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例HBsAg阳性血清HBeAg pre-S1和ALT检测结果分析

198例HBsAg阳性血清HBeAg pre-S1和ALT检测结果分析

一、198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eAg前S1及ALT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孙国栋,田丰,张丽,张毓,李丽[1](2022)在《36例HBsAg阴性DNA阳性献血者血液标本的血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分析HBsAg阴性HBV DNA阳性献血者标本的血清学特征,为输血安全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邯郸市中心血站2018年1月—2019年2月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107 199份,首先采用两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试剂进行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将检测结果为HBsAg阴性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定性)检测,最终得到36份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标本,再对其进行化学发光(CLIA)"两对半"检测,得到不同感染阶段出现的不同乙肝血清学表型。结果联合筛查出36份HBsAg阴性,但HBV DNA阳性血清标本。化学发光法重测其"两对半"感染模式为中单纯HBcAb+的12份,占33%;HBeAb及HBcAb同时阳性10份,占28%;HBsAb及HBcAb同时阳性5份,占14%;全阴性6份,占17%;HBsAb、HBeAb及HBcAb同时阳性1份,占3%;单纯HBsAb阳性2份,占5%。结论 HBV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检测有密切的相关性,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HBV感染以及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明,边茜,朱云霞,魏宏,常灵芝,张华[2](2021)在《妊娠期使用富马酸替诺福韦或替比夫定预防乙型肝炎高病毒载量母婴传播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孕晚期富马酸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和替比夫定(telbivudine, LDT)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分娩并于孕晚期接受TDF(300 mg/d)或LDT(600 mg/d)治疗的HBV感染产妇1 407例。所有婴儿出生后均接受标准的主被动免疫。比较两组患者产后52周婴儿感染的比例、婴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服药期间及产褥期母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最终1 385例产妇完成产后8周随访,其中TDF组205例,LDT组1 180例。选择服用TDF的产妇,其HBsAg、HBeAg的滴度和血清HBV-DNA载量均明显高于L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相同的治疗时间下,两组患者的HBV-DNA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DF组婴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9.9%比20.8%)低于LDT组(P <0.05)。两组婴儿出生时孕周、剖宫产率、出生体质量、身长和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1 405例婴儿完成了分娩后52周的随访,其中TDF组213例,LDT组1 192例。随访至52周,两组婴儿均无HBsAg和HBV-DNA阳性病例(P=1.000)。TDF组患者服药期间比LDT组产妇消化系统症状的发生率更高,但关节痛的发生率更低,均为轻度不良反应。但停药后,TDF组产妇产褥期ALT升高比例明显低于LDT组(6.3%比15.3%,P=0.001);但ALT升高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F和LDT在降低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性相当,但TDF的抗病毒效果更好且对肝功能的影响更小,可作为阻断母婴传播的首选药物。

周怡驰[3](2021)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肝病大国,多种肝病高发,肝纤维化作为肝病研究和治疗的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肝纤维化是肝脏修复肝损伤引起的异常结缔组织增生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病理改变。肝纤维化存在于大多数慢性肝病中,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甚至可持续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研究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对于阻止肝病的发展、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有很大的意义。近年来,肝纤维化的病理分子生物学机制、临床诊疗技术等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西医对于抗纤维化疗效尚不确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确切的优势,已有多种注册适应证为肝纤维化的中成药上市。柴芪益肝方由导师胡世平教授所创,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经验方,前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对肝纤维化有较好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胡教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获评“南粤最美中医”,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30多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目的结合临床回顾性研究、网络药理学预测和动物实验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与作用机制,为该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并分析总结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及其在柴芪益肝方组方思路中的应用。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3日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筛选出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型患者。根据患者所服药物分为常规治疗组和CQYG组,收集所有患者治疗12个月前后的指标,包括主要指标:肝脏硬度值(LSM)、纤维化-4指数(FIB-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次要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酞酶(GGT),白蛋白(ALB),将所有检测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与组间比较。2、网络药理学:检索 TCMSP、TCMID、Swiss Target Prediction、OMIM、Gene Cards等数据库,筛选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分别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和蛋白互作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关键药效分子和核心靶点。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并基于R语言对作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3、动物实验:选取50只6周龄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抽取10只分别纳入空白对照组(CTL)、肝纤维化模型组(Model)、柴芪益肝方低剂量组(CQYG-L)、柴芪益肝方高剂量组(CQYG-H)和水飞蓟素治疗组(Silymarin),共5组。四氯化碳(carbontetrachloride,CCl4)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含15%CCl4的橄榄油5ml·kg-1,每周2次,连续注射8周。从造模第1天起,柴芪益肝方低、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0.37 g·kg-1·d-1、0.74 g·kg-1·d-1的柴芪益肝方,水飞蓟素组给予100 mg·kg-1·d-1灌胃。实验结束,摘取所有小鼠肝脏、收集血清,对各组小鼠肝组织进行HE、天狼星红、Masson染色;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ST和ALT的含量;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MDA、SOD、GSH-Px和Hyp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α-SMA、Collagen I、Vimentin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Ki67+和Lgr5+细胞;提取各组肝组织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NF-κB、TGF-β/Smad、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靶标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203人,其中,常规治疗组纳入101人,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41.34±0.90)岁;CQYG组纳入102人,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43.13±0.78)岁,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无创肝纤维化指标(LSM、FIB-4、APRI)在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后LSM均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2)两组患者自身前后比较,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治疗前和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CQYG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HBsAg显着性降低(P<0.05),CQYG组治疗后HBV-DNA定量和HBsAg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趋势。(3)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L、ALB)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后组间比较肝功能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预测:共获得121种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在活性成分和257个对应的作用靶点,并筛选出14种关键药效分子及28个核心靶点。点度中心性值前10的核心靶点和关键药效分子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GO和KEGG结果主要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内皮细胞增殖、调节脂质代谢活动、血管生成、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3、动物实验研究:与模型组相比,CQYG各组和水飞蓟素组小鼠肝组织形态和胶原沉积较模型组改善,水飞蓟素组和CQYG-H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QYG高剂量组肝组织MDA和Hyp的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SOD和GSH-Px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QYG组和水飞蓟素组α-SMA、CollagenI、Vimentin阳性表达区域较模型组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柴芪益肝方组Ki67阳性细胞和Lgr5阳性细胞数量均较模型组有增多趋势;CQYG组肝组织中p-NF-κBp65、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CQYG-H 肝组织 CollagenI、TGF-β、TNF-α、IL-1βmRNA 的表达水平以及 Collagen I、α-SMA、TIMP-1、TGF-β、磷酸化 Smad2/3、Smad2/3、Smad4、Wnt3a、β-Catenin 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而MMP-9、Smad7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1、临床研究:柴芪益肝方加减联合常规治疗有降低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硬度值、HBV-DNA和HBsAg含量的趋势,且在降低HBsAg定量上优于单纯常规治疗。2、网络药理学:柴芪益肝方可能通过槲皮素、白藜芦醇、山奈酚等活性成分作用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1/3/8、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Src、激活子蛋白Jun等靶点,以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调节肝脏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增殖、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发挥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3、动物实验研究:柴芪益肝方能显着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下调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的释放,减轻肝脏炎症,并通过调节TGF-β/Smad、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调节MMP-9和TIMP-1活性平衡,减少细胞外基质α-SMA、Collagen I、Hyp的合成,促进ECM降解相关。4、“推陈致新”学术思想: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核心在于顺应人体本身的正气祛邪之势和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过程,协助人体自然排邪,促进疾病向愈。在肝纤维化治疗上,通过“推陈致新”,加强气化动力、调节气机升降,使病理产物消除的同时,人体气血津液正常化生。

吴耀波[4](2021)在《应用血清HBV RNA预测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应答》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已广泛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取得血清学应答包括发生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取得这些血清学应答的患者可以有条件的选择停药,但停药后仍有复发的风险。既往研究发现了一批预测血清学应答和停药复发的生物标志物,但预测效果仍不满意,需要继续探索新的指标。二、研究目的1.探索HBV RNA预测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过程中HBeAg转阴的价值。2.探索HBV RNA预测NAs停药复发的价值。3.探索 HBV RNA 联合乙肝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HBcrAg)是否能提高预测停药复发的效能。三、研究方法1.病历来源(1)治疗队列纳入78例HBeAg阳性初治患者,ETV治疗随访2年。(2)真实世界单中心前瞻性停药研究纳入135例满足亚太肝病学会NAs停药标准的患者,停药随访6年。(3)评价队列来源于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停药研究,纳入127例满足亚太肝病学会NAs停药标准的患者,停药前主要使用替比夫定治疗;验证队列来源于真实世界单中心前瞻性停药队列中的59例患者,停药前使用ETV或替诺福韦酯治疗。两个队列的停药随访时间均为4年。2.诊断标准2012年版亚太肝病学会乙肝指南的NAs停药标准:(1)HBeAg阳性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V DNA阴性后维持应答1年以上;(2)HBeAg阴性患者每半年检测HBV DNA,连续3次检测阴性且总的治疗疗程2年以上。单纯血清HBeAg消失,称为HBeAg转阴,如伴有乙肝e抗体,则为HBeAg血清学转换。临床复发:HBV DNA水平升高超过2,000 IU/mL和谷丙转氨酶升高超过2倍正常值上限;四、研究结果ETV治疗6个月时HBV DNA和HBV RNA水平能够预测治疗2年时的HBeAg转阴,HBV DNA、DT-RNA和S-RNA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1、0.848 和 0.838。在真实世界单中心前瞻性停药研究中,停药6年累积临床复发率为48.3%,停药时HBV RNA水平是预测临床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34;p<0.001),按照停药时HBV RNA水平分组,<1,000 copies/ml组的第6年临床复发累积发生率较低(24%),第6年HBsAg转阴累积发生率较高(30.9%)。验证队列和评价队列均证明停药时HBV RNA和HBcrAg水平是临床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两个指标联合使用将提高预测效能。根据停药时HBVRNA和HBcrAg进行分组,当HBV RNA阴性且HBcrAg<4 log10 U/mL,停药4年累积临床复发率在两个队列中均为0%,而HBV RNA阳性且HBcrAg ≥4 log10 U/mL,对应发生率在两个队列中分别为46.8%和69.4%。当两个队列合并分析时,停药时HBV RNA阴性且HBcrAg<4 log10 U/mL的患者累积HBsAg转阴率可达16.1%。五、研究结论HBV RNA能预测ETV治疗过程中HBeAg转阴。HBV RNA能预测NAs停药后临床复发,联合HBcrAg将提高预测效能,可指导临床降低停药后复发率。

王婧雯[5](2021)在《MDM2启动子甲基化在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中IFNAR启动子甲基化对MDM2表达的影响及与氧化应激关系研究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持续的感染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至少有2.57亿人有慢性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会对肝脏造成损伤,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导致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因此对CHB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治疗CHB的一线药物。Ⅰ型IFN与细胞膜表面的Ⅰ型干扰素受体(type Ⅰ interferon receptor,IFNAR)的亚基IFNAR1和IFNAR2结合,形成异二聚体配体受体复合物,激活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JAK/STAT1)信号通路,产生抗病毒蛋白发挥抗病毒作用。Ⅰ型IFN还可以通过STAT1使MDM2转录下调来诱导p53蛋白的稳定以发挥抗病毒的作用。STAT1既是Ⅰ型IFN信号转导所必需的,同时也可以负调控鼠双微体2(mouse double minute-2,MDM2),p53的降解和反式激活受到MDM2调控,抑制了 p53的表达作用。JAK/STAT1途径激活后,STAT1表达升高抑制了 MDM2的表达,p53表达增加增强了 Ⅰ型IFN抗病毒信号并促进HBV病毒感染细胞的凋亡,抑制HBV在细胞中的复制,发挥p53的先天抗病毒免疫作用。表观遗传学中有一类是DNA甲基化,是一种对DNA的化学修饰。DNA甲基化是在DNA甲基转移酶作用下获得甲基基团,进而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影响基因表达。氧化应激是机体氧化状态和抗氧化状态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更倾向于氧化状态。有研究指出氧化应激会引起表观遗传学改变,这可能与CHB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现在尚未有关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IFNAR和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与氧化应激关系的研究。研究目的1.明确 CHB 患者和健康志愿者(healthy controls,HCs)PBMCs 中 IFNAR和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2.明确CHB患者和HCs的PBMCs中IFNAR mRNA和MDM2 mRNA表达水平。3.研究CHB患者PBMCs中的INFAR启动子甲基化对MDM2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4.研究CHB患者PBMCs中的IFNAR启动子甲基化与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69例研究对象,其中CHB患者148例,HCs 21例,于2014年1月到2016年10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入组。CHB的纳入标准按照 2009 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发布的《乙型肝炎指南》,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时间至少6个月。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被用来检测 PBMCs 中IFNAR和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检测 IFNAR mRNA 及 MDM2 mRNA 的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剂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统计分析采用 SPSS 22.0 软件(SPSS,Chicago,IL,USA)和 GraphPad Prism 5.0 软件(San Diego,CA,USA)。连续变量的组间差异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使用卡方检验来比较分类变量的组间差异。变量间的相关性使用的是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研究结果1.CHB患者PBMCs中的IFNAR启动子甲基化的频率明显低于HCs(IFNAR1:p=0.030;IFNAR2:p<0.001)。CHB 患者 PBMCs 中 MDM2 启动子甲基化频率与HCs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CHB患者PBMCs中IFNAR mRNA表达量相较于HCs明显升高(IFNAR1:p=0.031;IFNAR2:p=0.027)。CHB 患者 PBMCs 中 MDM2 mRNA 表达量与HCs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CHB患者中IFNAR启动子甲基化组IFNAR mRNA表达量相较于非甲基化组明显降低(IFNAR1:p=0.023;IFNAR2:p=0.044)。4.CHB患者中存在IFANR启动子甲基化的患者,其MDM2 mRNA相对表达量是明显高于IFNAR启动子非甲基化组中患者的相对表达量(IFNAR1:p=0.001,IFNAR2:p=0.008)。5.CHB患者血浆中的MDA是明显高于HCs,而GSH是低于HCs(MDA:p<0.001;GSH:p<0.001)。在CHB患者中IFNAR启动子甲基化组的MDA是明显高于非甲基化组(IFNAR1:p=0.018;IFNAR2:p=0.041),GSH则是明显低于非甲基化组的(IFNAR1:p=0.030;IFNAR2:p=0.029)。研究结论1.CHB患者PBMCs中IFNAR启动子是存在甲基化异常的,同时IFNAR启动子甲基化的频率是低于HCs。CHB患者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水平与HCs相比是没有差异的。2.CHB患者PBMCs中的IFNAR发生甲基化后,导致IFNAR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并伴有MDM2 mRNA表达量升高,提示IFNAR甲基化可能影响MDM2 mRNA的表达,两者可能共同影响Ⅰ型IFN抗病毒的效果。3.CHB患者PBMCs中的IFNAR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与氧化应激有关系的,这或许为CHB中氧化应激诱导的表观遗传调控提供了新见解。第二部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PBMCs中的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诊断价值研究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中大约有90%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在癌症的发病率中排第五位,在癌症死亡率中排第三位。在中国每年因肝癌死亡的约有38.3万人,约占到全球肝癌死亡人数的51%。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酒精性肝病、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是导致HCC发生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乙肝相关HCC最为常见。虽然现在的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诊断水平得以提高、影像学检查手段更加完善,但由于HCC通常起病隐匿,发现时一般已处于中晚期,而手术切除和肝移植适用于治疗早期发现的HCC,大部分HCC患者会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最常用于诊断HCC的标志物,但是大约40%的HCC患者血清中AFP的水平并不升高,因此寻找更加灵敏且无创的生物标志物显得尤为重要。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DNA甲基化,虽然DNA的序列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是可遗传的。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非常重要,同时也会对细胞产生不良后果。DNA甲基化包括DNA高甲基化和DNA低甲基化,两者都是常见的表观遗传学特征。目前关于DNA低甲基化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很少有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DNA低甲基化是指与“正常”甲基化水平相比有所降低,如和正常细胞或者组织进行比较,与基因表达的增加有关。DNA低甲基化在肿瘤中较为常见,如肝癌、胃癌、结肠癌和肺癌等。基因的低甲基化可作为诊断肿瘤的生物标志物。鼠双微体2(murine double minute-2,MDM2)可以对p53肿瘤抑制因子进行负调控,可以泛素化降解p53,也可以结合p53的转录激活域以调节p53的表达。通常情况下,MDM2与p53之间存在可以自我调节的负反馈回路,以确保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然而,在肿瘤中该负反馈环通常被破坏。尤其是MDM2的过表达与多种肿瘤有关,如肉瘤、肝癌和胃癌。无论p53处于何种状态,过表达的癌蛋白MDM2不仅与p53结合并负调控p53,而且还有助于HCC的发生和进展。但是目前关于乙肝相关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 MDM2 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以及诊断价值尚未有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的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以及对乙肝相关HCC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的患者,包括100例乙肝HCC患者,31例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以及37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入组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乙肝相关HCC根据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发表的并且在2010年更新的《肝细胞癌临床指南》进行筛选,并且要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大于6个月。LC患者的入组条件根据《2015年日本胃肠病学会肝硬化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AASLD中《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治疗更新:AASLD 2018乙型肝炎指南》作为CHB患者的筛选标准。通过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检测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 MDM2 mRNA 的 相对表达量。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9.0 软件(SPSS,Chicago,IL,USA)、GraphPad Prism 6.0 软件(San Diego,CA,USA)和 MedCalc 软件(MedCalc,Ostend,Belgium)。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者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连续变量的组间差异。使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之间的组间差异。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危险因素。MDM2 mRNA相对表达量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显着性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来评估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血清AFP水平联合应用对于提高乙肝相关HCC诊断的价值。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CHB患者中,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频率为72.97%(27/37),在LC患者中的为64.52%(20/31),在乙肝相关HCC患者中的为30.00%(30/100)。发现,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频率低于CHB(p=0.000)和LC(p=0.001)患者。MDM2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在CHB和LC患者是没有统计学差异的(p>0.05)。2.在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状态是与远处转移(p=0.040)、TNM 分期(p=0.035)及 BCLC 分期(p=0.044)有明显相关,而与性别、年龄、AFP、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肿瘤数量、肿瘤大小之间无相关性(p>0.05)。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临床病理特征均不是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危险因素(p>0.05)。3.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MDM2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LC(p=0.010)和 CHB(p=0.003)患者,CHB 和 LC 患者之间 MDM2 mRNA 相对表达水平是没有统计学差异的(p>0.05)。乙肝相关HCC患者MDM2启动子甲基化组的MDM2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非甲基化组(p=0.024)。4.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的MDM2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是与HBV DNA(p=0.009)、谷丙转氨酶(p=0.016)、谷草转氨酶(p=0.024)有显着相关性的,但是与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没有相关性(p>0.05)。5.区分乙肝相关HCC和CHB患者时,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血清中的AFP水平,当二者联合诊断时的灵敏度是89.00%,ROC曲线下面积是0.756;血清AFP的诊断灵敏度是52.00%,ROC曲线下面积是0.639;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诊断灵敏度是70.00%,ROC曲线下面积是0.715。区分乙肝相关HCC与LC患者时,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血清中的AFP水平,当二者联合诊断时的灵敏度是89.00%,ROC曲线下面积是0.735;血清AFP的诊断灵敏度是52.00%,ROC曲线下面积是0.634;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诊断灵敏度是70.00%,ROC曲线下面积是0.673。可见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血清AFP水平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对乙肝相关HCC的诊断效率。研究结论乙肝相关HCC患者PMBCs中MDM2启动子低甲基化,并且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血清AFP水平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对乙肝相关HCC的诊断效率。第三部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PBMCs中的MDM2启动子甲基化与氧化应激关系研究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原发性肝癌。HCC的病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饮酒、代谢性肝病(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国,感染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导致的乙肝相关HCC更为普遍。DNA低甲基化会导致癌基因的激活,是癌症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鼠双微体2(murine double minute-2,MDM2)作为癌基因,在乙肝相关HCC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存在MDM2启动子低甲基化且MDM2表达量升高,但是导致MDM2启动子低甲基化的原因并不清楚。许多研究表明,氧化应激会导致基因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其中就包括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氧化应激是机体氧化和抗氧化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更倾向于氧化。通过对血浆中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的定量检测及检测相关代谢产物的代谢组学来评估氧化应激。代谢组学被定义为“对内源性代谢物的详尽分析”,已经在寻找疾病生物标志物、探讨癌症发生发展机制中得到广泛应用。代谢组学作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补充,能更好的反映生物系统的病理生理状态的变化。目前关于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MDM2启动子低甲基化和氧化应激的关系尚且没有研究。研究目的1.明确乙肝相关HCC患者和健康志愿者(healthy controls,HCs)PBMCs中的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2.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氧化应激的关系。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的117例乙肝相关HCC患者,和招募的26例HCs,入组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乙肝相关HCC根据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发布的并且在2010年更新的《肝细胞癌临床指南》进行筛选,并且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大于6个月。通过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检测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 MDM2 mRNA的相对表达量。血浆中氧化参数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抗氧化参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剂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9.0 软件(SPSS,Chicago,IL,USA)和 GraphPad Prism 6.0 软件(San Diego,CA,USA)。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连续变量的组间差异。使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之间的组间差异。MDM2 mRNA相对表达量和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显着性检验。选取研究对象中的36例乙肝相关HCC患者和11例HCs,通过超高液相色谱-质谱(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HPLC-MS)检测血浆中代谢物改变。代谢组学得到的数据通过SIMCA软件(V16.0.2,Umea,Sweden)进行处理,分别获得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差异代谢物的筛选标准为OPLS-DA模型第一主成分的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1,p<0.05,组间物质定量比值(fold change)>2 或<0.5。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频率是明显低于HCs(p<0.001)。对于乙肝相关HCC患者,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状态是与TNM分期相关的(p=0.037),但与性别、年龄、AFP、肿瘤数量、肿瘤大小、血管之间无明显相关性。2.在乙肝相关HCC患者中MDM2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HCs(p<0.001)。通过分析发现,乙肝相关HCC患者MDM2 mRNA水平与HBV DNA(p=0.017)和 ALT(p=0.018)以及 AST(p=0.034)表现为正相关,但与 TBIL(p=0.072)、ALB(p=0.596)和PT(p=0.762)没有相关性。并且,在乙肝相关HCC患者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组的MDM2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非甲基化组(p=0.027)。3.乙肝相关HCC患者血浆中氧化剂MDA水平明显高于HCs(p<0.001),抗氧化剂SOD和GSH水平明显低于HCs(SOD:p=0.009;GSH:p=0.040)。同时,在乙肝相关HCC患者中,MDM2启动子非甲基化组氧化剂MDA水平明显高于甲基化组(p=0.027),而抗氧化剂SOD和GSH水平低于甲基化组(SOD:p<0.001;GSH:p=0.017)。4.乙肝相关HCC患者血浆中代谢物的改变和HCs存在显着差异,差异代谢物共有216种。其中正离子模式中检测到的差异代谢物包含了 144种,上调的差异代谢物包含了 88种,下调的差异代谢物包含了 56种;负离子模式中检测到的差异代谢物包含了 72种,上调的差异代谢物包含了 51种,下调的差异代谢物包含了 21种。这些差异代谢物分别属于氨基酸,胆汁酸,脂肪酸类,磷脂,糖类,有机酸类和有机杂环化合物及其他类化合物。5.乙肝相关HCC患者MDM2启动子甲基化组和非甲基化组的差异代谢物是有明显区别的,差异代谢物包含了 81种。正离子模式包含有52种差异代谢物,其中升高的差异代谢物有33种,降低的差异代谢物有19种;负离子模式中包含有29种差异代谢物,其中升高的差异代谢物有19种,降低的差异代谢物有10种。这些差异代谢物分别属于氨基酸,脂肪酸类,磷脂,胆汁酸,有机酸和其他类化合物。并且我们发现,在MDM2启动子甲基化组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代谢物消退素D1、亮氨酸等明显高于MDM2启动子非甲基化组(p<0.05),同时可以提供甲基的S-腺苷甲硫氨酸水平明显高于非甲基化组(p=0.029),而与氧化损伤有关的代谢物吲哚硫酸盐、硫酸对甲酚等明显低于非甲基化组(p<0.05)。6.乙肝相关HCC患者和HCs血浆差异代谢物相比,发现主要涉及到了精氨酸和脯氨酸的代谢、精氨酸和鸟氨酸的代谢、丙氨酸和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代谢、氮代谢。乙肝相关HCC患者MDM2启动子甲基化组和非甲基化组血浆差异代谢物相比,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到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的代谢、组氨酸的代谢、戊糖和葡糖醛酸的相互转化、丙氨酸和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代谢。其中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是与乙肝相关HCC患者的MDM2启动子甲基化组和非甲基化组差异代谢物相关性最显着的代谢通路。研究结论1.MDM2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在乙肝相关HCC患者的PBMCs中是明显低于HCs。2.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的MDM2启动子低甲基化状态与氧化应激有关,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丁霞[6](2021)在《HBeAg阳性非肝硬化CHB患者长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停药后HBsAg动态变化》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引起的主要累及肝脏的感染性疾病,大约影响全球2.5亿人的健康问题。核苷(酸)类药物通过直接抑制HBVDNA多聚酶,有效发挥控制HBV复制的作用,从而延缓CHB疾病进展。随着核苷(酸)类药物临床广泛使用,探寻其治疗的合理疗程,及停药后面临的患者管理和再治疗问题备受关注。近年来,关于预测停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鲜有研究关注停药后HBsAg的动态变化和停药后临床复发再治疗的应答效果。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HBeAg阳性非肝硬化CHB患者长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停药后HBsAg清除率和HBsAg的变化,以及停药后临床复发的患者接受再治疗后的HBsAg清除率和HBsAg的变化、病毒学应答、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率。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本科室前期建立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停药队列(ChiCTR-OOCO17013970)以及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并在门诊规律就诊的HBeAg 阳性患者。根据治疗策略将患者分成四组:A停药组:停药队列中,129例停药前已实现完全应答且停药后维持应答的患者;B再治疗组:停药队列中,39例发生临床复发后并接受再次治疗的患者;C持续治疗组:门诊患者中,214例实现持续应答后继续接受治疗的患者;D初次治疗组:门诊患者中,291例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研究结果:1.停药组相比于持续治疗组,HBsAg清除率更高和HBsAg下降幅度更大:(1)停药组HBsAg清除5年累积发生率显着高于持续治疗组(22.3%vs.1.6%,p<0.001;经 1:1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20.9%vs.2.2%,p=0.007);(2)停药组的HBsAg每年下降0.2 10g10 IU/mL,明显高于持续治疗组0.1 log10 IU/mL(p=0.002);(3)停药组的 HBsAg 定量水平在第 4 年(2.0 vs.2.6 log10IU/mL,p=0.019;经 1:1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2.0 vs.2.6 log10IU/mL,p=0.032)和第 5年(1.7 vs.2.8 1og10IU/mL,p=0.002;经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1.7 vs.2.8 log 10IU/mL,p=0.004)明显低于持续治疗组。2.Cox回归分析表明核苷(酸)类药物停药和停药基线HBsAg水平是HBsAg清除的独立影响因素:(1)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停药基线 HBsAg 水平([HR],0.27;95%[CI],0.15-0.46:P<0.001)和核苷(酸)类药物停药([HR],5.45;95%[CI],1.06-28.01;P=0.042)与 HBsAg清除的发生具有显着相关性;(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停药基线HBsAg水平([HR],0.34;95%[CI],0.23-0.50;P<0.001)和核苷(酸)类药物停药([HR],5.33;95%[CI],1.12-25.39;P=0.035)是预测 HBsAg 清除独立影响因素。3.再治疗组相比于持续治疗组和初次治疗组,其HBsAg下降幅度更大,HBsAg清除率、病毒学应答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更高:(1)再治疗组的5年累积HBsAg清除发生率显着高于持续治疗组(9.0%vs.1.6%,p=0.040;经1:2倾向性评分匹配后,9.0%vs.0%,p=0.047);(2)与初次治疗组相比,再治疗组复发后再次接受治疗第一年内 HBVDNA(-6.99 vs.-6.19 log100 IU/mL,p=0.007)和 HBsAg 定量(-0.85 vs-0.56 log 10IU/mL,p=0.039)的下降速度更快;(3)再治疗组的5年累积病毒学应答率(100%vs.98.8%,P<0.001)、HBeAg血清学转换率(92.6%vs.69.8%,P<0.001)和 HBsAg 清除率(9.0%vs.0.66%,P<0.001)均显着高于初次治疗组,经1:2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后得到一致的结果。结论:1.HBeAg阳性非肝硬化患者中停药比持续治疗更容易实现HBsAg清除和更大幅度的HBsAg下降;2.相比于持续治疗组或初次治疗组的患者,再治疗患者HBsAg下降幅度及HBsAg清除率、病毒学应答率以及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显着升高。

刘贺[7](2020)在《青藏高原藏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突变分析及时空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CD重组体的遗传变异情况;探寻藏族人群HBV感染者血清中表面抗原(HBsAg)和抗表面抗原抗体(HBsAb)双阳性发生率及原因;分析HBV/CD重组体的时空动态传播过程和进化遗传学特征(包括基因序列起源、核苷酸替换率和居群动力学等)。方法:利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海南州进行社区藏族人群血清样本采集,西藏七个地市中共收集HBsAg阳性血清样本852例,青海省收集HBsAg 阳性血清样本411例。按照采样地区藏族人群人口分布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血清样本进行DNA提取,分别对HBV全长和BCP区采用巢式PCR方法进行扩增、测序和拼接,以获得HBV全序列。对获得的全序列进行重组分析,对不同重组型的基线情况、遗传变异、血清型进行比较;对重组体内不同基因型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青藏高原藏族人群HBsAg和HBsAb双阳性血清样本做为观察组,并以1:4配比选择年龄、性别、病毒DNA水平和HBeAg状态同质的HBsAg 阳性/HBsAb阴性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间基因序列S区、PreS区氨基酸突变率、缺失和全基因组核苷酸突变位点分布情况进行比较。使用自NCBI中检索、收集的HBV C2亚基因型、D基因型和CD重组体全长序列,合并本研究中获得的185株全长序列,构建数据库。使用BEAST软件包对CD重组体中的D基因型片段和D1-5亚基因型;CD重组体中的C基因型片段和C2亚基因型分别进行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分析。同时,对CD1和CD2全长序列单独进行溯祖分析,并使用贝叶斯skyline重建方法推断种群数量的历史变化。结果:共获得185条HBV全长序列,其基因分型主要为CD重组基因型(181/185,97.84%),包括:132株CD1型,其nt10-799为D基因型,其余部分为C基因型;49株CD2型,其nt10-1499为D基因型,其余部分为C基因型;除CD重组型,还获得了 4株C2亚基因型序列。185株测序样本中,HBeAg阳性组的病毒DNA水平高于HBeAg阴性组(P=0.001);HBeAg阴性组年龄高于HBeAg阳性组(P=0.006)。CD1和CD2的C基因型区域均与C2亚基因型最为接近;CD重组体的D基因型段(nt10-799)与D4亚基因型最为接近,而CD2型nt800-1499序列在系统发育树中与D1-D3更为接近。CD2型重组体主要分布于与印度接壤的山南地区和日喀则市(P=0)。CD重组体在S区氨基酸aa76、aa120和aa129与D基因型存在差异。HBV/CD重组体的主要血清学型为ayw2型(175/181,96.7%)。与CD1型相比,CD2型存在较多的S207N突变。HBV/CD重组体的T1762/A1764双突变发生率低于C基因型,与D基因型接近。HBV/CD病毒株的 G1896A(11.1%vs 25.6%)和A2189C(11.1%vs 50.0%)突变频率低于 C2基因型,G1613A(8.9%vs 10.3%)突变水平与C2基因型相近。青藏高原1263份HBsAg阳性样本的双阳性率为2.14%(27/1263)。在S蛋白全长、N端,MHR(aa100-169),“a”决定簇(aa124-147),茎环结构第一环(aa124-137),第二环(aa139-147)和C端的氨基酸突变率,双阳性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双阳性组中PreS区缺失显着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中,均为P<0.001)。PreSI和PreS2氨基酸突变率在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19;P=0.89)。PreC/C区C2002T、A2159G、A2189C、C2198A在两组间的分布均存在显着差异。双阳性组和对照组的核苷酸点突变比较,PreS/S区C3189A和T825C、P区C930A在两组间分布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PreS区C129T(S155L)仅存在于对照组;PreS区C3189A(D103E)和S区T825C(V224A)突变仅存在于双阳性组。HBVD基因型和CD重组体中的D型区域(nt10-799)可溯祖至271年前(95%HPD 138-477)的亚洲南部,其平均进化速率约为1.26×104(95%HPD 5.92×10-5-1.93×10-4)/位点/年。D4亚基因型是CD1和CD2中最为接近的分支,于1850年左右(95%HPD 1743-1934)进入青藏高原;1911年左右(95%HPD 1845-1971)分化为CD1和CD2内相应片段。CD1型较CD2型出现更早,表明先形成D基因型区段为nt10-799的CD1,后续形成D基因型区段为10-1499的CD2。HBV/CD1和HBV/CD2重组体分别形成三个独立的进化群。HBV/CD1重组体自1980年代开始至2000年,其种群大小保持稳定;HBV/CD2重组体自1997年首次报道以来,其种群大小经过短暂上升之后,随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全球C2亚型片段的传播最先起源于亚洲东部,首先传播到中国西北和亚洲北部,随后东亚分离株又进一步播散到美洲。结论:HBV/CD重组体是高原地区流行的主要基因型。HBeAg阴性组患者体内重组体DNA水平更高,病毒复制速度较快,病情处于进展期。年龄增长是导致HBeAg在感染HBV/CD的藏族人群血清中发生转阴的主要原因。HBV/CD1重组来源为D4和C2亚基因型;HBV/CD2可能经过重组来源为D1-3、D4和C2亚基因型的多次重组。基于各基因型的地理分布,形成CD重组体的主要重组来源可能为中国(C2亚基因型)和印度(D4亚基因型)。与D基因型相比,HBV/CD重组体的主要血清型无明显变化。HBV/CD重组体感染者均在高海拔地区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高原居民具有相近的遗传背景特征或长期的高海拔生活导致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习惯。青藏高原HBV表面抗原阳性人群中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发生率接近大多数不同基因型的既往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双阳性组的氨基酸突变率在S区全长及其内的各个区段均显着增加。S区高突并不是血清双阳性病的充分必要条件,并不能完全解释HBsAg/HBsAb共存现象,PreS区的改变可能是导致HBsAg/HBsAb双阳性的因素之一。S区T825C(V224A)、PreS区C3189A(D103E)仅存在于双阳性组中,这些氨基酸变异导致蛋白结构发生变化,可能是双阳性发生的重要条件。HBVD基因型最可能的起源地是南亚地区。D基因型原型株在18世纪中叶逐步从印度传播到中亚进而传播到欧洲、地中海地区和非洲。在此过程中,19世纪中叶先后分化出D1、D3和D2亚基因型。同时19世纪中叶自印度向东北方向传播,逐步形成D4亚基因型并在1910年左右进入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与C2型发生重组,这与英军两次入侵西藏时间相吻合。欧洲主要HBV D亚型的传播可追溯到二十世纪早期,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内的一段时期。此过程可能与战争中产生的创伤、输血和疫苗注射,以及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导致HBV的快速传播和演化有关。C2基因型向美洲等地的播散则与亚洲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欧美移民潮有关,随着大量东亚地区亚裔人口向欧美等发达国家移民导致C2亚基因型的世界范围传播。

温桂平[8](2019)在《戊型肝炎病毒分泌型抗原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全球范围内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最主要诱因之一,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是50%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例的诱发病原体,我国是戊型肝炎高发区之一。大部分的戊型肝炎患者,呈现典型的急性肝炎症状,病死率可达1%,孕妇患急性戊肝后症状更为严重,病死率可高达25%。HEV感染在免疫抑制人群中可能发展为慢性化并导致肝脏纤维化进展加快。此外,HEV感染还会导致多种肝外症状。HEV感染的常用诊断指标有HEV IgM、HEV IgG及HEV RNA。HEV IgG用来指示HEV的既往感染和疫苗接种情况。HEVIgM是临床较为常用的诊断指标,主要用于指示HEV感染急性期,但是在恢复期也会有一段时间内呈现阳性。HEV RNA检测是检测病原体的有效方法,是诊断HEV现症感染的重要指标。但RNA检测成本较高,对检测仪器、操作人员以及检测场所均有一定要求,并且对样本的保藏与运输也有较高要求。HEV抗原作为病毒复制的另一重要指标,在HEV诊断上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应用,主要原因是目前HEV抗原检测试剂灵敏度不足并且血液检测结果易受HEV抗体水平影响。本研究旨在建立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的HEV抗原检测方法,并评估HEV抗原指标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首先,本研究基于96株HEV结构蛋白pORF2抗体,筛选获得最优抗体配对,构建了新的HEV抗原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为6.3 × 103 copies/mL。与原商品化试剂相比,改善了不同基因型抗原检测能力不一致的问题并且灵敏度提升了10倍以上。应用新的抗原检测方法,本研究发现血清中pORF2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以经典的病毒粒子形式存在,与RNA结合构成病毒衣壳,命名为pORF2C;而另一种新发现的pORF2蛋白不与病毒RNA结合,命名为pORF2s。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揭示出两种形式pORF2的表达与orf2基因上的两个同框的AUG密码子有关,第一个AUG密码子位于1stnt,起始pORF2S翻译;而第二个AUG密码子位于46th nt,起始pORF2C的翻译。HEV pORF2s占pORF2抗原的99.9%以上,pORF2s在血清中大量存在并且不与RNA结合的特点,决定了该指标是独立于HEVRNA的诊断新指标。HEV感染恒河猴系列标本的检测结果显示,HEV抗原阳性期与RNA阳性期基本重合,能够有效反映出病毒血症期以及排毒期。相较于原抗原检测试剂,新的抗原检测方法受血清抗体的干扰较小。由于新检测方法在灵敏度及检测周期上的明显优势,实现对原抗原检测试剂的升级替换。基于急性肝炎队列标本,本研究对HEV IgM、HEV RNA与HEV抗原三个戊肝急性期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显示HEV抗原在急性戊肝诊断中灵敏度为91.4%,特异性为99.8%,阳性预测值为96.0%。HEVIgM灵敏度略优于HEV抗原(92.3%),但HEV IgM可在发病后持续32周,远长于已知3-4周的HEV感染急性期,这使得HEV IgM阳性预测值仅为64.8%。HEV抗原与HEV IgM联合检测能够有效的增加诊断的准确性,结合HEV RNA辅助诊断,能确诊95.7%的急性戊肝病例,实现经济、有效的急性戊肝诊断。对于厦门合格献血者HEV调查研究显示HEV抗原和HEV RNA的阳性率均为0.28%。对17名HEV RNA和HEV抗原均为阳性的献血者随访跟踪显示,10名献血者出现70天以上的HEV病原体阳性。与典型急性戊肝患者相比,这些HEV携带者体内的病毒水平较低,但是病毒血症、抗原血症时期较长,大部分HEV携带者未出现明显的抗体应答。这些HEV携带者的存在可能是输血安全的潜在威胁。此外,为了拓展HEV抗原检测的应用范围,本研究建立了 HEV抗原检测试纸条,在保持灵敏度不变的情况下,将检测时长缩短至15分钟。同时本研究还建立了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实现不依赖测序的HEV快速分类。此外,本研究还发现HEV抗原在宿主肾脏高丰度聚集,HEV患者尿液中HEV抗原浓度为血液的47-5556倍,显示尿液可能是HEV诊断更好的采样标本。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重新筛选检测抗体配对,研发了新一代HEV抗原检测试剂,并发现其主要诊断靶标并非原本认识的病毒衣壳蛋白pORF2C,而是独立于病毒核酸的分泌型游离抗原pORF2s,该抗原及其产生机制的发现为HEV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靶标,也为理解抗原指标的临床意义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该新靶标应用于急性肝炎诊断及献血者筛查中,优化了 HEV的诊断流程并发现了 HEV新的流行特点。这些研究成果为HEV的精确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此外本研究所发现的分泌型抗原pORF2s也为今后研究HEV的免疫逃逸、免疫耐受、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郑金伟[9](2019)在《MAPK抑制剂增强体外HBV感染作用和机制的初步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慢性感染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尽管预防性疫苗的普及显着减少了乙型肝炎病毒新发感染,但目前全球仍有超过2.57亿慢性HBV感染者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由于目前现有的治疗策略只能控制病毒的复制而难以完全治愈慢乙肝,因此开发更为有效的新型药物是迫切而必要的。新药的研发有赖于对HBV生物学和HBV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深入认识,这些研究的实施都需要能模拟HBV完整生命周期的体外细胞模型和体内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发展。其中细胞模型是最常用且方便的用于体外研究HBV的感染和复制、HBV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筛选和评价抗HBV药物的重要平台。本团队之前构建了两株细胞模型:HepG2-N10和HepG2-hNTCP(2B1)。其中HepG2-N10是在HepG2细胞中稳定整合了1.1倍体A基因型的HBV基因组,可以支持HBV复制和用于药物筛选和评价。另外HepG2-hNTCP(2B1)可以支持HBV感染和cccDNA形成,但是感染所需病毒剂量高且感染阳性率低,仅为20%~30%,同时感染时依赖PEG。本研究对MAPK抑制剂库进行筛选,旨在优化HepG2-hNTCP细胞感染模型,提高其感染效率和摆脱PEG的约束。同时寻找限制鼠肝细胞不能支持HBV感染的因子,进而构建支持HBV感染且免疫功能健全的小鼠模型。本研究同时在复制模型HepG2-N10和感染模型HepG2-hNTCP上对140种MAPK抑制剂进行筛选,结果发现两种模型得到的结果差异显着。同时进行抗原水平相关性分析没有发现两种模型得到的结果有明显相关性。感染模型可以支持HBV感染,其病毒以类似自然感染状态进行复制,更符合HBV的生理。因此,可以说明复制模型用于药物筛选和评价的结果需要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在2B1细胞模型中对140种MAPK抑制剂进行初步筛选,结果发现了30种MAPK抑制剂在感染后第六天加药处理能够增强HBV复制。进一步分析这30种MAPK抑制剂在感染前加入并持续添加对HBV感染的影响,结果显示有12种促进HBV感染效果显着。同时仅在感染前处理24小时,发现SCH772984,Trametinib,PD184352和Cobimetinib这四种MAPK抑制剂就能非常显着的提升HBV感染水平,其中HBeAg均提高了5倍以上,HBsAg均提高了10倍以上。此外,本研究对这些MAPK抑制剂促进HBV感染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根据是否上调NTCP表达可将这些MAPK抑制剂分为NTCP途径依赖型和非NTCP依赖型。B-Raf IN1为NTCP途径依赖型的MAPK抑制剂,可以增强HBV的感染,特别是对cccDNA。对B-Raf IN1处理后的2B1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B-Raf IN1可增强NTCP的表达,另外与HBV感染和复制相关的宿主基因也有不同程度提高。目前己对上调的JunB基因进行了验证,发现过表达JunB可增强HBV在2B1细胞中的感染以及敲低后抑制HBV的感染,因此可以推出B-Raf IN1促进HBV感染与增强JunB的表达有关。但是JunB本身是一种转录因子,并不能直接作用于HBV。因此仍需寻找与HBV感染更关键的因子。其他与HBV感染相关的宿主基因仍在验证当中。此外,针对非NTCP依赖型的MAPK抑制剂,我们首先猜想是否2B1细胞表面存在其他能与HBV结合的受体。因此,我们进行了 HBsAg结合实验,结果显示B-Raf IN-1d,Pimasertib,Selumetinib,PD0325901,SCH772984,Trametinib,TAK632和Cobimetinib能够明显增强HBsAg阳性率,说明这些MAPK抑制剂诱导了细胞表面某种能与HBsAg结合的蛋白,从而促进HBV的感染。进一步我们筛选了其中几个进行转录组测序,涉及HBV感染相关的宿主基因正在验证中。综述所述,本研究在HepG2-hNTCP细胞模型中筛选出了几种能显着促进HBV感染了MAPK抑制剂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构建更优的体外细胞感染模型提供了可能。

周兵[10](2018)在《快速抗体人源化平台的建立及乙型肝炎病毒人源化抗体的成药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侵袭人体,进而引起机体所发生的一系列具有感染性临床症状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及健康。近年来,抗感染的抗体药物研究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经有25种抗感染的抗体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HBV感染可以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88万人死于急性或慢性HBV感染。尽管现有预防性疫苗已显着减少了新发HBV感染,全球仍有3亿的慢性HBV感人者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疗,以预防该病的并发症。当前FDA批准用于慢乙肝治疗的药物有两大类,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分别通过调节宿主免疫和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起到抗病毒的效果。现有的药物虽有着很强的安全性和抗病毒活性,但治疗效果十分有限。这些药物HBsAg的阴转率都不足5%,无法实现临床治愈。因此,需要开发更有效的新药物,以改善HBV相关疾病的临床管理。尽管全人源抗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增加了全人源抗体成为临床候选株的数量,但FDA批准的大部分治疗性抗体药物仍然以人源化抗体为主。抗体人源化技术主要包括CDR移植(常用噬菌体展示等抗体库技术)、表面重塑、链替换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但是现有技术存在改造后人源化抗体亲和力降低、具有较大的免疫原性、工作量大、筛选不可视以及与转换成完整抗体活性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都延长了抗体人源化的时间,因此发展新的快速人源化方法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建立快速点突变抗体人源化新方法,实现快速获得人源化程度高、保持亲本鼠抗活性的人源化抗体。并利用该方法对HBV鼠抗E6F6进行人源化改造,获得有临床治疗潜力的人源化抗体。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快速点突变抗体人源化平台的建立。通过对CDR划分方法、人源化模板选择方法的比较和分析,确定结合采用Kabat和Contact定义CDR区域,并选择同源性最高的人胚系基因作为模板。通过对现有大量上市或者临床试验中抗体序列和结构的分析以及一些前期人源化改造工作经验总结,抗体序列中每个氨基酸的位置和功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总结规律包括:(1)FR中有些氨基酸存在于CDR接触面上,直接或间接参与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或者对维持抗体CDR构象具有重要的作用,突变时通常选择保留;(2)有些FR残基存在于VH-VK的交界面上,突变时通常选择保留;(3)还有些FR残基属于抗体序列中内部包埋的氨基酸,突变时选择性保留;(4)最后剩下的FR残基就是对抗体活性影响很小的氨基酸,可以直接突变。不管是属于哪一种功能的FR残基,它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12G6是本实验室筛选获得的一株能高效中和乙型流感病毒(Flu-B)的具有广谱性的鼠源单克隆抗体,我们首先分别对它的轻重链可变区进行Kabat编号,然后按照Kabat和Contact定义的CDR区域划分CDR。再利用IMGT网站搜索比对,找出同源性最高的2-3条人胚系基因,进行序列比对。最后根据上述总结的氨基酸规律,对和胚系基因FR中存在的差异氨基酸进行选择性突变,共设计4条重链和4条轻链,分别将其两两互搭进行真核表达,以亲本鼠抗为对照,检测16株人源化抗体的表达情况、结合活性、中和活性等生物学功能。最终,针对12G6,我们挑选出7株优势的人源化抗体。发现在2个不同亚系的乙型流感病毒HA蛋白的结合实验、中和实验和HI实验中,7株人源化抗体保留了 12G6的生物学活性。5B11和7G5是本实验室筛选获得的两株能同时高效中和A/B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鼠源单克隆抗体。根据12G6的实验结果,分别对5B11和7G5各设计一种人源化方案,获得N-5B11和N-7G5两株人源化抗体。两株人源化抗体均显示出良好的反应活性和中和活性,且活性与亲本相当。至此我们针对12G6、5B11和7G5三株鼠抗的人源化改造初步完成,验证了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完成快速点突变抗体人源化平台的构建。本研究第二部分是利用第一部分建立的新的人源化平台对乙型肝炎病毒鼠抗E6F6人源化,并对获得的人源化抗体进行性质验证及成药性评估。E6F6是本实验室筛选获得的一株针对HBV外膜蛋白(HBsAg)上一个特定表位的鼠源单克隆抗体;它能够有效并持久地清除转基因小鼠体内的HBV和HBsAg,具有发展成为HBV治疗性抗体的潜力。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对其进行了人源化及亲和力成熟,成功获得了人源化程度为89%,体内外活性与鼠抗相当的人源化抗体162。本研究利用BIAcoreT200对162进行了亲和力测定,其亲和力为4.18×10-10M。通过对162 Fab的晶体培养及结构解析,获得了 162晶体三维结构。将162与HBsAg表位短肽进行对接,得到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氨基酸。为了验证第一部分所建立的人源化平台的可行性及提高抗体的人源化程度,本研究第二部分利用第一部分中建立的快速点突变抗体人源化平台,结合162氨基酸序列、162晶体结构、与HBsAg短肽对接数据及Discovery Studio模拟平台,对E6F6进行人源化改造,获得3株人源化抗体,huAb1、huAb2和huAb3。在CHO-S细胞中瞬时表达和纯化,并从抗体的均一性、与抗原反应性、中和活性、体内病毒清除效果、成药性评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huAb1、huAb2和huAb3的人源化程度高达97%,体外结合及中和活性与162相当,但是在HBV转基因小鼠体内持续清除HBsAg的能力有所下降。C57b1/6小鼠体内发现人源化程度为97%的huAb1清除速率较快。说明人源化程度高的抗体在异源小鼠动物模型中免疫原性增加,被较快的清除,但是人源化程度高的抗体在人体内可能具有更高的优势。同时,huAb1、huAb2和huAb3的反嵌合抗体的体外结合、中和以及体内活性均与鼠抗E6F6相当。162、huAb1、huAb2和huAb3的溶解度高达140mg/mL以上,粘度小于14,等电点在8-9之间,达到了抗体药物的标准,TM值大于80℃,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人体内环境和药物储存环境的模拟条件下同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食蟹猴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评估162、huAb1、huAb2和huAb3的半衰期符合标准,均能持续有效的清除食蟹猴体内的HBsAg,其中意外发现huAb3的半衰期较长,分析与其表面电荷分布有关,表面电荷降低可能会延缓抗体的清除。药代动力学参数及食蟹猴血常规和血生化结果提示,162、huAb1、huAb2和huAb3具有良好的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162、huAb1、huAb2和huAb3与HBsAg形成免疫复合物较小,有利于细胞的高效吞噬。通过对人IgG1Fc区域的突变,获得了体外活性与162相当,吞噬效应显着提高的162-IgG1-KD突变体。发现CH的替换可能导致Fc不依赖与FcγR作用途径,而是通过改变Fab与靶标的结合方式,形成不同大小的免疫复合物,影响吞噬效应。同时首次发现了抗体VH和CH1之间的linker对吞噬的影响,在162重链可变区末端引入柔性linker(Gly4Ser)3可能会增大Fab双臂间的距离,降低抗体的吞噬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快速点突变抗体人源化方法并利用3株不同靶点的鼠抗完成了全面的验证,大大缩短了改造的时间,为鼠源抗体人源化的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了人源化技术手段,为抗体人源化改造提供了新的选择。获得了具有专利保护的用于HBV感染相关疾病治疗的人源化抗体分子162、huAb1、huAb2和huAb3,并完成了较为全面的体内外活性评估及成药性分析,完善了抗体人源化改造平台,为相应疾病治疗性人源化抗体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望成为治疗慢乙肝的新药物。

二、198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eAg前S1及ALT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8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eAg前S1及ALT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36例HBsAg阴性DNA阳性献血者血液标本的血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标本要求与处理
    1.3 试剂与仪器
    1.4 方法
2 结 果
    2.1 36份HBV DNA阳性标本的血清学标志物结果分析
    2.2 6种血清学模式在HBV DNA阳性标本中的分布情况分析
3 讨 论

(2)妊娠期使用富马酸替诺福韦或替比夫定预防乙型肝炎高病毒载量母婴传播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产妇一般资料和疗效的比较
    二、婴儿一般资料和疗效的比较
    三、产妇ALT异常情况的比较
    四、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五、婴儿出生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讨论

(3)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中西医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诊断和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柴芪益肝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前言
    第一节 临床资料
    第二节 分组与治疗
    第三节 结果分析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前言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柴芪益肝方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节 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指标检测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应用血清HBV RNA预测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应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HBVRNA概述
        1.1.1 HBV RNA病毒学概述
        1.1.2 HBV RNA在临床中的应用
    1.2 抗HBV治疗概述
        1.2.1 已纳入临床治疗指南的抗HBV药物
        1.2.2 目前处于研发阶段的抗HBV新药
    1.3 抗HBV停药概述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血清HBV RNA预测恩替卡韦治疗过程中的HBeAg血清学转阴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的定义和主要观察终点
        2.2.3 临床和实验室检测
        2.2.4 血清HBV RNA提取
        2.2.5 HBV RNA标准品制备
        2.2.6 HBV RNA定量检测方法测定血清HBV RNA浓度
        2.2.7 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患者临床特征
        2.3.2 按HBeA血清学转阴分组比较HBV DNA、DT-RNA和S-RNA水平
        2.3.3 DT-RNA、S-RNA和HBV DNA水平预测ETV治疗2年HBeAg血清学转阴
    2.4 讨论
第三章 血清HBV RNA在预测核苷类药物停药复发中的作用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方法
        3.2.1 停药队列的纳入排除标准
        3.2.2 患者的随访管理
        3.2.3 研究的终点
        3.2.4 生化和实验室方法
        3.2.5 血清HBV RNA提取
        3.2.6 HBV RNA标准品制备
        3.2.7 HBV RNA定量检测方法测定血清HBV RNA浓度
        3.2.8 统计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患者临床特征
        3.3.2 停药6年的累积临床复发率、病毒学复发率和HBsAg转阴率
        3.3.3 临床复发的相关因素
        3.3.4 停药HBV RNA的动态变化及分组的累积发生率比较
        3.3.5 血清HBV RNA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
    3.4 讨论
第四章 血清HBV RNA联合HBcrAg提升预测核苷类药物停药复发的效能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方法
        4.2.1 停药队列的纳入排除标准
        4.2.2 研究的终点
        4.2.3 生化和实验室方法
        4.2.4 血清HBcrAg检测
        4.2.5 血清HBV RNA提取
        4.2.6 HBV RNA标准品制备
        4.2.7 HBVRNA定量检测方法测定血清HBV RNA浓度
        4.2.8 统计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患者临床特征
        4.3.2 评价队列中HBV RNA和HBcrAg预测临床复发的效能
        4.3.3 评价队列中临床复发的预测因素
        4.3.4 联合HBV RNA和HBcrAg预测评价队列的临床复发
        4.3.5 联合HBV RNA和HBcrAg预测验证队列的临床复发
        4.3.6 治疗结束时HBcrAg和HBV RNA水平与HBsAg转阴的相关性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主要结论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MDM2启动子甲基化在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中IFNAR启动子甲基化对MDM2表达的影响及与氧化应激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PBMCs中的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诊断价值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与氧化应激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6)HBeAg阳性非肝硬化CHB患者长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停药后HBsAg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患者随访以及数据收集
    3.3 血清生化学和病毒学检测
    3.4 队列研究定义
    3.5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4.2 比较停药组和持续治疗组血清HBsAg清除和HBsAg变化
    4.3 影响停药组和持续治疗组血清HBsAg清除的相关因素
    4.4 再治疗组分别与持续治疗组和初次治疗组的疗效比较
5. 讨论
6.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青藏高原藏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突变分析及时空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青藏高原藏族人群HBV基因序列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1.样本来源
        2.引物及扩增条件
        3.主要试剂、耗材及生产厂家
        4.主要仪器设备及生产厂家
        5.HBV生物信息学分析主要软件
        6.实验方法
        7.HBV荧光定量PCR检测
        8.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9.统计分析
        10.质量控制
    二、结果
        1.青藏高原藏族人群血清HBV全序列扩增结果
        2.HBV DNA全长序列分型分析
        3.青藏地区HBV/CD重组体不同区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4.青藏高原藏族人群全长序列基本信息及地理分布
        5.HBV/CD重组体全序列基因变异分析结果
        6.HBV血清型分析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HBV/CD重组型表面抗原抗体双阳性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样本来源
        2.DNA序列拼接与分析
        3.HBV荧光定量PCR检测
        4.统计分析
    二、结果
        1.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发生率
        2.双阳性组和对照组的基本信息
        3.PreS/S区氨基酸突变率分析结果
        4.全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HBV/CD重组体时空动力学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1.HBV全长基因序列数据库构建
        2.数据库内序列的基因型和重组分析
        3.用于时空动态分析的主要工具和软件
        4.时空动态分析方法
        5.统计分析
    二、结果
        1.HBV全长基因序列数据库构建情况
        2.HBV D基因片段tMRCA分析结果
        3.HBVC基因片段tMRCA分析结果
        4.HBV/CD1重组体tMRCA及种群动态分析结果
        5.HBV/CD2重组体tMRCA及种群动态分析结果
        6.HBVC基因型和D基因型时空动态分析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全文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表面抗原表面HBsAg/HBsAb双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戊型肝炎病毒分泌型抗原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戊型肝炎概述
        1.1 戊型肝炎病毒的发现
        1.2 戊型肝炎病毒的病毒粒子
        1.3 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1.4 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进程
    2. 戊型肝炎病毒病毒学研究进展
        2.1 戊型肝炎病毒基因组
        2.2 戊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培养系统
        2.3 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复制过程研究
    3.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表位研究
        3.1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结构研究
        3.2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抗原表位研究
    4.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
        4.1 无临床症状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4.2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内症状
        4.3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外症状
    5. 戊型肝炎的诊断
        5.1 免疫电镜
        5.2 核酸检测
        5.3 抗体检测
        5.4 细胞免疫检测
        5.5 抗原检测
    6. 本论文研究思路、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质粒、菌株、细胞和实验动物
        1.4 主要试剂
        1.5 培养基及实验用溶液配制
        1.6 引物
    2. 方法
        2.1 分子克隆
        2.2 蛋白表达和纯化
        2.3 蛋白性质鉴定
        2.4 抗体的性质鉴定
        2.5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
        2.6 基于ELISA和FMIA的HEV抗原检测方法
        2.7 巢式PCR及real-time PCR检测技术
        2.8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2.9 戊型肝炎病毒体外生产和纯化方法
        2.10 起始密码子翻译效率分析
        2.11 戊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研究方法
        2.12 恒河猴模型戊型肝炎病毒攻毒实验及指标检测方法
        2.13 血清HEV抗体检测
        2.14 血清的收集
        2.15 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和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HEV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靶标分析
        1. HEV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1.1 抗体配对的筛选
        1.2 HEV-Ag检测方法对HEV衣壳蛋白的检测分析
        1.3 HEV-Ag检测方法对病毒的检测分析
        1.4 临床血清中HEV-Ag与HEV RNA的相关性初步分析
        2. HEV-Ag检测方法的靶标分析及pORF2~S的发现
        2.1 粪便与血清标本中HEV抗原与HEV RNA的密度分析
        2.2 基于HEV细胞培养模型的HEV抗原检测分析
        2.3 细胞培养上清中的pORF2产生机制探索
        2.4 细胞培养上清中pORF2~S与完整病毒的抗原量差异
        2.5 pORF2~S阅读框的翻译效率分析
        3. HEV-Ag检测方法的初步评估
        3.1 HEV-Ag检测方法在HEV攻毒恒河猴标本中的检测分析
        3.2 HEV-Ag检测方法cut-off值的确定及特异性分析
        4.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HEV抗原诊断的实际应用
        1. HEV抗原诊断在肝炎人群中的应用
        1.1 肝炎病例基础信息
        1.2 两个以上HEV指标为阳性的病例类型分析
        1.3 HEV指标单一阳性类型分析
        1.4 各组人群中ALT水平分布和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1.5 感染病程中HEV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
        1.6 HEV相关指标在首诊血清中的诊断性能分析
        2. HEV抗原在献血者中的应用
        2.1 献血者HEV流行情况分析
        2.2 献血者HEV病原体人群跟踪
        2.3 献血者HEV携带者和戊肝患者的比较
        3.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HEV抗原诊断的拓展
        1. 基于FMIA的HEV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1.1 HEV-Ag FMIA试纸条的建立
        1.2 HEV-Ag FMIA与HEV RNA的相关性分析
        1.3 HEV-Ag FMIA、HEV-Ag ELISA和HEV RNA在临床血清中的比较
        2.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的建立
        2.1 特异性识别基因3型和基因4型HEV的抗体6E9的性质鉴定
        2.2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的建立
        2.3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在HEV攻毒发恒河猴标本上的评价
        2.4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在临床戊肝血清中的应用
        3. 尿液中的HEV抗原检测
        4. 第三部分小结
第四章 讨论
    1. 新旧HEV抗原检测方法对比及在系列标本上的检测差异
    2. HEV分泌型抗原pORF2~S的发现和功能鉴定
    3. 戊肝血清学和病原学指标变化趋势及诊断策略分析
    4. 戊肝患者体内HEV抗原长期阳性的临床现象分析
    5. 正常携带者的意义与隐患的探讨
    6. HEV肝外感染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MAPK抑制剂增强体外HBV感染作用和机制的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征
        1.1 病毒分类
        1.2 HBV的血清型和基因型
        1.3 HBV的病毒结构
        1.4 HBV基因组及其功能
        1.5 HBV生命周期
    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2.1 HBV感染的全球地理分布情况
        2.2 HBV的传播途径
        2.3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史
        2.4 HBV感染的预防
        2.5 HBV抗病毒治疗
    3 乙型肝炎病毒研究模型
        3.1 细胞培养模型
        3.2 动物模型
    4 MAPK通路与HBV的相关研究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仪器
        1.2 耗材
        1.3 菌株、质粒、cDNA和细胞株
        1.4 常用试剂
        1.5 实验室常规溶液配制
    2 方法
        2.1 常规细胞生物学实验
        2.2 HBV感染实验
        2.3 MAPK抑制剂筛选
        2.4 HBV的DNA的提取与检测
        2.5 HBV HBeAg、 HBsAg和HBcAg的检测
        2.6 PreS1结合实验
        2.7 HBsAg结合实验
        2.8 细胞内蛋白水平的检测-Western Blot
        2.9 CCK-8细胞毒性检测
        2.10 过表达和敲低宿主基因的慢病毒的构建及感染
        2.11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2.12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MAPK抑制剂的筛选
        1.1 MAPK抑制剂在复制模型HepG2-N10细胞上的初步筛选
        1.2 MAPK抑制剂增强HBV对2B1感染水平的初步探索
        1.3 MAPK抑制剂增强HBV的复制与表达
        1.4 MAPK抑制剂增强HBV的感染与进入
    2 MAPK抑制剂增强HBV对2B1感染的机制探索
        2.1 MAPK抑制剂促进HBsAg与肝细胞表面某宿主蛋白的结合
        2.2 B-Raf IN1可通过上调JunB来增强HBV的复制
第四章: 讨论
    1 HBV复制模型筛选和评价药物结果的可靠性需进一步验证
    2 MAPK抑制剂不依赖NTCP途径促进HBV感染
    3 B-Raf IN1促进cccDNA形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快速抗体人源化平台的建立及乙型肝炎病毒人源化抗体的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抗体(Antibody)的概述
        1.1.1 抗体的结构与功能
        1.1.2 抗体的人源化
        1.1.3 抗体药物市场
        1.1.4 抗感染抗体药物的概况及趋势
        1.1.5 Fc改造对效应功能的影响
    1.2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概述
        1.2.1 HBV基因组
        1.2.2 HBV的病毒结构
        1.2.3 HBV的生命周期
        1.2.4 HBV基因编码的蛋白
        1.2.5 HBV的基因型
        1.2.6 HBV的流行病学
        1.2.7 HBV的预防
        1.2.8 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耗材
        2.1.3 主要试剂
        2.1.4 实验常用溶液及试剂配置
    2.2 方法
        2.2.1 常规分子克隆实验方法
        2.2.2 常规细胞生物学方法
        2.2.3 抗体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2.2.4 免疫学相关实验方法
        2.2.5 体外调理吞噬实验
        2.2.6 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特征分析
        2.2.7 HBV相关抗体的小鼠体内实验方法
        2.2.8 亲和力常数测定
        2.2.9 抗体晶体培养及结构解析
        2.2.10 食蟹猴体内评估抗体的药代动力学
        2.2.11 抗体生物物理特性相关实验方法
        2.2.12 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快速点突变抗体人源化平台的构建
        3.1 流感病毒鼠源抗体12G6的人源化
        3.1.1 12G6-cAb体外活性的评估
        3.1.2 12G6-cAb的人源化设计
        3.1.3 12G6人源化抗体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1.4 12G6人源化抗体小量转染细胞上清性质鉴定
        3.1.5 12G6人源化抗体大量表达、纯化及性质鉴定
        3.2 呼吸道合胞病毒鼠源抗体5B11和7G5的人源化
        3.2.1 5B11-cAb和7G5-cAb体外活性的评估
        3.2.2 5B11-cAb和7G5-cAb的人源化设计
        3.2.3 5B11和7G5人源化抗体构建、表达、纯化及性质鉴定
        3.3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性抗体的改造及成药性评估
        3.4 E6F6人源化抗体162的亲和力测定
        3.4.1 E6F6人源化抗体162的晶体培养及结构解析
        3.4.2 E6F6鼠抗的人源化改造
        3.4.3 E6F6人源化抗体体内外活性的评估
        3.4.4 E6F6人源化抗体的成药性评估
        3.4.5 E6F6人源化抗体与HBsAg免疫复合物的结构特征分析
        3.4.6 E6F6人源化抗体162 Fc改造对吞噬的影响
        3.5 第二部分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鼠源抗体人源化方法
    4.2 抗体CDR的划分和人源化模板的选择
    4.3 FR区人源化点突变规则
    4.4 E6F6人源化抗体在小鼠体内的清除速率
    4.5 E6F6人源化抗体huAb1和huAb3在食蟹猴体内的半衰期
    4.6 抗原-抗体复合物电镜观察与纳米流式检测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198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eAg前S1及ALT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36例HBsAg阴性DNA阳性献血者血液标本的血清学特征分析[J]. 陈慧,孙国栋,田丰,张丽,张毓,李丽. 医学动物防制, 2022(01)
  • [2]妊娠期使用富马酸替诺福韦或替比夫定预防乙型肝炎高病毒载量母婴传播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 王明,边茜,朱云霞,魏宏,常灵芝,张华. 北京医学, 2021
  • [3]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周怡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应用血清HBV RNA预测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应答[D]. 吴耀波.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5]MDM2启动子甲基化在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研究[D]. 王婧雯. 山东大学, 2021(12)
  • [6]HBeAg阳性非肝硬化CHB患者长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停药后HBsAg动态变化[D]. 丁霞.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7]青藏高原藏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突变分析及时空动力学研究[D]. 刘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8]戊型肝炎病毒分泌型抗原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D]. 温桂平. 厦门大学, 2019(08)
  • [9]MAPK抑制剂增强体外HBV感染作用和机制的初步探索[D]. 郑金伟. 厦门大学, 2019(09)
  • [10]快速抗体人源化平台的建立及乙型肝炎病毒人源化抗体的成药性研究[D]. 周兵. 厦门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198例HBsAg阳性血清HBeAg pre-S1和ALT检测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