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表情知觉论文-聂露,周世昱,郑亚

面孔表情知觉论文-聂露,周世昱,郑亚

导读:本文包含了面孔表情知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快感缺失,面孔表情分类,高兴面孔分类优势,构型加工

面孔表情知觉论文文献综述

聂露,周世昱,郑亚[1](2019)在《社会快感缺失中面孔表情分类的知觉加工异常》一文中研究指出既往研究已证实临床病人(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非临床人群中社会快感缺失与面孔表情加工的异常,特别是对于高兴面孔表情加工的异常有关。那么社会快感缺失所表现出的高兴表情相关的异常加工是否是由于其面孔的知觉加工异常所导致的?这一可能性尚未被前人研究直接证实。因此,我们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在非临床人群中探讨社会快感缺失关于高兴(相比于悲伤)面孔分类优势的知觉加工机制。在本研究中,25名高社会快感缺失(HSA)和27名低社会快感缺失(LSA)个体完成一个面孔表情分类任务。在这个任务中,个体需要对面孔表情的类别(高兴、中性、悲伤)进行判断,同时忽略面孔的朝向信息(正立的、倒置的)。行为数据表明,当面孔表情以正立方式呈现时,两组被试均表现出高兴面孔分类优势,即对于高兴表情的分类速度快于对悲伤表情的分类速度。电生理结果显示,LSA组仅在加工正立的面孔时,高兴表情对应的N170潜伏期相较于悲伤表情更早地被诱发。而HSA组不论是加工正立还是倒置的面孔,在任何表情所诱发的N170潜伏期之间均未表现出差异。此外,我们在LSA组发现正立面孔条件下,悲伤表情会诱发出相较于高兴、中性表情更大的N170波幅。而在HSA组却发现倒置面孔条件下,悲伤表情会诱发出相较于中性表情更大的N170波幅。这些结果反映出,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在面孔表情分类过程中与面孔构型加工的知觉异常有关。(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林云强,曹贤佳,朱慧敏,李菲菲[2](2019)在《面孔群持续时间对自闭症儿童表情威胁知觉影响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闭症儿童和普通儿童各28名为被试,通过面孔群图片视觉搜索的方式,借助Tobii X120记录被试的眼动及行为反应情况,探讨自闭症儿童表情威胁知觉的特点。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对面孔群图片的威胁知觉受到持续时间的限制,表现出对目标表情搜索短时快反应的特点;自闭症儿童威胁知觉具有情绪突显效应,正性加工优势明显;自闭症儿童威胁知觉的眼动特征,能为其临床研究和早期干预提供重要循证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9年03期)

张凯莉,周霈,王沛[3](2018)在《面孔表情及注视方向对面孔加工特异性的影响——基于知觉负荷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觉负荷理论认为,当前任务知觉负荷的高低决定了选择性注意过程中的资源分配状况。面孔加工具有特异性,不论知觉负荷的高低,作为干扰刺激的面孔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不过面孔的表情和面孔的注视方向可能会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其中,面孔的负性情绪相比正性和中性情绪,较少受知觉负荷的影响;正性和中性情绪相比负性情绪,更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面孔直视的注视方向不需要主观注意,较少受知觉负荷的影响;非直视的注视方向则容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今后可将研究范围拓展到种族、性别、年龄等范畴,探讨不同知觉负荷条件对于这些面孔信息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张健[4](2017)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面孔表情类别知觉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叁个平行的行为学实验研究,分别探讨阳性阴性症状、面孔表情呈现方式、当前情绪状态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面孔表情类别知觉的关系,从而发现影响患者面孔表情类别知觉的因素,丰富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方面的理论。从而为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提供实证研究资料,以期进一步在干预患者的面孔表情类别知觉方面打好基础。方法:(1)调查研究:在研究一中,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刻画了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情况,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调查了患者的精神状况,并通过此量表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从而比较不同组别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面孔表情类别知觉上的差异。(2)实验研究:在叁个研究中,均采用行为学实验的研究方法,通过控制患者的阳性阴性高低分、面孔表情呈现方式和情绪诱发的性质,对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面孔表情界限及表情类别反应斜率进行比较,找出患者在面孔表情类别知觉上的差异。结果:(1)在阴性阳性症状与面孔表情类别知觉的关系研究中,阳性症状高、低分组与正常对照组,在面孔表情类别界限及反应斜率上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症状高、低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在面孔表情类别界限上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反应斜率上差异不显着,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2)在面孔表情呈现方式对面孔表情类别知觉的影响研究中,两组在类别界限上的被试类型主效应不显着F(1,140)=2.43,p=0.12,面孔表情呈现方式在类别界限上的主效应显着F(1.63,227.76)=99.26,p<0.001,被试类型与面孔表情呈现方式间的交互作用显着F(1.63,227.76)=18.72,p<0.001;两组在反应斜率上的被试类型主效应显着F(1,140)=17.70,p<0.001,面孔表情呈现方式在反应斜率上的主效应显着F(2,280)=7.20,p=0.001,被试类型与面孔表情呈现方式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F(2,280)=1.10,p=0.335。(3)在情绪诱发性质对面孔表情类别知觉的影响研究中,两组在类别界限上的被试类型主效应不显着F(1,108)=2.35,p=0.128,情绪诱发性质在类别界限上的主效应显着F(1.50,162.14)=59.49,p<0.001,被试类型与情绪诱发性质间的交互作用显着F(1.50,162.14)=36.33,p<0.001;两组在反应斜率上的被试类型主效应显着F(1,108)=10.06,p=0.002,情绪诱发性质在反应斜率上的主效应显着F(2,216)=6.80,p=0.001,被试类型与情绪诱发性质间的交互作用边缘显着F(2,216)=2.90,p=0.057。结论:对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其面孔表情类别知觉的实验研究具有以下结论:(1)阴性症状会影响患者的面孔表情类别知觉,主要影响表情类别界限。阴性症状越严重,患者越容易将模糊的表情分类为悲伤而非高兴。(2)面孔表情呈现方式会影响患者的面孔表情类别知觉。在类别界限方面,当观察完整面孔时,患者分类高兴、悲伤表情的面孔表情类别知觉与常人类似;当观察下半部分面孔时,患者容易将模糊的表情分类为高兴;当观察上半部分面孔时,患者容易将模糊的表情分类为悲伤。说明患者在面孔信息不完整的条件下,对模糊表情的分类具有明显的障碍。在反应斜率方面,在叁种面孔表情呈现方式下,患者组的反应斜率均显着小于正常对照组,说明其对类别界限的敏感度比正常人差。且在观察上半部分面孔时反应斜率显着小于其他呈现方式下的反应斜率,患者对眼部的类别界限最不敏感。(3)情绪诱发性质更容易影响正常人的面孔表情类别知觉,对患者的面孔表情类别知觉影响相对较小。在类别界限方面,在中性和正性情绪诱发条件下,患者的类别界限类似于正常人;在负性情绪诱发条件下,患者更容易将模糊不清的面孔表情识别为具有高兴的表情。患者在叁种情绪诱发条件下,类别界限均比较接近,而正常对照组均相互分离。在反应斜率方面,患者的反应斜率并不随情绪诱发性质的改变而改变。(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5-15)

张乃赫[5](2016)在《面孔表情影响焦虑个体注视方向知觉》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孔表情和注视方向在社会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普遍认为愤怒表情会提高直视加工,而害怕表情是否会提高对斜视的加工目前并未得出一致结论。此外,以往研究显示,在面孔表情和注视方向加工中存在个体差异,其中对他人注视方向加工最为敏感的是焦虑个体。以往探讨焦虑特征对面孔表情和注视方向影响的研究都没有测量或者控制被试的抑郁分值,使得无法说明被试个体差异对面孔表情和注视方向的调制作用到底来自于被试的焦虑特征还是抑郁特质。因此,本研究试图在控制被试抑郁分值的前提下,进一步考察焦虑特征对面孔表情和注视方向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3种表情(愤怒、害怕、中性),让被试在7种注视偏转角度条件下判断面孔人物的眼睛是“看着自己的”、“看向左边的”还是“看向右边的”。通过算法计算出被试的直视知觉范围(CoDG)作为本研究的因变量。结果显示:面孔表情会影响对注视方向的知觉,愤怒表情的CoDG显着大于中性;焦虑特征会调制面孔表情对注视方向的影响,高焦虑组被试的愤怒CoDG大于害怕和中性,害怕和中性的CoDG没有显着差异,低焦虑组被试的愤怒和害怕CoDG没有显着差异,但都显着大于中性的CoDG。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在愤怒和中性条件下的CoDG都没有显着差异,只在害怕条件下有显着差异,表现为高焦虑组的害怕CoDG小于低焦虑组。本研究结果说明焦虑水平对不同威胁性表情的CoDG的影响不一致,焦虑特征提高了对间接性威胁表情(害怕)的反应,但并没有提高对直接性威胁表情(愤怒)的反应。本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信号共享假说。(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杜杨杨[6](2016)在《面孔表情知觉学习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强度的训练,知觉任务的成绩可能会得到一个显着的提高,这种现象叫做知觉学习。以前的很多研究都发现,很多知觉能力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包括辨别对比度、朝向、运动方向、纹理密度等等。知觉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对基本特征的辨别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对复杂刺激(物体和面孔)的辨别能力。例如,以前的研究已经对面孔的身份识别以及面孔朝向辨别学习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然而关于面孔表情知觉学习的行为特征还没有被研究。在当今社会,正确的辨别别人的面孔表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人们似乎对面孔表情的识别已经非常敏感了,目前还不清楚是否能够通过训练,可以让我们对面孔表情的探测和辨别的能力得到显着的提升。在这个研究中我们用了四个实验来解决这个疑问。实验一。我们让每个被试经过八天的训练,来辨别完全开心或者完全悲伤附近的面孔表情,其中一半被试训练辨别开心的面孔,另一半被试训练辨别悲伤的面孔。所有的被试要做一个二选一的选择,就是判断第二张面孔的表情强度相对于第一张面孔是更强了还是更弱了。在8天训练之前、训练之后以及训练结束的一个月之后,我们分别测试了被试的辨别能力。通过8天的训练,被试的辨别能力得到了显着的提高,而且这种提高可以在不同的性别间进行迁移(只要和训练条件是相同的表情)。实验二。对于每个被试,我们首先匹配了男性和女性刺激面孔的表情强度,之后的训练和测试都和实验一一致。不同的是,在训练开始之前我们用恒定刺激法,让每个被试都做了一个面孔表情匹配实验。被试要选出哪一张面孔更开心。通过实验,我们计算出每个被试相对于男性或者女性作为参考刺激的主观相等点。通过把男性和女性进行精细的表情强度匹配,我们的结果表明面孔表情的学习效应几乎可以在不同的性别间进行完全迁移。这个结果进一步的表明面孔表情的知觉学习几乎不受其它与面孔无关因素的影响。实验叁。在这个试验中,我们的目的是研究面孔表情的学习效应能否向更高的或者更低的表情强度进行迁移,其中有一半被试训练辨别表情强度是happy_100的面孔,另外一半被试训练辨别表情强度是happy_50的面孔。所有的实验程序和实验一相同,我的结果表明,面孔表情的学习效应可以部分的迁移到低强度的面孔表情中去,但是不能迁移到高强度的面孔中。实验四。在这个试验中,我们进一步研究了面孔表情的学习效应是否可以迁移到中性的面孔表情中去,我们训练被试对女性happy_50的面孔进行辨认,用女性happy_100、女性happy_50和女性中性面孔进行测试。除了中性面孔的学习试次之外,所有的实验程序都和实验一相同。在中性面孔的试次中,我们先后呈现一个女性中性面孔和一个女性悲伤_θ的面孔,为了保证各个条件的试验任务和反应互相一致,我们还是让被试判断那一张面孔更开心。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进一步的证明了面孔表情辨别的学习效应可以向中性面孔上去迁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高强度和低强度的面孔之间,面孔表情的迁移具有很强的不对称性。在所有的试验中,我们不仅在训练后直接进行测试,而且在一个月之后又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有的学习效应和迁移效应都至少可以维持一个月,这说明我们训练的结果具有长期的学习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我们系统的研究了面孔表情辨别学习的特征。我们的结果表明面孔表情知觉学习特异于所训练的情绪,而且这种学习效应可以维持到训练结束以后至少一个月之久。(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20)

吴彬星,张智君,孙雨生[7](2014)在《面孔知觉中面孔性别与情绪表情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孔知觉中,面孔性别与表情的加工有不同的机制。Bruce和Young(1986)及Haxby,Hoffman和Gobbini(2000)的面孔知觉理论虽然对表情加工也较为关注,但对面孔性别加工机制的解释却较少,也未能明确面孔性别与表情的相互关系。当前关于两者是否独立加工尚无明确结论,但更多证据支持它们相互影响。我们认为,Garner范式下面孔性别与表情加工的研究可能忽略了面孔熟悉性因素。同时,面孔适应范式为该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文章对于两者相互作用的机制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4年06期)

季文君[8](2013)在《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孔表情(facial expression)和眼睛视向(gaze-direction)是面孔知觉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动态特征,我们总是通过观察对方的视向和表情来推测其心理意图。鉴于这两种非语言的社会交流方式均为自动化加工的,且均含有接近-回避的趋向,因此本研究选择了高兴和害怕这两类典型的接近型趋向和回避型趋向的表情分别与直视朝向和转移朝向的眼睛相结合,将两种加工过程整合在一起考察,旨在探索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的相互关系,同时考察其时间进程。实验一目的是筛选出表情(害怕和高兴)可辨度匹配的刺激材料用于正式实验,发现75%强度的两种类型表情在反应速度上是一致的。实验二和实验叁采用修改过的Garner范式,探讨视向和表情两者是否存在干扰或者促进作用,基线水平下只有一个维度发生变化,而混合水平下两个维度都有变化,被试分别完成视向判断和表情判断任务。实验二行为实验的结果发现:(1)视向加工速度比情绪加工速度慢;(2)视向与情绪的联合加工显着受任务的影响,视向判断任务中没有表情主效应,而表情判断任务则有显着的表情主效应和视向主效应,表现为高兴表情的加工优势和直视的加工优势;(3)视向和情绪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体现在视向促进情绪加工,没有发现情绪对视向的促进或干扰。实验叁ERP实验的结果发现:(1)有显着的面孔加工情绪效应,主要包括P1效应、N170效应、LPC效应,没有发现显着的视向效应;(2)情绪加工和视向加工在时间进程上的差异体现在后期,情绪加工的晚期正慢波比视向加工提前出现100ms。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对眼睛注视方向的加工具有直视优势效应,但是该效应具有情境性,而且在大脑激活水平上没有体现,支持快速追踪调制理论模型。(2)面孔表情加工在反应时上表现为高兴面孔的加工优势,而从大脑皮质诱发的角度上则在早期就表现出了负性偏向,害怕引起的振幅更高。(3)面孔表情与视向的互相作用模式是否对称与刺激的可辨度,情绪唤醒度有很大关联,在本研究中发现了不对称的促进模式,视向对表情加工产生显着促进作用且与表情无关。(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3-04-01)

张琳[9](2013)在《眼睛注视知觉及其对面孔再认和表情判断等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常的社会交互中,来自他人的眼睛注视是一个包含丰富信息的信号。眼睛注视标志着他人当前的注意焦点,观察者可以通过这个信号来解释和预测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研究中主要把不同方向的眼睛注视分为直视目光(direct gaze)和转移目光(averted gaze)。研究发现,对直视目光和转移目光的加工存在差异,并且这两种不同的注视方向会对其他认知过程产生影响。本研究的实验一以真实的眼睛图片为材料,采用视空间搜索范式,要求被试分别搜索直视目光和转移目光,考察对不同注视方向的知觉是否存在不同。此外,面孔朝向这个因素对眼睛注视知觉的影响如何,以往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研究也试图考察面孔朝向对眼睛注视知觉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转移目光,对直视目光的探测更快更准确;并且,面孔朝向对眼睛注视知觉有影响,具体表现为只有在侧面面孔条件下,才有对直视目光的加工优势:此外,面孔朝向与眼睛注视方向的不一致性促进了眼睛注视的知觉加工。本研究的实验二探究眼睛注视方向对面孔再认的影响。以不同注视方向的面孔图片为实验材料,把眼睛注视方向的效应分解到编码阶段和提取阶段,考察眼睛注视方向对面孔再认的影响发生在哪个阶段。结果显示,对直视目光的面孔再认成绩好于转移目光的面孔再认成绩,并且反应更加迅速。此外,本实验发现以正确率为指标时,直视目光对面孔再认成绩的促进作用不仅发生在编码阶段,也发生在提取阶段。本研究的实验叁探究眼睛注视方向对表情知觉的影响。以眼睛注视方向和四种基本表情为变量,让被试对表情进行类别判断,并评定知觉到的表情强度。结果显示,当面部表情属于趋近型动机的表情时(喜、怒),对直视目光面孔的加工快于对转移目光面孔的加工,且情绪强度更大;当面部表情属于回避型动机的表情时(哀、惧),对转移目光面孔的加工快于对直视目光面孔的加工,且知觉到的情绪强度更大。实验结果验证了Adams等人的"shared signal hypothesis"(?)假设。综合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发现人类对直视目光和转移目光的加工确实存在不同,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对直视目光的加工更加快速和准确。此外,眼睛注视方向对与面孔加工有关的社会认知过程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一致。在不涉及到情绪加工的单纯认知过程中(实验二),直视目光仍表现出显着的优势效应,促进了与面孔记忆有关的认知加工。而加入情绪这个因素之后(实验叁),直视目光的优势效应受到了面部表情的调节。(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4-01)

陈本友,黄希庭[10](2012)在《不同时距条件下面孔表情知觉的时间整合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把面孔表情分割成叁部分,按照不同的时间间隔以及不同的呈现时间相继呈现,考察了被试对面孔表情的时间整合效果,以此探讨时间整合的加工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面孔表情的时间整合效果受时间结构和刺激材料的影响。(2)分离呈现的面孔表情能否进行时间整合与S0A的大小有关。(3)面孔表情的时间整合存在类型差异。(4)面孔表情的时间整合是在一个有限的视觉缓冲器内进行的,图像记忆和长时记忆与面孔表情的时间整合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面孔表情知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自闭症儿童和普通儿童各28名为被试,通过面孔群图片视觉搜索的方式,借助Tobii X120记录被试的眼动及行为反应情况,探讨自闭症儿童表情威胁知觉的特点。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对面孔群图片的威胁知觉受到持续时间的限制,表现出对目标表情搜索短时快反应的特点;自闭症儿童威胁知觉具有情绪突显效应,正性加工优势明显;自闭症儿童威胁知觉的眼动特征,能为其临床研究和早期干预提供重要循证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面孔表情知觉论文参考文献

[1].聂露,周世昱,郑亚.社会快感缺失中面孔表情分类的知觉加工异常[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林云强,曹贤佳,朱慧敏,李菲菲.面孔群持续时间对自闭症儿童表情威胁知觉影响的眼动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9

[3].张凯莉,周霈,王沛.面孔表情及注视方向对面孔加工特异性的影响——基于知觉负荷理论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8

[4].张健.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面孔表情类别知觉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7

[5].张乃赫.面孔表情影响焦虑个体注视方向知觉[D].辽宁师范大学.2016

[6].杜杨杨.面孔表情知觉学习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16

[7].吴彬星,张智君,孙雨生.面孔知觉中面孔性别与情绪表情的相互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4

[8].季文君.面孔知觉中的表情加工和视向加工[D].苏州大学.2013

[9].张琳.眼睛注视知觉及其对面孔再认和表情判断等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

[10].陈本友,黄希庭.不同时距条件下面孔表情知觉的时间整合效应[J].心理科学.2012

标签:;  ;  ;  ;  

面孔表情知觉论文-聂露,周世昱,郑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