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血细胞计数器堵塞的常规采血新方法

一种防止血细胞计数器堵塞的常规采血新方法

一、常规采血防止血细胞仪堵孔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林海标[1](2019)在《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血细胞分析俗称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检查之一。主要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和网织红细胞等。血细胞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迹象,可以为临床判断贫血、感染、血液系统疾病、骨髓造血功能疾病等提供证据。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对疾病病情的判断。目前临床实验室血细胞分析均由自动化仪器进行检测,但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仪器或不同实验室检测可造成同一份样本得到结果存在差异,进而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可能造成影响等,因此,要实现血细胞分析测量结果的可比和准确性,血细胞分析的标准化研究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A浓度.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计数,我国也发布相应的卫生行业标准,旨在促进血细胞分析测量结果的标准化进程,实现不同场所、不同设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从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数据可知我国临床实验室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厂商超过150家,其中国产近140家.如何实现测量结果的标准化是目前血细胞分析测量发展的瓶颈,本研究通过建立血细胞参考方法,探讨使用新鲜血液样本在区域内验证检验结果的正确度和在厂商实现量值溯源中的应用。目的:通过建立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探讨血细胞分析测量结果的最值溯源,实现测最结果的标准化。应用建立的参考方法在区域内进行正确度验证调查.评价区域内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国产厂商提供血细胞分析量值溯源服务,节约资源。方法: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文件,并结合我国卫生行业标准要求,建立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评价其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和稳定性等分析性能,并评定其不确定度。应用研究方法:1.使用具有互通性的新鲜全血作为检测样本,进行区域内的正确度验证计划,探讨建立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检测系统测量结果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模式。2.通过建立血细胞分析参考系统,与血细胞分析检测系统生产厂商合作,为其提供新鲜全血的赋值服务和校准服务,探讨第三方实验室为厂商提供量值溯源服务的可能性。结果:1.性能评价 5个血细胞分析测量项目(WBC,RBC,PLT,Hct,Hb)的分析性能均满足参考方法的要求,评定不确定度分别为:RBC:(4.17±0.07)×1012/L(k=2);WBC:(9.11±0.22)X109/L(k=2);PLT:(204±5.3)×109/L(k=2);Hb:(148.6±0.96)g/L(k=2);Hct:(38.04±0.0061)%(k=2),在本实验室成功建立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2.应用研究①根据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评价标准判断:1号样本有2台设备超出允许范围;4号样本Hct有一台设备超出允许范围,总合格率为99.5%(657/660)。参照CLSI推荐标准进行判断,WBC项目有不合格数量为14台次,RBC项目有不合格数量为19台次,HGB项目有不合格数量为3台次,Hct项目有不合格数量为32台次,PLT项目有不合格数量为2台次,总合格率为89.4%(590/660);大部分项目不同品牌的仪器测量结果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应用新鲜全血样本对国产某公司的Z3和Z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校准并进行校准验证,结果满意。结论:在本实验室成功建立了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且性能符合要求,该参考方法的建立有助于建立地区间临床实验室血细胞分析测量正确度验证计划,并可为血细胞分析仪生产厂商提供量值溯源服务。

赵婧萱[2](2019)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应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26例受检者,先予以全自动血红细胞分析仪检查,再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进行检查,将全自动血红细胞分析仪检查设置为A组,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设置为B组,分析两种方法联合检验的效果。结果 A组检测的阳性检出率为14.29%,阴性检出率为85.71%;而B组检测的阳性检出率为6.35%,阴性检出率为9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测红细胞形态异常、原始细胞、杆状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粒细胞、幼稚粒细胞的阳性情况与B组检测相比,其符合率分别是50.00%、50.00%、25.00%、50.00%、66.67%、33.33%,有较高假阳性。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联合应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检测,可有效地弥补单一检查的不足点,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韩志强[3](2019)在《吉林省圈养东北虎血液和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是一种濒临灭绝的食肉动物,现已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主要分布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朝鲜的北部地区。近年来野生东北虎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形式依然不容乐观。在虎自然栖息地上,老虎与人类在资源上面临着严重冲突,老虎数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活动有关,对于老虎种群的维系,一方面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动物园的保护性研究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现代科学方法解析了东北虎的血液生理参数、血液微生物群组成及不同年龄段肠道微生物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圈养东北虎血液生理参数的测定本研究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对26只圈养东北虎的血液生理参数进行测定,比较雌雄个体间生理参数的差异,统计血小板(PLT)相关参数。结果显示雌雄虎之间血液生理参数差异不显着(P>0.05)。同时列出了PLT相关参数,PLT 211.15±59.77 109·L-1,血小板压积PCT 0.26±0.09%,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12.65±0.88 fL,血小板分布宽度PDW22.28±1.68 fL,大血小板比率P-LCR 44.56±8.03%。血液生理参数测定为东北虎疾病诊疗及血液生理参数标准化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2)圈养东北虎血液微生物组成研究本研究选取6只(雌雄各3只)健康圈养东北虎,使用无菌设备采集血液后提取其微生物基因组DNA。利用16S高通量技术测序,分析血液中细菌组成。结果表明:东北虎血液细菌优势细菌门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6.12-56.24%)、厚壁菌门(Firmicutes)(30.82-40.18%)、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7.6-13.57%)、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0.15-2.19%)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0.54-0.95%)。属水平上优势微生物依次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33.87%)、柄杆菌科Caulobacteraceaenorank(23.32%)、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8.58%)、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6.75%)、Sediminbacterium(5.91%)、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4.67%)、Asinibacterium(4.51%)。雄性与雌性动物血液微生物组成无显着差异(P>0.05)。本试验通过16S高通量技术基本确定了健康的圈养东北虎血液中存在微生物,这对东北虎的健康保护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3)不同年龄段东北虎的粪便微生物群多样性分析本研究选取9只圈养东北虎,分为幼体、亚成体、成体三组,采集新鲜粪便后进行16S高通量测序,对东北虎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虎粪便细菌中优势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成年组肠道最优势菌门为Firmicutes(73.93%),次优势菌门为Actinobacteria(16.09%);亚成年组粪便最优势菌门Firmicutes(50.97%),次优势菌门为Actinobacteria(21.36%);幼年组粪便最优势菌门Firmicutes(58.90%),次优势菌门为Bacteroidetes(18.92%)。通过评估构成主要属的及丰度及多样性OTU概况。本试验通过16S高通量技术分析不同年龄段粪便微生物的关系,对东北虎的健康保护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刘艳,普好业,普永冰[4](2018)在《冷凝集致红细胞参数假性降低1例探讨》文中指出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发现有很多因素会干扰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出现异常检测结果。对该标本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行查找分析。引起检验人员注意,并报道如下。

牟路萌[5](2016)在《莱姆病、布鲁菌病诊断方法的建立和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在新疆北疆部分地区采集优势蜱种,进行莱姆病螺旋体和布鲁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揭示蜱在莱姆病螺旋体和布鲁菌病原传播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2.选取新疆塔城161、165、167三个团场,对牧场职业人群(牧民、半农半牧、兽医)进行莱姆病和布鲁菌病病原学和血清学调查,研究职业人群这两种疾病的感染情况;3.利用纯化的莱姆病螺旋体Bmp A蛋白和布鲁菌Vir B5蛋白,制备和筛选相应的单克隆抗体,为后期制备纳米颗粒试剂条奠定基础;方法:1.在新疆北疆部分地区采集寄生蜱和游离蜱,通过采用PCR检测技术来检测蜱中布鲁菌和莱姆病螺旋体的携带情况;2.在新疆塔城161、165、167三个团场中采集牧场职业人群的血样共246份,通过采用病原学和血清学两种方法对布鲁菌和莱姆病螺旋体进行检测,以此得到血样中这两种病原的阳性率;3.对“Bmp A”和“Vir B5”,分别采用免疫小鼠、细胞融合、挑取克隆、单克隆细胞两次筛选和单克隆细胞亚类鉴定等方法获取单抗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进行单抗筛选,以此获得最优抗体。结果:1.在对新疆北疆各地硬蜱检测中,检测到布鲁菌阳性率在寄生蜱中为7.73%(32/414),游离蜱中未检测到阳性样本,亚洲璃眼蜱中为5.30%(7/132),刻点血蜱中为8.74%(16/183),边缘革蜱中为5.26%(2/38),图兰扇头蜱中为17.50%(7/40);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在寄生蜱中为3.86%(16/414),在游离蜱中为35.07%(47/134),亚洲璃眼蜱中为5.30%(7/132),刻点血蜱中为3.82%(7/183),边缘革蜱中为5.26%(2/38)。2.在对塔城牧场职业人群血样检测中,通过病原学方法和血清学方法检测布鲁菌的阳性率分别为2.03%(5/246)和19.51%(48/246);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莱姆病螺旋体的阳性率为11.38%(28/246),病原学方法未检测到莱姆病疏螺旋体。3.免疫效价检测结果,“Bmp A”选择3号组小鼠进行细胞融合实验,“Vir B5”选择2号组小鼠进行细胞融合实验。单克隆细胞第一次筛选,“Bmp A”和“Vir B5”均得到41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单克隆细胞第二次筛选,“Bmp A”得到12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Vir B5”得到6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单克隆细胞亚类鉴定,“Bmp A”得到12株Ig G类型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Vir B5”得到6株Ig G类型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Western Blot进一步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Bmp A”的5号细胞株和“Vir B5”的19号细胞株获取的抗体与对应蛋白结合更好。结论:1.蜱在家畜水平传播布鲁菌中起到一定作用;亚洲璃眼蜱、刻点血蜱、边缘革蜱有可能是莱姆病螺旋体的媒介生物,该结论扩大了莱姆病螺旋体媒介生物的范围。2.牧场职业人群的血样检测结果显示,莱姆病螺旋体和布鲁菌在牧场职业人群中存在高感染性,尤其是布鲁菌,应加强布病疫区职业人群献血人群的筛查工作。3.本研究制备的“Bmp A”和“Vir B5”单克隆抗体,对相应蛋白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为后期组织中检测病原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李瑶瑶[6](2016)在《miR-144/451与β地中海贫血的关系及姜黄素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p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是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p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完全缺如,造成与p珠蛋白相匹配的α珠蛋白链表达相对过剩,过剩的α链在红细胞膜上沉淀形成包涵体,最终导致红细胞前体细胞凋亡增加等临床症状,属于慢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全球p珠蛋白突变基因携带者超过7500万,p地中海贫血的突变类型达200多种。该疾病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中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地区,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澳门及香港五省区为高发区。β地中海贫血发病率高,2009年广西自治区妇幼卫生监测到重症β地中海贫血发生率为2.58%。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短,生存质量及预后差,且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为家庭、社会均造成严重负担。因此,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人类p地中海贫血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miRNA (microRNA)是一种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与靶基因的特异性碱基互补结合,降低靶基因的稳定性或抑制其合成,参与多种生物的细胞发育、增殖及分化等过程,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miRNAs在红细胞分化和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iR-144和miR-451是一个双顺反子miRNA基因位点。2005年,miR-451从人脑垂体RNA中提取并命名,与miR-144相邻并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q11.2。在小鼠中,miR-144与miR-451相邻并位于11号染色体,该基因簇具有共同的转录调控启动子。迄今为止,作为小分子RNA, miR-144/451在成熟红细胞中表达量最高。RNA测序结果表明,miR-451的表达量约占据红细胞发育晚期miRNA的50%。大量体内外实验发现,miR-144/451在红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和珠蛋白合成中起到关键作用。在红细胞成熟晚期,miR-451表达紊乱会引起相应的红细胞成熟障碍或分化停滞,从而引起相应的疾病。例如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镰刀性贫血等多种血液系统疾病中存在miR-144/451的表达失调。有报道发现,p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前体红细胞中miR-451的表达上调。这些均提示miR-144/451参与红细胞疾病的发生,因此,研究miR-144/451在红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失调及其作用机制可为开发新的靶向治疗药物提供依据。机体内氧化应激所产生的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可损伤细胞内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生理功能,是临床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发现,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 Nrf2)在保护机体免受氧化应激损伤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Nrf2通过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ive element, ARE)结合后相互作用调节编码抗氧化蛋白的产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要的内源性抗氧化应激通路。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miR-144可通过碱基互补原则与Nrf2的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绑定结合,研究发现miR-144在镰刀状贫血患者体内可靶向调控转录因子Nrf2的表达,从而在镰刀状贫血疾病的发展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β地中海贫血时,ROS水平是否有升高?此外,miR-144是否可通过碱基互补结合在Nrf2的3’UTR从而调控Nrf2的翻译表达进而调控p地中海贫血疾病的发生发展?α血红蛋白稳定蛋白(Alpha-hemoglobin stabilizing protein, AHSP),也称做红细胞系分化相关因子(erythroid differentiation-related factor, EDRF),在体内起到维持α和β珠蛋白稳定的关键作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AHSP与红细胞内游离的α珠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可特异性使伐珠蛋白保持溶解状态,阻止其沉淀。研究发现AHSP敲除小鼠红细胞形态改变,寿命缩短,且脾脏增大,β地中海贫血小鼠敲除AHSP后,小鼠贫血症状加剧,以上研究结果说明AHSP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miR-144/451成熟系列可通过碱基互补特异性结合AHSP的mRNA序列,但miR-144/451是否可调控AHSP的表达从而在β地中海贫血中起到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此外,大量研究发现γ珠蛋白的高表达可改善p地中海贫血。γ珠蛋白的表达水平与p地中海贫血患者贫血程度呈负相关。因此,各种提高Y珠蛋白表达的基因治疗等方法纷纷出现。然而,miR-144/451是否与γ珠蛋白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至今未见报道。中药单体姜黄素(Curcumine)广泛存在于姜科植物姜黄根茎中,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较强的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活性的生物作用,并且毒性较小,但在β地中海贫血治疗中姜黄素是否具有抗氧化功能从而起到改善贫血的作用,未见相关研究。本课题组前期已发表的实验数据表明miR-144/451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靶基因Ywhaz的翻译,导致靶蛋白的表达量减少,从而促进抗氧化酶的转录。同时,本课题组实验结果发现,β地中海贫血小鼠体内的miR-144/451表达量明显升高,将β地中海贫血模型小鼠与miR-144/451基因敲除小鼠杂交后,对杂交鼠进行相关基因型鉴定,发现当β地中海贫血小鼠体内miR-144/451表达缺失时,其贫血等症状明显改善。因此,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这种贫血改善的现象并阐明贫血改善的分子机制,以期为开发相关靶向治疗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本课题利用野生型小鼠(wt)、miR-144/451基因敲除鼠(miR-144/451-/-,mko)、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小鼠(βthalassemia heterozygote,βhet)作为体内研究对象,通过遗传学杂交方法将miR-144/451基因敲除的杂合子小鼠与p地中海贫血杂合子小鼠共同饲养杂交,得到miR-144/451基因部分敲除和完全敲除的2种p地中海贫血小鼠模型(mhet/βhet和mko/βhet)(β地中海贫血纯合子小鼠是胚胎致死型,所以无存活),通过利用wt、mko、βhet和mko/βhet共4组不同基因型小鼠,进行以下实验:1)检测miR-144/451在外周血、骨髓以及小鼠胚胎肝红细胞中表达趋势,进一步验证miR-144/451基因表达缺失后p地中海贫血改善的现象;2)通过体内外模型阐明miR-144/451功能缺失后p地中海贫血改善的可能分子机制;3)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明确姜黄素在p地中海贫血中发挥的抗氧化作用,以及姜黄素与miR-144/451在改善β地中海贫血症状中的相互关联。通过以上实验,本研究旨在明确miR-144/451与β地中海贫血的关系,阐明miR-144/451缺失后改善p地中海贫血的可能分子机制,并探讨姜黄素对p地中海贫血的干预作用,旨在为开发p地中海贫血及类似重症贫血的靶向治疗提供可靠的体内模型及理论依据,使得p地中海贫血临床患者受益。研究内容分为以下6个部分:第一部分miR-144/451基因敲除和β地中海贫血杂交小鼠模型的建立目的:通过遗传学方法繁殖小鼠,并基因型鉴定明确各种小鼠基因型,统计各种基因型小鼠的生存率,明确miR-144/451缺失前后对β地中海贫血小鼠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通过遗传学方法将wvt小鼠与miR-144/451敲除小鼠(miR-144/451-/-,mko)杂交,进行PCR基因型鉴定后得到miR-144/451杂合子小鼠(miR-144/451+/-,mhet),将mhet小鼠与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βhet)小鼠共同饲养,对子代小鼠进行PCR扩增基因型鉴定得到miR-144/451基因部分敲除和完全敲除的2种β地中海贫血小鼠模型(mhet/βhet和mko/βhet),然后将亲代均为mhet/βhet的双杂合子小鼠杂交,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统计子代各种基因型小鼠的存活数量。结果:通过遗传学杂交方法得到的所有子代小鼠共2123只小鼠,其中,wt小鼠321只,β地中海贫血(mwt/βhet,βhet)小鼠68只,miR-144/451缺失的p地中海贫血(mko/βhet)小鼠120只,双杂合子(mhet/βhet)小鼠249只,其中mko/βhet小鼠总的生存数多于mwt/βhet;将亲代基因型均为mhet/phet的小鼠进行杂交后,统计子代小鼠共541只,其中叭小鼠103只,βhet小鼠33只,mko/βhet小鼠49只,其中mko/βhet小鼠总的生存数也多于mwt/βhet。结论:与Phet组比较,miR-144/451表达缺失后β地中海贫血小鼠存活率显着升高。提示miR-144/451可能参与β地中海贫血的发生发展,有望作为新的分子标靶干预p地中海贫血的治疗及预后。第二部分miR144/451在β地中海贫血小鼠体内的表达变化目的:明确miR-144/451在p地中海贫血小鼠体内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探讨miR-144/451对β地中海贫血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胚胎干细胞富集试剂盒和FCM分选出:1)wt小鼠、Phet小鼠14.5天胚胎肝细胞中的胚胎干细胞;2)两种基因型小鼠的骨髓有核红细胞(脱核前)和网织红细胞(脱核后);3)β地中海贫血小鼠外周血中的成熟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提取胚胎肝细胞中的胚胎干细胞、骨髓有核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外周血红细胞中的总R,dNA,进行反转录成cDNA,并运用qRT-PCR技术检测miR-144和miR-45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m小鼠比较,miR-144和miR-451在β地中海贫血小鼠14.5天的胚胎干细胞中表达显着性升高;miR-144/451在骨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中的表达均显着升高;β地中海贫血小鼠外周血红细胞中miR-144/451的表达也显着性升高,且网织红细胞中表达趋势和成熟红细胞中一致。结论:miR-144/451在p地中海贫血小鼠红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均有显着性升高,提示miR-144/451参与了β地中海贫血的发病过程。第三部分 miR-144/451基因表达缺失改善β地中海贫血的作用目的:明确miR-144/451基因缺失表达后对β地中海贫血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4组基因型小鼠(wt, mko, βhet, mko/βhet)的外周血细胞参数,明确各种小鼠贫血情况;制作外周血涂片,并进行瑞氏-吉姆萨染色、网织红细胞染色液染色、a-沉淀(Heinz body)结晶紫染色、普鲁士蓝染色等方法,明确4组小鼠外周血中红细胞形态、数量及是否存在铁沉积的变化;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4组小鼠外周血和骨髓中的红细胞,明确红细胞的分化成熟度;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数量,明确红细胞成熟度;检测4种小鼠脾脏的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明确各组小鼠的代偿性造血水平。结果:1)外周血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结果提示:与βhet组小鼠比较,mko/phet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明显改善,红细胞大小较均匀,靶形红细胞减少,中心淡染区减小,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减少;2)网织红细胞染色结果提示:与βhet组小鼠比较,mko/phet组小鼠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染色阳性比例明显减少;3)α-沉淀(Heinz body)结晶紫染色结果提示:与βhet组小鼠比较,mko/phet组小鼠的外周血红细胞中的沉淀明显减少,有显着统计学意义;4)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提示,与βhet组小鼠比较,mko/βhet组小鼠的外周血红细胞中铁沉积减少; 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提示:与βhet组小鼠比较,mko/phet组小鼠的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比例明显下降,且骨髓及外周血的红细胞成熟度明显改善;6)脾脏形态学及组织学结果提示:与Phet组小鼠比较,mko/βhet组小鼠的脾脏明显减小重量显着性减轻,组织学结果提示脾脏中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脾脏铁沉积也明显改善,提示小鼠体内代偿性造血功能改善。结论: miR-144/451基因缺失表达后可显着改善β地中海贫血。说明miR-144/451参与了β地中海贫血红细胞的成熟过程,可作为新的分子标靶干预红细胞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第四部分 miR-144/451基因缺失促进Nrf2的转录活性改善β地中海贫血的分子机制目的:流式细胞仪分选出4种不同基因型小鼠的骨髓有核红细胞后,进行mRNA芯片;检测β地中海贫血小鼠外周血中ROS表达,对比4种不同基因型小鼠外周血中的ROS水平,明确miR-144/451缺失表达后ROS水平明显下降。阐明miR-144通过作用于靶基因Nrf2,间接调控Nrf2下游各种抗氧化应激酶的表达,明确miR-144/451缺失表达改善β地中海贫血的分子机制。方法:流式细胞仪分选出4种不同基因型小鼠的骨髓有核红细胞,进行mRNA芯片聚类分析,筛查出在miR-144/451基因缺失后有显着表达变化的mRNA。通过眼眶采血得到4种不同基因型小鼠的外周血,DCFH-DA孵育标记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红细胞中的ROS表达;并予以过氧化氢(H2O2)作用红细胞后检测ROS;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TargetScan及miRbase等数据库的查询预测miR-144可通过碱基互补特异性结合在Nrf2的3’UTR端;T4克隆构建过表达miR-144/451的MSCV-PIG逆转录病毒载体,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在293T细胞进一步验证miR-144与Nrt2的绑定关系,确定Nrf2为miR-144的靶基因;Ter119磁珠抗体分选出不同基因型小鼠的骨髓有核红细胞,q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miR-144在转录水平及转录后水平对Nrf2表达的影响,应用qRT-PCR检测Nrt2下游各种抗氧化应激酶包括SOD、Catalase、GPX1、NQO1的表达变化。结果:1)骨髓有核红细胞mRNA芯片结果聚类分析提示4组不同基因型的mRNA表达有显着变化;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提示,与wt小鼠比较,βhet组小鼠ROS水平明显升高;与βhet组比较,mko/phet组小鼠的ROS水平显着下降;3)miR-144可通过特异性碱基互补作用于Nrf2的3’UTR端,从而在翻译水平上抑制Nfr2的表达;4)与βhet组比较,mko/phet组小鼠体内Nrf2及下游的抗氧化酶SOD、NQO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结论:1)明确β地中海贫血小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miR-144/451基因缺失后氧化应激水平改善;2)阐明miR-144/451基因缺失表达后可显着改善β地中海贫血的分子机制:miR-144/451缺失表达后,靶基因Nrf2的表达量及转录活性升高,引起抗氧化酶包括SOD、NQO1的表达增加;3)为p地中海贫血的靶向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第五部分 miR-144/451功能缺失促进AHSP表达改善β地中海贫血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明确miR-144/451缺失表达后AHSP表达的变化,进一步阐明miR-144/451可调控靶基因AHSP的表达,调节AHSP与α[珠蛋白的结合,减少红细胞中Heinz Body的沉积,从而验证miR-144/451功能缺失在改善β地中海贫血的症状中的另一可能机制,为开发8地中海贫血的临床新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TargetScan及miRbase等数据库的查询预测miR-144和miR-451成熟系列可通过特异性碱基互补原则分别结合在AHSP的编码区及5’UTR端;T4克隆构建过表达miR-144/451的MSCV-PIG逆转录病毒载体,并构建含有miR-144/451绑定序列的AHSP和突变了miR-144/451绑定序列的AHSP的PGL3-BS质粒载体,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在293T细胞中进一步验证miR-144/451与AHSP的绑定关系,确定miR-144/451可靶向作用于AHSP;体外培养MEL细胞,验证miR-144/451对AHSP表达的抑制作用;磁珠分选出不同基因型小鼠的骨髓有核红细胞,q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miR-144/45 1在转录水平及转录后水平对AHSP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明确红细胞中α-沉淀的表达变化。结果:1)miR-144/451可通过特异性碱基互补作用于AHSP的编码区及5’UTR端,在翻译水平上抑制AHSP蛋白的表达;2)与βhet组小鼠比较,mko/βhet组小鼠外周血及骨髓有核红细胞中AHSP的mRNA表达升高,蛋白表达量也升高;3)与βhet组小鼠比较,mko/βhet组小鼠外周血涂片结晶紫染色提示红细胞中α沉淀显着性减少。结论:阐明miR-144/451基因缺失表达后显着改善β地中海贫血的分子机制:miR-144/451缺失表达后,靶基因AHSP的表达量升高,高表达的AHSP可结合较多的α珠蛋白,减少α珠蛋白在红细胞膜上的沉淀,红细胞破坏减少,从而起到改善贫血的作用。这将为进一步开发针对miR-144/451的小核酸类抑制剂治疗β地中海贫血提供又一个可靠的理论依据。第六部分姜黄素通过调节氧化应激改善β地中海贫血的研究目的:研究姜黄素(Curcumin, CUR)调节氧化应激的作用,探讨其改善β地中海贫血的效果,为传统中医中药治疗β地中海贫血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实验小鼠分为4组,分别为wt, wt+姜黄素,Phet,βhet+姜黄素。参考研究文献,予以腹腔注射姜黄素(剂量为50 mg/kg)21天后,全血细胞仪测定4组小鼠外周全血细胞计数,并取外周血DCFH-DA孵育标记后流式细胞仪检测ROS表达变化,统计4组小鼠脾脏大小形态的差异;检测4组小鼠体内抗氧化应激酶SOD、NQO1、Catalase和GPX1的表达,明确姜黄素对βhet小鼠抗氧化应激酶的影响;检测小鼠外周中miR-144/451的表达变化,阐明姜黄素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1)姜黄素可显着改善Phet外周血的各项指标,改善小鼠体内的代偿性造血状态;2)姜黄素可通过显着性提高抗氧化酶SOD、NQO1的mRNA表达,降低ROS的水平,缓解氧化应激损伤;3)姜黄素可显着降低β地中海贫血小鼠脾脏的大小形态,改善小鼠代偿性造血:4)姜黄素可显着性降低β地中海贫血小鼠外周血及骨髓中的miR-144的表达,对miR-451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姜黄素可改善β地中海贫血,改善外周血红细胞形态;2)姜黄素可改善β地中海贫血脾脏的代偿造血状态;3)姜黄素可降低miR-144/451的表达,并通过促进抗氧化酶SOD和NQO1的表达,降低β地中海贫血小鼠的ROS水平,减少ROS对红细胞的破坏。该研究将为中医药治疗β地中海贫血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王旭东[7](2016)在《血液分析仪管理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血液分析仪是医院检验科进行血常规检测最常用的医疗设备之一,嵌入式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引入高性能A8微处理器和Linux操作系统,提高了仪器检测、控制和人机管理水平。论文以实际产品为开发背景,深入研究了血液分析仪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分析了血液分析仪的技术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常用的血液检测原理,提出了仪器设计需求及系统软硬件架构方案。血液分析仪以电阻抗检测原理为理论基础,即血细胞经过计数孔时会引起正负电极两端电阻发生改变,通过产生的电压脉冲对血细胞进行分类与计数。血液分析仪采用双处理器控制架构,控制系统、管理系统与仪器的各执行模块之间采用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通信。论文重点研究操作管理系统,该部分选用Cortex-A8处理器AM335x搭建硬件开发平台,扩展DDR与Flash保证了系统运行及数据存储的需要,人机交互采用TFT触摸显示屏,并设计了USB、RS232、SD卡、CAN总线、网络接口用于仪器调试与数据通信。软件部分由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定制的设备驱动程序、人机交互界面、数据库管理、嵌入式web服务器构成。实现操作人员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控制仪器的检测运行,细胞全波信号的采集存储用于验证仪器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仪器能够显示、查询和打印检测结果,并通过嵌入式web服务器与医院检验科LIS系统进行数据共享。系统软硬件调试完毕后,研究了采用曲线拟合修正库尔特原理误差的方法。最后对仪器进行集成测试与重载运行,验证了仪器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裴永召[8](2016)在《新型血液分析仪测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医生可以根据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含量来判断就诊者是否健康,因此血液细胞的浓度已然成为了判断大多数疾病是否存在的参照,准确测量出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含量也变的尤为重要。目前血液分析仪是测量细胞浓度最为常用的仪器之一,其检测结果可以作为判断疾病类型的依据,因此必须要研制高精度的检测仪器。本课题测试系统采用库尔特原理,以恒流源为基准,细胞通过宝石孔产生电压脉冲信号,主控板对该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及分析得到检测结果。主控板控制核心采用微处理器STM32F207,通过USB或串口可以与PC机相连实现人机交互及数据的传输,同时主控板通过CAN总线与阀控制板、电机控制板及温度控制板连接,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实现系统功能。本系统也引入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Thread,以此来提高各个模块间的协调能力和仪器的执行效率。细胞信号为微小信号,它的测量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因此对于这种高精度的微小信号测量系统,其供电电源的精度对测量有很大的影响。本系统电源模块采用新的设计,有效解决了电源干扰对测量的影响。信号的测量数据中会存在干扰和误差,本系统检测血细胞的状态,通过曲线拟合确定界标得出最佳计数方案。最后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标准值对比,测试结果符合精度与重复性设计要求。

王振丹[9](2015)在《ISET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其检测对于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分析、疗效检测以及个体化治疗等众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因能够实时检测、创伤小等优点成为备受关注的“液态活检”。目前CTCs检测的主要方法包括依赖肿瘤相关标志物检测的Cell Search系统及基于形态学富集的膜过滤技术(Isolating by size of epithelial tumor cells,ISET)。前者是基于细胞表面表达不同抗原标志,将针对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EpCAM、CK等包被于磁珠表面以完成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借助外加磁场筛选富集CTCs。该技术的优势在于特异度较高,已有商品化的半自动检测设备;但肿瘤特异性抗原表达的缺失会造成假阴性结果。后者是根据细胞大小的差异,利用过滤的方法将体积较大的肿瘤细胞筛选富集。该技术的优势在于方法简单、价格低廉,分离获得的CTCs具有活性可用于后续研究;但由于缺乏形态学诊断金标准,该富集技术特异性相对较差。我们课题组基于ISET原理,通过前期研究建立了改良ISET检测CTCs技术体系,主要工作基础包括:建立了改良ISET手工实验装置、改良了染色方法、提高了肿瘤细胞截留率,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体系检测效果较为理想,肿瘤细胞截留率可达80%以上,染色后的细胞形态学结构可辨,能区分典型的CTCs与正常白细胞。但该技术体系仍然存在不足,首先是形态学标准的缺乏致使CTCs的鉴定易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其次是过滤过程中时有堵孔现象出现,致血样过滤缓慢或不顺畅。目的通过对前期建立的改良ISET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技术体系进行优化,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建立一种新的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可靠方法;通过与CTC-Bi opsy、CellSearch两种方法对比,验证ISET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多种晚期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对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改良ISET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技术体系进行两处优化,即血样预处理过程增加“红细胞裂解”操作过程、增大滤膜孔径。2.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建立ISET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技术体系,并通过检测23侈Ⅲ/Ⅳ期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进行临床预研究。3.建立ISET联合细胞蜡块免疫组化技术体系,以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Twist、 Vimentin、E-Cadherin为检测指标验证上述23例临床样本中是否存在EMT现象。4.运用ISET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技术体系检测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肾癌、肝癌共计74例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通过与CTC-Biopsy、 CellSearch两种方法对比,探讨其临床应用可行性。结 果1.对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改良ISET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技术体系进行两处优化后,新技术体系过滤更顺畅,染色更清晰可辨,肿瘤细胞截留率无明显减低。2.通过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建立了ISET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技术体系。对23例Ⅲ-Ⅳ期肿瘤患者进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发现CTCs阳性9例(9/23,39.1%),EMT-CTCs阳性3例(3/23,13.0%),CTM3例(3/23,13.0%)。3.建立了ISET联合细胞蜡块免疫组化技术体系,对上述23例临床样本中检测到的EMT进行验证,发现Twist抗原表达阳性1例,Vimentin抗原表达阳性2例。4.通过检测74例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肾癌、肝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发现ISET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总体阳性检出率(13/74,17.6%)介于CellSearch(9/74,12.2%)与CTC-Biopsy(14/74,18.9%)之间。进一步对比分析,ISET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方法与CellSearch方法CTCs总体阳性检出率有显着性差异(χ2=10.21,p=0.007),前者检出率高于后者。ISET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方法与CTC-Biopsy方法CTCs总体阳性检出率无显着性差异(χ2=3.926,p=0.062),但两者一致性较差(Kappa=0.230)。结论1.通过对课题组前期ISET技术进行优化,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建立了ISET-ICC检测CTCs技术体系。2.通过细胞蜡块-免疫组化技术体系,验证了ISET-ICC技术体系分离获得的CTCs性质,证实了EMT的存在。3.通过与CellSearch、CTC-Biopsy两种CTCs检测方法对比,证实了ISET-ICC技术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能够用于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肾癌、肝癌患者的CTCs检测。4.ISET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能检测到上皮间质转化的循环肿瘤细胞以及循环肿瘤微栓,而这两种细胞是造成CellSearch假阴性的主要原因。5.ISET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能够辅助鉴定CTC-Biopsy方法富集的CTCs。

施健健[10](2015)在《新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系统设计》文中提出血细胞分析仪是临床诊断医学中最为常用的仪器之一,其检测参数作为判断疾病类型重要依据。由于国内研制起步较晚,同时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导致血细胞分析仪整体质量较进口仪器有明显差距。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针对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加大对医疗设施研究投入,分析仪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成为热点。血小板作为检测细胞中最小颗粒,其准确计数难度不言而喻。本系统设计主要针对血小板信号与红细胞信号进行测试,研究自检电路识别不同类型信号。系统检测以电阻抗法为基础。设计低噪声恒流源作为信号基准,对细胞信号进行分析,设计模拟电路包括微分放大、阈值比较、相位调制、滤波处理等,对细胞信号进行预处理。利用模数芯片转换脉冲电压,配合FPGA高速采集并作数据预处理。基于微处理器STM32F207为核心的下位机控制电路,读取FPGA数据并进行计算处理分析,存入SRAM并输出检测结果。微处理器移植基于STM32实时操作系统RT-Thread,有效协调检测过程各任务机制,提高检测效率。检测系统扩展有CAN总线,在实际检测中便于与辅助系统通信。上位机利用C#编写控制模块,通过配置USB设备,使检测调试方便快捷。系统初步调试成功后,进行空白测试分析噪声。通过检测血小板质控分析细胞状态,利用补偿算法减少血小板检测误差,研究曲线拟合算法确定界标并得出最佳计数方案。最后检测全血样本,将检测结果与质控靶值对比,测试结果符合精度与重复性设计要求。

二、常规采血防止血细胞仪堵孔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规采血防止血细胞仪堵孔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建立与性能评价
    1.1 样本采集与要求
    1.2 参考方法的建立
        1.2.1 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
        1.2.2 血红蛋白参考方法
        1.2.3 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
        1.2.4 红细胞比容参考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1.4 性能评价结果
        1.4.1 红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
        1.4.2 血小板计数
        1.4.3 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
    1.5 讨论
    1.6 结论
第二章 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不确定度评定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方法
        2.2.1 红白细胞计数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2.2 血小板计数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2.3 血红蛋白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2.4 红细胞比容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3 结果
        2.3.1 红细胞计数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3.2 白细胞计数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3.3 血小板计数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3.4 血红蛋白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3.5 红细胞比容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应用
    3.1 临床血细胞分析测量结果的正确度验证调查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结论
    3.2 通过为厂商校准标准血细胞分析仪,建立第三方量值溯源体系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2.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语
    附录2:知情同意书
    附录3:健康调査表
    附录4: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血液标本采集。
        1.2.2 检验仪器、试剂。
        1.2.3 全自动血红细胞分析仪检测。
        1.2.4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检出阳性、阴性情况比较
    2.2 两组检出结果比较
3 讨论

(3)吉林省圈养东北虎血液和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循环系统微生物
        1.1 血液中的微生物
        1.2 血液中微生物的来源
        1.3 血液微生物存在的意义
    第二章 胃肠道系统微生物
        2.1 胃微生物
        2.2 肠道微生物
        2.3 胃肠道微生物与生物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局限
    第三章 生殖系统微生物
        3.1 精液微生物
        3.2 阴道微生物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圈养东北虎血液生理参数的测定
        1.1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圈养东北虎血液微生物组成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年龄段东北虎的粪便微生物群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冷凝集致红细胞参数假性降低1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血清学检查
    2.2 其他实验室检查
3 讨论

(5)莱姆病、布鲁菌病诊断方法的建立和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符号表
引言
第一章 北疆各地硬蜱布鲁菌和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疆塔城布鲁菌病和莱姆病的流行病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莱姆病螺旋体BmpA和布鲁菌VirB5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布鲁菌病诊断方法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1 布鲁菌病流行病学
        2 布鲁菌病诊断方法研究
        3 小结
    综述二 莱姆病诊断方法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1 莱姆病流行病学
        2 莱姆病诊断方法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miR-144/451与β地中海贫血的关系及姜黄素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iR-144/451基因敲除和β地中海贫血杂交小鼠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144/451在β地中海贫血小鼠体内的表达变化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144/451基因表达缺失改善β地中海贫血的作用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miR-144/451功能缺失促进Nrf2的转录活性改善β地中海贫血的分子机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miR-144/451功能缺失促进AHSP表达改善β地中海贫血的分子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姜黄素通过调节氧化应激改善β地中海贫血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7)血液分析仪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血液检测技术的发展
    1.3 血细胞分析仪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血液分析仪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1.3.2 血液分析仪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1.4 嵌入式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血液分析仪管理系统的需求及设计
    2.1 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2.2 血液分析仪系统结构
    2.3 血液分析仪系统设计参数及功能需求
        2.3.1 系统设计参数
        2.3.2 系统功能需求
    2.4 血液分析仪管理系统整体设计
        2.4.1 管理系统硬件结构
        2.4.2 管理系统软件结构
    2.5 本章小结
3 血液分析仪管理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核心模块电路设计
        3.1.1 MPU模块
        3.1.2 电源管理模块
        3.1.3 存储器模块
        3.1.4 JTAG调试模块
    3.2 系统外设接口电路设计
        3.2.1 启动模式选择
        3.2.2 CAN通信接口
        3.2.3 以太网通信接口
        3.2.4 USB通信接口
        3.2.5 LCD与触摸屏接口
        3.2.6 SD卡接口电路
        3.2.7 RS232接口电路
    3.3 AD转换模块设计
    3.4 PCB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血液分析仪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LINUX软件平台构建
        4.1.1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建立
        4.1.2 嵌入式系统的移植与启动
    4.2 血液分析仪驱动程序的实现
        4.2.1 CAN总线通信的实现
        4.2.2 信号采集驱动的实现
        4.2.3 采集存储驱动的实现
        4.2.4 数据采集存储流程
    4.3 血液分析仪的交互与数据管理
        4.3.1 血液分析仪的交互界面设计
        4.3.2 血液分析仪的数据管理
    4.4 远程信息查询系统设计
        4.4.1 检验信息系统
        4.4.2 Boa服务器与CGI库移植
        4.4.3 服务器与客户端交互程序设计
        4.4.4 远程网页查询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调试与集成运行
    5.1 系统调试
    5.2 信号分析与曲线拟合
        5.2.1 血细胞全波信号分析
        5.2.2 曲线拟合的应用
    5.3 集成运行与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改进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B 仪器实物图
    B.1 仪器控制主板图
    B.2 仪器管路结构图
附录C SET_ARM_ENV配置脚本

(8)新型血液分析仪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血液分析仪概述
    1.2 血液分析仪研究现状
    1.3 血液分析仪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电阻抗法检测原理
    2.2 系统参数要求与结构设计
        2.2.1 系统设计参数要求
        2.2.2 系统结构与流程设计
    2.3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2.4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血液分析仪系统供电方案设计
    3.1 直流电源
        3.1.1 线性电源
        3.1.2 开关电源
    3.2 纹波和噪声
    3.3 系统电源供电方案选择
        3.3.1 电源芯片选择
        3.3.2 供电方案
    3.4 电源测试结果分析
    3.5 恒流源电路
    3.6 本章小结
4 血液分析仪系统硬件设计
    4.1 信号检测电路
        4.1.1 微分电路
        4.1.2 带通滤波电路
        4.1.3 AD转换电路
        4.1.4 隔离电路
    4.2 搅拌电机驱动电路
    4.3 通信电路设计
        4.3.1 USB接口电路
        4.3.2 串口电路
        4.3.3 CAN总线接口电路
    4.4 压力检测电路设计
    4.5 干扰抑制及PCB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血液分析仪系统软件设计
    5.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设计
        5.1.1 RT-Thread系统架构
        5.1.2 RT Thread应用
    5.2 直流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5.2.1 SPWM控制程序设计
        5.2.2 直流电机变速运动控制程序设计
    5.3 IAP程序更新设计
    5.4 RTGUI图形界面设计
        5.4.1 嵌入式图形系统RTGUI
        5.4.2 RTGUI的体系结构
    5.5 本章小结
6 血液分析仪系统调试与数据分析
    6.1 系统调试
    6.2 直方图与曲线拟合
    6.3 测试结果分析
        6.3.1 测试结果
        6.3.2 测试结果算法补偿
        6.3.3 测试结果准确性分析
        6.3.4 测试结果重复性分析
    6.4 误差分析
    6.5 本章小节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B 仪器实物图

(9)ISET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ISET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技术体系概述及其优化
    1.1 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
    1.2 实验目的
    1.3 实验方案
    1.4 材料与仪器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方法
    1.7 实验结果
    1.8 讨论
    1.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在ISET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技术体系中的应用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方案
    2.3 材料与仪器
    2.4 技术体系建立的具体步骤
    2.5 实验结果
    2.6 讨论
    2.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ISET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技术体系的建立及临床预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材料与仪器
    3.3 实验对象
    3.4 实验方法
    3.5 实验结果
    3.6 讨论
    3.7 结论
第四章 ISET联合细胞蜡块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MT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4.1 实验目的
    4.2 材料与仪器
    4.3 技术体系建立的具体步骤
    4.4 判读标准
    4.5 实验结果
    4.6 讨论
    4.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ISET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技术体系的临床应用及其与CellSearch、CTC-Biopsy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材料与仪器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
    5.5 讨论
    5.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血细胞分析仪概述
    1.2 血细胞分析仪研究现状
    1.3 血细胞分析仪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检测原理分析与选择
        2.1.1 分光光度法
        2.1.2 激光散射法
        2.1.3 电阻抗法
    2.2 系统参数要求与结构设计
        2.2.1 系统基本功能与设计参数
        2.2.2 系统结构与流程设计
    2.3 系统硬件框架
    2.4 系统软件功能综述
    2.5 本章小结
3 血细胞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电源稳压电路设计
    3.2 信号自检技术关键电路研究
        3.2.1 恒流源基准电路
        3.2.2 微分放大电路
        3.2.3 带通滤波电路
        3.2.4 阈值基准电压
        3.2.5 信号阈值电路
        3.2.6 自举电路实现
        3.2.7 峰值检测电路设计
    3.3 微处理电路与通信模式设计
        3.3.1 MCU最小系统
        3.3.2 串口模块
        3.3.3 USB接口电路
        3.3.4 CAN收发器
        3.3.5 存储模块
        3.3.6 FPGA模块与AD采集设计
    3.4 PCB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血细胞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THREAD
        4.1.1 RT-Thread核心组成
        4.1.2 RT-Thread关于Cortex-M3系统移植
        4.1.3 RT Thread配置与初始化
    4.2 通信模式设计
    4.3 上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4.4 CORTEX-M3程序开发设计
    4.5 FPGA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调试与数据分析
    5.1 系统调试
    5.2 空白测试结果分析
    5.3 细胞状态分析与拟合算法研究
        5.3.1 血小板测试与分析
        5.3.2 最小二乘法拟合
        5.3.3 测试结果对比
        5.3.4 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改进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B 仪器实物图
    B.1 检测板与检测杯连接图
    B.2 仪器结构框架图
    B.3 检测板

四、常规采血防止血细胞仪堵孔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林海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J]. 赵婧萱.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15)
  • [3]吉林省圈养东北虎血液和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D]. 韩志强.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冷凝集致红细胞参数假性降低1例探讨[J]. 刘艳,普好业,普永冰. 当代医学, 2018(22)
  • [5]莱姆病、布鲁菌病诊断方法的建立和流行病学调查[D]. 牟路萌.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6]miR-144/451与β地中海贫血的关系及姜黄素的干预作用[D]. 李瑶瑶. 扬州大学, 2016(02)
  • [7]血液分析仪管理系统设计[D]. 王旭东.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 [8]新型血液分析仪测控系统设计[D]. 裴永召.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 [9]ISET联合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临床研究[D]. 王振丹. 济南大学, 2015(05)
  • [10]新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系统设计[D]. 施健健.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一种防止血细胞计数器堵塞的常规采血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