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演变特征论文-魏程瑞,王郁

空间演变特征论文-魏程瑞,王郁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演变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服务承载力,状态空间法,PSR模型,城市治理

空间演变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魏程瑞,王郁[1](2019)在《上海超大城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时空特征演变机制——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P-S-R模型构建公共服务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状态空间法对上海市2005年—2016年间公共服务承载水平进行评价后发现:(1)上海各区公共服务承载水平具有显着的空间差异,形成了重度超载、轻度超载和满载的叁类类型。(2)在核心区公共服务重度超载状况加剧恶化的同时,其他区超载的速度相对缓慢,与核心区之间的差距日趋明显。(3)上海城市公共服务的压力主要来自公共交通领域,而公共服务状态水平更多受到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供给水平的影响。公共服务的响应水平则主要受到保障性住房、环保和公共交通领域财政支出水平的影响。(4)核心区重度超载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和服务人员增长迟缓;其他区域除了状态、压力方面存在不同问题之外,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最为普遍。因此,应根据各区的不同问题和短板,针对性地加强公共服务人财物的投入,以期有效提升上海超大城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本文来源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胜利,雷中英[2](2019)在《镇域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及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五头镇为例,基于2010年和2015年两期的遥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提取农村居民点,运用点模型的最近邻距离法和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Ripley’s函数K值来研究农村居民点的聚集状况。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5年两年的R统计值都小于1,且2015年比2010年的R统计值更小,说明其聚集程度更高,但是并不是很明显;2015年和2010年都五头镇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在0-6km的空间尺度上对周其他居民点的影响力增加。(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31期)

方泰,姜付高,蒋君,刘鸿滨[3](2019)在《山东省滑雪场空间结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我国滑雪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为了实现"叁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规划,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滑雪场作为滑雪产业的载体,其布局建设的合理性对优化资源空间配置,促进区域产业均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叁区协同"导向中的重要组成,山东省山岳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有利于滑雪运动的开展,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更应该重视指引滑雪产业的健康发展,弥补山东省中纬度滨海旅游的淡季弊端。鉴于此,笔者从优化产业布局角度出发,在区域地理的视野下,探讨山东省滑雪场发展布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为山东省滑雪产业未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优化产业布局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法、地理集中度指数、最邻近指数法、空间自相关、重心模型法、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滑雪场空间结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根据每年滑雪场增加数量与滑雪场总量,再结合山东省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历程对山东省滑雪场的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3.1 2003—2009年由于缺乏好的政策指引、明朗的市场前景以及人们对于滑雪运动的认识不足,滑雪场建设发展较慢,为山东省滑雪场建设的酝酿启动阶段;2009—2012年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外"全民健身"概念在后奥运时代得到了更广的宣传,居民参加户外运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滑雪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2—2016年随着申办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目标的提出与工作的开展,我国冰雪运动进入了"冬奥窗口",滑雪场的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16—2018年,伴随着申奥工作的尘埃落定,国家体育总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划文件政策,山东省滑雪场建设得以规范化,步入了稳定发展阶段。3.2山东省滑雪场地理集中度指数不断下降,滑雪场在山东省各地市的分布随着市场的发展与政策的完善越来越均衡化,滑雪运动在山东省各地市普及程度。3.3山东省滑雪场四个发展节点年份最邻近距离指数均小于1,且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说明滑雪场的总体布局呈现出集聚的态势,而且总体集聚程度成下降态势。由于滑雪场在各地市内部的建设选址问题上,受到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资源有着自身整体性的特点,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近几年再次呈现向自然资源较丰富地区集聚的态势。3.4受区域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滑雪运动开展状况以及地市差异较大等要素影响,山东省滑雪场的全局空间自相关不显着,各地市的空间关联程度不明显。3.5受核心城市辐射、区域山岳资源差异等因素影响,山东各地区滑雪场的发展速度存在不同步性差异。山东省滑雪场的空间重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转移,最终稳定在潍坊市西部地区。呈现出中部平衡—(向)东北跳跃—(向)西南回迁—小幅北移的转移特点。3.6山东省滑雪场的空间形态演变过程遵循"点轴发展理论",初始阶段,环城游憩特征显着,随后,呈现出"多点成极,极连成带(轴)"的发展演变特点。山东省滑雪场密集区最早出现在济南市的南部山区,最终形成了"一核两带多极"的滑雪场分布格局。一核为济南南部山区滑雪场核心分布区,两带为中部山区"C"形滑雪产业带、胶东半岛"T"形滑雪产业带两条"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多极为"淄"—"潍"次核心区、济宁东部山区次核心区、青岛次核心区、"烟"—"威"次核心区。研究结论:随着滑雪运动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大力普及群众性滑雪运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部分冰雪场地的建设成为发展的趋势。山东省未来将会有更加多元的力量参与到滑雪场的建设中来,要想实现滑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对滑雪场地在现有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提高滑雪场在全省的均衡化、合理化配置。4.1对于滑雪场布局的核心密集区,应注重提质增效。既要建立准入机制,避免滑雪场的过度建设;又要提升产品品质,避免低端产品恶性竞争;4.2对于滑雪场布局的低密度区,要加强滑雪运动的普及与开展,注重结合区域特色,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发挥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加强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注重与景区、公园建设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4.3对于依托于鲁中山地丘陵、胶东丘陵形成的"C"形、"T"形两条滑雪产业带,要发挥区域山岳和生态优势,注重滑雪综合体建设,强化雪场的品质化、专业化建设,突出滑雪场多元化服务,打造专业程度高、服务体系全、规模效益大的目的地度假型滑雪场,引领和辐射周围区域旅游发展。4.4对于滑雪场建设自然条件较差的平原地区,应加强滑雪运动知识普及,注重简易化、大众化、多元化、休闲化滑雪场地建设,鼓励依托学校设施、休闲广场、公园景区等临时性群众滑雪设施,有条件地区可以开展室内滑雪场建设,从而推动山东省滑雪场以斑点—核心—轴线—片区的演变规律成熟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振亚,魏伟,周亮,郭泽呈,颉斌斌[4](2019)在《基于空间距离指数的中国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以石羊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敏感性是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反映程度及生态环境问题发生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中国西北地区典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流域为例,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及实地调查研究,将石羊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分为生态风险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敏感性叁个方面,并系统构建生态风险敏感性指数、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敏感性指数叁个定量评价指标,对石羊河流域综合生态敏感性进行研究。并通过格网编码、圈层分析,探讨近30年石羊河流域生态敏感性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87—2016年间石羊河流域生态敏感性总体上逐年降低,综合生态敏感性指数(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dex,CESI)值从1987年的1.143上升到2016年的1.287,反映出流域生态环境当前还是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2)流域生态敏感性整体偏高,常年极度敏感区和常年重度敏感区占流域总面积的42.26%。此外,敏感性空间分异明显,流域上游及下游荒漠区敏感性相对稳定,中下游绿洲区敏感性波动变化较为频繁,且波动变化区占总面积的51.24%,这表明流域生态敏感性与人类活动及工农业生产有较为密切的关系;(3)目前流域生态敏感性整体趋于好转,但局部地区有恶化的趋势,敏感性波动降低的区域面积为11693.57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8.82%,敏感性波动升高的区域面积为9099.66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2.43%,这表明一方面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当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在全球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大背景下,当地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汤豪,赵守谅[5](2019)在《后发地区县城空间演变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以湖南平江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平江县城关镇为研究对象,运用RS与ArcGIS技术从城关镇1990、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的遥感数据中提取建成区范围,分析其空间演变的特征,并结合城关镇的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和规划数据探讨空间演变背后的动力机制。研究显示,1990-2018年城关镇建成区空间演变呈现出空间扩展总量大、各时段扩展强度与速度波动变化、城市扩展合理性较低、东南方向为其扩展的主要方向等特征。对于动力机制的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对后发地区县城的空间扩展有着全面而显着的影响,自然和规划因素则更多作用于县城空扩展的方向上。(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期刊2019-10-19)

王克宝[6](2019)在《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类型及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也对传统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城市用地的逐步扩张、产业结构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思想的转变对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都产生了影响。根据自身的发展趋势与不同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的差异性,可将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类型分为"主动型、被动型和消极型"~([1])。本文以东莞市茶山镇超郎村的四个村小组为例,对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类型与特征展开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茶山镇超郎村聚落空间的形成因素做进一步分析总结,为研究其他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9-10-19)

夏海玉[7](2019)在《白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演变趋势特征与活化策略探索——以大理市湾桥镇上阳溪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族作为云南省第叁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他们文化特色鲜明,社会结构独特,大理白族村庄在周边旅游浪潮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影响下正在面临着深远的契机与挑战。本文以大理市湾桥镇上阳溪村为例,以村庄的公共空间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探讨如何保有白族村落特色,避免千村一貌,同时使改造规划切合农村文化、社会等内在关系网发展规律。在逐层分析各个层次村庄公共空间演变的独特的基本特征与内在趋势后,笔者发现乡村公共空间具有选址趋路化、布点边缘化、功能复合化、村民离心化等发展趋势特征。最后本文提出构建乡村公共空间系统,针对性分层次地探索活化公共空间的策略。(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期刊2019-10-19)

曾鹏,徐婧[8](2019)在《大都市边缘区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分析——以京津地区小城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大都市边缘区具有土地利用多元、经济结构复杂等重要特征,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大力发展小城镇的政策下,中国众多城镇正处在经济迅速增长,城镇空间规模扩张的阶段,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趋势更加明显。京津地区作为我国重要大都市区,北京、天津两城对边缘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对该地区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大都市边缘区的含义和大都市边缘区小城镇的特征;接着确定了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并分析了京津地区小城镇的空间特征;然后从城镇轮廓与肌理、城镇建设用地、城镇空间结构、城镇空间形态紧凑度等方面分析京津地区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最后对京津地区小城镇空间形态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期刊2019-10-19)

臧鑫宇,臧佳琳,王峤[9](2019)在《天津近郊小城镇商业空间的类型与特征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天津近郊地区的基本概况,阐述了天津近郊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并以时间发展为脉络,系统总结了天津小城镇商业空间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叁个时期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从区域军事和行政、交通条件、资源和手工业、市场贸易等方面归纳出天津近郊小城镇商业空间的四种类型演变,从商业空间结构、商业空间形态、商业空间模式和商业空间环境等方面归纳出天津近郊小城镇商业空间的特征演变。为我国小城镇商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借鉴。(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期刊2019-10-19)

李丹利[10](2019)在《中国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利用标准差椭圆模型从移动方向、移动距离等层面对沿海地区2005—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平均中心的动态变化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平均中心移动轨迹在116.90E°~118.07°E,29.81N°~31.99N°之间,东南方向移动态势显着;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东北-西南的分布格局,沿主半轴和沿辅半轴距离逐渐缩小,空间分布更加集中;六类生产性服务业在沿海地区的空间变化特征各不相同。整体来看,"十二五"期间生产性服务发展态势较"十一五"期间好。(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空间演变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五头镇为例,基于2010年和2015年两期的遥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提取农村居民点,运用点模型的最近邻距离法和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Ripley’s函数K值来研究农村居民点的聚集状况。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5年两年的R统计值都小于1,且2015年比2010年的R统计值更小,说明其聚集程度更高,但是并不是很明显;2015年和2010年都五头镇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在0-6km的空间尺度上对周其他居民点的影响力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演变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魏程瑞,王郁.上海超大城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时空特征演变机制——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案例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

[2].王胜利,雷中英.镇域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及演变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

[3].方泰,姜付高,蒋君,刘鸿滨.山东省滑雪场空间结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李振亚,魏伟,周亮,郭泽呈,颉斌斌.基于空间距离指数的中国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以石羊河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2019

[5].汤豪,赵守谅.后发地区县城空间演变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以湖南平江县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2019

[6].王克宝.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类型及特征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9

[7].夏海玉.白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演变趋势特征与活化策略探索——以大理市湾桥镇上阳溪村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9

[8].曾鹏,徐婧.大都市边缘区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分析——以京津地区小城镇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2019

[9].臧鑫宇,臧佳琳,王峤.天津近郊小城镇商业空间的类型与特征演变[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2019

[10].李丹利.中国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变特征[J].生产力研究.2019

标签:;  ;  ;  ;  

空间演变特征论文-魏程瑞,王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