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防除论文-陈臻,白天才

生态防除论文-陈臻,白天才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防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入侵,飞机草,生物防治

生态防除论文文献综述

陈臻,白天才[1](2018)在《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对黔西南州生态系统的危害和防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34年中国首次在云南南部和海南尖峰山发现飞机草,到了2003年,飞机草因为传播、繁殖速度快,威胁各地生态多样性、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列入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公布的首批外来入侵种名单。本文通过黔西南州分析飞机草对黔西南州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飞机草防除治理方式。(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8年04期)

杨晋燕[2](2015)在《鳢肠和苘麻对棉田生态影响及化学防除》一文中研究指出鳢肠和苘麻是棉田两种恶性杂草,本文从鳢肠和苘麻与棉花的竞争作用、鳢肠的化感作用和苘麻的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除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明确鳢肠和苘麻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及对棉花的危害情况。通过田间小区密度梯度试验,研究了鳢肠和苘麻与棉花的竞争作用;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鳢肠水提液对棉花和棉田常见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利用室外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播期对苘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通过室内平皿测定法、温室盆栽土壤喷雾法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棉田常用的5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和4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苘麻的防除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棉花株高和茎直径随着苘麻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当苘麻密度达1~8株/m行长时,杂草竞争导致棉花生育期延迟棉花铃重、单铃种子数和衣分降低。然而,在本研究设置的杂草密度范围内,鳢肠的竞争并未对棉花株高、茎直径、铃重等指标造成显着影响。棉花的纤维品质不受杂草竞争的影响。杂草密度和子棉产量之间符合双曲线递减方程,当鳢肠和苘麻密度分别为2.6~7.9株/m行长和0.44~0.48株/m行长时,子棉产量损失达50%左右。与此同时,每公顷杂草干物质积累也随着杂草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每米行长每增加一株杂草,鳢肠和苘麻每公顷的干重分别增加721 kg和1996~2269 kg;而杂草种子产量与杂草密度的关系则符合对数函数,当杂草密度为1株/m行长时,鳢肠和苘麻的种子产量分别约为160 000和20 000个·m-2。鳢肠和苘麻导致棉花产量减低的临界密度分别0.5~1株/m行长和0.25~0.5株/m行长,故应在其达到临界密度前进行防除。2.鳢肠水提液对中棉所49和中棉所79种子萌发无显着影响,而对杂草种子的萌发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中,对禾本科杂草种子萌发的抑制强度表现为牛筋草>马唐>稗草,对阔叶杂草种子萌发的抑制强度表现为反枝苋>马齿苋>苘麻。鳢肠水提液对棉花和杂草幼苗生长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并随着水提液质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因此,利用鳢肠具化感作用的特性防除杂草在未来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不同播期的苘麻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表现差异显着。随着播期的延迟,苘麻的株高逐渐降低,茎直径、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逐渐减少,初花日期显着缩短,单株果实数逐渐减少,单株种子产量及千粒重降低,单个果实平均直径和种子数也降低。因此,为避免土壤杂草种子库中种子量的增加,应在苘麻开花期7月份前进行防除。4.5种土壤处理除草剂中33%二甲戊灵EC按照375~1500 g·hm-2处理、23.5%乙氧氟草醚EC按照141~282 g·hm-2处理、12%恶草酮EC按照360~720 g·hm-2处理对苘麻胚根的抑制率和成苗的防除效果均较高。4种茎叶处理除草剂的试验结果表明,按照田间推荐剂量对1~2叶期和3~4叶期的苘麻防效均较好,其中20%百草枯AS和20%草铵膦AS对5~6叶期的苘麻防效最好,而25%氟磺胺草醚AS和41%草甘膦AS的防效一般。(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6-01)

吴宪[3](2015)在《棒头草(Polypogon fugax)种子生物学、生态适应性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我国夏熟作物田杂草棒头草(Polypogon fugax)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子生物学、生态适应性及化学防除技术进行研究,揭示了棒头草发生日益严重的原因,为棒头草的防除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首先研究了棒头草种子的休眠、萌发和结实特性;其次通过室内模拟田间环境研究了棒头草对高温、水分和盐分胁迫的适应能力;最后根据我国夏熟作物田除草剂使用情况,通过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棒头草对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水平,以此结果为依据,运用Gowing法筛选了防除以棒头草为优势种的复配剂配方配比,并在室内验证了该配方对夏熟作物田主要杂草的毒力。详细结果如下:1.棒头草的种子生物学通过连续两年对成熟后新采集的棒头草种子进行萌发试验研究了棒头草种子休眠特性。结果表明,棒头草种子存在15 d左右的休眠过程,种子萌发率随采集后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至采后15 d达到90%以上。通过萌发试验研究了温度、光照、酸碱度、水势、盐分对棒头草种子萌发以及播种深度对其出苗的影响。在恒温条件下,棒头草种子适宜萌发温度范围为10~20℃,在20℃时萌发率最高;在变温条件下,高温20℃至30℃,低温5℃至20℃处理棒头草萌发率均达到90%以上。棒头草种子萌发不需光,在pH值4~10范围内均可萌发。棒头草种子萌发对水势敏感,随着溶液水势从0下降至-0.4 MPa,萌发率从90%下降至15%;对盐分的不敏感,当NaCl浓度达到高浓度160 mM时,萌发率仍可达到26%。棒头草在土表以下0.5 cm时出苗率最高,当播种深度大于4 cm时不能出苗,但播种深度达到8 cm处的种子仍能萌发。通过结实调查可知,棒头草平均穗长度为9.62±1.34cm,种子长度2.09±0.11mm,芒长度为 2.01±0.08 mm,每穗小穗数 1259士 184 个,千粒重 0.1417±0.0096 g。2.棒头草的生态适应性通过测定棒头草叶绿素、脯氨酸、可溶糖、可溶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叁种抗氧化酶活性研究了棒头草对高温、水分和盐胁迫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在40 ℃高温胁迫下,棒头草的叶绿素含量较低温处理(≤20 ℃)显着下降,但在30 ℃处理下,仅比低温处理下降了10%,证明棒头草在30 ℃时仍可正常生长。棒头草是一种喜冷植物,其适宜生长的温度一般低于20 ℃,这一额外的温度范围使得棒头草可以早于作物和其他杂草,在温度仍然较高的夏末生长。在40 ℃胁迫下,棒头草脯氨酸含量较低温处理提高了 8倍,且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显着提高,说明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是棒头草适应高温胁迫的重要方式。在干旱胁迫下,棒头草叶绿素含量显着下降,但14 d复水后,其叶绿素含量又出现显着上升,说明在14 d干旱胁迫对棒头草生长的影响是可逆的,一旦胁迫条件解除生长便又可以恢复,表明棒头草有较强的耐旱性。棒头草主要是通过提高自身各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来维持细胞吸水能力(干旱胁迫下棒头草的可溶糖和可溶蛋白含量较对照升高了 1.5倍和9倍)来获得抗旱性。轻度淹涝胁迫(水层维持地上3 cm)并未对棒头草生长造成影响,其叶绿素、可溶蛋白含量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当棒头草处于整株没于水下的胁迫时,其抗氧化酶活性显着提高来抵御外界胁迫。盐分胁迫下棒头草各项指标的改变与干旱胁迫下呈现相似的趋势,如SOD、CAT活性显着提高,分别达到了对照的7倍和2.5倍。表明棒头草在适应盐胁迫时与适应干旱胁迫所发生的生理变化相似。3.棒头草的化学防除技术首先测定了棒头草对5种土壤处理和11种茎叶处理除草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除土壤处理剂氟乐灵和茎叶处理剂氟唑磺隆、高效氟吡甲禾灵外,其余除草剂对棒头草均可达到比较理想的抑制效果,这些药剂对棒头草的ED90(抑制生物量90%的剂量)均显着低于药剂的田间推荐低剂量。接下来以棒头草和大巢菜为试验对象,利用Gowing法进行复配剂配比的室内筛选,最终确定复配剂配比为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1:1.2,啶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1:10,烯草酮:氨氯吡啶酸=1:22,根据各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将以上叁组配方含量分别确定为:44%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33%啶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和46%烯草酮·氨氯吡啶酸。对叁组新复配剂进行了对主要杂草的室内毒力测定,发现其对以棒头草为优势种的夏熟作物田主要杂草的抑制效果均较好。(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翟洪民[4](2012)在《防除温室黄瓜病害采用生态调控法效果佳》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室黄瓜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灰霉病、细菌性角斑病、菌核病、炭疽病和黑星病等。这些病害都是低温或高湿病害,发病适温多在18~25℃之间,同时伴有高湿或叶面结露。这两个条件是病害迅速发生和流行的必要条件,若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就能达到抑制或减轻病害发生的目的。因此,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病害发生(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期刊2012年04期)

于凤泉,孙富余,李志强,杨眉,邵凌云[5](2011)在《稻蟹生态种养田水绵防除药剂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间试验研究了25%西草净WP等5种药剂对养蟹稻田水绵的防除效果及对河蟹的安全性,结果表明,5种药剂处理对养蟹稻田水绵均有一定的防除效果,其中以36%喷克1 500 g/hm2、45%叁苯基乙酸锡WP 900g/hm2、25%西草净WP1 500 g/hm2 3种药剂处理药效持久、稳定,对水稻、河蟹安全,推荐为稻蟹生态种养田防除水绵的轮换使用药剂。(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彭军[6](2011)在《黄顶菊对棉田生态影响及化学防除》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原产于南美洲,为我国近年发生的重要外来入侵杂草。目前主要集中河北中南部的半干旱棉区,疫情分布点15万余个,发生面积达2.3万hm~2。天津、河南和山东等地也有发生。黄顶菊发生时期、生长环境及区域分布均与棉花基本吻合,是威胁我国棉花生产的潜在“杀手”。本研究从黄顶菊与棉花的竞争作用、棉田化感作用、棉田生物活性及棉田化学防除四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棉花受黄顶菊入侵影响,花蕾期株高明显增加,增幅达5.7%,而果枝数、花蕾数减少,以黄顶菊4~8株/8米行长时减少最为明显,减幅6.25%~36.7%;蕾铃期棉花小铃数减幅62.8%,果枝数、大铃数减幅11.6%和5.59%;吐絮期棉株茎粗缩小,减幅可达18.8%。当黄顶菊密度为4株/8米行长时棉花单株结铃数仅为4.4个/株,减幅36.6%;黄顶菊20株/8米行长密度下与棉花共生期4周以上,棉株茎粗降低2.8%~16.0%,8周以上棉花产量显着降低,10周时棉花单株有效结铃数减少63.7%,亩结铃数减少61.2%,籽棉和皮棉分别减产62.8%和61.3%。由此得出,黄顶菊对棉花具有较强的入侵性和竞争性,应在密度低于4株/8米行长,共生期达8周前进行防除,其经济防除阈值为2株/8米行长。2.黄顶菊不同生育期提取液对棉田主要杂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不同,5~7月抑制作用最强,8~10月有所减弱。低浓度提取液可促进稗草种子萌发,高浓度则抑制稗草萌发。黄顶菊根提取液可以促进稗草胚根和胚芽的生长,花提取液表现为低浓度促进而高浓度抑制,茎、叶提取液对稗草胚根和胚芽均有抑制作用,并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各器官提取液对苘麻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叶>花>根、茎,对苘麻的胚根和胚芽抑制作用表现为随黄顶菊根、茎提取液浓度提高抑制效果增强,花提取液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黄顶菊各器官提取液对鳢肠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弱次序为叶、茎、花>根,除根低浓度促进鳢肠胚根、胚芽生长外,其余各器官提取液供试浓度范围内均抑制鳢肠胚根、胚芽生长,且随浓度升高而加强;黄顶菊不同器官提取液均抑制棉花种子萌发,抑制程度表现为叶、花>茎>根。黄顶菊不同器官、不同浓度提取液对不同棉花品种胚根、胚芽的生长有不同效应,其花提取液对中棉所36胚根、胚芽生长均起促进作用,促进中棉所75胚根生长而抑制其胚芽生长,而对中棉所76胚根、胚芽均起抑制作用。综合分析,黄顶菊有较强的化感潜力,这一潜力也预示着其在棉田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入侵风险。3.斜纹夜蛾在黄顶菊1g干重·ml~(-1)水提液直接喷雾后72h生存率仅为54.17%,浸叶处理24h和48h生存率分别为70.00%~80.00%和62.00%~74.00%;黄顶菊不同组织与人工饲料按1:6混拌,以花混拌胃毒作用稍强,棉铃虫、斜纹夜蛾死亡率分别为5.0%和3.33%;叶、花明显抑制棉铃虫生长,4龄幼虫比例下降为76.67%和56.67%,低于对照81.67%;对斜纹夜蛾生长影响表现为叶影响不明显,花显着抑制,4龄虫比例仅为13.33%;花、茎明显抑制斜纹夜蛾的虫重,抑制率分别为57.26%和10.07%,而叶影响不明显;花和茎叶对斜纹夜蛾雄、雌蛹重量抑制率分别为12.14%和19.73%,羽化率下降64.00%~72.00%,其中花抑制作用最强;黄顶菊叶混拌饲料可使斜纹夜蛾化蛹高峰期推迟3天左右,花混拌饲料推迟10天左右;茎混拌饲料斜纹夜蛾雄、雌蛹羽化时间分别推迟5天和3天左右;叶、花混拌饲料推迟2~3天,且雌蛹较雄蛹推迟更明显。4.棉田土壤处理除草剂中以96%精异丙甲草胺EC720.0~1440.0g a.i.·hm~(-2)处理对黄顶菊防效最佳,种子萌发抑制率达97.11%~99.32%,根长抑制率73.41%~89.40%,芽长抑制率63.09%~93.85%;48%氟乐灵EC1081.1~1621.6g a.i.·hm~(-2)对黄顶菊根长抑制率最高,可达78.97%~81.87%;90%乙草胺EC1687.5~3375.0g a.i.·hm~(-2)对黄顶菊芽长抑制率最高,可达60.84%~73.41%;50%扑草净WP1404.5~2343.8g a.i.·hm~(-2)处理也表现出较高防效。茎叶处理除草剂以25%氟磺胺草醚AS防效最佳,281.5~563.1g a.i.·hm~(-2)处理后21天对黄顶菊株防效为89.06%~100%,鲜重防效95.90%~100%;20%百草枯AS375.0~1127.8g a.i.·hm~(-2)、75%叁氟啶磺隆钠盐WP14.1~28.1g a.i.·hm~(-2)、75%嘧硫草醚WP562.5~1125.0g a.i.·hm~(-2)和41%草甘膦AS768.8~2312.0g a.i.·hm~(-2)对黄顶菊的防效也比较理想,均可作为棉田黄顶菊茎叶定向喷雾防除药剂;10%乙羧氟草醚EC和50%敌草胺WP处理对黄顶菊防效较差。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黄顶菊对棉田生态的影响及指导棉田黄顶菊化学防除等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1-06-01)

贾桂康,薛跃规[7](2010)在《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防除》一文中研究指出飞机草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是世界性的恶性有毒植物,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的危害。现广泛分布于热带亚洲、非洲及澳洲等30多个国家。在我国,主要入侵海南、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及港澳台等省区。它侵占林地、草场、农田,危害农、林、牧业,危及人、畜健康,严重危害了生态系统。因此,研究它危害的根源,选用其中一种方法或者综合利用几种方法进行防除。目前国内外防除措施有机械防除、替代防除、化学防除、生物防除、综合防除等。(本文来源于《杂草科学》期刊2010年04期)

郭良芝[8](2009)在《油草枯在青海省不同生态区防除春油菜田杂草效果示范》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油草枯推荐剂量1 275 mL/hm2,在不同生态区防除油菜田杂草。结果表明:整体控草效果达85%以上,较对照药剂高特克SC和胺苯磺隆WP高20个百分点以上;且白菜型油菜田控草效果优于甘蓝型油菜田,较空白对照增产20.2%以上。(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殷祚云[9](2008)在《薇甘菊生态防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物种入侵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现已成为世界性生态问题,不可等闲视之。为从生态上防除入侵植物薇甘菊,在深受其害的东莞和深圳设置试验地,人工除草后搭配种植9个树种、1种灌木和1种草本,而后设置固定样方调查薇甘菊及其它乔灌草植物生长量。研究表明:(1)东莞试验地的米老排、樟树和深圳试验地的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冠幅增长最快,宜作为防除薇甘菊的造林树种;蟛蜞菊生长迅速,可在短期内有效抵御薇甘菊侵害;(2)薇甘菊生物量与其它植物总盖度的关系符合负指数曲线模型;(3)薇甘菊盖度、密度与其它植物总盖度均呈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能很好地拟合线性模型;(4)据(2)、(3),其它植物总盖度以及包括其内的林木冠幅(或郁闭度)、草本层盖度,可作为评价一个群落抵御薇甘菊为害的能力或一种生态防除措施的效能的实用而方便的指标。种植当地适生乔灌草植物或促进野生植物生长,建立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可持续有效地抵御薇甘菊的侵害。(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1-21)

敖礼林,饶卫华[10](2008)在《农田杂草综合生态防除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农田杂草的防除已越来越信赖于化学除草剂,结果就出现了环境(土壤、水源等)被污染、生态遭破坏、杂草产生抗药性等公害问题。采用综合生态措施,可最环保、廉价、高效地防除杂草,经济和生态效益显着,值得大力推广。1.农作物覆盖控草作物群体覆盖不仅可通过遮光效(本文来源于《新农村》期刊2008年09期)

生态防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鳢肠和苘麻是棉田两种恶性杂草,本文从鳢肠和苘麻与棉花的竞争作用、鳢肠的化感作用和苘麻的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除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明确鳢肠和苘麻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及对棉花的危害情况。通过田间小区密度梯度试验,研究了鳢肠和苘麻与棉花的竞争作用;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鳢肠水提液对棉花和棉田常见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利用室外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播期对苘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通过室内平皿测定法、温室盆栽土壤喷雾法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棉田常用的5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和4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苘麻的防除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棉花株高和茎直径随着苘麻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当苘麻密度达1~8株/m行长时,杂草竞争导致棉花生育期延迟棉花铃重、单铃种子数和衣分降低。然而,在本研究设置的杂草密度范围内,鳢肠的竞争并未对棉花株高、茎直径、铃重等指标造成显着影响。棉花的纤维品质不受杂草竞争的影响。杂草密度和子棉产量之间符合双曲线递减方程,当鳢肠和苘麻密度分别为2.6~7.9株/m行长和0.44~0.48株/m行长时,子棉产量损失达50%左右。与此同时,每公顷杂草干物质积累也随着杂草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每米行长每增加一株杂草,鳢肠和苘麻每公顷的干重分别增加721 kg和1996~2269 kg;而杂草种子产量与杂草密度的关系则符合对数函数,当杂草密度为1株/m行长时,鳢肠和苘麻的种子产量分别约为160 000和20 000个·m-2。鳢肠和苘麻导致棉花产量减低的临界密度分别0.5~1株/m行长和0.25~0.5株/m行长,故应在其达到临界密度前进行防除。2.鳢肠水提液对中棉所49和中棉所79种子萌发无显着影响,而对杂草种子的萌发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中,对禾本科杂草种子萌发的抑制强度表现为牛筋草>马唐>稗草,对阔叶杂草种子萌发的抑制强度表现为反枝苋>马齿苋>苘麻。鳢肠水提液对棉花和杂草幼苗生长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并随着水提液质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因此,利用鳢肠具化感作用的特性防除杂草在未来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不同播期的苘麻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表现差异显着。随着播期的延迟,苘麻的株高逐渐降低,茎直径、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逐渐减少,初花日期显着缩短,单株果实数逐渐减少,单株种子产量及千粒重降低,单个果实平均直径和种子数也降低。因此,为避免土壤杂草种子库中种子量的增加,应在苘麻开花期7月份前进行防除。4.5种土壤处理除草剂中33%二甲戊灵EC按照375~1500 g·hm-2处理、23.5%乙氧氟草醚EC按照141~282 g·hm-2处理、12%恶草酮EC按照360~720 g·hm-2处理对苘麻胚根的抑制率和成苗的防除效果均较高。4种茎叶处理除草剂的试验结果表明,按照田间推荐剂量对1~2叶期和3~4叶期的苘麻防效均较好,其中20%百草枯AS和20%草铵膦AS对5~6叶期的苘麻防效最好,而25%氟磺胺草醚AS和41%草甘膦AS的防效一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防除论文参考文献

[1].陈臻,白天才.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对黔西南州生态系统的危害和防除研究[J].农家参谋.2018

[2].杨晋燕.鳢肠和苘麻对棉田生态影响及化学防除[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3].吴宪.棒头草(Polypogonfugax)种子生物学、生态适应性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4].翟洪民.防除温室黄瓜病害采用生态调控法效果佳[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2

[5].于凤泉,孙富余,李志强,杨眉,邵凌云.稻蟹生态种养田水绵防除药剂的筛选[J].辽宁农业科学.2011

[6].彭军.黄顶菊对棉田生态影响及化学防除[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7].贾桂康,薛跃规.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防除[J].杂草科学.2010

[8].郭良芝.油草枯在青海省不同生态区防除春油菜田杂草效果示范[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9].殷祚云.薇甘菊生态防除研究[C].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8

[10].敖礼林,饶卫华.农田杂草综合生态防除技术[J].新农村.2008

标签:;  ;  ;  

生态防除论文-陈臻,白天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