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混杂系统论文-陈无畏,许凯,谈东奎,赵林峰,魏振亚

智能混杂系统论文-陈无畏,许凯,谈东奎,赵林峰,魏振亚

导读:本文包含了智能混杂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速工况,混杂系统,车道保持,预瞄点

智能混杂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陈无畏,许凯,谈东奎,赵林峰,魏振亚[1](2018)在《高速工况智能车辆转向系统混杂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高速工况下交通事故的主要类型及驾驶员的3种基本驾驶行为,可知该工况下转向系统既有离散状态又有连续状态的特性,进而提出基于混杂系统理论的智能车辆转向系统多模式切换控制策略,并利用跨道时间和安全距离作为切换规律.以线控转向系统为执行机构,分别设计阻尼模式、保持模式和换道模式控制器.其中保持模式引入了一种控制预瞄点处侧向偏差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的方法,不但有效地防止了超调,而且减少了车辆回到车道中心线的时间;换道模式利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加入多个约束,提高了车辆换道过程的稳定性.从混杂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简单有效的稳定性监督器,防止车辆失稳.最后,在Car 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及Car Sim/Lab VIEW硬件在环测试平台上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切换过程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许凯[2](2018)在《高速行驶工况下智能车辆转向系统混杂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驾驶离我们越来越近。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及多系统的集成技术是智能车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使之成为研究的热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具有涉及车辆多、人员伤亡严重、财产损失大的特点,车辆偏离行驶的车道和驾驶员换道操作不当引起的事故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为了减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车辆的安全性,本文着眼于高速工况下转向系统的阻尼模式、车道保持模式、换道模式及各个模式之间切换的稳定性控制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车道保持系统和换道辅助系统国内外高校及企业的研究现状,同时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分别搭建了主动转向系统模型、车辆-道路参考模型、轨迹预测与神经肌肉系统相结合的驾驶员模型,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对高速工况下转向系统工作特性进行分析,说明了采用混杂系统理论对转向系统进行建模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杂系统理论的转向系统多模式切换控制策略。采用跨道时间(TLC)与安全距离作为混杂系统的离散事件部分,并从转向系统各个工作模式的性能要求出发,分别设计了阻尼模式、保持模式、换道模式控制器。阻尼模式基于车速反馈与方向盘转速反馈设计了阻尼转矩,提高了车辆高速行驶时的路感;考虑到采用最优预瞄驾驶员模型设计车道保持控制器时,存在超调等问题,本文在设计车道保持模式控制器时,对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进行改进,引入了一种预瞄点处侧向偏差指数衰减模型,不但有效地防止了超调,而且减少了车辆回到车道中心线的时间;换道模式则利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加入多个约束,保证了车辆换道过程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车辆的换道速度。分别从轮胎的角度和混杂系统的角度设计了分级递阶结构的稳定性监督器,保证了转向系统在各个模式之间切换的稳定性。搭建了基于CarSim/LabVIEW的车辆横向驾驶辅助系统硬件在环试验平台,在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及CarSim/LabVIEW硬件在环测试平台上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切换过程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刘海军[3](2017)在《论筑路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混杂系统容错调度研究及系统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筑路机械机群抽象成多个层次的智能主体,并进行混杂系统的构建,则能实现机群的容错调度,进而使机群保持高效工作。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筑路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混杂系统容错调度技术展开了研究,并对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经过分析发现,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7年06期)

宋泾舸[4](2009)在《混杂系统中基于模型的集成智能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智能规划(AI planning)是人工智能(AI)的重要研究领域,其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的初始状态和给定的动作集合,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自动或半自动地生成动作序列(称为一个计划plan),用以达到给定的目标状态或实现给定的目标任务。智能规划的研究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近年来,面向实际应用成为智能规划的研究热点之一。层次任务网(Hierarchical task network, HTN)规划是面向实际应用提出的重要‘智能规划框架和方法,在智能物流与交通、智能制造、软件工程、工业控制、军事调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智能工程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载运工具运用、电站运行等工程应用,进行了若干面向实际应用的HTN规划基础理论与实施方法研究。主要包括:(1)为改善大规模规划问题的求解效率,本文提出了基于模型的层次任务网规划的基本概念,进而给出了一种系统建模的集成框架——结构化对象—属性—关系模型(SOAR)和若干基于该模型的推理算法。通过对载运工具运用实例的实验表明,在面向对象、基于构件的混杂环境中,该方法不仅能够很好地组织系统模型并对涉及符号与数值知识进行集成描述,提供更为实用的系统建模支持,而且能够显着改善大规模环境下的HTN规划求解效率。(2)为适应复杂环境中的规划问题,提出了将系统仿真技术与HTN规划相结合的框架用于求解混杂环境中的规划问题。该框架将顺序任务分解算法(Ordered Task Decomposition, OTD)与前向仿真算法有机地融合,能够保持仿真与规划求解的同步进行。基于该框架,提出并实现了工业系统故障处理预案的生成机制。以电站凝结器真空下降的处理为例验证了该框架的可行性。(3)为灵活地进行计划的评估与优化,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多计划生成算法——分段回溯算法,不仅能够在一次HTN规划求解过程中快速地生成一定数量的可行解,而且将计划生成过程与计划评估过程分离,从而为采用灵活多样的计划评估与优化方法提供有力的支持。(4)目前的多数智能规划语言主要面向理论问题的研究,模型的理解、修改、扩展、维护均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能有效支持工程领域中的智能规划研究。本文在SOAR框架的基础上,基于Modelica语言的基本语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建模语言——基于模型的集成规划语言(MIPL)。该语言不仅支持面向对象、基于构件、层次化的建模方法,而且支持混合符号/数值的推理与计算以及HTN规划。本文涉及的多数算例采用该语言实现。(5)为了增强知识在智能规划中的运用,本文在本体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OAR框架的智能规划系统本体论——SOAR-HTN,并以Protege系统为工具探讨了该方法的实现。同时实现了基于该本体的图形化知识建模环境。实践表明,该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建模一致性好、建模过程易操作、与规划器协同便捷等特点。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9-11-01)

程曙,张浩,马玉敏,赵荣泳[5](2007)在《面向自动化装配的一类智能混杂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混杂系统理论和方法尚不能处理不确定性以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等问题,将已有的智能理论和混杂系统理论进行有机结合,是一项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分析自动化装配中连续和离散变量组成混杂系统基础上,提出了集成装配计划和调度的一类智能混杂系统,给出了智能决策接口以及和智能技术的互连,分析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和粗糙集的智能解决策略,使一类混杂系统具有智能决策功能。通过对一自动化装配实例建立极大代数模型和神经网络的仿真实验,验证了系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07年11期)

高强[6](2006)在《筑路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混杂控制与信息融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筑路机群的智能化、动态优化调度和筑路质量在线预测是未来筑路机械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目前筑路过程中物料断流、积压、施工设备配置不合理、筑路质量难以在线预测以及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的必要手段。本文利用多主体技术建立了分布式机群体系结构,并在多主体平台MAGE上实现,这种结构充分体现了单机的自主性和机群的灵活性。选择合理的动态调度是筑路机群系统中的难题,应用混杂控制理论,结合优化调度算法,分析了施工机群的物料供应以及动态调度问题。信息融合技术是信息在线预测的有力工具,本文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等手段对影响筑路质量的各种参数进行融合,实现了筑路质量的实时预测。本文取得了以下成果:(1)首次通过多主体平台MAGE建立了筑路机群的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这种开放式的分布体系可以灵活的增减单机数量。提出了多主体智能化的筑路机群实施方案,包括中央控制主体的体系结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知识库构建,单机的施工规范、人机交互以及机群无线通讯实施方案。(2)首次将基于时间序列的神经网络信息融合、基于SVM的信息融合、基于随机梯度的信息融合和基于MARS的信息融合的方法应用到筑路质量的预测中,仿真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3)针对机群在筑路过程中的沥青混合料的供需关系,首先确定系统阈值,通过对拌和机的混杂切换控制,构建筑路机群的层次模型和MLD模型,实现了沥青混合料的供需平衡。(4)在沥青混合料供需平衡的基础上,运用排队调度法和基于信息素的算法等手段,实现自卸车的动态调度。根据不同的施工任务和主导机械的工作能力,从自卸车的利用率和使用数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减少不必要的机车闲置。(5)应用上述算法,借助Vc++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技术,完成了筑路机群智能化可视化动态仿真软件的开发。(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6-08-01)

刘泓[7](2006)在《交通仿真系统的并行计算、智能优化和混杂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是当前解决交通问题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作为ITS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仿真系统是进行交通管理、控制和诱导决策的重要实验手段和工具。在交通仿真系统中,交通流模型运算速度的问题一直阻碍着交通仿真系统在解决大规模路网问题上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采用微观交通流模型的交通仿真系统中。随着ITS技术的深入发展,交通控制系统需要应用于复杂的交通场景中,对其实时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交通控制系统核心的交通优化算法,同样存在运算速度的问题。快速发展的并行计算技术是提高运算速度的有效手段,而并行计算的引入,给交通仿真系统和交通控制系统中的优化算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针对这一研究课题,从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建立了适合微观交通流模型并行计算的框架。二是在微观交通流模型并行计算框架研究的启发下,提出了一种适合并行计算的混杂交通流模型——并行混杂交通流(Parallel Hybrid Traffic Flow,PHTF)模型。叁是提出了一种适合并行计算的蚁群优化(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算法——基于层状解构造图拆分的蚁群优化(Parallel ACO based on Layered Construction GraphDecomposition,PACO-LCGD)算法。此外,由于交通路网模型是交通仿真系统的基础,建立一个灵活的、能够细致描述实际微观交通路网,并将微观交通路网和宏观交通路网统一在同一框架下的路网模型仍然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从这点出发,提出了基于车道的混杂交通路网模型,并将该模型在浙江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城市混合交通仿真与分析系统(Simulation and Analysis System for Urban Mixed Traffic,SASUMT)最新版本中加以了实现。本文还论述了SASUMT最新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城市交通仿真系统与交通控制系统中的优化算法并行化软、硬件实现的一些关键技术。主要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提出了一套适合微观交通流模型并行计算的框架。该框架参考了元胞(Cellar Automatic,CA)模型并行计算的框架,包括基于网格的区域分解方法、边界缓冲模型和改进的同步机制叁个部分。其中基于网格的区域分解方法和边界缓冲模型分别用来实现任务的分解和提供仿真计算时所需的交互数据;改进的同步机制参考了CA模型并行计算的同步机制,根据在集群环境内消息能够并行传递的特征,通过同步栅来实现同步。针对该框架,设计了一个大规模路网进行实验验证,并采用LogGP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这一框架可以方便地实现微观交通流模型的并行计算,提高微观交通流模型运算的速度,从而满足ITS中大规模交通路网实时、高效和动态仿真的需求。2、提出了一种适合并行计算的混杂交通流模型——并行混杂交通流模型。该模型根据尽量降低消息大小的思路,在微观交通流模型并行计算的基础上,采用混杂交通流模型建模的方法。PHTF模型并行计算时仍使用微观交通流模型并行计算的框架,在每台从机中依然采用微观交通流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不同之处在于所传送的消息不再是每个车辆的信息,而是边界缓冲区内的宏观统计特性,当另一台计算机接收到这些宏观统计特性的数据后,会根据这些数据产生新的车辆。与微观交通流模型并行计算相比,并行混杂交通流模型减少了所传送消息的大小,具有更高的并行效率和可扩展性。3、提出了一种适合并行计算的蚁群算法——基于层状解构造图拆分的并行蚁群算法。由于应用蚁群优化算法求解复杂大规模多阶段决策问题时,其计算量会随着阶段数和各阶段离散化容许决策集合规模的增加成指数增长,造成无法在单台计算机中进行计算的现象,PACO-LCGD算法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该算法通过应用并行计算技术,将解构造图拆分成若干块,把每一块的计算任务放置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并行执行,互相合作完成整个计算任务。经实验验证和LogP模型的理论分析,表明这种算法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问题的求解。4、提出了一种新的路网模型——基于车道的混杂交通流模型。基于车道的混杂交通流模型采用基于特征的建模理论进行建模,将车道作为建模的基本单位,用车道/节点的拓扑关系表示交通网络的拓扑关系。车道之间的拓扑关系通过基于特征的建模方法进行描述。对于交叉路口,将其表述为一个由若干条车道组成的具有面几何形状的特征。基于车道的混杂交通流模型不仅能够有效的描述宏观交通路网,而且能够细致的描述微观交通路网,将宏观交通路网和微观交通路网统一在同一个框架之下,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在SASUMT最新版本中,针对该模型进行了实现。5、论述了SASUMT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对并行化的城市交通仿真系统与优化算法的软件实现进行了初步探讨。讨论了交通流模型并行计算和PACO-LCGD算法的软硬件实现方法,并加以了实现。另外给出了并行化的城市交通仿真与优化系统硬件实现的一个初步框架。6、对全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相关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5-01)

许晖[8](2006)在《筑路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混杂系统容错调度研究及系统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目前大型筑路机械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需求的增加,人们对新一代的工程机械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机群的智能化和系统化不仅是未来工程机械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公路施工中存在的摊铺机、压路机、拌和机等设备配置不够合理,对施工机械出现的故障处理等重大问题,并具有行业带动性的重大而迫切的热门课题。多智能主体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较基于群控技术的机群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自主性和可靠性。容错调度技术是提高分布式多处理机系统容错能力的最先进技术,可以避免单机故障造成严重后果而具有一定容错能力的混合任务实时调度算法。由离散事件系统与连续变量系统紧密结合而成的复杂动态系统的控制方法,本文首次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筑路机械机群智能化中,从而为我国机械机群智能化和系统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取得了以下成果:(1)首次将实时容错调度技术应用于智能机械机群混杂控制中。本文以筑路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为例,介绍了在此系统上实现的一种容错调度技术。本文将大型施工机群的复合主体抽象简化成叁个层次的主体,具体设定了各个单机主体的功能,并结合单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提出了以主控主体为核心的混合实时任务容错调度制度。通过充分利用周期任务的剩余处理机时间调度非周期任务和主动备份与被动备份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单机数,仿真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2)利用MAGE分布式多主体平台,对机群供应链系统进行仿真设计。本文结合当前主体研究的最新思想和成果,用一整套的主体软件工程方法分析、设计了筑路机械机群混凝土供应保障系统,并在MAGE分布式多主体平台上开发完成,对筑路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进行系统仿真。(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6-02-01)

董学平,徐本连[9](2004)在《基于混杂系统的智能PID控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智能PID算法的思想,通过引入混杂控制系统,提出了应用混杂控制系统设计智能PID算法的思想。对最小切换策略进行了定义,并在理论上证明了该切换策略能保持系统在李雅普诺夫意义下的稳定性。设计了一个由时间最优控制和两个PID控制组成的混杂系统,通过仿真表明设计的有效性,并对该设计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目标。(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8期)

王瑛[10](2003)在《基于混杂控制系统的智能PID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混杂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理论以及混杂控制器设计方法,引出了基于混杂控制系统的智能PID算法,并对舰载雷达的纵、横摇控制进行了仿真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控制算法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雷达与对抗》期刊2003年04期)

智能混杂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智能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驾驶离我们越来越近。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及多系统的集成技术是智能车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使之成为研究的热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具有涉及车辆多、人员伤亡严重、财产损失大的特点,车辆偏离行驶的车道和驾驶员换道操作不当引起的事故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为了减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车辆的安全性,本文着眼于高速工况下转向系统的阻尼模式、车道保持模式、换道模式及各个模式之间切换的稳定性控制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车道保持系统和换道辅助系统国内外高校及企业的研究现状,同时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分别搭建了主动转向系统模型、车辆-道路参考模型、轨迹预测与神经肌肉系统相结合的驾驶员模型,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对高速工况下转向系统工作特性进行分析,说明了采用混杂系统理论对转向系统进行建模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杂系统理论的转向系统多模式切换控制策略。采用跨道时间(TLC)与安全距离作为混杂系统的离散事件部分,并从转向系统各个工作模式的性能要求出发,分别设计了阻尼模式、保持模式、换道模式控制器。阻尼模式基于车速反馈与方向盘转速反馈设计了阻尼转矩,提高了车辆高速行驶时的路感;考虑到采用最优预瞄驾驶员模型设计车道保持控制器时,存在超调等问题,本文在设计车道保持模式控制器时,对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进行改进,引入了一种预瞄点处侧向偏差指数衰减模型,不但有效地防止了超调,而且减少了车辆回到车道中心线的时间;换道模式则利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加入多个约束,保证了车辆换道过程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车辆的换道速度。分别从轮胎的角度和混杂系统的角度设计了分级递阶结构的稳定性监督器,保证了转向系统在各个模式之间切换的稳定性。搭建了基于CarSim/LabVIEW的车辆横向驾驶辅助系统硬件在环试验平台,在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及CarSim/LabVIEW硬件在环测试平台上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切换过程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智能混杂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陈无畏,许凯,谈东奎,赵林峰,魏振亚.高速工况智能车辆转向系统混杂控制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8

[2].许凯.高速行驶工况下智能车辆转向系统混杂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3].刘海军.论筑路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混杂系统容错调度研究及系统仿真[J].科学中国人.2017

[4].宋泾舸.混杂系统中基于模型的集成智能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5].程曙,张浩,马玉敏,赵荣泳.面向自动化装配的一类智能混杂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7

[6].高强.筑路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混杂控制与信息融合研究[D].天津大学.2006

[7].刘泓.交通仿真系统的并行计算、智能优化和混杂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6

[8].许晖.筑路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混杂系统容错调度研究及系统仿真[D].天津大学.2006

[9].董学平,徐本连.基于混杂系统的智能PID控制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10].王瑛.基于混杂控制系统的智能PID的仿真研究[J].雷达与对抗.2003

标签:;  ;  ;  ;  

智能混杂系统论文-陈无畏,许凯,谈东奎,赵林峰,魏振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