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下论文-麦少利,杨丽红

皮质下论文-麦少利,杨丽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质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缺血性血管性痴呆,阿托伐他汀,康复训练

皮质下论文文献综述

麦少利,杨丽红[1](2019)在《阿托伐他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加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后两组智力水平和血脂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疗效更好。(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冯蒙蒙,戴慧[2](2019)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一种较均质亚型。SIVD是引起认知损伤和痴呆的主要原因,对整个社会及家庭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由于其病变进程可以逆转,因此对SIV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再者,探索SIVD患者的大脑影像学表现,有利于预测SIVD病变的进程,从而可以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干预SIVD的进展。(本文来源于《磁共振成像》期刊2019年09期)

张琳,王超,王红,马文平,齐伟哲[3](2019)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将83例SIVD患者根据认知能力分为血管性痴呆组(VaD组)41例和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组(VCIND组)42例,另取25例认知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NC组)。比较3组血清sICAM-1、hs-CRP、IGF-1、sCD40L、IL-6水平变化,分析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3组的高血压病史、教育年限、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D组、VCIND组sICAM-1、sCD40L、IL-6水平高于NC组,IGF-1水平低于NC组(均P<0.05)。SIVD患者血清IGF-1与认知功能评分相关(P<0.05)。结论 SIVD患者血清sICAM-1、sCD40L、IL-6水平升高,IGF-1水平降低,其中血清IGF-1水平对患者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9年16期)

葛侠,张庆萍,朱才丰,吴生兵[4](2019)在《督脉穴位埋线辅助治疗皮质下血管性痴呆30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督脉穴位埋线辅助治疗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I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SIV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皆予调控血压、血糖、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多奈哌齐口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督脉穴位埋线治疗。2组均治疗12周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简易智能状况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评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结果治疗后2组MMSE、ADL、HDS-R评分均明显升高,血浆Hcy含量明显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治疗组为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穴位埋线辅助治疗SIVD患者临床疗效显着,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社会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洁[5](2019)在《仿生脑电刺激神门、耳后乳突穴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仿生脑电刺激神门、耳后乳突穴联合脑心通胶囊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认知功能干预效应的疗效。方法:选取该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各20例。A组常规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口服治疗;C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脑电仿生物电刺激。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H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患者HDS评分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血脂、血压、D2聚体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应用于老年性认知障碍患者可以改善脑循环和脑代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期刊2019年08期)

宫萍,王亮[6](2019)在《伴脑出血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附2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伴脑出血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的基因突变、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伴脑出血的CADASIL患者的临床和发病特征,并通过文献检索总结分析全球报道的所有伴脑出血的CADASIL患者。结果本研究中1例为46岁男性,出现小脑出血及丘脑出血,有高血压病及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史,NOTCH3基因突变为p. R544C;另1例为52岁女性,反复基底节、丘脑、放射冠出血,无相关危险因素,NOTCH3基因突变为p.C388Y,该突变是世界首位报道伴脑出血的CADASIL患者。文献检索共76例伴脑出血的CADASIL报道,其中在有基因说明的65位患者中R544C最常见(65.1%),脑出血部位主要为基底节区(29.1%)、丘脑(29.1%),其次为脑叶(19.0%)、小脑(11.4%)、脑干(6.3%)和放射冠(5.1%),部分患者伴高血压或有口服抗栓药物史。结论 CADASIL可能是脑出血的一种危险因素,临床上需要合理控制CADASIL患者的血压,谨慎使用抗栓药物,并可参考脑微出血MRI扫描情况评估出血风险。(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樊璠,肖成华,葛巍[7](2019)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家系的临床随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家系的临床随访,分析CADASIL表型差异。方法选择2012~2015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个CADASIL家系的7例患者,进行NOTCH3基因的检测,分析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完成3年左右的随访。结果家系1(p. C67S)的首发症状多为无先兆偏头痛,并可在头痛10年后发生缺血性卒中;家系2(p. G149V)均为头晕起病,早期即出现认知障碍及球麻痹;家系3(p. R182C)表现为缺血性卒中反复发作。随访发现影像学表现与病情进展基本一致,但个体化特征明显。结论 CADASIL早期症状无特异性易被误诊,家系间及家系内患者的表型及病程演变各有不同,影像学检查对早期诊断敏感性高,却不能完全反映病情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安徽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易芳,唐海云,许宏伟,周琳,胡雅岑[8](2019)在《12例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the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通过基因确诊的CADASIL患者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MRI影像学特征和Notch3基因突变。结果:12例患者年龄为(47.25±9.49)岁,临床表现以认知障碍(75%)和脑卒中事件(58.3%)最常见,2例表现为脑出血。合并偏头痛少见(25%)。MRI均存在累及脑室旁和深部白质的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和腔隙及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扩大。WMH主要累及额顶叶(100%)、颞叶(83.3%)、外囊(66.7%)、枕叶(41.6%)、胼胝体(41.6%)和颞极(33.3%);腔隙主要累及额叶(91.6%)、顶叶(83.3%)、颞叶(66.7%)、基底节区(66.7%)、脑干(41.6%)、枕叶(33.3%)、小脑(8.3%);扩大的PVS均位于基底节区(100%),部分累及皮层下(45.4%)。脑出血患者WMH程度较轻(Fezakas评分为1~2分),且外囊无受累。16.7%患者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12例患者中共检测到8种不同的Notch3基因突变,位于6号外显子的c.1013G>C p.(Cys338Ser)为CADASIL新的致病突变。结论:本组以脑出血为表现的患者脑白质病变较轻,基因型亦有特异性,其临床表型可能与影像学、基因表型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万灿,尤劲松[9](2019)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CADASIL是一种合并有皮质下梗死和脑白质变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本病最早记录在1955年,法国学者Van Bogaert将其命名为Binswanger样脑病~([1])。1977年,Sourander等~([2])通过对一家族叁代5例患者的研究将其命名为"遗传性多梗死性痴呆"。随后各个学者相继报导了相似家系的临床疾病,但命名各异,直到1993年,Tournier Lasserve等~([3])用基因连锁分析的方法定位此病的致病基因在(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鲍娟,丁娥,张媛媛,赵青,谈跃[10](2019)在《线性法测量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脑萎缩及其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线性法测量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脑萎缩,分析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SIVD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所有入组对象均完成一般情况评定、Mo 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头颅MRI检查,线性法进行脑萎缩测量。结果 SIVD组代表脑室系统横径的测量值及脑沟测量值,除桥池宽度外,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大(P <0. 05)。SIVD组的脑萎缩测量相对值除脑干指数外,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 05)。SIVD组双侧侧脑室两额角间最宽距离、双侧侧脑室额角两侧尾状核头间最小距离、第叁脑室宽度、双侧侧脑室腰部外侧壁最小距离与Mo CA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 <0. 05)。SIVD组脑萎缩测量相对值中的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哈氏值、第叁脑室宽度与视空间能力、计算力、延迟记忆和定向力均呈负相关(P <0. 05)。结论 SIVD患者存在明显的皮质和皮质下萎缩,并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哈氏值、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第叁脑室宽度可作为SIVD患者脑萎缩的预测指标,提示执行功能/视空间及计算力、记忆力的损害。(本文来源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皮质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一种较均质亚型。SIVD是引起认知损伤和痴呆的主要原因,对整个社会及家庭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由于其病变进程可以逆转,因此对SIV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再者,探索SIVD患者的大脑影像学表现,有利于预测SIVD病变的进程,从而可以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干预SIVD的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质下论文参考文献

[1].麦少利,杨丽红.阿托伐他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

[2].冯蒙蒙,戴慧.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J].磁共振成像.2019

[3].张琳,王超,王红,马文平,齐伟哲.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J].广西医学.2019

[4].葛侠,张庆萍,朱才丰,吴生兵.督脉穴位埋线辅助治疗皮质下血管性痴呆3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5].周洁.仿生脑电刺激神门、耳后乳突穴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9

[6].宫萍,王亮.伴脑出血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附2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9

[7].樊璠,肖成华,葛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家系的临床随访研究[J].安徽医学.2019

[8].易芳,唐海云,许宏伟,周琳,胡雅岑.12例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9].万灿,尤劲松.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的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

[10].鲍娟,丁娥,张媛媛,赵青,谈跃.线性法测量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脑萎缩及其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9

标签:;  ;  ;  

皮质下论文-麦少利,杨丽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