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集聚与均衡论文-石烁,朱红英,刘晓罡

空间集聚与均衡论文-石烁,朱红英,刘晓罡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集聚与均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错配,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结构性问题

空间集聚与均衡论文文献综述

石烁,朱红英,刘晓罡[1](2017)在《陆铭:化解空间错配,应从集聚走向均衡》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源错配是结构性问题 十八届叁中全会已明确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但实践做得还远远不够。2003年以来,资源的空间错配问题的表现,一为“人往高处走”,即人口向东部和大城市集聚;二为“资源向低处走(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10-12)

洪彦[2](2016)在《从“集聚”走向“均衡”—中国航空网络与城市关联体系空间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国内航空运输网络日渐完善,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及其功能联系正发生由静止、封闭的等级模式向流动、开放的网络模式转变。学术界关于航空与城市关联体系的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运用航空吞吐量数据,探究航空枢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二是,利用航空网络的拓扑结构,探究“流动空间”作用下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特征与网络演化机理。然而,基于“轴—辐”结构的研究过分强调城市体系的等级性而忽视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关系,而基于“流动空间”的复杂网络研究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理要素的影响。因此,如何将这两种视角与方法进行整合,分析其空间关联性及互动机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发展演化的视角,综合利用复杂网络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相关性分析及空间计量回归分析方法,在详细刻画中国航空网络及其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基础上,从城市经济、职能、规模叁方面,重新审视航空运输联系与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互动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依据1996—2012年国内主要航段流量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航空运输联系的复杂性网络特征进行描述。结果表明,基于“航空流”的空间演化总体上表现为由“集聚”向“均衡”、由“轴—辐”式的等级结构向“轴—辐”式和“点对”式并存的网络结构演进,统计结构上主要表现出“长尾分布”特征;航空网络枢纽性分布由“边缘—核心,,的等级结构向“核心—边缘”的网络结构转向,而统计特征由“集聚型长尾分布”向“分散型长尾分布”演变;与此同时,我国航空网络结构呈现明显的“小世界”集聚效应。(2)运用相关性测算和空间迭加分析的方法,探究2000年和2012年航空联系与城市体系在经济格局、对外服务职能、人口规模结构叁个方面的相关性与空间关联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航空与城市关联体系的演化特征均由“单中心”的城市等级向“多中心”的城市网络扩散,航空联系强度和枢纽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城市体系经济格局的演化;对外服务职能与基于流量的航空网络密度分布更为类似,主要表现为枢纽中心的集聚和枢纽中心连接围成的区域内部网络化发展的特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扩散分布明显,但集聚中心依然分布在传统意义上的航空枢纽与中心城市,整体发展格局呈现由“集聚走向均衡”。(3)构建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航空联系与城市关联体系的互动影响机制,从而发现航空网络联系强度是推动城市经济格局“边缘—核心”集聚的原因,航空网络枢纽性是影响经济格局“核心—边缘”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是促进航空网络联系强度“边缘—核心”集聚的主要原因,而城市的经济发展、交通进步与人口规模的扩散共同促进航空网络“核心—边缘”均衡化、网络化的格局形成。最后,通过归纳、总结,认为“轴—辐”式和“点对”式均衡分布的空间结构是我国未来航空网络发展的主要趋势,“点对”式网络比“轴—辐”式拥有更短的时间和运营成本。未来的发展重点不仅应关注于如何扩展航空运输航线,而应更关注其结构的优化。(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朱飞[3](2016)在《文化旅游产业空间非均衡性与集聚度测度研究——以环太湖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环太湖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年鉴和调研数据对其范围内20个区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和集聚度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结果显示,环太湖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地区非均衡发展的势头,而产业的发展集中于少数几个区县则使该态势愈演愈烈。此外,在2011至2015年五年间,两个产业的空间集聚HHI指数保持高度增长的状态,叁个产业发展平缓,仅有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产业成下滑趋势;2015年整个产业空间集聚度呈现出由高到低之势,其中尤以文化旅游商品产业集聚度最为明显。为促进产业区域空间差异化布局和整体性发展并进一步促进产业统筹发展,给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蒋子龙,樊杰,陈东[4](2014)在《2001—2010年中国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增量分析、不均衡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从地市级尺度对2001—2010年我国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与均衡过程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①我国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变化过程存在较强的规律性,主要呈沿海、沿江等主要空间发展轴及中西部核心节点城市集聚分布态势;②该时期东部地区人口集聚态势明显,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人口比重多数呈减少趋势,而中西部地区GDP比重在这一时期有所上升,恰恰与其人口比重增减趋势相反,从而导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口和经济要素集聚的势能差缩小,使得我国区域人口和经济总体上向空间相均衡方向演进;③我国"东强西弱"的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东西区域差距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占主导地位。(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4年05期)

赵泰合[5](2013)在《浙江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的均衡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促进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的均衡性是未来空间规划和城市化政策制定的重要目的。与我国其他省份相比,浙江省区域城乡发展差距较小,相对较为均衡。选取2000年~2010年社会发展最为迅速的十年,运用基于ArcGIS的空间自相关和地理集中度指数方法,对省域内69个区县单元人口和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均衡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布集聚显着但态势趋缓,主要集中在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华、义乌叁大片区,呈现"叁足分立、间隔填充"的格局;两者的集聚不均衡性稍有弱化,但仍有超过一半地域人口和经济分布失衡,空间配置错位。从未来空间发展方向、促进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带动等方面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期刊2013-11-16)

空间集聚与均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1世纪以来,国内航空运输网络日渐完善,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及其功能联系正发生由静止、封闭的等级模式向流动、开放的网络模式转变。学术界关于航空与城市关联体系的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运用航空吞吐量数据,探究航空枢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二是,利用航空网络的拓扑结构,探究“流动空间”作用下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特征与网络演化机理。然而,基于“轴—辐”结构的研究过分强调城市体系的等级性而忽视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关系,而基于“流动空间”的复杂网络研究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理要素的影响。因此,如何将这两种视角与方法进行整合,分析其空间关联性及互动机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发展演化的视角,综合利用复杂网络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相关性分析及空间计量回归分析方法,在详细刻画中国航空网络及其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基础上,从城市经济、职能、规模叁方面,重新审视航空运输联系与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互动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依据1996—2012年国内主要航段流量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航空运输联系的复杂性网络特征进行描述。结果表明,基于“航空流”的空间演化总体上表现为由“集聚”向“均衡”、由“轴—辐”式的等级结构向“轴—辐”式和“点对”式并存的网络结构演进,统计结构上主要表现出“长尾分布”特征;航空网络枢纽性分布由“边缘—核心,,的等级结构向“核心—边缘”的网络结构转向,而统计特征由“集聚型长尾分布”向“分散型长尾分布”演变;与此同时,我国航空网络结构呈现明显的“小世界”集聚效应。(2)运用相关性测算和空间迭加分析的方法,探究2000年和2012年航空联系与城市体系在经济格局、对外服务职能、人口规模结构叁个方面的相关性与空间关联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航空与城市关联体系的演化特征均由“单中心”的城市等级向“多中心”的城市网络扩散,航空联系强度和枢纽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城市体系经济格局的演化;对外服务职能与基于流量的航空网络密度分布更为类似,主要表现为枢纽中心的集聚和枢纽中心连接围成的区域内部网络化发展的特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扩散分布明显,但集聚中心依然分布在传统意义上的航空枢纽与中心城市,整体发展格局呈现由“集聚走向均衡”。(3)构建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航空联系与城市关联体系的互动影响机制,从而发现航空网络联系强度是推动城市经济格局“边缘—核心”集聚的原因,航空网络枢纽性是影响经济格局“核心—边缘”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是促进航空网络联系强度“边缘—核心”集聚的主要原因,而城市的经济发展、交通进步与人口规模的扩散共同促进航空网络“核心—边缘”均衡化、网络化的格局形成。最后,通过归纳、总结,认为“轴—辐”式和“点对”式均衡分布的空间结构是我国未来航空网络发展的主要趋势,“点对”式网络比“轴—辐”式拥有更短的时间和运营成本。未来的发展重点不仅应关注于如何扩展航空运输航线,而应更关注其结构的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集聚与均衡论文参考文献

[1].石烁,朱红英,刘晓罡.陆铭:化解空间错配,应从集聚走向均衡[N].社会科学报.2017

[2].洪彦.从“集聚”走向“均衡”—中国航空网络与城市关联体系空间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3].朱飞.文化旅游产业空间非均衡性与集聚度测度研究——以环太湖地区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6

[4].蒋子龙,樊杰,陈东.2001—2010年中国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4

[5].赵泰合.浙江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的均衡性研究[C].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2013

标签:;  ;  ;  ;  

空间集聚与均衡论文-石烁,朱红英,刘晓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