)

郭纪慈,黄大钡,李珍,余建荣,古定标[8](2015)在《应用不同热塑膜定位方式研究食管癌放疗中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采用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和热塑体膜固定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在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分别采用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和热塑体膜对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进行体位固定各30例,实行调强放射治疗,在每次治疗的摆位纠正前、摆位纠正后及治疗后获取锥形束断层扫描(CBCT)图像,将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得到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原因。结果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组的摆位纠正前误差为X(1.1±0.8)mm、Y(1.3±1.1)mm、Z(1.0±0.9)mm,热塑体膜组的摆位纠正前误差为X(1.7±1.4)mm、Y(4.5±3.2)mm、Z(3.9±1.5)mm,两组的分次间误差在X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Y、Z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摆位纠正后与纠正前CBCT对比,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组和热塑体膜组的摆位误差均明显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纠正后CBCT对比,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组的摆位误差均有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塑体膜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采用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固定技术精确性高于热塑体膜组;分次内误差在每次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明显,因此在治疗计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予以充分考虑。(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5年08期)

张丽,廖启彬,胡琳,彭鸿娟[9](2013)在《弓形虫ROP2蛋白在纳虫泡膜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棒状体分泌的ROP2蛋白对弓形虫侵染宿主细胞起着重要作用,并能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IgG、IgA等,对弓形虫病诊断及感染机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将重组质粒pET-32α-ROP2转化到表达菌E.coli BL-21中,接种到氨苄抗性的LB液体培养基中,37℃摇床培养至OD600值为0.6~0.8。加入诱导剂IPTG至终浓度为0.5mM,20℃摇床中诱导过夜。离心收集菌体,Tris-HCl缓冲液重悬细菌。超声裂菌,离心,沉淀用含有8 M尿素的Tris HCl(pH8.0)缓冲液溶解其中的包涵体蛋白。用(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11-10)

尚长浩[10](2013)在《颈总动脉超声图像中内中膜定位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颈总动脉的B超图像中,由计算机自动定位颈总动脉正常内中膜组织位置。方法:编制Matlab程序,在采集的B超样本图像中进行实验。基本算法思想为在颈总动脉水平径向位图像中,搜索各像素列,探查像素自上而下的灰度值变化,当检测到长距离低像素(<5)而后出现高、低和更高的像素值变化时,认为找到了内中膜位置。进行多点探测,取最佳位置。结果:选取5幅正常颈总动脉的水平径向位B超图像,程序运行结果均能够准确定位内中膜位置。结论:利用计算机在颈总动脉超声图像中自动定位正常内中膜位置是可行的,为进一步实现内中膜厚度测量、动脉硬化斑块分析的自动化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3年08期)

膜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脑内一种生理性屏障,能够调节离子和分子进出脑实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BBB主要是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基底膜、星型胶质细胞的伪足以及周细胞组成。BMECs是构成血脑屏障的主要组成细胞,区别于其它组织的内皮细胞,BMECs具有紧密连接、黏附连接及低水平的胞吞胞吐的特性,这些特性限制了血液中小分子通过跨细胞和细胞间的运输穿过BBB进入脑内。BMECs膜表面也具有多种底物特异性的运输系统,能够转运离子,细胞代谢产物和特异性小分子。例如,定位于BMECs腔面的钠钾泵(也称Na~+/K~+-ATP酶)可以调节细胞中的钠离子进入脑间隙液中,同时将脑内钾离子泵入细胞中。P190是一种分子量为190KD的跨膜蛋白,最初发现其存在于有髓神经纤维郎飞节的节旁区。本实验室前期工作首次发现,P190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的血管腔面表达,作为受体参与细菌侵袭并穿过BBB导致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发生(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为了进一步探讨HBMEC表达P190的生理学意义,我们以P190蛋白的胞内C末端结构域(80个氨基酸)为诱饵蛋白,酵母双杂交技术从小鼠胎脑cDNA文库中筛选出能够与P190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Na~+/K~+-ATP酶β3亚基(ATP1B3)。Na~+/K~+-ATP酶,又称钠钾泵,通过消耗ATP的同时向细胞内转运2个钾离子并向细胞外转运3个钠离子,从而维持细胞内低钠高钾的离子浓度稳态。Na~+/K~+-ATP酶主要由具有催化作用的α亚基和调节作用的β亚基构成。β亚基可以帮助α亚基运输定位在细胞质膜并行使Na~+/K~+-ATP酶转运离子的酶活性。本研究将明确P190与ATP1B3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可能的生理学意义。方法:体外翻译(TNT)获得ATP1B3蛋白,GST-pull down检测P190蛋白胞内段和ATP1B3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免疫荧光检测P190、ATP1B3在HBMEC中的位置分布;Co-IP检测内源性的P190和ATP1B3是否存在相互作用;Western blot检测ATP1B3糖基化情况;HBMEC中采用瞬时干扰P190或shRNA稳定干扰的方法低表达P190蛋白后,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ATP1B3和ATP1A1的表达;在稳定低表达P190的HBMEC中,Rescue实验恢复P190蛋白的表达后,Western blot检测ATP1B3和ATP1A1的表达情况;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记录低表达P190蛋白的HBMEC内K离子荧光信号的变化;Na~+/K~+-ATPase活性试剂盒检测Na~+/K~+-ATPase的功能活性;利用Transwell培养稳定低表达P190的HBMEC模拟体外BBB模型,检测BBB转运谷氨酸能力的变化。结果:GST-pull down实验证明P190与Na~+/K~+-ATPaseβ_3亚基(ATP1B3)存在相互作用,而不与β_1亚基互作。细胞免疫荧光显示HBMEC中P190和ATP1B3在内质网区域存在共定位。HBMEC中ATP1B3是具有不同糖基化修饰形式的糖蛋白。免疫沉淀实验显示P190蛋白与未糖基化ATP1B3存在相互作用;HBMEC中稳定干扰P190蛋白表达后,ATP1B3糖基化修饰水平降低,细胞质膜的定位也减少。进一步受β_3亚基影响的α亚基(ATP1A1)也发生蛋白表达的下调及细胞膜定位的减少;稳定低表达P190蛋白的细胞株rescue P190蛋白后,能够恢复ATP1B3与ATP1A1的表达和细胞质膜上的定位。Elisa结果显示HBMEC中干扰P190能够降低Na~+/K~+-ATPase的活性。应用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HBMEC中低表达P190蛋白后,Na~+/K~+-ATPase转运钾离子的相对速度和总量均显着降低。Transwell培养稳定干扰P190细胞模拟体外BBB模型,同正常细胞相比,该细胞对谷氨酸从基底面到腔面的的转运能力下降。结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P190蛋白与未糖基化的ATP1B3发生相互作用,其生理意义是促进ATP1B3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糖基化修饰(即ATP1B3的成熟)。P190介导的ATP1B3的成熟促进Na~+/K~+-ATP酶α_1亚基的装配及Na~+/K~+-ATP酶的细胞膜定位。同时,P190调控Na~+/K~+-ATP酶的离子转运活性,并有利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将脑内过量的谷氨酸转运到血液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1].齐欣,丁庆倩,苏晨,徐伟亚,牟永莹.拟南芥膜定位蛋白AtCP2调控抗冻性的功能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

[2].张淑红.P190与ATP1B3互作调控Na~+/K~+-ATP酶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膜定位[D].中国医科大学.2019

[3].韦婷.不同热塑膜定位方式对食管癌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研究[J].名医.2018

[4].唐琼,李鸣粤,余良主,朱海丽.2-溴棕榈酸调节背根神经节中ASIC3蛋白的膜定位缓解大鼠骨癌痛(英文)[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8

[5].江水泉,张海东,华英杰.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农田残膜定位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

[6].戴忠阳,徐艳,刘洁文.不同热塑膜定位方式对食管癌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6

[7].吴博文,沈国芳,胡颖,周立民,梁星光.辛伐他汀经由抑制RhoA膜定位促胚胎干细胞心肌定向分化[C].浙江省毒理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8].郭纪慈,黄大钡,李珍,余建荣,古定标.应用不同热塑膜定位方式研究食管癌放疗中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

[9].张丽,廖启彬,胡琳,彭鸿娟.弓形虫ROP2蛋白在纳虫泡膜定位研究[C].2013年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10].尚长浩.颈总动脉超声图像中内中膜定位方法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3

标签:;  ;  ;  ;  ;  

膜定位论文-齐欣,丁庆倩,苏晨,徐伟亚,牟永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