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流失论文-刘娟,张淑香,宁东卫,张乃明

地表流失论文-刘娟,张淑香,宁东卫,张乃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表流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磷,地表径流,非点源污染,耕作土壤

地表流失论文文献综述

刘娟,张淑香,宁东卫,张乃明[1](2019)在《3种耕作土壤磷随地表径流流失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黑土、潮土和红壤在我国主要的耕作土壤中占有很大比重。选取黑土、潮土和红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和土壤磷含量对黑土、潮土和红壤地表径流磷浓度和磷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黑土、潮土和红壤径流中ρ(TP)为0.143~1.220 mg·L~(-1),ρ(TDP)为0.035~0.474 mg·L~(-1),不同类型土壤地表径流中TP和TDP浓度大小顺序为潮土>红壤>黑土。(2)土壤表层径流中磷浓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地表有效磷含量,地表径流中TP流失量与土壤磷含量呈指数关系。(3)黑土、潮土和红壤径流中TP和TDP浓度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土壤径流中TP流失量与降雨强度均存在线性关系,潮土的线性关系最好,其次是黑土和红壤。(4)黑土、潮土和红壤地表径流磷流失的主要形态是颗粒态。(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丽莉[2](2019)在《坡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综合治理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土流失是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坡耕地水土流失中,随着坡度的增加径流中携带氮、磷含量就越大,陡坡地是最适合土壤侵蚀的耕地。基于此,探讨造成坡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原因,并提出坡地径流氮磷流失的治理方案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9年10期)

ARIF,HUSAIN[3](2019)在《洱海流域典型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模式对淋溶及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过量施用化肥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过量氮磷的排放造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进而影响洱海水质。为了提高洱海流域农田系统的氮素利用效率,减少农田种植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氮磷排放。本研究基于农田氮磷平衡,设置了不施肥对照处理(CK)、常规尿素处理(CF:195 Kg N,72 Kg P_2O_5和90 Kg K_2O ha~(-1)),减量施肥处理(T1:N、P、K分别比CF低20%),单施有机肥处理(T2:6500 kg·ha~(-1)有机肥),有机肥无机配施处理(T3:2609kg·ha~(-1)有机肥+93kg N ha~(-1)尿素),考虑有机肥矿化率条件下单施有机肥处理(T4:26000kg·ha~(-1)),考虑有机肥矿化率条件下有机无机配施处理(T5:10436kg·ha~(-1)+93kg N ha~(-1)尿素)以及缓控释肥处理(T6:N比CF低20%),共8个处理,3个重复。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流域典型轮作系统(水稻-蚕豆)农田径流和淋溶氮磷流失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连续两年的定位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处理(T6)的水稻籽粒产量(9.9 t·ha~(-1))和蚕豆产量(5.1 t·ha~(-1))最大。控释肥的施用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NUE),与常规施肥相比,水稻-蚕豆季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53%和分别为52%。在典型水稻蚕豆轮作(2017-2018年)制度下,与CF相比施用控释肥处理淋溶和地表径流中的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减少了17%、42%和24%、41%,2018年水稻季结果也与其相似。而减量施肥20%处理(T1)和考虑有机肥矿化率条件下有机无机配施处理(T5)的周年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没有显着降低。就径流和淋溶总氮流失而言,T6、T5和T1处理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降低了28%、47%和46%,各处理的地表径流总氮损失分别为51.77、41.09、31.27和34.84 kg·ha~(-1),总氮淋溶损失分别为37.7、28.6、27.2和23.5 kg·ha~(-1)。就径流和淋溶总磷流失而言,CF、T6、T1和T5处理的地表径流水总磷损失分别为23.22、15.86、19.42和11.34 kg·ha~(-1),各处理淋溶损失分别为29.7、22.3、18.4和17.2 kg·ha~(-1)。减少施肥量、有机肥替代和控释肥的使用都可以有效减少氮磷的径流和淋溶流失。同时,考虑有机肥矿化率条件下单施有机肥处理(T4)和考虑有机肥矿化率条件下有机无机配施(T5)有效提高了土壤总氮含量。此外,在T6、T1、CF和T5处理的植物氮素吸收量分别为307、278、271和247 kg·ha~(-1)。T6和T1处理的氮素利用率为52%,显着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且T1和T5处理的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处理无显着差异。在洱海流域典型的轮作制度下,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降低氮肥用量(T1)和考虑有机肥矿化率条件下有机无机配施(T5)和施用控释肥处理(T6)是较为合理的施肥方案,可有效降低农田氮磷排放,提高氮肥利用率,保证作物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赵令,苏涛,李杰卫,周亮,樊宇[4](2019)在《采煤沉陷区地表水土流失时空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采煤沉陷区坡面地表水土流失时空演化规律,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的坡面地表水土流失特征。实验研究表明:坡面平均流速与降雨强度整体呈正比关系,即在相同坡度条件下,随降雨强度的增加,坡面的平均流速增加;弱降雨下水流含沙量随坡度的变化无明显变化规律,中、强降雨条件下,坡面坡度对含沙量变化呈2个阶段影响作用:第1阶段,随坡度增加,含沙量减少,呈负相关;第2阶段,随坡度增加,含沙量近线性增加,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4期)

王学雄,孙永明,胡影,朱钦娟[5](2019)在《脐橙果园杂草对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省赣州市是我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但长期以来果园水土流失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试验于2015年3—8月雨季分别在江西省赣县和信丰县2个县各选择1个脐橙果园进行,在每个试验区果园设置3个径流小区,每个小区为1个处理,分别是清耕裸露(CK)、全园保留杂草(T1)和杂草条带(T2),观测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情况。共调查到45种果园杂草,分属27科43属,其中马唐和宽叶雀稗为优势草种。径流小区观测结果显示,与清耕裸露地相比,果园全园保留杂草和杂草条带能减少地表径流量15.5%~50.3%、土壤流失量30.9%~45.4%,T1处理减幅总体比T2处理大。表明脐橙果园杂草在防治果园水土流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杂草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荣嘉[6](2019)在《黄前水库上游药乡小流域林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氮磷流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降水是坡地产流和产沙的原动力,径流(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又是导致坡地土壤氮、磷等养分流失,进而造成下游河流和水库水土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关于水库上游森林植被调控降雨径流和氮磷流失与迁移机制研究一直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文以黄前水库上游药乡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择该流域麻栎林、刺槐林和麻栎-刺槐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小流域林地产流及其氮磷流失特征,探讨林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输移氮磷的比例负荷与迁移规律,以此为水源地上游非点源污染控制与水源林配置及其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深入研究坡地氮磷养分运移规律、丰富土壤学研究内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地及荒草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差异显着。林地及荒草地的地表径流量均呈现时间不断增加且趋于稳定的特征,与地表径流相比,壤中流的产流滞后于地表径流,且壤中流的产流过程径流量波动较小。林地和荒草地地表径流全氮(TN)全磷(TP)输出浓度在初期均较高,且荒草地的TN和TP输出浓度高于林地的,随着降雨的进行,林地与荒草地的地表径流TN和TP输出浓度逐渐减少并逐渐趋于稳定。林地及荒草地壤中流TN和TP输出浓度在产流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地表径流TN和TP流失浓度与降雨时间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2)与荒草地相比,林地能够有效减少径流和氮磷流失,防治氮磷流失及非点源污染。麻栎林、刺槐林和麻栎-刺槐混交林地表径流量分别比荒草地低34.14%、38.63%和53.49%。麻栎林、刺槐林以及麻栎-刺槐混交林地表径流TN平均浓度分别比荒草地低20.32%、25.00%以及26.83%;其地表径流TN流失量分别为荒草地的52.48%、46.04%以及34.04%。麻栎林、刺槐林以及麻栎-刺槐混交林壤中流TN平均输出浓度分别比荒草地低11.50%、16.48%以及17.60%。麻栎林、刺槐林以及麻栎-刺槐混交林的TN总流失量仅为荒草地的62.40%、57.29%以及46.36%。麻栎林、刺槐林和麻栎-刺槐混交林地表径流TP平均浓度分别比荒草地低36.47%、43.53%和58.82%,地表径流TP流失量仅为荒草地的42.12%、34.63%和19.27%。荒草地的壤中流TP平均浓度和TP流失量最大,TP流失量是麻栎林、刺槐林和麻栎-刺槐混交林的1.58倍、2.18倍和2.15倍。麻栎林、刺槐林和麻栎-刺槐混交林TP总流失量分别比荒草地少55.32%、64.02%和77.43%。与荒草地相比,林地对氮磷流失的调控效果较好,其中麻栎-刺槐混交林的调控效果最好。(3)林地及荒草地径流及氮磷流失均以地表径流流失为主,但壤中流流失仍然占据一定比例,不容忽视。麻栎林、刺槐林、麻栎-刺槐混交林与荒草地的地表径流分别占总产流的63.84%,59.87%,53.07%和81.42%,壤中流量分别占总产流的36.16%,40.13%,46.93%和18.58%,林地壤中流比例明显高于荒草地,说明林地有利于雨水下渗以及水源涵养,其中麻栎-刺槐混交林雨水下渗能力最好。麻栎林、刺槐林、麻栎-刺槐混交林和荒草地的地表径流TN流失量分别占TN总流失量的75.06%,71.71%,65.52%和89.24%;壤中流TN流失量分别占TN总流失量的24.94%,28.29%,34.48%和10.76%。麻栎林、刺槐林、麻栎-刺槐混交林以及荒草地的地表径流TP流失量分别占TP总流失量的82.86%,84.57%,75.00%和87.88%;壤中流TP流失量分别占TP总流失量的17.14%,15.43%,25.00%和12.12%。(4)随着雨强的增大,径流及其氮磷流失也增加,尤其是增大了径流及氮磷流失中地表径流流失比例。随着雨强的增大,林地地表径流量比例由45.66%增加到62.38%,壤中流比例由54.34%减小到37.62%。地表径流与壤中流的产流时间随雨强的增大而呈幂函数减小。随着雨强增加,林地的TN流失量增加了1.05倍~2.78倍,其中地表径流TN流失量增加了1.27倍~3.74倍,壤中流TN流失量增加了0.74~1.39倍。随着雨强的增大,林地地表径流TN流失量比例由59.62%增加到74.29%,壤中流TN流失量比例由40.68%减小到25.71%。雨强50 mm/h和雨强75 mm/h的地表径流TP输出浓度在初期均较高,随着降雨进行,两种雨强的地表径流TP输出浓度逐渐减少并逐渐趋于稳定。雨强100 mm/h地表径流TP输出浓度虽在整个过程中呈一定下降趋势,但整体波动性较大。随着雨强增加,林地TP流失量增加了1.06倍~5.73倍,其中地表径流TP流失量增加了1.23倍~7.68倍,壤中流TP流失量增加了0.68倍~1.33倍。随着雨强增大,林地地表径流TP流失量比例由69.34%增加到89.38%,壤中流TP流失量比例由30.66%减小到10.62%。(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5)

王荣嘉,高鹏,李成,刘潘伟,孙鉴妮[7](2019)在《模拟降雨下麻栎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及氮素流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人工林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产流机制及其氮素流失规律,选择鲁中南山区典型林地麻栎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麻栎林与荒草地的产流及氮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麻栎林的总产流量、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分别是荒草地的80.5%、61.4%、162.2%。地表径流产流呈不断增加且趋于稳定的特征;壤中流产流时间明显滞后于地表径流的,产流过程径流量波动比较小,保持相对稳定。地表径流量和壤中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分别通过对数函数和多项式函数进行模拟。(2)麻栎林的全氮总流失浓度、地表径流全氮流失浓度、壤中流全氮流失浓度为11.5、13.1、8.9 mg/L,分别比荒草地低19.0%、13.8%、8.2%。地表径流全氮流失浓度一般前期较大,而后递减并趋于稳定;壤中流全氮流失浓度在整个产流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全氮流失浓度随降雨时间的变化过程可分别通过幂函数和多项式函数进行模拟。(3)在整个降雨产流过程中,麻栎林和荒草地的地表径流量分别占总产流量的61.8%和81.1%,麻栎林和荒草地的地表径流全氮流失量分别占全氮总流失量的70.4%和87.0%,径流、氮素的流失都以地表径流为主。与荒草地相比,麻栎林具有明显增加壤中流,减少氮素流失效果。(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方谊,夏颖,黄敏,雷秋良,刘宏斌[8](2018)在《湖北省叁峡库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识别湖北省叁峡库区氮磷流失的高风险种植模式和高风险区,以种植模式为单元研究区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采用流失系数法,分析了湖北省叁峡库区4个县(区)18种主要种植模式农田地表径流途径土壤本底、肥料氮磷流失情况。结果表明:库区农田氮磷流失量分别为2 035.0 t和213.2 t,其中夷陵区最高,分别占库区总量的53.8%和50.5%,该区氮磷流失强度也最高。当季施肥造成的氮磷流失量分别占农田流失总量29.6%和26.3%。18种模式中,平地-露地蔬菜和平地-园地是氮流失量最大的两种种植模式,占库区农田总流失量53.2%;平地-露地蔬菜是磷流失量最大的种植模式,占库区农田总流失量的43.3%。平地、缓坡地、陡坡地叁类坡度农田中,平地农业集约程度高,氮磷流失量最高,分别占库区氮磷流失量56.1%和57.1%,缓坡地次之,陡坡地的种植强度低,氮磷流失量最低。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平原旱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量分别占库区氮磷流失量的38.5%和48.5%,流失强度为17.1、2.3 kg·hm~(-2),远高于园地、坡耕地、水田。研究表明,夷陵区是氮磷流失高风险区,平地-露地蔬菜和平地-园地是氮磷流失的高风险种植模式。(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康智明,张荣霞,叶玉珍,吴仁烨,王松良[9](2018)在《基于GIS的福建农田氮磷地表径流流失与污染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福建省农田氮磷地表径流流失特征,以福建省的9个地级市为研究边界,通过对其辖区1985—2016年间农田氮、磷化肥施用量的调查,计算农田化肥氮磷的地表径流流失量,并在耦合农田化肥地表径流流失量、降雨和河网密度3个因素的基础上,分析福建省各地级行政区域农田化肥氮磷的污染风险等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其氮、磷污染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32年间福建省化肥施用量由4.911×105 t增加到1.239×106t,年均增长3.03%;漳州市氮肥和磷肥的施用强度最大,分别达880.40 kg×hm~(-2)和429.21 kg×hm~(-2);氮磷地表流失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漳州市,其氮、磷地表流失强度分别达8.71kg×hm~(-2)和1.99kg×hm~(-2)。从氮、磷污染风险等级看,南平市氮、磷肥的流失风险值均最高,分别达63.19%和63.37%,属于高氮磷污染风险区域;厦门市氮、磷肥的流失风险值均最低,分别为0.53%和0.53%,属于低污染风险区域;其他市处于两者之间。可见,漳州市农业发展中应注重氮、磷肥的减量化;南平市则注重对农田氮、磷地表径流流失的风险防范;全省应加大力度发展生态农业,以助力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徐四新,诸海焘,蔡树美,张德闪,付子轼[10](2018)在《上海郊区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径流池收集地表径流的方法,研究了上海郊区菜田不同施肥处理下地表径流导致的氮(N)、磷(P)养分流失规律。结果表明:2016年试验区降水量1 153.2 mm,总径流量391.1 mm,产流系数33.9%;减施N肥可降低N流失量;与对照相比,减N 25%的径流中N的流失量减少7.8%,减N 25%+有机无机配合使用径流中N的流失量减少13.4%—17.0%;减N 25%的缓释肥料N流失量减少12.8%;可溶性总N是径流中N流失的主要形态,其中NO_3-N占60%以上。施用P肥处理和径流中P的流失量无显着的差异性,径流中可溶性总P占径流中总P流失量的9.2%—12.2%,可溶性总P不是菜田土壤P流失的主要形态。(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地表流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土流失是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坡耕地水土流失中,随着坡度的增加径流中携带氮、磷含量就越大,陡坡地是最适合土壤侵蚀的耕地。基于此,探讨造成坡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原因,并提出坡地径流氮磷流失的治理方案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表流失论文参考文献

[1].刘娟,张淑香,宁东卫,张乃明.3种耕作土壤磷随地表径流流失的特征及影响因素[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2].张丽莉.坡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综合治理进展[J].江西农业.2019

[3].ARIF,HUSAIN.洱海流域典型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模式对淋溶及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4].赵令,苏涛,李杰卫,周亮,樊宇.采煤沉陷区地表水土流失时空演化研究[J].煤矿安全.2019

[5].王学雄,孙永明,胡影,朱钦娟.脐橙果园杂草对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的影响[J].杂草学报.2019

[6].王荣嘉.黄前水库上游药乡小流域林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氮磷流失特征[D].山东农业大学.2019

[7].王荣嘉,高鹏,李成,刘潘伟,孙鉴妮.模拟降雨下麻栎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及氮素流失特征[J].生态学报.2019

[8].刘方谊,夏颖,黄敏,雷秋良,刘宏斌.湖北省叁峡库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

[9].康智明,张荣霞,叶玉珍,吴仁烨,王松良.基于GIS的福建农田氮磷地表径流流失与污染风险评估[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

[10].徐四新,诸海焘,蔡树美,张德闪,付子轼.上海郊区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8

标签:;  ;  ;  ;  

地表流失论文-刘娟,张淑香,宁东卫,张乃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