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际促生菌论文-吴翔,谢丽源,谭昊,甘炳成,彭卫红

根际促生菌论文-吴翔,谢丽源,谭昊,甘炳成,彭卫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根际促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烟草根际促生菌(PGPR),鉴定,响应面分析法,发酵条件

根际促生菌论文文献综述

吴翔,谢丽源,谭昊,甘炳成,彭卫红[1](2019)在《一株烟草根际促生菌的鉴定及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类地位和生产条件明确的功能菌能更高效地应用于产品研制。为给烟草(Nicotiana tobacum)生物肥料的研制和生产提供分类地位明确、发酵条件最佳的促生功能菌株,根据表型特征、遗传特征等对分离自植株根际的烟草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 MT-002-B-12进行鉴定,并利用单因素优选法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其产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AA)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菌株MT-002-B-12是一株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其最佳发酵条件是:装液量30%(V/V),培养基初始pH 6.0,温度25℃,转速150 r/min,培养时间34 h;培养基中营养最适成分含量:1.11%蔗糖,1.36%蛋白胨,0.15‰MgSO4·7H2O,0.34‰CaCl2·2H2O。该菌株的获得丰富了促生菌的种类,可作为研制烟草生物肥料的菌株资源。(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朱红艳,李建设,高艳明,曹云娥[2](2019)在《根际促生菌对设施西瓜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根际促生菌对西瓜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设置8个处理,固氮抗盐菌(T1)、枯草芽孢杆菌NXU-10 (T2)、解淀粉芽孢杆菌(T3)、枯草芽孢杆菌(T4)、胶质芽胞杆菌(T5)、巨大芽胞杆菌(T6)、苏云金芽胞杆菌(T7)、清水(CK)。结果表明:T1处理能促进植株根系生长,促进植株对磷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西瓜产量,增产12. 33%; T2处理能显着促进植株叶片生长,促进植株对氮、磷元素的吸收; T3处理能显着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西瓜风味,改善西瓜品质; T4、T5、T6、T7处理能促进植株生长,T4处理可显着提高叶绿素总含量,比CK高31. 86%,T7处理能促进植株对钾元素的吸收利用。(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22期)

高亚敏,姚拓,李海云,罗慧琴,张建贵[3](2019)在《高寒草甸嵩草、珠芽蓼根际优良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分离筛选及促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高寒草甸优势牧草(蒿草、珠芽蓼)根际筛选具有优良促生特性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探寻其根际分布规律,并为后期生产应用提供支撑。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法筛选根表土(RS)、根表面(RP)和根内(HP)细菌,用点接种法在选择培养基(Pikovaskaia′s培养基、蒙金娜、无氮培养基)中复筛具溶磷、固氮特性菌株;采用钼蓝比色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菌株溶磷量、固氮酶活性和分泌植物激素[PHs: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_3)、反式玉米素(t-Z)]含量。结果表明:共筛出细菌68株,复筛出溶磷固氮PGPR 43株;其中,溶解无机磷菌17株(溶磷量:9.39~94.79μg·mL~(-1)),溶解有机磷菌22株(溶磷量:10.37~72.82μg·mL~(-1)),固氮菌30株[固氮酶活性:3.79~3193.07 nmol (C_2H_4)·h~(-1)·mL~(-1)];分泌IAA菌26株(IAA含量:0.24~69.98μg·mL~(-1)),分泌GA_3菌32株(GA_3含量:0.34~68.87μg·mL~(-1))和36株分泌t-Z菌(t-Z含量:0.11~47.59μg·mL~(-1))。植株根际促生菌PGPR均表现出根表面RP区细菌数显着高于根表土RS和根内HP区,珠芽蓼根际筛选出的PGPR多于嵩草根际;蒿草PGPR溶解有机磷能力强于珠芽蓼根际PGPR,但溶无机磷PGPR数目和能力相反。分泌植物激素PHs菌株在能力和数量上均表现出t-Z>GA_3>IAA的趋势。因此,优良溶磷菌(ZNRS2、SNRP2、ZKHP3、ZKRP1),优良固氮菌株(SKRP2、SNHP1、ZNRS3)和优良产植物激素PHs菌(SKHP3、ZNHP2、ZKRS2、ZKRP1、ZKRP2)可用于后期微生物肥料制作和相关研究,其中ZKRS2的促生功能较多,可进行深入挖掘。(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琦,姚拓,阿不满,杨晓玫,张建贵[4](2019)在《根际促生菌微胶囊剂研发及对苜蓿、燕麦促生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制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微胶囊剂,探究其对苜蓿、燕麦的促生效果,本研究以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为包埋剂,CaCl2为交联剂,对单一菌株和复合菌株进行包埋,以微胶囊操作性和成球性为评价指标,并进行包埋率、活菌数及增殖倍数测定,确定最佳配比。以液体剂型为参比,测定微胶囊菌剂的耐盐和耐碱性,并对微胶囊菌剂进行盆栽试验,测定PGPR微胶囊剂对苜蓿和燕麦株高、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SA 3%-CaCl 24%制作的微胶囊菌剂机械强度较好,包埋率达到91.70%,增殖后的微胶囊活菌数达到1.08×1010 cfu·g~(-1),增殖9.19倍。不同盐碱浓度下微胶囊菌剂菌液浓度均高于液体菌剂,显着提高了菌株对盐碱胁迫的耐受能力。PGPR微胶囊剂对苜蓿和燕麦的促生效果显着,施用微胶囊菌剂使苜蓿株高增加31.79%,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增加35.25%,40.02%和30.43%;使燕麦株高增加11.60%,总根长、根平均直径和根体积增加41.56%,25.01%和105.83%。确定PGPR微胶囊剂最佳配方为SA3%-CaCl24%,施用PGPR微胶囊剂可明显提高苜蓿和燕麦的株高,以及不同根直径下的总根长,并改善根系形态,对苜蓿和燕麦根系生长的促生效果好于液体菌剂和固体菌剂。(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晨阳,戴峰,刘述颖,谢倩影,李晨[5](2019)在《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际促生菌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其促生机制可以帮助植物获取营养物质、调节植物激素水平、增强植物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能力等。综述了近年来植物根际促生菌促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和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探讨了植物根际促生菌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刘恩琪,张宏彦,杨合法[6](2019)在《2种根际促生菌在甜瓜育苗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日本甜宝"甜瓜幼苗为试材,采用水溶喷淋方式研究了2种根际促生菌(哈茨木霉菌T-22和枯草芽孢杆菌MBI 600)对甜瓜幼苗长势的影响,以确定根际促生菌在工厂化育苗过程中的促生作用。试验结果显示,单独添加哈茨木霉菌以及共同施用哈茨木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甜瓜幼苗促生效果较好,建议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农业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4期)

韩丽珍,刘畅,周静[7](2019)在《接种促生菌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及营养元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际促生菌是一类可促进植物生长的有益细菌,有效的根际促生菌剂可以减少化肥施用。以束村氏菌属(Tsukamurella sp.) P9、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 sp.) P10、以及P9和P10混合菌液作为接种菌株,研究促生菌对花生生长、植株及土壤营养、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功能的影响。30 d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接种组的花生鲜重、株高及根长均显着提高;根际土壤细菌总数、固氮菌和溶磷菌数均明显高于未接种组;氮循环功能菌群数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均高于对照;土壤碱解氮及速效钾显着提高,植株营养指标有所提升,尤以P10接种效果更优。本研究初步结论表明2株促生菌通过活化土壤微生物、提高植株的有效营养元素含量,促进了花生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丹雨,曲甜甜,刘莹莹,郭英,卜宁[8](2019)在《2株野生大豆根际促生菌抑菌促生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阐明野生大豆根际促生菌(PGPR)的生物学活性作用,分别采用滤纸片法、水培、沙培或盆栽的方法,测定植物幼苗的生长量(株高、根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重)、叶绿素的含量及大豆的结瘤情况。探究2株PGPR(DB17、DB58)的生防作用及对水稻、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B17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对甜瓜枯萎菌的抑菌率可达37.10%;2株野生大豆PGPR菌株对水稻幼苗有显着的促生长作用,可使幼苗总叶绿素含量提高29%~79%;2株野生大豆PGPR菌株可以提高大豆根瘤质量;DB58和混菌(DB17+DB58)可显着促进大豆幼苗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建宏,李雪萍,李昌宁,韩冰,徐万里[9](2019)在《一株植物根际促生菌Gnyt1的特性研究及分类地位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植物根际促生菌Gnyt1菌株的特性及其分类学地位,以菌株Gnyt1为对象,对其促生特性、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植物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的序列信息等多种方法确定了Gnyt1的分类地位。结果显示,菌株Gnyt1固氮酶活性为3193.07 nmol C_2H_4·h~(-1)·mL~(-1),能高效溶解无机磷和有机磷,能同时分泌植物生长素(IAA)、赤霉素(GA_3)、玉米素(t-Z)等3种植物激素,对温度和pH的耐受性好,对青霉素、链霉素、罗红霉素、头孢拉定4种抗生素没有耐药性,对青稞、番茄、油菜、当归、苜蓿5种作物均无致病性,促生性状相对稳定,对青稞有明显的促进生长、提高产量的作用。初步确定其分类地位为蕈状芽孢杆菌。研究结果显示Gnyt1菌株综合特性优良,具进一步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智峰[10](2019)在《陕西凤县铅锌冶炼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根际促生菌强化植物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凤县作为我国四大铅锌矿基地之一,铅锌冶炼企业众多,给当地土壤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生态风险。目前,对于该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研究大多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存在二次污染问题。植物修复技术因其经济环保而成为近年来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热点,但因修复植物生物量小,耐受性有限而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能够分泌生长激素类物质,促进植物生长,提高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增加植物抗性,达到强化植物修复的目的。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盆栽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陕西凤县铅锌冶炼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优势植物组成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选择本土优势植物紫花苜蓿和超富集植物东南景天作为修复植物,并接种紫金牛叶杆菌(Phyllobacterium myrsinacearum RC6b)作为根际促生菌强化植物修复效果,采用单种和混种两种模式进行为期1年的盆栽修复实验。分析了促生菌RC6b对植物生长情况、重金属提取效率、根际土壤生态环境和植物生理生化特性四方面的影响,探讨了促生菌强化植物修复的效果及其机理,旨在为凤县铅锌冶炼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凤县铅锌冶炼区土壤中Pb、Cd、Cu、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0.47 mg·kg~(-1)、11.72 mg·kg~(-1)、56.07 mg·kg~(-1)和535.23 mg·kg~(-1),Cd达到重度污染,Pb达到中度污染,Zn达到轻度污染,Cu无污染;冶炼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呈现距离冶炼厂越近,污染越严重的特征,冶炼厂东部污染程度高于西部,冶炼厂排放的烟尘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BCR形态分析结果显示,Pb、Cd、Cu、Zn四种重金属元素均以残渣态比例最高(34.45~45.98%),其次为可氧化态(27.45~30.57%),再次为可还原态(17.63~23.61%),可交换态比例最低(6.80~14.41%),土壤有机质和pH值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较大。(2)凤县铅锌冶炼区共筛选出26种优势植物,以菊科和禾本科为主,优势植物对Cd和Zn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普遍高于Pb和Cu,其中,紫花苜蓿、黑麦草、青蒿和羽叶鬼针草对Pb、Cd、Zn富集能力较强,具有植物修复潜力;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凤县铅锌冶炼区土壤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群,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菌门(Mortierell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为优势菌群。土壤重金属对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强于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3)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促生菌RC6b对植物生长和重金属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促生菌RC6b后,紫花苜蓿和东南景天的生物量均显着提高(P<0.05),两种植物茎叶部干重分别增加18.89~25.39%和17.18~19.93%;接种促生菌RC6b后,紫花苜蓿和东南景天体内Pb、Cd、Zn的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紫花苜蓿茎叶部分别增加14.08~21.16%(Pb)、16.33~26.47%(Cd)和25.35~30.24%(Zn),东南景天茎叶部分别增加23.24~24.38%(Pb)、22.75~27.20%(Cd)和33.38~34.09%(Zn);两种植物混种并接种促生菌RC6b对土壤中Pb、Cd、Zn的去除效果最好,与未接种RC6b相比,去除率分别提高19.64%、46.30%和60.94%,但促生菌对Cu的提取效果没有明显改善。(4)研究了促生菌RC6b对植物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促生菌RC6b后,根际土壤中有效氮、有效磷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有效钾含量略有提高,叁者平均增幅19.73%。根际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显着提高(P<0.05),平均增幅33.26%,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及有效钾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酶活性的增强促进了土壤养分的改善,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但微生物数量增加不明显;接种促生菌RC6b后,根际土壤Cd和Zn的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含量显着提高(P<0.05),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含量显着下降(P<0.05),Cd和Zn的生物有效性明显提高,促进了植物对这两种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5)研究了促生菌RC6b对植物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促生菌RC6b后,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和东南景天的叶绿素含量(P<0.05),但对两种植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有差异,东南景天茎叶部和根部的MDA、O_2~-·和H_2O_2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抗氧化物酶SOD、POD、CAT和APX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促生菌RC6b能有效缓解重金属对东南景天的胁迫,提高其抗氧化性能;接种促生菌RC6b后,紫花苜蓿茎叶部和根部的O_2~-·和H_2O_2含量均不同程度升高,茎叶部SOD、POD和CAT的含量均显着增高(P<0.05),APX含量显着下降(P<0.05),促生菌RC6b未能明显缓解重金属对紫花苜蓿的胁迫,这种差异可能与植物自身的重金属耐受性有关。(6)对比紫花苜蓿、东南景天各自单种与混种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混种后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均出现下降,降幅为3.12~8.20%。紫花苜蓿体内Cd和Zn含量显着下降(P<0.05),茎叶部降幅超过40%,根部降幅超过20%,而东南景天体内Cd和Zn含量的变化不大;两种植物混种后,紫花苜蓿茎叶部和根部的MDA、O_2~-·和H_2O_2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茎叶部SOD、POD、CAT和APX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超富集植物东南景天在根际范围内对Cd和Zn的竞争性吸收,有效缓解了重金属对紫花苜蓿的胁迫。(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根际促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根际促生菌对西瓜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设置8个处理,固氮抗盐菌(T1)、枯草芽孢杆菌NXU-10 (T2)、解淀粉芽孢杆菌(T3)、枯草芽孢杆菌(T4)、胶质芽胞杆菌(T5)、巨大芽胞杆菌(T6)、苏云金芽胞杆菌(T7)、清水(CK)。结果表明:T1处理能促进植株根系生长,促进植株对磷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西瓜产量,增产12. 33%; T2处理能显着促进植株叶片生长,促进植株对氮、磷元素的吸收; T3处理能显着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西瓜风味,改善西瓜品质; T4、T5、T6、T7处理能促进植株生长,T4处理可显着提高叶绿素总含量,比CK高31. 86%,T7处理能促进植株对钾元素的吸收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际促生菌论文参考文献

[1].吴翔,谢丽源,谭昊,甘炳成,彭卫红.一株烟草根际促生菌的鉴定及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条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2].朱红艳,李建设,高艳明,曹云娥.根际促生菌对设施西瓜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9

[3].高亚敏,姚拓,李海云,罗慧琴,张建贵.高寒草甸嵩草、珠芽蓼根际优良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分离筛选及促生特性研究[J].草业学报.2019

[4].李琦,姚拓,阿不满,杨晓玫,张建贵.根际促生菌微胶囊剂研发及对苜蓿、燕麦促生效果评价[J].草地学报.2019

[5].赵晨阳,戴峰,刘述颖,谢倩影,李晨.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9

[6].刘恩琪,张宏彦,杨合法.2种根际促生菌在甜瓜育苗中的应用效果[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9

[7].韩丽珍,刘畅,周静.接种促生菌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及营养元素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8].张丹雨,曲甜甜,刘莹莹,郭英,卜宁.2株野生大豆根际促生菌抑菌促生作用研究[J].大豆科学.2019

[9].李建宏,李雪萍,李昌宁,韩冰,徐万里.一株植物根际促生菌Gnyt1的特性研究及分类地位的确定[J].草业学报.2019

[10].刘智峰.陕西凤县铅锌冶炼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根际促生菌强化植物修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标签:;  ;  ;  ;  

根际促生菌论文-吴翔,谢丽源,谭昊,甘炳成,彭卫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