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移面论文-王平,王会娟,柴少峰,冯卫,王峻

滑移面论文-王平,王会娟,柴少峰,冯卫,王峻

导读:本文包含了滑移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力学,黄土,裂隙,振动台模型试验

滑移面论文文献综述

王平,王会娟,柴少峰,冯卫,王峻[1](2018)在《黄土–风化岩接触面斜坡滑移面衍生机制及变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肃天水海头村黄土–风化岩接触面型斜坡为研究对象,基于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不同地震动强度条件下斜坡坡面变形破坏特征。分析裂隙产生、坡面剥落、坡体崩塌滑动3个阶段竖向裂隙的发展过程。结合土体应变测试结果,揭示该类斜坡失稳机制及滑移面衍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烈度地震动强度荷载作用下,垂直向加载对模型产生的影响小于水平向加载。地震荷载作用下,土体垂直向易产生纵向裂隙,水平向易产生横向裂隙。竖向裂隙是坡表土体破碎的主要原因,横向裂隙发展是导致斜坡失稳的主要内驱。顶部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发生张拉和剪切的复合破坏,导致坡表横向裂隙向下延伸至黄土–风化岩接触面并形成该类斜坡失稳破坏的滑移面。(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张奎,刘艳章,盛建龙,潘世华,吴恩桥[2](2018)在《基于边坡岩土体劣化破坏的临界滑移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边坡岩土体劣化破坏机理,提出了一种边坡临界滑移面的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边坡岩土体进行多次弹塑性计算与应力分析,将每次计算得到的塑性破坏区内的岩土体强度用劣化后的强度进行替换,逐次劣化,直至塑性破坏区在坡体内贯通,模拟滑移面的渐进发展过程,最终确定边坡的劣化滑移面,并以该滑移面为临界滑移面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选取匀质和非匀质两类边坡算例,运用该方法确定边坡的临界滑移面,并将其与传统的强度折减法进行比较;同时采用矢量分析法分别计算两种滑移面的安全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劣化滑移面由最初的塑性区逐渐扩展形成,劣化滑移面的确定方法适用于确定匀质和非匀质两类边坡的临界滑移面,其适用条件比传统的强度折减法更广;与强度折减法确定的滑移面相比,劣化滑移面更接近边坡实际的临界滑移面。(本文来源于《矿冶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贾宝新,贾志波,庞旭阳[3](2018)在《基于点的有偏生成的二维边坡滑移面搜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边坡滑移面搜索中运算量大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中点的有偏生成的二维边坡滑移面搜索的新方法。新方法可以通过点的生成模拟各种形式曲线,生成曲线无较大震荡,符合工程实际。同时,新方法将小波去噪分析引入到对拾取后的边坡滑移面的处理中,在不影响精确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运算量。通过3个不同类型算例与其他拾取方法进行观察和对比,得出新的搜索方法与以往方法所拾取的滑移面基本吻合,边坡稳定性系数误差分别为0.67%、1.06%、0.823%。结果表明这种滑移面生成和处理的新方法不但能模拟各种形式的滑移面同时还可以减少程序运算量,适用于多种形式的边坡的安全稳定性分析。(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戴建安,陈先童[4](2018)在《浅析厚层堆积滑坡滑移面综合探测实施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厚层堆积滑坡是地质构造中的特殊情况,常会引起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风险,对区域地质环境产生了诸多危害性。为了改变早期滑坡结构存在的问题,采取综合性探测处理是不可缺少的,能够为地质处理提供指导方案。本文结合工程案例,分析了厚层堆积滑坡滑移面综合探测的可行性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8年03期)

李瑞林,周国庆,林超,赵光思,陈国舟[5](2017)在《考虑土拱效应的滑移面间非极限状态土压力解答》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部岩土工程领域面临的井筒、巷道以及硐室等埋深较深结构物,其上方的土体大多处于非极限状态。现有理论很少关注非极限状态的土压力计算,基于此建立了考虑土拱效应的滑移面间非极限状态土压力计算模型。基于主应力旋转理论和简化的抛物线型滑移面,推导了滑移面上的侧向土压力系数;基于大主应力拱假设,采用极限平衡法建立了滑移面间土体中平均竖向应力的微分方程,并给出了解析解答;进一步,采用文中方法和经典理论解答分析了极限状态时滑移面间的土压力并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最后,进行了滑移面间非极限状态土压力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土压力解答能够较好地反映土体内部土拱演化过程中结构物上方及土体内部滑移面间的土压力状态及其与滑移面之间的演化关系。(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7年11期)

刘克文,刘振翔,肖标丁[6](2016)在《二元结构边坡潜在滑移面位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影响二元结构边坡潜在滑移面的因素进行研究,计算不同影响因子下潜在滑移面的位置及相应边坡安全系数,并与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极限平衡法计算分析此类二元结构边坡有一定误导性和局限性;2交界面摩擦系数和倾角对二元结构边坡潜在滑移面位置的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6年11期)

马立军[7](2016)在《双滑移面组合梁静力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滑移面组合梁是由叁层不同力学性能的建筑材料在交界面进行有效连接而成的一种受弯构件,例如: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钢桁腹板组合梁、采用碳纤维加固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等几种类型。由于具有两个交界面,不可避免的会在两个交界面产生剪切滑移效应。相对常规单滑移面组合梁而言,其力学状态变得越加复杂,应力及变形未知量增多,求解难度成倍增加,准确计算分析其力学状态对组合梁的合理设计至关重要。为了完善双滑移面组合梁的设计计算理论,本文在深入分析双滑移面组合梁的力学特性的基础上,以碳纤维-钢-混凝土双滑移面组合梁为例,对该种结构形式的计算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工作。1.对6根双滑移面组合梁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ANSYS软件平台的双滑移面组合梁空间仿真分析模型,准确的模拟了双滑移面组合梁空间受力行为,并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2.基于弹性力学基本原理和接触理论,推导了竖向荷载作用下考虑双交界面滑移的简支组合梁的弹性理论解。并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该理论解的正确性,建立了考虑双层剪切滑移时的组合梁在正常使用状态下静力响应的准确计算方法,为该种组合梁的工程应用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3.在结构力学矩阵位移法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滑移效应的双滑移面组合梁的双滑移面组合梁有限元解,解决了常规平面有限元解无法准确考虑交界面滑移效应的缺陷。基于该有限元解,在迭代法的基础上,采用分步分层换算截面法,计算了双滑移面组合梁非线性静力响应。通过与室内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该方法可以有效分析双滑移面的非线性特征。4.基于塑性理论,推导了完全剪力连接和部分剪力连接两种情况下,双滑移面的组合梁的抗弯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简单塑性理论可以对双滑移面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进行设计计算。5.根据偏心压力法的基本原理,推导了考虑剪切滑移效应的双滑移面组合梁桥上部结构的跨中截面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为双滑移面组合简支梁桥的设计提供较为完整的设计理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谢涛[8](2016)在《岩质边坡滑移面识别及稳定性的波导声学监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露天金属矿山已经历了多年的开采,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形成了高陡边坡。因此,对边坡进行有效准确的监测、预测是减轻滑坡灾害损失、减少人员伤亡最有效的途径。由于岩质边坡因岩层较厚,同时岩体中存在不连续面,造成声发射信号在岩质边坡中的衰减严重,结果是声发射传感器无法接收到或者只能接收到微弱的声发射信号。因此本文提出在边坡上布置波导杆结构,解决声发射信号的衰减和噪声抑制等问题,并通过波导杆中声发射信号的波形及参数特征,实现对边坡滑移面的识别及滑移失稳的波导声发射监测。本文在声发射技术和导波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开展了水泥砂浆试件在拉剪条件下声发射波形和参数特征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导波理论,求解了自由波导杆中纵向导波的传播规律并且推导了自由波导杆的纵向导波频散方程,得到了自由波导杆中的纵向导波能量速度频散曲线。(2)基于导波理论,求解了水泥砂浆锚固圆钢波导杆中纵向导波的传播规律,推导了水泥砂浆锚固圆钢波导杆的纵向导波频散方程,得到了水泥砂浆锚固圆钢波导杆的纵向导波能量速度频散曲线。(3)通过对试验采集的声发射信号进行波形处理和分析,基于自由波导杆和水泥砂浆锚固波导杆的能量速度频散曲线,根据不同频率成分的波到达传感器的时差来进行声发射源定位,从定位结果来看,用该方法进行声发射源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为处理岩质边坡滑移失稳产生的声发射信号进行源定位提供一定理论和现实依据。(4)通过对水泥砂浆锚固波导杆试件的叁点弯和剪切试验,建立了声发射累计能量和振铃累计计数随着时间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水泥砂浆锚固圆钢波导杆试件破坏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试件处于压密状态,此时并无明显声发射活动。第二阶段为砂浆试件底部微裂纹开始萌生,并逐步扩展延伸为肉眼清晰可见的裂纹。第叁阶段为砂浆裂纹继续扩展和波导杆变形。第二阶段初始,累计声发射能量和累计声发射振铃计数都将发生明显的突变,可以将此特征作为判断岩体失稳的声发射参数前兆特征,可实现对边坡岩体稳定性的监测。(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寇瑞开[9](2016)在《二元结构边坡潜在滑移面识别与判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岩二元结构边坡因其自身的特点,成为边坡结构类型的典型代表形式,该类边坡的破坏模式多样,可发生于上部土层、土岩接触界面或下部基岩软弱结构面上,不同的内因和外因条件下,边坡潜在滑移面的形状、位置及对应的安全系数各不相同,滑移面的形状可能是圆弧形、平面形或者是圆弧加平面的复合型,对其破坏模式的准确判断是边坡稳定性分析和加固治理设计的前提基础。因此,如何从理论的角度把握和界定二元结构边坡潜在滑移面的变化规律,是当前边坡地质灾害分析和防治的关键所在,也是业界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本文使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理想二元结构边坡数值模型。为使计算简便,假定土岩交界面为平面,不考虑地下水和地震的作用。讨论土岩交界面夹角、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对二元结构边坡潜在滑移面及安全系数的影响。归纳二元结构边坡稳定性随交界面夹角、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发展变化的规律,并用北京理正软件对FLAC3D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算。验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数值相差不大,规律基本一致。将上述理论分析结果具体运用于“昭通永善红阳小区边坡工程”进行验证。经过实际分析和计算,得出工程边坡滑移面的位置、形状和对应的安全系数,所得计算结果和现场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以及观测资料结果基本吻合,说明理论分析模型是可靠、有效的。本文结论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参考应用,对土岩混合高边坡支护设计、施工研究分析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姜玉曦,周海兵,熊俊,刘文韬[10](2015)在《叁维光滑接触界面上的分配参数滑移面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叁维滑移界面上的分配参数滑移算法,提出一种叁维滑移面光滑方法,仅根据单元面顶点的坐标和法向等局部信息,构造出曲面片边界G1连续(切平面连续),曲面片内C1连续的叁维光滑曲面,此方法为实际的滑移面提供一个准确的几何表达.在此光滑曲面上构建了具有C1连续的法向压力场和质量面密度场.然后在光滑滑移界面上通过Newton-Raphson迭代计算接触点,依据分配参数滑移算法施加接触约束和接触计算.数值算例显示光滑的接触滑移面可以减少滑移节点的振动,提高计算的收敛性.(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5年04期)

滑移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边坡岩土体劣化破坏机理,提出了一种边坡临界滑移面的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边坡岩土体进行多次弹塑性计算与应力分析,将每次计算得到的塑性破坏区内的岩土体强度用劣化后的强度进行替换,逐次劣化,直至塑性破坏区在坡体内贯通,模拟滑移面的渐进发展过程,最终确定边坡的劣化滑移面,并以该滑移面为临界滑移面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选取匀质和非匀质两类边坡算例,运用该方法确定边坡的临界滑移面,并将其与传统的强度折减法进行比较;同时采用矢量分析法分别计算两种滑移面的安全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劣化滑移面由最初的塑性区逐渐扩展形成,劣化滑移面的确定方法适用于确定匀质和非匀质两类边坡的临界滑移面,其适用条件比传统的强度折减法更广;与强度折减法确定的滑移面相比,劣化滑移面更接近边坡实际的临界滑移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滑移面论文参考文献

[1].王平,王会娟,柴少峰,冯卫,王峻.黄土–风化岩接触面斜坡滑移面衍生机制及变形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2].张奎,刘艳章,盛建龙,潘世华,吴恩桥.基于边坡岩土体劣化破坏的临界滑移面研究[J].矿冶工程.2018

[3].贾宝新,贾志波,庞旭阳.基于点的有偏生成的二维边坡滑移面搜索[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4].戴建安,陈先童.浅析厚层堆积滑坡滑移面综合探测实施方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

[5].李瑞林,周国庆,林超,赵光思,陈国舟.考虑土拱效应的滑移面间非极限状态土压力解答[J].岩土力学.2017

[6].刘克文,刘振翔,肖标丁.二元结构边坡潜在滑移面位置的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6

[7].马立军.双滑移面组合梁静力响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6

[8].谢涛.岩质边坡滑移面识别及稳定性的波导声学监测技术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

[9].寇瑞开.二元结构边坡潜在滑移面识别与判定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10].姜玉曦,周海兵,熊俊,刘文韬.叁维光滑接触界面上的分配参数滑移面算法[J].计算物理.2015

标签:;  ;  ;  ;  

滑移面论文-王平,王会娟,柴少峰,冯卫,王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