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载雷达干涉论文-师红云,杨松林,杜勇

星载雷达干涉论文-师红云,杨松林,杜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星载雷达干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雷达干涉测量,数字地球,PALSAR

星载雷达干涉论文文献综述

师红云,杨松林,杜勇[1](2010)在《基于L波段星载雷达数据干涉测量生成DEM精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高程模型(DEM)为"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确的地形信息在军事、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地质及通讯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生成DEM的主要方式,传统的地面测量因其成本高及受地形条件制约,已不能满足需要。作为雷达遥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为快速、大面积提取高精度DEM提供了全新的途径。本文介绍了InSAR测量的基本原理,并采用L波段的ALOSPALSAR雷达数据,用InSAR技术对都江堰地区进行了DEM的生成,然后结合该地区的1:10000地形图对生成的DEM进行了精度评定。研究结果表明,基于L波段的星载雷达数据进行干涉测量生成的DEM在一定条件下满足国家1:50000数字高程模型的精度要求。本结论对于采用InSAR技术定期更新我国基础地理信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0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Digital Content Security(2010APCID)》期刊2010-12-01)

张月华,王润峰[2](2007)在《星载雷达干涉测量中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利用基于欧空局ENVISAT ASAR卫星观测数据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进行地面沉降活动监测时,如何简便地进行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来增强卫星反射信号的强度和获得较稳定的永久散射体,以便获得长时序、高相干性的卫星数据,从而实现对地面有效监测的目的。着重从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原理、技术思路、作业步骤和过程、数据效果等方面阐述如何在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中设计角反射器。为研究有关角反射器的设计提供一种思路。(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07年06期)

王志勇[3](2007)在《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垂直向变形现象。我国已有许多城市和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星载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对地观测新技术,可用于地震、火山运动、冰川漂移、地面沉降以及山体滑坡等地表微小形变的监测,其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甚至是毫米级。与常规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相比,D-InSAR技术具有大面积、快速、准确、低成本等优势,然而,D-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方面还远未完善,在具体的应用中还有很多瓶颈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时间去相关、基线去相关、大气效应的影响等,实用化的数据处理方法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D-InSAR技术的关键步骤和算法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实用化方法研究和实例分析,并针对不同的差分干涉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深入地剖析了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详细分析了影响D-InSAR技术测量精度的误差源,总结了干涉雷达数据的选取方法。(2)开展了InSAR配准实用化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基于DEOS精密轨道数据和插值相关系数矩阵的实用化配准方法。利用DEOS精密轨道数据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取景中心像元的初始偏移量,而通过对相关系数矩阵的插值处理来代替对影像的过采样处理,大大减少了程序的运行时间,该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地实现高精度子像元配准,并得到试验验证。(3)开展了InSAR基线估计的研究,提出了基于精密轨道数据和配准参数的初始基线估计、基于高精度DEM的精密基线估计相结合的二次基线估计方法,并且进行了基线估计试验,同时分析了DEM误差对基线估计的影响,试验证明在地形起伏不大的地区,采用DEOS精密轨道数据和SRTM DEM数据进行精密基线估计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高精度基线估计方法。(4)利用叁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和ENVISAT ASAR雷达数据成功地获取了Bam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场,对形变场进行了详细的解译,生成了地面沉降的剖面图和等值线图,并对沉降面积进行了统计,首次采用相干图的方法检测出了Bam地震造成的破坏最严重区域的大致位置、分布及面积,总结了相干图在InSAR中的应用。(5)对InSAR中大气效应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通过双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和干涉点目标分析技术试验分别获取了InSAR中的大气延迟相位,探讨了InSAR处理中大气效应的改正方法。(6)以苏州市为试验区开展了干涉点目标分析(IPTA)技术的研究,详细分析了InSAR相位模型、干涉点目标分析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形成了实用化的数据处理流程,重点对参考影像的选取、干涉点目标的选择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了参考影像选取的叁原则,然后采用双阈值法对干涉点目标进行了选取,通过对38景ERS-1/2雷达数据的干涉点目标的空间域和时间域特性进行分析,获取了苏州市地面沉降的形变历史和大气延迟相位。(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期刊2007-05-01)

星载雷达干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利用基于欧空局ENVISAT ASAR卫星观测数据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进行地面沉降活动监测时,如何简便地进行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来增强卫星反射信号的强度和获得较稳定的永久散射体,以便获得长时序、高相干性的卫星数据,从而实现对地面有效监测的目的。着重从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原理、技术思路、作业步骤和过程、数据效果等方面阐述如何在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中设计角反射器。为研究有关角反射器的设计提供一种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星载雷达干涉论文参考文献

[1].师红云,杨松林,杜勇.基于L波段星载雷达数据干涉测量生成DEM精度的研究[C].Proceedingsof2010Asia-PacificConferenceonInformationNetworkandDigitalContentSecurity(2010APCID).2010

[2].张月华,王润峰.星载雷达干涉测量中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J].测绘通报.2007

[3].王志勇.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7

标签:;  ;  ;  ;  

星载雷达干涉论文-师红云,杨松林,杜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