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浅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义乌市青口小学)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是以思维品质为基础的,思维品质乃是核心素养的“牛鼻子”。为“律动”思维的脉搏,我们可以观察入手,丰富表象;想像为辅,沟通联系,从而发展形象思维,诱发思维的灵活性。关注标点符号;品味独特词语;思考句段关系;探寻行文线索;从而培养抽象思维,增强思维深刻性。通过变果为因,思维逆向;正确反推,思维求异;一题多解,思维变通,激发创造思维,促进思维独创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

笔者对本校三至六年级学生阶段性测试的质量分析中,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诸如“从所提供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联系课文内容,想象人物的言行、心理”等习题,得分率低于老师的预设。这一现象说明学生在联系上下文,根据阅读内容做成正确判断,这一阅读能力的发展并不理想。

笔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以思维品质为基础的,阅读教学中应促进学生思维虽然被大家所认同,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理念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假如我们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足够灵活、深刻、流畅、新颖等,素养是不成问题的。可以说,思维品质乃是核心素养的“牛鼻子”,教育者如果能够紧紧抓住它,也就抓住了核心、抓住了关键。如何“律动”思维的脉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展形象思维,诱发思维的灵活性。

1.观察入手,丰富表象。

表象是对过去知觉的对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没有表象就不可能有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训练必须有凭借,我认为一个是凭借语言文字,语言就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文字就是课本。第二个是客观事物,比如课件、图片、实物等。如果离开了客观事物,低年级的部分学生对某些语言文字容易引起朦胧的感觉,似是而非,易不能积极地运用语言文字。有些课文的词、句、内容,不只是用语言描述就能让学生理解的,这就需要借助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2.想像为辅,沟通联系。

联想是发散式的思维,运用联想可以增强记忆,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课文生动的描述语言和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等思维方法,可深切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描述的形象,抒发的感情,挖掘语言文字中蕴藏的含义。

二、培养抽象思维,增强思维深刻性。

抽象的逻辑思维是伴随着儿童对事物的认识而产生发展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随着认识的发展在逐渐向前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恰当的提问,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难问题,并善于通过阅读、思考、议论而解疑答难,养成质疑问难、独立探索的良好习惯,不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纵观当下语文课堂,假问题、浅思考、不思考现象,比比皆是。为此课堂上我们要找准问题的点:从教材的角度看,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一段文字的关键词、中心句,以至于特殊的标点符号,都是思维的诱发点;从认识的角度看,凡是学生不能理解的难点,是思维的诱发点。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讨论是思维的交锋。提出问题引思,发动讨论激思,是思维训练的基本出发点。

1.关注标点符号。

叶圣陶指出:“标点很要紧,一个人不大会用标点,表明他语言表达得含混不清。”在语言文字的形式中,标点符号无疑是一种最特殊的形式,它是有形的、散碎的的语言,最大限度地表现无形的、浑然的、无限的情感,起到传达无穷之意的效果。因此标点也是阅读教学中值得关注的训练点之一。

2.品味独特词语。

在阅读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些精妙地表情达意的词所吸引,对这样的词细加玩味,才能真正见识作者语言的灵动,体会其中情味。如在教学《称赞》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老师写“称赞”一词,力求识记字形,规范笔顺,再进一步理解词义,从生活经验入手体会词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找文中谁得到了称赞,他们是怎么称赞对方的,他们在称赞中得到了什么,从而“称赞”串起全文。以词语为线索,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一举两得。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思考、发现限定性词语在语文语言表达的作用,注重将词语的理解置于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品味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促使学生在“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联系的意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3.思考句段关系。

段落构成了篇章,中高段阅读教学中应重视段落的教学,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准确了解段落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思考段落与段落、段落与文章中心表达的关系,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探寻行文线索。

进入高段,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思考更要立于篇章的高度,引到学生梳理线索,发现文章各部分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

三、激发创造思维,促进思维独创性。

独创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独特地、新颖地且有价值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在语文学习中,有的学生能写出新颖独特的句子,有的能写出富有新意的习作,有的能对文章有独特的理解……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1.变果为因,思维逆向。在教学中,将教材中的因果关系颠倒,变果为因,引导学生由果导因,进行逆向思维。如在教学《凡卡》一课,布置学生想象作业:凡卡的爷爷收到信后……

2.正确反推,思维求异。在教学中,当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后,改变原文的某些条件,启发他们从反面进行推理,找出事物的正反面,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事物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弄清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3.一题多解,思维变通。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运用不同方法去寻求、去解决。“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思维总是由语言承载着进行交流,两者密不可分。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学习,也要重视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蔡笑岳《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汪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薛法根《教育科学》2014年6期

标签:;  ;  ;  

浅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