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番木瓜论文-陈燕,甘卫堂,余江敏,潘祖建,李穆

中国番木瓜论文-陈燕,甘卫堂,余江敏,潘祖建,李穆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番木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番木瓜,CNKI,农业科技,文献计量

中国番木瓜论文文献综述

陈燕,甘卫堂,余江敏,潘祖建,李穆[1](2019)在《2009—2018年中国番木瓜文献计量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农业科技领域的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方法统计分析2009—2018年中国番木瓜农业科技领域的文献量变化、文献年度分布、期刊分布、核心作者及其机构分布、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学科领域分布、引用频次、下载频次及关键词。结果显示:基于CNKI农业科技领域2009—2018年中国番木瓜研究的发文量呈现减少趋势,文献主要刊载于《热带作物学报》和《中国南方果树》,核心作者主要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基金项目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果树领域研究较为活跃。(本文来源于《东南园艺》期刊2019年03期)

郭涛[2](2016)在《不同烟粉虱隐种传播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的能力比较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频繁的贸易、运输等人类活动,烟粉虱在世界各地广泛暴发。烟粉虱暴发往往导致双生病毒病的流行,并危害包括木薯、番茄、棉花和烟草等在内的多种重要经济作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Papaya leaf curl China virus, PaLCuCNV)属于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该属病毒只能通过烟粉虱传播而扩散。很多研究表明,烟粉虱是一个物种复合体,不同烟粉虱隐种传播同一种双生病毒的特性不同。为了明确不同烟粉虱隐种传播PaLCuCNV的能力,我们比较了两个入侵隐种Middle East-Asia Minor 1(MEAM1)、Mediterranean (MED)和两个土着隐种Asia 1、Asia Ⅱ 7获取、存留和传播该病毒的能力;同时我们还以两个入侵烟粉虱MEAM1和MED为对象,深入研究了两种烟粉虱传播PaLCuCNV能力差异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四个烟粉虱隐种传播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的能力四个烟粉虱隐种都可以从带毒番茄上获取PaLCuCNV。MED在带毒植物上饲毒30 min时,开始有10%的个体带毒;当在带毒植物上饲毒1h时,另外叁个隐种也开始有10%的个体带毒。随着在饲毒时间的延长,四个隐种带毒的比例逐渐上升;当饲毒24 h时,MEAM1、MED和Asia Ⅱ 7带毒率达100%;Asia 1饲毒48 h后带毒率也上升到100%。而且,四个隐种均可持续存留PaLCuCNV,但是随着持毒时间的延长MED、Asia Ⅱ7和Asia 1带毒率逐渐降低;Asia 1带毒率减少速度最快,持毒25 d时已经检测不到病毒的存在;MED和Asia Ⅱ 7持毒40 d时,烟粉虱带毒率为50-60%;而MEAM1持毒能力最强,持毒30d时带毒率依旧为100%,而持毒40 d时带毒率下降到80%。四个烟粉虱隐种单头传毒均可引起番茄发病,且MEAM1的传毒效率要显着高于另外叁个烟粉虱隐种的传毒效率。番茄发病的比例也随接种密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每株番茄用1头烟粉虱去传毒时,MED和Asia 1的传毒效率均低于10%,Asia Ⅱ 7的传毒效率只有33%,但是MEAM1却高达80%。而且,PaLCuCNV病毒量在四个烟粉虱隐种体内的积累也与烟粉虱传播PaLCuCNV的效率呈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四个烟粉虱隐种都可以获取、存留和传播PaLCuCNV,但是传播效率不同,MEAM1是PaLCuCNV最有效的传毒介体。且烟粉虱传播PaLCuCNV的能力与其体内的病毒量呈正相关。(2) MEAM1和MED烟粉虱传播PaLCuCNV能力差异的生理和分子机制通过比较一直在PaLCuCNV感病番茄上饲养的MEAM1和MED烟粉虱的传毒效率发现,即使通过更长时间的获毒和传毒,MED的传毒效率只有5%,相反MEAM1的传毒效率高达93%,而且MEAM1烟粉虱体内的病毒量显着高于MED体内的病毒量。烟粉虱持续获毒和持毒的结果表明,MEAM1体内病毒量一直高于MED体内的病毒量。对蜜露进行绝对定量的结果显示,烟粉虱分泌蜜露中病毒含量很高,且MED分泌蜜露中的病毒量在48h时显着高于MEAM1,表明MED体内较低病毒量可能是因为病毒从其消化道进入烟粉虱体内的效率较低,更多的病毒随蜜露被排出体外。而MEAM1烟粉虱体内较高病毒量并非是由于从植物韧皮部取食了更多的病毒量,而是因为更多的病毒由MEAM1的消化道进入体内。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技术研究PaLCuCNV在两种烟粉虱体内的分布发现,MEAM1中肠、血淋巴和头胸中的相对病毒含量要显着高于MED相应组织的相对病毒含量,表明PaLCuCNV穿过MED中肠肠壁的效率很低,显着低于病毒穿过MEAM1中肠肠壁的效率,进而影响了烟粉虱的获毒、持毒与传毒。通过将TYLCV CP部分序列与PaLCuCNV CP的部分序列互换得到mPaLCuCNV和mTYLCV, MED获取InPaLCuCNV的效率很高,变得与MEAM1没有差异,且中肠定量PCR和免疫荧光试验也表明mPaLCuCNV可以高效地由MED的消化道中进入其中肠组织中,这与两个烟粉虱隐种获取TYLCV的情况一致;相反的是,mTYLCV在MED体内的相对含量要显着低于在MEAM1体内的相对含量,且中肠定量PCR和免疫荧光试验也表明nTYLCV穿过MED中肠肠壁的效率很低,显着低于病毒穿过MEAM1中肠肠壁的效率,这与两个烟粉虱隐种获取PaLCuCNV的情况一致。上述结果表明PaLCuCNV穿过MED中肠肠壁的效率限制了病毒在其体内的积累,而且PaLCuCNV能否高效地进XMED烟粉虱体内与PaLCuCNV CP的第82-221位氨基酸有关。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四个烟粉虱隐种获取、存留和传播PaLCuCNV的能力;同时揭示了不同烟粉虱隐种获取PaLCuCNV差异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这些结果不仅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还促进了对烟粉虱-双生病毒互作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6-01)

喻群芳,张贺,漆艳香,陆英,张欣[3](2014)在《番木瓜顶梢枯死病传入中国的风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番木瓜顶梢枯死病(Papaya dieback disease)是番木瓜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根据FAO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ISPM No.11),从番木瓜顶梢枯死病分布情况、进入可能性、定殖和扩散可能性、后果评估等方面对番木瓜顶梢枯死病传入中国开展风险分析。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番木瓜顶梢枯死病传入中国风险高,并提出了风险管理措施。(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4年03期)

张海东,周鹏,张慧坚,胡小婵,古小玲[4](2014)在《基于SCI-E的中国番木瓜主要科研机构成果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木瓜是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热带特色果树,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通过对1994~2012年间SCI-Expanded(简称SCI-E)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番木瓜(Papaya)排名靠前机构的相关文献的出版年、引文、语种、文献类型、基金资助机构、组织扩展(发文机构)、作者、类别(学科)和研究方向等方面内容的检索、统计分析,所得数据与世界同期的相比较,揭示中国番木瓜主要科研机构科研现状和特点。(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张海东,孙继华,叶庆亮,沈德发[5](2013)在《SCI-E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番木瓜科研成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1994-2012年间SCI-Expanded(简称SCI-E)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番木瓜(Papaya)科研成果的出版年、科研力量(发文机构、作者)和研究学科等方面内容的检索,分析与比较相关数据,揭示中国番木瓜科研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工程》期刊2013年05期)

吕毅品[6](2013)在《中国转基因食品名单公布:转基因棉花和番木瓜已可商业化种植》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转基因食品被人为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很多人对转基因食品很敏感,一提到"转基因"叁个字,就会紧张起来。网络上也流传着各种版本的"转基因食品名单",网上流传的"转基因食品名单"靠不靠谱?一些所谓"鉴别转基因作物方法"正确吗?国家正式批准生产或进口的转基因作物有哪些?就这些问题,《人民日报》"求证"栏目采访了农业部门的专家学者。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就这些问题进行回应的,敬请关注——(本文来源于《农村百事通》期刊2013年21期)

郑淑娟[7](2012)在《中国禁止菲律宾的番木瓜进口国内》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律宾植保局主任Clarito Baron表示,5月2日菲律宾植保局收到中国的一封信称,出口中国上海的43箱柳条装的番木瓜与菠萝里发现了粉蚧,已被扣押在港口。他批驳,称有同样的水果出口到日本与韩国,但2国没有发生同样的事情。粉蚧在全世界都有发现,在植物检疫中它不是重要的害虫。农业大臣Proceso Alcala表示,他已要求所有菲律宾的水果都要100%认真检验符合标准才能出口。Baron称他将带领检查人员到(本文来源于《世界热带农业信息》期刊2012年06期)

林明光,汪兴鉴,敖苏,韩玉春,刘福秀[8](2012)在《中国番木瓜出口蒸热杀虫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番木瓜出口蒸热杀虫处理研究,包括海南产日升番木瓜鲜果内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和瓜实蝇(B.cucurbitae(Coquillett))的卵和不同龄期幼虫忍耐力比较试验,番木瓜小规模、大规模蒸热杀虫试验,以及蒸热处理对番木瓜品质的影响等。结果显示,番木瓜鲜果内2种实蝇的耐热力由强至弱的发育期依次为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卵;其中,橘小实蝇的耐热力大于瓜实蝇,以橘小实蝇3龄幼虫的耐热力最强;完全杀灭番木瓜鲜果内2种实蝇的卵和幼虫(死亡率100%)的蒸热处理条件是番木瓜在蒸热室相对湿度60%~70%、约经3~3.5 h果心温度缓慢升温至41℃时,使用饱和热蒸汽(相对湿度90%~95%)25 min内快速升温至47℃后水淋冷却至常温。国产番木瓜小规模、大规模蒸热杀虫处理进一步确认和验证,在上述蒸热处理条件下,鲜果内总计数量分别为10 000头和32 000头最具耐热力的供试橘小实蝇3龄幼虫全部被杀灭,超过美国采用的机率9(Probit 9)检疫安全水平(99.9968%死亡率),完全可确保检疫安全。同时,蒸热处理后第7天的番木瓜鲜果与对照鲜果品质(包括色泽、口感,以及还原糖、蔗糖、总糖、总酸、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的比较测定数据表明,除维生素C的含量有微量损失外,基本可保持鲜果的品质不变。(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2年03期)

冯岩,陈健,罗金棠,夏恭澍,杜洪忠[9](2011)在《中国番木瓜枯萎病病原菌的首次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发病的番木瓜茎基部组织分离培养得到纯分离物,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离物鉴定。经过致病性测定证实,分离物确定为番木瓜枯萎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表明,与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形态一致。根据真菌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保守性和变异性,采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然后将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对测试菌株与10株来自GenBank中的菌株ITS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测试菌株与GenBank上注册的茄腐镰刀菌GU134886、GQ451337、EU625405、EF534183和GQ376115聚在同一分枝上,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观察结果一致,此为国内首次报道。(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1年01期)

王玉,丁铭,杨莉,杨长楷,杨向东[10](2010)在《侵染番茄的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云南元谋采集表现曲叶症状的番茄样品中分离粉虱传双生病毒(Whitefly-transmitted geminivirus,WTGs)分离物YN678。序列分析表明其DNA-A为单链环状,全序列长度为2739 bp,编码6个ORFs。BLAST比对发现,该分离物与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的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HeNZM1分离物(PaLCuCNV-[HeNZM1])最为接近,相似性为98.5%,表明番茄中的分离物YN678是PaLCuCNV的1个分离物。利用WTGs卫星分子DNAβ特异引物Beta01/Beta02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在YN678中扩增到DNAβ分子,全长为1357 bp,该序列与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YN149分离物(TYLCCNV-[YN149])伴随的DNAβ相似性最高,达到99.1%。这是首次从云南番茄中分离到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中国番木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频繁的贸易、运输等人类活动,烟粉虱在世界各地广泛暴发。烟粉虱暴发往往导致双生病毒病的流行,并危害包括木薯、番茄、棉花和烟草等在内的多种重要经济作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Papaya leaf curl China virus, PaLCuCNV)属于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该属病毒只能通过烟粉虱传播而扩散。很多研究表明,烟粉虱是一个物种复合体,不同烟粉虱隐种传播同一种双生病毒的特性不同。为了明确不同烟粉虱隐种传播PaLCuCNV的能力,我们比较了两个入侵隐种Middle East-Asia Minor 1(MEAM1)、Mediterranean (MED)和两个土着隐种Asia 1、Asia Ⅱ 7获取、存留和传播该病毒的能力;同时我们还以两个入侵烟粉虱MEAM1和MED为对象,深入研究了两种烟粉虱传播PaLCuCNV能力差异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四个烟粉虱隐种传播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的能力四个烟粉虱隐种都可以从带毒番茄上获取PaLCuCNV。MED在带毒植物上饲毒30 min时,开始有10%的个体带毒;当在带毒植物上饲毒1h时,另外叁个隐种也开始有10%的个体带毒。随着在饲毒时间的延长,四个隐种带毒的比例逐渐上升;当饲毒24 h时,MEAM1、MED和Asia Ⅱ 7带毒率达100%;Asia 1饲毒48 h后带毒率也上升到100%。而且,四个隐种均可持续存留PaLCuCNV,但是随着持毒时间的延长MED、Asia Ⅱ7和Asia 1带毒率逐渐降低;Asia 1带毒率减少速度最快,持毒25 d时已经检测不到病毒的存在;MED和Asia Ⅱ 7持毒40 d时,烟粉虱带毒率为50-60%;而MEAM1持毒能力最强,持毒30d时带毒率依旧为100%,而持毒40 d时带毒率下降到80%。四个烟粉虱隐种单头传毒均可引起番茄发病,且MEAM1的传毒效率要显着高于另外叁个烟粉虱隐种的传毒效率。番茄发病的比例也随接种密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每株番茄用1头烟粉虱去传毒时,MED和Asia 1的传毒效率均低于10%,Asia Ⅱ 7的传毒效率只有33%,但是MEAM1却高达80%。而且,PaLCuCNV病毒量在四个烟粉虱隐种体内的积累也与烟粉虱传播PaLCuCNV的效率呈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四个烟粉虱隐种都可以获取、存留和传播PaLCuCNV,但是传播效率不同,MEAM1是PaLCuCNV最有效的传毒介体。且烟粉虱传播PaLCuCNV的能力与其体内的病毒量呈正相关。(2) MEAM1和MED烟粉虱传播PaLCuCNV能力差异的生理和分子机制通过比较一直在PaLCuCNV感病番茄上饲养的MEAM1和MED烟粉虱的传毒效率发现,即使通过更长时间的获毒和传毒,MED的传毒效率只有5%,相反MEAM1的传毒效率高达93%,而且MEAM1烟粉虱体内的病毒量显着高于MED体内的病毒量。烟粉虱持续获毒和持毒的结果表明,MEAM1体内病毒量一直高于MED体内的病毒量。对蜜露进行绝对定量的结果显示,烟粉虱分泌蜜露中病毒含量很高,且MED分泌蜜露中的病毒量在48h时显着高于MEAM1,表明MED体内较低病毒量可能是因为病毒从其消化道进入烟粉虱体内的效率较低,更多的病毒随蜜露被排出体外。而MEAM1烟粉虱体内较高病毒量并非是由于从植物韧皮部取食了更多的病毒量,而是因为更多的病毒由MEAM1的消化道进入体内。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技术研究PaLCuCNV在两种烟粉虱体内的分布发现,MEAM1中肠、血淋巴和头胸中的相对病毒含量要显着高于MED相应组织的相对病毒含量,表明PaLCuCNV穿过MED中肠肠壁的效率很低,显着低于病毒穿过MEAM1中肠肠壁的效率,进而影响了烟粉虱的获毒、持毒与传毒。通过将TYLCV CP部分序列与PaLCuCNV CP的部分序列互换得到mPaLCuCNV和mTYLCV, MED获取InPaLCuCNV的效率很高,变得与MEAM1没有差异,且中肠定量PCR和免疫荧光试验也表明mPaLCuCNV可以高效地由MED的消化道中进入其中肠组织中,这与两个烟粉虱隐种获取TYLCV的情况一致;相反的是,mTYLCV在MED体内的相对含量要显着低于在MEAM1体内的相对含量,且中肠定量PCR和免疫荧光试验也表明nTYLCV穿过MED中肠肠壁的效率很低,显着低于病毒穿过MEAM1中肠肠壁的效率,这与两个烟粉虱隐种获取PaLCuCNV的情况一致。上述结果表明PaLCuCNV穿过MED中肠肠壁的效率限制了病毒在其体内的积累,而且PaLCuCNV能否高效地进XMED烟粉虱体内与PaLCuCNV CP的第82-221位氨基酸有关。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四个烟粉虱隐种获取、存留和传播PaLCuCNV的能力;同时揭示了不同烟粉虱隐种获取PaLCuCNV差异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这些结果不仅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还促进了对烟粉虱-双生病毒互作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番木瓜论文参考文献

[1].陈燕,甘卫堂,余江敏,潘祖建,李穆.2009—2018年中国番木瓜文献计量学分析[J].东南园艺.2019

[2].郭涛.不同烟粉虱隐种传播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的能力比较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

[3].喻群芳,张贺,漆艳香,陆英,张欣.番木瓜顶梢枯死病传入中国的风险分析[J].植物检疫.2014

[4].张海东,周鹏,张慧坚,胡小婵,古小玲.基于SCI-E的中国番木瓜主要科研机构成果比较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4

[5].张海东,孙继华,叶庆亮,沈德发.SCI-E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番木瓜科研成果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13

[6].吕毅品.中国转基因食品名单公布:转基因棉花和番木瓜已可商业化种植[J].农村百事通.2013

[7].郑淑娟.中国禁止菲律宾的番木瓜进口国内[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2

[8].林明光,汪兴鉴,敖苏,韩玉春,刘福秀.中国番木瓜出口蒸热杀虫处理研究[J].植物检疫.2012

[9].冯岩,陈健,罗金棠,夏恭澍,杜洪忠.中国番木瓜枯萎病病原菌的首次鉴定[J].植物检疫.2011

[10].王玉,丁铭,杨莉,杨长楷,杨向东.侵染番茄的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J].西南农业学报.2010

标签:;  ;  ;  ;  

中国番木瓜论文-陈燕,甘卫堂,余江敏,潘祖建,李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