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回流论文-吴彬贵,王兆宇

华北回流论文-吴彬贵,王兆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北回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华北回流,辐射雾,湍流通量,气象塔

华北回流论文文献综述

吴彬贵,王兆宇[1](2018)在《华北回流背景下突发晨雾过程的近地层气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资料、地面观测以及天津市255m气象铁塔温、湿、风梯度和大气湍流资料,分析了华北回流背景下,2007年10月发生在华北中部地区的一次突发晨雾的塔层气象要素演变特征以及华北回流现象对雾区大气要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华北回流阵性特征显着,第一股东北气流首先出现在80-160m高度,很快加厚并抬升到200m高度以上,第二股东北气流到达后就迅速增大并下沉到近地面,2m气温下降与东北气流下沉到地面的时间同步,风速核在140-200m高度层内摆动,强度为4-8m/s左右。雾前尽管有水汽缓慢累积在低层大气,但大气湿度条件仍不利于大雾形成,当华北回流冷空气给雾区低层大气带来了显着降温和增湿效应,使该地区午前仍然干燥的低层大气迅速变得湿润,在夜间长波辐射降温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促成了大雾的爆发形成;由于长波辐射增温和雾区上空水汽辐散共同作用导致了大雾的迅速消散。雾过程前后水汽湍流输送特征表明:雾发生前两天,低层大气有水汽缓慢累积,地-气间湿度差减小,地表向大气的水汽湍流输送日渐减弱;临近雾前,因冷湿回流侵入使雾区上空大气迅速增湿,水汽湍流垂直输送急速降低;雾消散时及消散后,大量水汽通过湍流方式向雾区外辐散。(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期刊2018-10-24)

田秀霞,李娟,何丽华,范俊红,李菊香[2](2016)在《2011年初冬华北南部回流暴雪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加密观测降雪资料和GFS 0.5°×0.5°间隔6 h的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1月29日发生在华北南部的暴雪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暴雪天气的影响系统为高空槽和地面回流冷锋;水汽轨迹结果显示在暴雪过程中存在叁股气流,即东北干冷气流、东南暖湿气流和西南暖湿气流;低层水汽主要来自东海,中层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暖湿气流在干冷空气之上爬升,在800 h Pa左右形成锋区;冷平流是引起锋生的主要因子,锋生函数各项对锋生的贡献不同,垂直运动作用项对锋生贡献最大。(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6年03期)

李英华,刘爱霞[3](2013)在《一次盛夏华北回流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历史天气图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1998年7月22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回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等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回流暴雨天气属于华北回流中的两槽一脊型,导致这次强降水的影响系统是850 hPa高度东北—西南向的低压带和地面西南倒槽,偏东暖湿气流的堆积起了触发作用;此次降水过程比较浅薄,高层没有强烈的抽吸作用,上升运动中心较低且持续时间比较短;过程水汽来自东部渤海,整个降水时段湿层深厚。(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2期)

田秀霞,宋晓辉,程序,董占强,李菊香[4](2011)在《华北南部一次回流暴雪天气的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华北南部的一次回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等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回流暴雪天气属于华北回流中的两槽一脊型,导致这次强降雪的影响系统是高空急流、西来槽、低涡切变和低空急流,东北冷空气起到了触发作用。最大降水出现在南北风转换阶段,当东北风完全控制低层,降水结束。高空辐散和低层辐合相迭置及高空正涡度的下传,有强降水的产生,但上升运动中心较低。降雪前的增暖增湿与低层冷空气的楔入使华北南部位于θse能量锋区和水汽辐合区内,有利于强降雪的产生。回流天气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南方,低层东北冷空气也有间接输送水汽作用。(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高维英,李明,张弘,李光[5](2011)在《1次华北回流冷空气引发的罕见暴雪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华北出现的罕见暴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雪发生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大气层结中;500 hPa低槽、锋区和700 hPa横切变是影响这次暴雪的直接影响系统;700 hPa低涡前的西南急流是主要的水汽输送系统,900 hPa以下东北风急流携带的强冷空气是暴雪形成的重要动力条件和温度条件,这次暴雪具有典型的回流冷锋特征;极锋急流激发的次级环流的下沉支在暴雪发生前将高层高动量强冷空气携带到低层,加大低层的大气不稳定。(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张守保,张迎新,郭品文[6](2009)在《华北回流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华北地区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应用中尺度滤波方法、诊断分析方法等,对2003年10月华北回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在回流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产生的辐合带中存在中尺度低压和切变;中尺度低压和切变主要在600 hPa以下,中尺度低压随高度向西、向北倾斜,东西向中尺度切变随高度向北倾斜。此次回流暴雨过程中有5个中尺度雨团活动,其中3个中尺度雨团与中尺度低压和切变配合且随低压和切变移动,暴雨期间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出现了持续2 h以上的逆风区。(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09年05期)

张守保[7](2009)在《华北回流天气的多尺度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历史天气图、常规和非常规加密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MM5模式模拟资料等,通过天气学分析、动力诊断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华北回流天气的形势特征、华北回流的性质、多普勒雷达特征、回流强降水过程中的中尺度系统结构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主要结论有: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GPS资料、天津铁塔资料对华北回流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在我们所分析的个例中发现自东北平原南下的冷空气,虽经过渤海,也是比较干燥的。使用数值模式针对水汽进行了敏感性试验,证明华北回流性质是干冷的,回流降水过程的水汽伴随中层的西南气流来自南方;同时使用数值模式对回流的作用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证明偏东风的大小在降水中的作用不如中高层的西南风的作用大,因此在降水中主要起冷垫作用。太行山地形的存在使回流降水加大。通过对四次华北回流天气过程中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得到了华北回流天气的多普勒速度、反射率因子的特征。在强降水时段出现前常伴有区域性的冷平流层。在强降水回流过程中发现有逆风区存在,逆风区与强降水区配合。多普勒速度图上,低层冷平流、逆风区应该是降水加强一个判别指标。使用加密探测资料分析了2003年10月10~12日回流强降水过程中的中尺度雨团活动,应用中尺度滤波方法,诊断分析了华北回流暴雨过程中,回流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产生的辐合带上的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特征。概括出华北回流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主要为:500hPa图上,位于40°N以北的高空低槽快速向东移动,经过我国东北时,引起中低层大量的冷空气南下,此冷空气经渤海侵入华北平原,表现在地面图上为一冷锋,锋后为东北或偏东风,此冷空气虽经渤海但性质是比较干冷的;位于河套的中层低槽东移,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在东北南下的冷楔上爬升产生降水天气。同时在回流强降水过程中还存在高低空急流。强降水区出现在高空急流出口处喇叭口状辐散流场中,低空急流左前方。在暖湿空气势力较强的前提下,在回流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相遇的辐合带中激发出中尺度系统。中尺度雨团与中尺度系统相伴,低空急流为中尺度系统提供水汽,同时中尺度系统带来强降水,降水释放凝结潜热有利于低空急流强和维持,天气尺度系统与中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强降水维持时间较长。(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09-05-01)

张守保,张迎新,王福侠,裴玉杰[8](2008)在《华北回流天气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四次华北回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回波具有较大水平范围的、连绵成片的均匀幕状特征。回波顶较平整,回流降雨过程中还存在零度层亮带。属层状云降水回波。(2)速度图上,在零速度线两侧常分布范围较大数值不等的正负径向速度中心,低空零速度线呈"S"型,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有暖平流存在。在强降水时段出现前常伴有区域性的冷平流层。(3)风廓线图上,从低层到高层由东北风转为西南风,风向发生了近180度的顺时针旋转,存在强垂直切变。降水开始与结束时分别表现为低层偏东风与中高层西南气流迭加、低层偏东风与中高层西南气流任何一者消失。边界层顶部出现浅薄的冷平流层是降水强度加强的信号。(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08年02期)

张守保,张迎新,杜青文,范军红[9](2008)在《华北平原回流天气综合形势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历史天气图和NCEP再分析资料,普查了1980~2002年出现在华北平原地区的回流天气过程。依据500hPa环流形势,对华北平原的回流天气形势分为两种:两槽一脊型和高纬低压带型。针对不同的天气分型对产生回流天气的动力条件、水汽来源进行了合成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涡度和散度的垂直分布与一般的降水过程不同,低层存在辐散和反气旋环流;自东北南下经渤海回流到华北平原的空气是比较干的。该文分析结果有助于预报业务人员了解回流天气,提高华北回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08年01期)

周雪松,谈哲敏[10](2008)在《华北回流暴雪发展机理个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4年11月24—25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回流暴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着重对回流暴雪形成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回流暴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动力锋生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产生的锋面次级环流是造成这次暴雪的主要原因;降水过程中,雨雪相态的转变与温度廓线有直接关系,随着降水由雨转为雪,雪水混合比增大迅速且其高度有所降低。地形在此回流暴雪过程中,通过其强迫的、分别位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正负垂直速度中心,对降雪起明显的增幅作用,同时对雨水和云水分布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08年01期)

华北回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加密观测降雪资料和GFS 0.5°×0.5°间隔6 h的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1月29日发生在华北南部的暴雪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暴雪天气的影响系统为高空槽和地面回流冷锋;水汽轨迹结果显示在暴雪过程中存在叁股气流,即东北干冷气流、东南暖湿气流和西南暖湿气流;低层水汽主要来自东海,中层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暖湿气流在干冷空气之上爬升,在800 h Pa左右形成锋区;冷平流是引起锋生的主要因子,锋生函数各项对锋生的贡献不同,垂直运动作用项对锋生贡献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北回流论文参考文献

[1].吴彬贵,王兆宇.华北回流背景下突发晨雾过程的近地层气象特征[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018

[2].田秀霞,李娟,何丽华,范俊红,李菊香.2011年初冬华北南部回流暴雪诊断分析[J].暴雨灾害.2016

[3].李英华,刘爱霞.一次盛夏华北回流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

[4].田秀霞,宋晓辉,程序,董占强,李菊香.华北南部一次回流暴雪天气的诊断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

[5].高维英,李明,张弘,李光.1次华北回流冷空气引发的罕见暴雪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

[6].张守保,张迎新,郭品文.华北回流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分析[J].高原气象.2009

[7].张守保.华北回流天气的多尺度结构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

[8].张守保,张迎新,王福侠,裴玉杰.华北回流天气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分布特征[J].气象.2008

[9].张守保,张迎新,杜青文,范军红.华北平原回流天气综合形势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2008

[10].周雪松,谈哲敏.华北回流暴雪发展机理个例研究[J].气象.2008

标签:;  ;  ;  ;  

华北回流论文-吴彬贵,王兆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