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现代中国论文-季剑青

早期现代中国论文-季剑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现代中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现代性

早期现代中国论文文献综述

季剑青[1](2019)在《“早期现代中国”论述的谱系与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40年来,欧美中国学研究界出现了一系列以"早期现代中国"(early modern China)为主题的论着。早期现代中国论述体现了从长时段和全球视野中探索中国现代性的起源与路径的努力,在观点和方法上均代表了欧美(主要是美国)中国学研究某种新的路向,其得失利弊均有值得借鉴和参考之处。本文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论着为线索,梳理早期现代中国论述的脉络,并尝试探讨其为近现代中国史——尤其是文学史——研究提供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19年02期)

侯俊丹[2](2018)在《市场、乡镇与区域:早期燕京学派的现代中国想象——反思清河调查与清河试验(1928-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把对清河调查和清河试验的解读置于燕京学派学术传统中,澄清早期学者对19世纪末转型期中的中国现代社会形态的判断和理解;其标志即传统型城市的腹地农村发育出的一个以农产品交易为核心的市镇社会。在面临新的社会条件时,市镇社会内部的自然调节机制陷入了危机,在自然调节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清河试验意图通过干预式调节来重振乡村经济,并建构新型地方性精神。早期学者提出的"市场"和"乡镇共同体"理论框架亦构成了日后社区研究的起点并开辟了多个研究脉络,构成燕京学派所理解的有关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的总体图景。(本文来源于《社会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王星[3](2016)在《现代中国早期职业培训中的学徒制及其工业化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中国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学徒制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制度形态;对学徒工群体而言,学徒制是一种传授谋生技能的教育制度;对于资本家而言,学徒制实质上已经属于一种劳动雇佣制度。一面是宗法家长制色彩浓厚的伦理性师徒关系,另一面却又是基于"自由契约"之上的非等价性市场交换。传统与现代在这个制度中被强制性杂糅嫁接在一起,内嵌于学徒制中的制度张力得到了充分释放,而依赖于行会组织内部自行仲裁解决的治理手段已经失效,在缺乏相应的劳动法律制度的背景下,这在当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期刊2016年03期)

郑睿[4](2016)在《马克思主义史观观照下的中国早期电影史学写作——《现代中国电影史略》的历史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期以降,中国学界经历了一场革新——马克思主义史学观逐渐传入。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着作被广泛翻译,使中国学者得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全貌,其中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等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6年02期)

高越月[5](2015)在《早期现代中国的根本性议程问题——浅论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中国学家孔飞力在他的代表作《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从构成中国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变进程底蕴的本土性知识资源的分析入手,讨论了由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构成的中国现代国家形成及发展的"根本性议程"或"建制议程"如何在19~20世纪的实际演变中跨越了革命、战争和危机等重大事件,最终形成了国家机制中政治控制压倒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的"特质"。通过详细理清孔飞力的理论分析思路,从他所关注的中国现代国家形成及发展的"根本性议程"问题着手,可以有效探讨如何从与"外部冲击说"相对立的"内部动力说",来理解鸦片战争之后早期现代中国的建立。(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吴黄君[6](2015)在《论现代中国早期女作家的自传性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现代中国早期女作家的自传性小说,首先必须把“自传性小说”和“自传”区分开来,其次要把自传性小说和中国早期女作家其他类型的小说相对比,从而发现其特殊的内涵。提倡个性解放的五四时期,是一个西学东渐的变革时代,大量西方传记翻译作品被介绍到中国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传记写作观念。中国早期女作家却没有选择直接写自传,而是选择了虚构与真实并存的自传性小说。女作家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五四”之后女性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国社会和女性真实生存环境。小说叙述中的自我认定从家庭、社会属性方面出发,并与体认中的“他者”互相印证文体的特征。(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3)

柯律格,高昕丹,陈恒[7](2015)在《《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定价:35.00元晚明时期,品类繁多的"物"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过去所不曾享有的重要角色,关于物的分类、使用、品评,以及对它们所感到的不安或褒贬,成为晚明士人关注的话题。本书以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一书为例,从物品视角切入艺术史,同时也跨越学科界限,参照社会文化理论,讨论明代的"多余之物"——绘画、书法、青铜器、瓷器、玉雕以及其他明代士绅(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5年05期)

梁心[8](2014)在《现代中国的“都市眼光”:20世纪早期城乡关系的认知与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眼光"是现代中国城乡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自晚清开始,在整个社会生产结构发生转变之前,尚未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的"都市"已经集中了时人对于物质文明与政治生活的诸多希望。不仅读书人聚集并认同于此,国家的目标也转移到了都市。与之相应的则是"乡村"逐渐转变为"农村",更成为负面的象徵。到20世纪叁十年代,"农村破产"之说盛行,鲜明地体现了现代中国社会意识与社会现实的不同步。城与乡成为对立的文化范畴,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这种充满想象又富于构建意味的"都市眼光"是中国现代性的特殊表述,并持续影响着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史论丛》期刊2014年02期)

刘宜靖[9](2014)在《早期现代中国建筑规则创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的法律法规是理解一个地方发展状况的途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最重要和最便捷的途径之一。它一方面既是地方社会为处理地方现实问题而设置的实践约束与引导;另一方面,这种在国家权力强制下的约束与引导却又往往不会仅限定在地方自身层面上,而是与外界的发展状况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早期现代城市的空间发展和建筑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因而建筑制度的外在约束力对建筑控制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建筑规则是法律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所规定的建筑物高度、建筑物周围的开敞空地、建筑物的开窗面积、防火墙的高度与间距等,像隐形的力量一样,主要作用在建筑施工和建筑设计上,从而控制城市形态。进行早期现代的建筑历史研究,在注重其形式和空间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建筑背后的制度体系和权力运作,从此层面窥探中国早期现代建筑发展的面貌。本文试图归纳和梳理早期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引介西方的土地制度、都市计划法和建筑法规体系,以及建筑设计和战时特殊背景下防空方面的知识。找寻国内最早的与建筑相关的规则制度的确立,和随后的全国范围内重要城市的地方规则的制定,对比其内容的异同,推断当时建筑建设方面的重点关注内容。梳理建筑师制度和营造制度的确立及其演变过程,建立的意义和所导致的业内分工结构的变化,民间团体的组成等。作为战时陪都,重庆在整个早期现代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当时在重庆颁布的建筑规则分为国家法和地方法两个层面。本文试图对两个层面的建筑规则进行梳理,阐述重要规则制定的过程和内容,探讨其特点,勾勒该体系的基本面貌,从而进一步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对各个地方规则中与建筑形态最为直接相关的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开窗面积等作横向对比,在理清陪都时期重庆市建筑规则形成与发展的同时,进而理解和研究当时的建筑形态和城市形态。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赞助项目阶段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51178480。(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5-01)

叶隽[10](2010)在《现代中国大学制度之肇创、流变与得失——以北大早期建设及其影响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蒋梦麟虽强调"萧规曹随",但其出任北大校长标志着中国现代大学场域的"美国大学模式"时代的到来。本文选择早期北大建设为入手处,凸显蔡元培出任校长时借用洪堡大学理念构建的"德国大学模式"的普遍意义,既区分德、美模式之不同,更以周鲠生领导的武汉大学建设为例,强调德国模式对现代中国大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影响;进而更深层地揭示出北大改革对现代中国大学制度建设的意义,即这是在蔡元培的整体性教育国家(现代大学)理念支撑下的伦理学学理的体现。(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早期现代中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把对清河调查和清河试验的解读置于燕京学派学术传统中,澄清早期学者对19世纪末转型期中的中国现代社会形态的判断和理解;其标志即传统型城市的腹地农村发育出的一个以农产品交易为核心的市镇社会。在面临新的社会条件时,市镇社会内部的自然调节机制陷入了危机,在自然调节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清河试验意图通过干预式调节来重振乡村经济,并建构新型地方性精神。早期学者提出的"市场"和"乡镇共同体"理论框架亦构成了日后社区研究的起点并开辟了多个研究脉络,构成燕京学派所理解的有关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的总体图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现代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1].季剑青.“早期现代中国”论述的谱系与可能性[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

[2].侯俊丹.市场、乡镇与区域:早期燕京学派的现代中国想象——反思清河调查与清河试验(1928-1937)[J].社会学研究.2018

[3].王星.现代中国早期职业培训中的学徒制及其工业化转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

[4].郑睿.马克思主义史观观照下的中国早期电影史学写作——《现代中国电影史略》的历史研究方法[J].当代电影.2016

[5].高越月.早期现代中国的根本性议程问题——浅论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

[6].吴黄君.论现代中国早期女作家的自传性小说[D].福建师范大学.2015

[7].柯律格,高昕丹,陈恒.《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J].读书.2015

[8].梁心.现代中国的“都市眼光”:20世纪早期城乡关系的认知与想象[J].中华文史论丛.2014

[9].刘宜靖.早期现代中国建筑规则创立初探[D].重庆大学.2014

[10].叶隽.现代中国大学制度之肇创、流变与得失——以北大早期建设及其影响为中心[J].教育学报.2010

标签:;  

早期现代中国论文-季剑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