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交往能力论文-杨凡

教师交往能力论文-杨凡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师交往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幼儿,人际交往,角色定位

教师交往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杨凡[1](2019)在《教师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角色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期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也是幼儿社会交往态度与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让幼儿接受良好的交往启蒙、树立正确、健康、积极的交往意识观念,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32期)

居晓红[2](2018)在《教师如何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大班幼儿交往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对于大班幼儿,教师要引导他们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积极参加游戏和其他各种活动,体验和同伴共处的乐趣。并且从游戏中感受到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的乐趣,收获快乐自信。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诚然,游戏(本文来源于《科普童话》期刊2018年17期)

张文乐[3](2016)在《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自控能力与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幼儿园环境下,幼儿的活动范围在扩大,师幼交往和同伴交往的频率不断增加。研究表明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期望对幼儿的发展影响重大,教师期望与幼儿的自控能力、同伴交往存在紧密的联系。国家政策对教师期望、幼儿自控能力和同伴交往都作出了积极的关注。近年来,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水平作为教师期望的组成部分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水平在教师期望对幼儿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来讨论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自控能力和同伴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幼儿园3—6岁幼儿为被试,共有大中小叁个不同班级的375名幼儿参与调查,主要运用主试提问,幼儿自评式的问卷来完成对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的测量,分别采用幼儿自控能力教师评定问卷以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他评量表对幼儿自控能力、同伴交往能力进行测量,然后通过对回收数据进行(方差、相关、回归等)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女孩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水平高于男孩;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小班到中班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变化较快,中班到大班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变化较为平缓,趋于稳定。在其四个维度中强化评价发展的较好,态度反馈发展的较慢。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表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女孩自控能力的发展高于男孩的发展;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中班到大班是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快速期。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也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女孩的同伴交往能力高于男孩的同伴交往能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随着年龄的发展而提高,年龄段之间的显着性差异主要体现在小班和中班之间。在四个维度上,小班和中班之间表现出显着差异性的是社交主动性、社交障碍和亲社会性行为;在中班和大班之间表现出显着差异性的是社交障碍和亲社会行为;在小班和大班之间表现出显着性差异的维度为社交障碍。2、相关研究得出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自控能力之间呈现出非常显着的正相关,其中态度反馈与自控能力的总分及各个维度都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强化评价与自控能力总分及自制力、自我延迟满足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支持指导与自制力之间也有显着的相关。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与自控能力之间呈现出非常显着的正相关,二者关系紧密,其中除了自制力和社交主动性之间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相关,二者其余的各维度之间都呈现显着相关。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同伴交往能力之间在大班阶段呈现显着的正相关。3、通过逐步回归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在大班阶段,幼儿自控能力是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影响同伴交往能力的部分中介变量。(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翟正荣[4](2016)在《主题背景下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教师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园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一旦来到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就出现了种种交往上的障碍。从幼儿园主题活动入手,笔者尝试引导幼儿深入地与同伴、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深切认识到要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创设环境、创造机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转移传统(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期刊2016年12期)

张宇[5](2016)在《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交往时的跨文化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化和文化交织的当今社会,外语学习变得更加重要了。为了提高外语教学和教研质量,中国高校越来越多地聘请外国教师。但外教的大量引入并不能保证外语课堂质量的提高。其中,外教和学生交往时的跨文化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日耳曼语言文学和德语在中国有了极大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在北京工作的德国教师为例对外教的跨文化能力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德国教师和中国学生交往时出现了哪些问题?2)为了与中国学生高效地交际,德国教师应当具备哪些跨文化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运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访谈提纲有两个基础来源,其理论基础为Jurgen Bolten教授和潘亚玲教授的跨文化模型的结合,其实证基础为笔者与接受采访的德国教师的中国学生的谈话。由此,中国视角也在访问提纲中得到了体现。在本研究中,笔者共采访了6名在北京工作的德国教师,其中包括一个预访谈。随后,笔者对访谈录音进行了转写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的研究问题得到了解答。德国教师和中国学生在交往时存在的问题范围包括五个方面,即中国、德国具有不同的学习文化,估计中国学生学习现状,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直接或委婉的交谈方式以及对友谊的不同理解。在此基础上,笔者发展出了下面的德国教师与中国学生交往时的跨文化能力模型:创造协同效应的跨文化本模型由具有叁个层次,即基础跨文化能力,创造协同效应的跨文化能力以及创造协同效应的跨文化能力的增长空间。基础跨文化能力又包含四个部分能力,分别是:跨文化专业能力(A),跨文化个人能力(B),跨文化社会能力(C),跨文化策略能力(D)。每个部分能力都包含一些具体的能力。本研究中,各个具体能力是根据其主要作用划分到不同部分能力中的。本研究中,创造协同效应的跨文化能力指的是自我平衡能力,即德国教师在冲突情景中仔细的权衡并决定他们必须坚持哪些原则、能做出哪些妥协的能力。创造协同效应的跨文化能力(E)的发展以充足的基本跨文化能力为前提,并且它的发展是无穷尽的。因此,本模型的还具有一个创造协同效应跨文化能力的增长空间,即位于模型最顶层的虚线构成的小圆锥体。德国教师的跨文化能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圆锥体上的黑色箭头标识出了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过程:从基础跨文化能力,经由创造协同作用的跨文化能力,最后发展到它的增长空间。其中,模型顶部小圆锥体是由虚线构成的,这强调了跨文化能力的过程性和动态性。除此之外,在模型基础跨文化能力层次的四周有四个蓝色的箭头,它们由圆锥体指向外部,这代表着基础跨文化能力也是可以向外不断发展的。创造协同效应的跨文化能力以及其增长空间的规模大小取决于基础跨文化能力的规模大小。即基础跨文化能力的规模越大,创造协同效应的跨文化能力及其增长空间的规模也越大。(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4-20)

郝连波,王立新[6](2015)在《提高教师与家长交往能力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但学生的发展不仅仅依靠教师本身,还需要靠家长的力量。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策略,提高与家长的交往能力。一、尊重家长,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有时家长不愿与学校合作是因为他们在学生时期的经历所致,当与教师交往时,很多家长感到紧张、害怕。家长在进入学校之前的心里安全感很重要,让家长感到自在、受到尊重是教师的责任。二、加强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本文来源于《吉林教育》期刊2015年Z1期)

潘美华[7](2013)在《提升游戏活动中教师的领导力——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行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教学实践出发,发现幼儿的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较弱,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要发挥教师的领导力,从而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提升。(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上)》期刊2013年08期)

周已尧[8](2012)在《幼儿教师社会交往能力再发展的启示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教师社会交往能力再发展"问题的提出2006年以来,我园申报并开展了两个省级重点课题《混龄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和《混龄自由游戏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研究》的研究。我们发现在5年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在对幼儿(本文来源于《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郭文斌,周念丽,方俊明[9](2012)在《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是如何改善的——来自叁位融合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师的声音》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寻改善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上海市3所融合幼儿园的3位从事自闭症教育的资深教师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初步呈现了她们以日常活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融合作为改善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主要方法,以及运用上述方法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2年05期)

陈芳芳[10](2011)在《教师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时的行为误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某些行为会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习得,影响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下面我来分析几种教师行为误区。误区一:多次当众批评小班的梁梁热情活泼,乐意和同伴交往,但每次和小朋友一起玩,就会有小朋友来告状,说梁梁打人了或扔玩具了,等等。老师免不了当众批评他几句。(本文来源于《幼儿教育》期刊2011年07期)

教师交往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对于大班幼儿,教师要引导他们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积极参加游戏和其他各种活动,体验和同伴共处的乐趣。并且从游戏中感受到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的乐趣,收获快乐自信。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诚然,游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师交往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杨凡.教师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角色定位[J].课程教育研究.2019

[2].居晓红.教师如何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大班幼儿交往能力[J].科普童话.2018

[3].张文乐.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自控能力与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4].翟正荣.主题背景下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教师策略[J].上海教育.2016

[5].张宇.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交往时的跨文化能力[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6].郝连波,王立新.提高教师与家长交往能力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5

[7].潘美华.提升游戏活动中教师的领导力——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行动研究[J].新课程(上).2013

[8].周已尧.幼儿教师社会交往能力再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2

[9].郭文斌,周念丽,方俊明.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是如何改善的——来自叁位融合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师的声音[J].教育学术月刊.2012

[10].陈芳芳.教师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时的行为误区[J].幼儿教育.2011

标签:;  ;  ;  

教师交往能力论文-杨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