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形态论文-盛强,胡彦学,宋阳

绿化形态论文-盛强,胡彦学,宋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绿化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景园林,社会聚集,空间句法,空间形态

绿化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盛强,胡彦学,宋阳[1](2019)在《空间形态与绿化因素对夏季胡同居民社会聚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子监、雍和宫所在街区为例,实地调研记录夏季北京胡同中居民一天的社会聚集情况,并应用空间句法软件对两个街区聚集空间分布规律进行量化对比研究,同时将绿化因素纳入指标体系来综合量化社会聚集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聚集空间分布受到街区形态的影响,且通达性较好的胡同空间往往同时具有较高的绿化率和宽度,对社会聚集的发生有明显的支持作用。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街区案例的对比,测试各影响因素的稳定性,进一步揭示了空间句法描述的街区形态因素对其他各因素综合发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9年06期)

芮丽燕[2](2019)在《城市街道交叉口的形态及绿化对通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街道交叉口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节点,该区域内有大量怠速车辆排放出的高浓度尾气,且由于城市街道较为封闭的形态,这些排放出高浓度的尾气污染物不易扩散,会造成城市街道近地面处污染物的积累,形成污染物浓度极高的局部环境,进而危害到行人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而目前,国内外研究大都局限于城市街道的研究,对于城市交叉口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交叉口的多种平面形态及绿化形式对通风性能的影响的研究。从街道交叉口平面形态及绿化形式出发,使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来模拟区域内的空气流动情况及污染物分布。基于人行高度上的风速及污染物分布的模拟结果,找出其街道交叉口内部流场与污染物扩散规律,并使用通风指标来比较不同交叉口的平面几何形态及街道内绿化布置对交叉口底部人行活动空间的通风影响情况。本文结合软件模拟的结果和数值统计,可以帮助行人尽量合理避开高浓度污染物聚集地,保护城市居民身体健康,为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提供参考意见。主要结论如下:1、叁叉型交叉口具有改善交叉口内的通风性能的潜力。叁叉口中的街道夹角是对通风影响较为重要的形态参数。当夹角较大时,转角处产生的涡旋较少,空气动能损失较少,污染物也较容易排出,通风性能相对较好。但同时,需要特别注意来流风向,叁叉口内的通风情况对风向变化十分敏感,来流风向对交叉口内的通风影响显着。2、在四叉口形式中,有斜向街道的四叉口具有提高交叉口内通风性能的可能性,但改善效果并没有叁叉口显着。同样的,该形态交叉口需要特别留意来流风向,不然会恶化通风。此外,街道宽高也是一个关键的形态参数,会显着影响的十字街道内的通风。当一个方向上的街道W/H减小一半,通风性能可能会下降约20%-45%。3、转盘形交叉口的通风性能较差,对于形状较规则的转盘形交叉口,风向变化对其内部的通风性能影响较小,而转盘的支路数目越低,表示该空间被围合得较封闭,通风性也能较差。4、交叉口内有没有绿化存在对通风性能的影响非常大,在有绿化存在的情况下,通风性能显着降低。单排灌木和双排灌木对通风性能的影响程度接近,而双排乔木对通风影响尤为明显。单排灌木和双排灌木具有改善通风性能的潜能,但双排乔木始终会产生不利的影响。5、常见的叁种绿化布置形式会对叁叉口和四叉口的风速及污染物浓度的局部影响存在差异,但对不同形式的绿化对通风性能的影响的区别较小,整体的通风性能主要还是受风向的影响较明显。而对于转盘形的交叉口,风向变化对交叉口内通风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该区域内的通风性能主要受交叉口内的大面积绿化形态的影响,大面积的乔灌组合非常不利于区域内的通风。(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7)

姜之点,彭立华,杨小山,姚灵烨,朱春磊[3](2018)在《街区尺度屋顶绿化热效应及其与城市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探讨大面积屋顶绿化如何改善城市冠层内部叁维空间的热环境,改善效果与城市形态结构之间存在的关系。基于叁维小气候模型ENVI-met 4.2,开展街区尺度屋顶绿化热效应研究。在南京市选择具有不同形态结构特征的8个典型样区,每个样区设置2种朝向(街道与主导风向平行或相交)、3种屋顶绿化情景(传统光屋顶、简易型绿化、复合型绿化),共对48种情景进行了微气候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街区尺度屋顶绿化产生的"冷岛"可从屋面扩散到地面空间,缓解城市冠层热岛效应。白天14:00时,8个样区屋顶1.5 m高处的降温强度最高可达0.64℃,样区平均降温强度最大值为0.44℃;地面1.5 m高处的降温最大值为0.55℃,样区平均降温强度最大值为0.25℃。建筑高度、高宽比、容积率与屋面、地面降温强度之间均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建筑密度与屋面降温强度显着正相关,但与地面降温强度之间无显着相关性。总的来说,紧凑低层建筑区和开敞低层建筑区实施屋顶绿化后产生的降温效应明显高于紧凑和开敞高层建筑区;建筑高度和密度相同时,街道走向与主导风向呈45°夹角比与主导风向平行具有更高的降温强度。研究结果能够促进对亚热带城市地区建筑-植被-大气相互关系的深入认识,并为屋顶绿化实践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9期)

郑自海,陈佳捷[4](2017)在《街谷几何形态及绿化对夏季热环境的影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街谷是城市街道两旁建筑与地面组合构成的"峡谷"空间,街谷的夏季热环境是街谷的一种微气候,对城市居民的夏季生活有直接影响。主要探讨了街谷的几何形状和绿化情况对夏季热环境的影响,以期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7年18期)

李少宁,鲁绍伟,刘斌,鲁笑颖,陈军丽[5](2017)在《北京主要绿化树种叶表面微形态与PM2.5吸滞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京大兴21个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在自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PM2.5吸滞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其中8个最常见的树种叶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测定叶表面粗糙度等参数,阐释植物叶片吸附PM2.5机制。结果表明:21个树种自然状态下单位面积PM2.5吸滞量不尽相同,整体表现为针叶树种显着高于阔叶乔木和灌木树种,其中桧柏、白皮松较大,黄栌、紫薇吸滞量较小;饱和状态下,PM2.5吸滞量显着增加,但其吸滞能力排序与自然状态下基本保持一致。植物叶表面存在褶皱、沟槽,粗糙度相对较高的树种,PM2.5吸滞能力强;叶表面相对光滑,突起部位轮廓较平缓,粗糙度小的树种,其吸滞PM2.5能力相对较弱;不同树种粗糙度大小与其吸滞PM2.5能力排序基本一致,呈显着指数正相关(R2=0.707)。本研究为合理选择滞尘能力强的绿化树种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城市植被净化空气环境的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刘林钰,王雪洁,张煜鑫[6](2017)在《建筑立体绿化形态的模糊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的空间观念、环境观念与审美观念的发展,立体绿化成为当下建筑绿化设计的比较普遍采用的方式,在形态方面,不确定的模糊化是立体绿化的重要特征及基本特点。模糊化的绿化建筑突破了对建筑的认知,绿化建筑不再孤立于环境之中,所表现的不仅仅只有建筑的结构美,还可作为人工自然观的景观营造。(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周蕴薇,田忠平,苏欣[7](2017)在《哈尔滨市常见绿化树种叶表面形态与滞尘能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哈尔滨常见的25种绿化树种为对象,通过测定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不同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及其与叶表面形态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乔木中桑、梓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较大,灌木中金山绣线菊、珍珠绣线菊、榆叶梅、金焰绣线菊、锦带花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最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排列不规则形成的脊状或浅波状起伏、小室或沟槽等结构及曲折的细胞轮廓线利于固定颗粒物;较深的纹饰、分布不均匀的蜡质层利于滞留颗粒物;叶表皮毛密度越大,滞尘能力越高。(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赵云阁,鲁笑颖,刘斌,鲁绍伟,陈波[8](2016)在《夏季绿化树种滞留PM_(2.5)与叶片微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于夏季在北京大兴选取6个绿化树种(油松、白皮松、柳树、五角枫、银杏、杨树)为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林木叶片PM_(2.5)吸附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叶表面微形态特征,测定叶表面粗糙度等参数,阐释植物叶片吸附PM_(2.5)机制。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排序为:油松[(0.057±0.004)μg/cm~2]>白皮松[(0.052±0.001)μg/cm~2]>柳树[(0.041±0.003)μg/cm~2]>五角枫[(0.036±0.007)μg/cm~2]>杨树[(0.021±0.002)μg/cm~2]>银杏[(0.018±0.003)μg/cm~2];从月份变化来看,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表现为9月[(0.040±0.017)μg/cm~2]>7月[(0.039±0.015)μg/cm~2]>8月[(0.034±0.016)μg/cm~2];针叶树种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高于阔叶树种。植物叶表面存在褶皱、沟槽,粗糙度相对较高的树种,吸附PM_(2.5)能力较强;叶表面相对光滑,突起部位轮廓较平缓,粗糙度小的树种,其吸附PM_(2.5)能力也相对较弱;6个树种粗糙度大小与其吸附PM_(2.5)能力大小顺序完全一致,呈显着正相关(R2=0.957)。因此,为提高城市植被的环境效应,可选择叶表面形态有利于吸滞PM_(2.5)等颗粒物的油松、白皮松等针叶树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李少宁,刘斌,鲁笑颖,鲁绍伟,陈军丽[9](2016)在《北京常见绿化树种叶表面形态与PM_(2.5)吸滞能力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在自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PM_(2.5)吸滞量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自然状态下单位面积PM_(2.5)吸滞量存在显着差异,整体表现为针叶树种显着高于阔叶、灌木树种,其中桧柏、油松PM_(2.5)吸滞量较大,银杏、杨树吸滞量较小;饱和状态下,PM_(2.5)吸滞量显着增加,但其吸滞能力排序与自然状态下基本保持一致。叶表面存在气孔、细密沟状组织等,有利于叶片吸滞PM_(2.5)等细颗粒物;叶表面光滑,无明显起伏,存在较宽沟壑,不利于叶片吸滞细颗粒物。为合理选择滞尘能力强的绿化树种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城市绿化植被的环保效益。(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10期)

闫鹏凌,董鹏[10](2016)在《北方城市快速路垂直绿化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垂直空间绿化的含义及意义,针对东北地区的气候、地理及科技水平,从绿化植物空间形态、施工管理、绿化效果等方面,阐述了东北地区城市快速路垂直绿化空间形态设置中需注意的问题,以达到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绿化率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6年20期)

绿化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街道交叉口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节点,该区域内有大量怠速车辆排放出的高浓度尾气,且由于城市街道较为封闭的形态,这些排放出高浓度的尾气污染物不易扩散,会造成城市街道近地面处污染物的积累,形成污染物浓度极高的局部环境,进而危害到行人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而目前,国内外研究大都局限于城市街道的研究,对于城市交叉口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交叉口的多种平面形态及绿化形式对通风性能的影响的研究。从街道交叉口平面形态及绿化形式出发,使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来模拟区域内的空气流动情况及污染物分布。基于人行高度上的风速及污染物分布的模拟结果,找出其街道交叉口内部流场与污染物扩散规律,并使用通风指标来比较不同交叉口的平面几何形态及街道内绿化布置对交叉口底部人行活动空间的通风影响情况。本文结合软件模拟的结果和数值统计,可以帮助行人尽量合理避开高浓度污染物聚集地,保护城市居民身体健康,为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提供参考意见。主要结论如下:1、叁叉型交叉口具有改善交叉口内的通风性能的潜力。叁叉口中的街道夹角是对通风影响较为重要的形态参数。当夹角较大时,转角处产生的涡旋较少,空气动能损失较少,污染物也较容易排出,通风性能相对较好。但同时,需要特别注意来流风向,叁叉口内的通风情况对风向变化十分敏感,来流风向对交叉口内的通风影响显着。2、在四叉口形式中,有斜向街道的四叉口具有提高交叉口内通风性能的可能性,但改善效果并没有叁叉口显着。同样的,该形态交叉口需要特别留意来流风向,不然会恶化通风。此外,街道宽高也是一个关键的形态参数,会显着影响的十字街道内的通风。当一个方向上的街道W/H减小一半,通风性能可能会下降约20%-45%。3、转盘形交叉口的通风性能较差,对于形状较规则的转盘形交叉口,风向变化对其内部的通风性能影响较小,而转盘的支路数目越低,表示该空间被围合得较封闭,通风性也能较差。4、交叉口内有没有绿化存在对通风性能的影响非常大,在有绿化存在的情况下,通风性能显着降低。单排灌木和双排灌木对通风性能的影响程度接近,而双排乔木对通风影响尤为明显。单排灌木和双排灌木具有改善通风性能的潜能,但双排乔木始终会产生不利的影响。5、常见的叁种绿化布置形式会对叁叉口和四叉口的风速及污染物浓度的局部影响存在差异,但对不同形式的绿化对通风性能的影响的区别较小,整体的通风性能主要还是受风向的影响较明显。而对于转盘形的交叉口,风向变化对交叉口内通风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该区域内的通风性能主要受交叉口内的大面积绿化形态的影响,大面积的乔灌组合非常不利于区域内的通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绿化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盛强,胡彦学,宋阳.空间形态与绿化因素对夏季胡同居民社会聚集的影响[J].风景园林.2019

[2].芮丽燕.城市街道交叉口的形态及绿化对通风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9

[3].姜之点,彭立华,杨小山,姚灵烨,朱春磊.街区尺度屋顶绿化热效应及其与城市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8

[4].郑自海,陈佳捷.街谷几何形态及绿化对夏季热环境的影响探究[J].现代园艺.2017

[5].李少宁,鲁绍伟,刘斌,鲁笑颖,陈军丽.北京主要绿化树种叶表面微形态与PM2.5吸滞能力[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

[6].刘林钰,王雪洁,张煜鑫.建筑立体绿化形态的模糊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周蕴薇,田忠平,苏欣.哈尔滨市常见绿化树种叶表面形态与滞尘能力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

[8].赵云阁,鲁笑颖,刘斌,鲁绍伟,陈波.夏季绿化树种滞留PM_(2.5)与叶片微形态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6

[9].李少宁,刘斌,鲁笑颖,鲁绍伟,陈军丽.北京常见绿化树种叶表面形态与PM_(2.5)吸滞能力关系[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

[10].闫鹏凌,董鹏.北方城市快速路垂直绿化空间形态研究[J].山西建筑.2016

标签:;  ;  ;  ;  

绿化形态论文-盛强,胡彦学,宋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