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脉冲产生论文-齐伟,贺书凯,闫永宏,周维民,谷渝秋

超短脉冲产生论文-齐伟,贺书凯,闫永宏,周维民,谷渝秋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短脉冲产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器,光核反应,激光电子加速,激光中子源

超短脉冲产生论文文献综述

齐伟,贺书凯,闫永宏,周维民,谷渝秋[1](2019)在《超短脉冲激光与固体靶作用产生光核中子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短脉冲激光与固体靶作用产生光核中子的模型,使用蒙特卡罗程序Fluka研究了激光诱导光核中子源的特性。对不同材料和电子温度条件下中子产生的模拟表明,钨是最佳的靶材料,且对于不同的超热电子温度,存在不同的产额饱和厚度。对源尺寸的模拟表明,中子源的尺寸决定于入射电子束发散角和靶厚,可以通过增加靶半径的方式提升前向与侧向中子通量的比值至5。当电子温度大于4 MeV时,可以获得能谱结构稳定的光核中子源。对时间分布的模拟表明,中子源的脉宽小于30 ps,且飞行后的脉宽展宽系数为100 ps/mm。(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9年09期)

何会军[2](2018)在《超短脉冲激光放大及中红外飞秒激光产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短脉冲激光以其脉宽短、峰值功率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瞬态过程研究、强场物理实验、微纳光子学和精密微加工等领域。近年来,由于强场物理及阿秒科学等研究的需要,发展中红外波段的飞秒激光成为超快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之一。本论文围绕着超短脉冲激光放大及中红外飞秒激光的产生展开研究工作,进行了包括全固态皮秒激光放大、高功率飞秒钛宝石激光放大、中红外飞秒激光的产生和宽带超连续白光激光的产生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并开展了全固态超快激光的设备化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有:1、设计并搭建了高功率皮秒激光振荡器,在15 W的泵浦下,输出6 W、72.6MHz、23 ps的皮秒锁模脉冲序列,光光效率达40%;使用再生放大和行波放大的方式,分别获得了6 W和20 W的百千赫兹皮秒激光输出。结合再生放大与行波放大的方式,实现了1 kHz、9 mJ的高能量皮秒脉冲输出。2、采用全啁啾镜补偿色散的方式,实现了510 mW、8.2 fs的宽带钛宝石激光脉冲产生;使用皮秒激光泵浦钛宝石激光振荡器,实现了自启动锁模输出亚10 fs激光脉冲的结果。基于啁啾脉冲放大技术,通过对再生放大和多通放大的优化,获得了单脉冲能量为25 mJ、重复频率为1 kHz、脉宽为27.1 fs,对应峰值功率达0.92 TW的高平均功率钛宝石激光放大结果。3、针对宽光谱飞秒激光参与的参量过程,开展了宽带非线性耦合波理论的研究,并结合飞秒激光倍频实验对所得结论进行了验证。所取得的结果为中红外飞秒激光系统的非共线光参量放大研究提供了设计依据。4、使用高平均功率飞秒钛宝石激光放大器作为泵浦源,基于四级非共线光参量放大,在合计12 mJ的泵浦能量下(1 kHz),实现了1.8 mJ的1.1μm信号光输出和521μJ的2.86μm闲频光输出,使用互相关的方法测量得到中红外飞秒激光的脉宽为95 fs左右。并实现了从2.86μm到3.6μm可调谐的中红外飞秒激光输出。5、利用所研制的中红外飞秒激光作为基波光源,通过聚焦到20 mm长的啁啾周期极化的掺氧化镁铌酸锂晶体(MgO-doped Chirped Periodical Poled Lithuim Niobate,MgO:CPPLN),产生了对应二次到七次谐波、光谱范围覆盖400 nm至2400 nm的超连续白光激光产生,输出总功率为16.5mW,转换效率为36.7%。所使用的掺氧化镁铌酸锂晶体采用了宽带的倒格矢空间设计,从而补偿了各次谐波产生过程中的相位失配。6、开展了全固态超快激光的设备化研究。根据不同需求,设计并研制了飞秒钛宝石激光振荡器、高功率皮秒振荡器、皮秒绿光激光器、皮秒行波放大器等一体化工程样机,并配合用户开展了应用实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11-01)

吕志国,杨直,李峰,李强龙,王屹山[3](2018)在《基于光纤中超短脉冲非线性传输机理与特定光谱选择技术的多波长飞秒激光的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集成、高可靠性宽调谐飞秒激光源在超快光谱学、量子光学及生物成像等研究与应用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如在生物多光子显微成像中,具有适中能量的宽调谐飞秒激光源不仅可满足多种生物组织荧光激发所需的峰值功率与激发波长,而且也可以显着提升非线性荧光产生效率、成像分辨率以及增大成像穿透深度.采用自主研发的高可靠性全保偏光纤飞秒激光器作为抽运源,基于低色散光纤中高峰值功率飞秒激光脉冲非线性传输引起的光谱加宽机制,本文开展了多波长全光纤飞秒激光产生技术研究.通过采用中心波长在980, 1000,1050, 1070与1100 nm的带通滤波片选择性地对单模光纤输出光谱中最左边与最右边光谱旁瓣进行滤波,在上述中心波长处分别可获得203, 195, 196, 187与194 fs的激光输出.本文提出的基于全光纤飞秒激光脉冲在单模光纤中非线性传输引起的光谱加宽机制与特定光谱选择技术的实验方案为高集成、高可靠性宽调谐飞秒激光源的实现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8期)

林庆钢[4](2018)在《基于非线性晶体的太赫兹超短脉冲产生及其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赫兹波的光谱位于在0.1~10 THz之间。其光子能量低,对一些非极性材料具有很高穿透性,而对一些大分子化合物则具有很大的吸收和色散。利用这些特性可将其应用于医学成像、安全检查、物质光谱鉴别、光通信等领域。本硕士学术论文主要对基于非线性晶体的太赫兹超短脉冲产生方式及检测技术进行研究。该论文的内容可划分为以下叁个部分构成:1.理论和实验研究太赫兹脉冲的正交平衡的单次电光探测技术。该技术的创新点在于将基于频谱编码的单次电光探测技术与我们课题组之前提出的正交平衡探测技术相结合。相比于传统的单次探测频谱编码技术,我们方案的线性动态范围不再受到静态双折射相位的限制,并在信噪比和调制度方面都有显着的提升。其信噪比是传统单次探测技术的2.2倍(我们提出的新型单次探测技术的信噪比为588:1,一般的单次探测技术的信噪比为267:1),调制度是传统单次探测技术的两倍。2.理论和实验研究基于光学差频的涡旋太赫兹超短脉冲的产生技术。该技术的创新点在于利用光学差频过程的角动量守恒,通过两个偏振方向相互垂直,传播方向一致,拓扑荷大小相同且正负号相反的两个涡旋光的差频来产生涡旋太赫兹脉冲。当两泵浦脉冲的拓扑荷为?1时,实验上我们测到了拓扑荷为-2的太赫兹脉冲,其脉宽在2ps左右,频谱范围为1-3THz。该产生技术不需要在太赫兹光路上添加额外的调制器件,将在太赫兹波段产生涡旋光的难题转换到泵浦脉冲所在的近红外波段,可以有效的降低了由于目前太赫兹调制元器件的相对匮乏带来的技术障碍。3.理论研究和设计了基于旋光晶体的太赫兹材料的偏振光谱特性测量技术。该技术利用旋光晶体具有旋光色散的特性,使太赫兹波的频谱成分产生偏振色散,从而实现其频谱-偏振映射。再通过将输出的太赫兹波聚焦到样品中,使不同偏振方向的太赫兹波都获得样品信息。利用两个平衡探测器来同时太赫兹波的水平及竖直偏振分量,然后通过对探测结果进行适当处理,能够获悉各个振动方向的太赫兹光谱特性。该方法的创新点在于只需经过一次时间扫描,就可以同时获得样品偏振方向相关的吸收和折射率色散特性。(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李红旗[5](2018)在《基于混合锁摸器件的超短脉冲激光产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短脉冲激光锁模技术是当前激光物理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为了实现具有高功率输出的激光器,在激光技术领域,我们可以通过将可饱和吸收体(SA:Saturable Absorber)加入到激光腔内,还可以将一些非线性吸收系数比较好的二维材料加入激光腔内来获得超短脉冲的输出。常见的可饱和吸收体主要有拓扑绝缘体(TI:Topological Insulator)Bi2Te3、Bi2Se3、Sb2Te3和二维非线性材料WS2、MoS2等。这些物质的特点是具有可调的非线性吸收系数,接收与反馈信号光的时间短,并且光通过后对光的损耗较低,因此这些化合物可作为光吸收材料加入到激光器中,从而可以得到高功率、宽波段的混合锁模脉冲光源。由于石墨炔(GD:Graphdiyne)具有良好的半导体性能,以及它的内部电子排列都比较特殊,所以该新型材料有望作为新型非线性光学SA器件而被应用于超短脉冲激光器。因此,在原有的环形腔内加入石墨炔材料后,由于其和偏振相关隔离器共同作用,能够输出更加稳定的超短脉冲。故可将其作为SA材料加入锁模器件中。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非线性偏振旋转(NPR)被动锁模掺杂饵纤激光器”以及“非线性偏振旋转(NPR)与石墨炔(GD)混合锁模掺杂铒纤激光器”进行研究。实现了不同特性的脉冲输出,还通过两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加入石墨炔后对原非线性偏振旋转光纤激光器的输出脉冲及光谱和频谱等输出特性的异同点。该论文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本论文首先在第一章介绍了锁模光纤激光器的历史背景以及近年来的最新科研进展,并分析了光纤激光器对未来科技发展具有的研究意义和发展前景。(2)第二章先是对NPR锁模光纤激光器中超短脉冲形成的机理做了理论分析,其次通过实验内容来定性分析非线性偏振旋转技术的输出光谱、自相关仪脉宽输出图和射频谱(RF)图,并分别通过对比不同泵浦功率时所对应的3 dB谱宽、脉宽和输出功率分别随泵浦功率变化的关系。最终在总长度为14.68 m的NPR锁模激光器中获得了 3 dB谱宽为7.7 nm,重复频率为14.9 MHz,信噪比为45.4 dB,脉宽为749.8 fs的超短脉冲输出。(3)第叁章主要介绍了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SESAM)、石墨烯(Graphene)、碳纳米管(CNT)和拓扑绝缘体(TI)作为新型可饱和吸收器件在光纤激光器中的应用。然后在原非线性偏振旋转(NPR)技术锁模激光器的基础上加入了石墨炔可饱和吸收体,在总腔长为14.68 m的环形腔内研究了加入石墨炔可饱和吸收体后对原NPR腔的影响,除了获得了中心波长在1530.7 nm处,重复频率为14.7 MHz,信噪比为40 dB,3 dB谱宽为7.4 nm,脉宽为690.2 fs的传统孤子锁模脉冲以外。而且还在高泵浦功率条件下获得了束缚态孤子锁模脉冲,其中束缚态孤子脉冲的光谱调制周期为0.58 nm,脉冲宽度为714.3 fs,最后对原NPR腔与加入石墨炔后的实验数据做了对比。(4)第四章主要研究了石墨炔可饱和吸收体(GD-SA)的制备与表征,主要提供了两种制备可饱和吸收体的方法,第一种是将GD通过液相沉积法沉积到法罗盘的斜八跳线头处。第二种是通过旋涂法将GD制成薄膜加入到法罗盘当中。最后我们表征了 GD的拉曼光谱,SEM,紫外-可见-红外探测以及非线性透过率。(5)第五章总结全文研究内容。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和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接下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志颖[6](2018)在《高峰值功率超短脉冲产生和放大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超短脉冲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人们对于超短脉冲的峰值功率和脉宽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对超短脉冲的产生和放大技术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在国内外也备受瞩目。与此同时,自相似脉冲凭借其独特的传输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这种具有抛物线形状的脉冲可以很好的抵御光波发生分裂,并且其具有的严格的线性啁啾使其易于压缩从而获得峰值功率更高的超短脉冲。另外,自相似脉冲的演化仅取决于初始脉冲的能量和光纤的参数,且在传输过程中能量没有损耗,初始脉冲的能量都将全部转化在自相似脉冲中。本文主要针对自相似锁模光纤激光器和自相似脉冲放大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光纤的色散和非线性等相关理论,通过分步傅里叶方法数值求解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建立了自相似锁模激光器和自相似脉冲放大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理论分析。为后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对孤子锁模光纤激光器和色散管理孤子锁模光纤激光器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利用可饱和吸收体(Saturable Absorber,SA)实现锁模,色散补偿光纤(Dispersion Compensating Fiber,DCF)和单模光纤(Single Mode Fiber,SMF)共同提供正常色散,掺铒光纤(Erbium-doped Fiber,EDF)作为增益光纤,对自相似锁模光纤激光器进行仿真,得到了稳定的激光脉冲输出。(3)建立了自相似脉冲放大的理论模型,通过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只调节一个参数变化的方式,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了初始脉冲峰值功率、脉冲宽度、初始脉冲波形、拉曼增益和光纤长度对自相似脉冲演化的影响。(4)将自相似脉冲演化用于脉冲放大和压缩系统,通过不同的光纤组合设计了四种腔外脉冲放大压缩方案,每种方案又分别采用了非光纤色散补偿和全光纤系统压缩两种压缩方式,并对四种方案最终得到的脉冲峰值功率和脉宽以及各自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3-20)

方潇[7](2017)在《超快掺铒光纤激光器及新波段超短脉冲的孤子自频移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光纤激光器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超快光纤激光器中的物理现象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同时超快光纤激光器仍在进一步拓宽其应用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提高超快光纤激光器的各项性能指标和实现性的波段。本文以非线性偏振旋转锁模技术与孤子自频移技术为基础,搭建了耗散孤子锁模光纤激光器,并利用锁模激光器产生的超短脉冲泵浦色散位移光纤,高效地产生了1.7μm超快激光脉冲,实现了可应用于生物医学或者在通信领域拓宽信道的超快激光器光源。围绕着这些技术进行了实验和理论工作。1.介绍了超快光纤激光器及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和应用前景。2.在常规光纤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光纤中脉冲传输的模式理论及广义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推导。数值模拟了耗散孤子光纤激光器,并验证了我们的模型对于分析孤子自频移现象的可行性。3.介绍了通过锁模技术产生超短脉冲的原理以及光纤激光器中常的被动锁模方式,首先搭建并优化了用于产生新波段激光的泵浦光源锁模激光器。腔内净色散为正的锁模激光器能够输出稳定的大能量超短脉冲,脉冲的中心波长在1.6μm波段,脉冲宽度为95 fs。4.演示一种工作在1.70-1.74μm波段的飞秒脉冲光源,主要通过1.6μm的超快光纤激光器作为泵浦并利用了发生在常见商用色散位移光纤中的孤子自频移现象。激光器输出亚200 fs、0.7 nJ的激光脉冲,同时转换效率高于76%。不仅如此这个基于SSFS的激光光源是全光纤结构,还有着超短的脉宽。这些能让我们得到低成本和易维护的1.7μm激光光源,保证了它的应用推广。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非线性偏振旋转技术的超快掺铒光纤激光器,并通过孤子自频移产生了1.7μm波段的飞秒脉冲,有望应用于生物光学成像等领域。(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6-30)

布玛丽亚·阿布力米提,张冰[8](2016)在《VUV超短脉冲的产生及其在超快动力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真空紫外超短脉冲激光具有波长短、单光子能量高、脉宽小等特点,在飞秒化学以及超快动力学等方面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直接利用受激辐射获得真空紫外超短脉冲是相当困难,因此利用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超短脉冲与惰性气体相互作用,将红外、可见或紫外光波段的超短脉冲转换到真空紫外波段是目前获得紫外超短脉冲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围绕真空紫外超短脉冲的产生及其在超短动力学中应用展开,介绍了产生真空紫外超短脉冲的高斯谐波、空心光纤四波混频和光丝四波混频的方法,对其优缺点作了评述,并对真空紫外超短脉冲激光在超快动力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王少奇,邓颖,张永亮,李超,王方[9](2016)在《掺Er~(3+)氟化物光纤振荡器中红外超短脉冲的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建立了氟化物(ZrF_4-BaF_2-LaF_3-AlF_3-NaF,ZBLAN)光纤振荡器中产生中红外超短脉冲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红外超短脉冲在氟化物光纤振荡器中形成的物理机理,数值模拟了氟化物光纤振荡器中中红外超短脉冲的演化过程.分析了腔内净色散和小信号增益系数对振荡器中锁模脉冲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了参数设置范围.研究发现:当掺Er~(3+)氟化物光纤长度,小信号增益系数,不饱和损耗为一定值时,腔内净色散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出现稳定的锁模脉冲,且随着腔内净色散增加脉冲宽度变宽,光谱变窄,峰值功率降低;当掺Er~(3+)氟化物光纤长度及不饱和损耗一定,腔内净色散量为合理值,小信号增益系数在合理的范围时可以得到稳定的锁模脉冲,且随着小信号增益系数的增加脉冲宽度变宽,光谱变宽,峰值功率增加.(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冯培培,吴寒,张楠[10](2015)在《超短脉冲激光烧蚀石墨产生的喷射物的时间分辨发射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不同激光能流(18 J/cm2—115 J/cm2)和脉冲宽度(50 fs—4 ps)的超短脉冲激光在真空中(4×10-4Pa)烧蚀高定向热解石墨.通过测量烧蚀喷射物的时间分辨发射光谱研究喷射物的超快时间演化.在喷射物发射光谱中,观察到了C2基团的天鹅带光谱系统,416 nm附近C15基团的由电子能级1Σ+u和X1Σ+g之间的振动跃迁产生的光谱峰以及连续谱.50 fs,115 J/cm2的脉冲激光烧蚀产生的喷射物的连续谱的强度衰减分为快速下降和慢速下降两个阶段(以20 ns时间延迟为分界).这表明连续谱是由两种不同的组分贡献的.快速下降阶段,连续谱主要由碳等离子体通过韧致辐射产生;慢速下降阶段,连续谱主要由烧蚀后期产生的大颗粒碳簇的热辐射贡献.实验结果还揭示了激光能流的提高,会明显增加喷射物中碳等离子体和激发态C2的含量,但对质量稍大的C15的影响较小;此外,50 fs脉冲激光烧蚀产生的连续谱的存在时间会随着激光能流的减小而增大,这说明低能流更有利于在烧蚀后期产生碳簇.脉宽主要影响喷射物连续谱的时间演化.4 ps脉冲激光烧蚀产生的连续谱的整个时间演化过程明显慢于50 fs脉冲产生的连续谱.(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21期)

超短脉冲产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短脉冲激光以其脉宽短、峰值功率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瞬态过程研究、强场物理实验、微纳光子学和精密微加工等领域。近年来,由于强场物理及阿秒科学等研究的需要,发展中红外波段的飞秒激光成为超快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之一。本论文围绕着超短脉冲激光放大及中红外飞秒激光的产生展开研究工作,进行了包括全固态皮秒激光放大、高功率飞秒钛宝石激光放大、中红外飞秒激光的产生和宽带超连续白光激光的产生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并开展了全固态超快激光的设备化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有:1、设计并搭建了高功率皮秒激光振荡器,在15 W的泵浦下,输出6 W、72.6MHz、23 ps的皮秒锁模脉冲序列,光光效率达40%;使用再生放大和行波放大的方式,分别获得了6 W和20 W的百千赫兹皮秒激光输出。结合再生放大与行波放大的方式,实现了1 kHz、9 mJ的高能量皮秒脉冲输出。2、采用全啁啾镜补偿色散的方式,实现了510 mW、8.2 fs的宽带钛宝石激光脉冲产生;使用皮秒激光泵浦钛宝石激光振荡器,实现了自启动锁模输出亚10 fs激光脉冲的结果。基于啁啾脉冲放大技术,通过对再生放大和多通放大的优化,获得了单脉冲能量为25 mJ、重复频率为1 kHz、脉宽为27.1 fs,对应峰值功率达0.92 TW的高平均功率钛宝石激光放大结果。3、针对宽光谱飞秒激光参与的参量过程,开展了宽带非线性耦合波理论的研究,并结合飞秒激光倍频实验对所得结论进行了验证。所取得的结果为中红外飞秒激光系统的非共线光参量放大研究提供了设计依据。4、使用高平均功率飞秒钛宝石激光放大器作为泵浦源,基于四级非共线光参量放大,在合计12 mJ的泵浦能量下(1 kHz),实现了1.8 mJ的1.1μm信号光输出和521μJ的2.86μm闲频光输出,使用互相关的方法测量得到中红外飞秒激光的脉宽为95 fs左右。并实现了从2.86μm到3.6μm可调谐的中红外飞秒激光输出。5、利用所研制的中红外飞秒激光作为基波光源,通过聚焦到20 mm长的啁啾周期极化的掺氧化镁铌酸锂晶体(MgO-doped Chirped Periodical Poled Lithuim Niobate,MgO:CPPLN),产生了对应二次到七次谐波、光谱范围覆盖400 nm至2400 nm的超连续白光激光产生,输出总功率为16.5mW,转换效率为36.7%。所使用的掺氧化镁铌酸锂晶体采用了宽带的倒格矢空间设计,从而补偿了各次谐波产生过程中的相位失配。6、开展了全固态超快激光的设备化研究。根据不同需求,设计并研制了飞秒钛宝石激光振荡器、高功率皮秒振荡器、皮秒绿光激光器、皮秒行波放大器等一体化工程样机,并配合用户开展了应用实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短脉冲产生论文参考文献

[1].齐伟,贺书凯,闫永宏,周维民,谷渝秋.超短脉冲激光与固体靶作用产生光核中子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激光.2019

[2].何会军.超短脉冲激光放大及中红外飞秒激光产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

[3].吕志国,杨直,李峰,李强龙,王屹山.基于光纤中超短脉冲非线性传输机理与特定光谱选择技术的多波长飞秒激光的产生[J].物理学报.2018

[4].林庆钢.基于非线性晶体的太赫兹超短脉冲产生及其检测技术研究[D].深圳大学.2018

[5].李红旗.基于混合锁摸器件的超短脉冲激光产生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6].王志颖.高峰值功率超短脉冲产生和放大系统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7].方潇.超快掺铒光纤激光器及新波段超短脉冲的孤子自频移产生[D].上海交通大学.2017

[8].布玛丽亚·阿布力米提,张冰.VUV超短脉冲的产生及其在超快动力学中的应用[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6

[9].王少奇,邓颖,张永亮,李超,王方.掺Er~(3+)氟化物光纤振荡器中红外超短脉冲的产生[J].物理学报.2016

[10].冯培培,吴寒,张楠.超短脉冲激光烧蚀石墨产生的喷射物的时间分辨发射光谱研究[J].物理学报.2015

标签:;  ;  ;  ;  

超短脉冲产生论文-齐伟,贺书凯,闫永宏,周维民,谷渝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