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衰老论文-王培,王凤涛,蔺瑞明,郭青云,冯晶

小麦衰老论文-王培,王凤涛,蔺瑞明,郭青云,冯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衰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aNAC025转基因小麦,小麦条锈病,抗病性鉴定

小麦衰老论文文献综述

王培,王凤涛,蔺瑞明,郭青云,冯晶[1](2018)在《与小麦衰老相关的NAC转录因子TaNAC025正调控对条锈病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侵染引起的气传叶部真菌病害,是我国小麦生产的第一大病害,已有研究表明,转录因子在水稻、小麦和大豆等作物调控病原菌侵染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植物转录因子NAP(NAC-Like,Activated by AP3/PI)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控制叶片衰老以及响应外界环境胁迫等功能有关的转录因子(Uauy et al.,2006)。本文利用实验室前期利用条锈菌小种CY32侵染诱导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10的近等基因品系Taichung29*6/yr10的cDNA文库筛选克隆得到1个新的小麦NAC家族的转录因子基因,命名为TaNAC025(基因组序列包含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属于NAC转录因子家族的NAP亚组。表达谱分析表明TaNAC025主要在小麦衰老的叶片中表达,小麦与条锈菌的亲和、非亲和互作中均诱导表达,小麦喷施外源植物激素ABA后TaNAC025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利用BSMVVIGS技术体系干扰TaNAC025的表达后,叶片的孢子堆更大、单位面积内的孢子堆数量更多,即提高了小麦对条锈病的感病性,同时延迟了黑暗诱导的叶片衰老。利用基因枪遗传转化技术获得TaNAC025过量表达的转基因材料,通过筛选获得8个超量表达稳定的阳性株系。对阳性株系和转化受体材料(KN 199)接种条锈菌后调查潜育期并进行差异显着性,KN199(323h±2.88)和超量表达株系(318h±6.6)接种条锈菌后病菌的潜育期无显着差异,统计KN199和超量表达株系接菌条锈菌后的孢子堆密度,统计分析发现,KN199的孢子堆密度显着高于超量表达株系;且KN199接种病菌后条锈菌的生物量显着高于超量表达株系。因此TaNAC025作为NAP亚组的一个新成员,可能通过ABA信号通路正调控小麦对条锈病的抗性,并在叶片的衰老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赵明明,赵玲,张潇文,程玲玲,周春江[2](2017)在《小麦衰老相关WRKY基因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衰老是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它往往伴随着大分子的降解,营养物质的再转运。旗叶衰老过程对籽粒产量及品质具有重要影响。WRKY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中已经证实调控叶片衰老。根据最新的小麦基因组数据库信息,共有116个WRKY基因。结合我们的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将其中13个衰老相关基因作为研究对象。其中,TaWRKYA随小麦旗叶衰老进程表达量增加。在正常生长条件下,TaWRKYA过表达拟南芥植株较野生型植株叶片提前衰老,并且过表达植株中衰老相关基因(SAGs)被上调,衰老下调基因(SDGs)表达水平降低。TaWRKYA-GFP的融合蛋白定位于烟草叶片细胞细胞核中,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其具有转录激活活性。我们构建了地塞米松诱导表达载体GVG:TaWRKYA,并转化拟南芥,发现TaWRKYA诱导表达后叶片提前衰老。GUS染色分析发现,TaWRKYA的启动子能响应衰老信号。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认为,TaWRKYA对叶片衰老具有正调控作用,目前已经转化到小麦和二穗短柄草中,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同时我们发现TaWRKY家族成员TaWRKYB、FaWRKYC能够使过表达转基因拟南芥推迟衰老。因此,上述结果说明TaWRKYs基因家族在小麦衰老调控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7)

位国峰,刘义国,林琪[3](2013)在《不同滴灌量对小麦衰老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滴灌技术作为最先进的灌溉节水技术在我国近年来已得到了较广泛推广,特别棉花、瓜果、番茄的灌溉上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滴灌开始逐渐在大田作物上得到研究应用,尤其在我国新疆地区春小麦滴灌技术已得到大面积采用。但是目前针对华北平原半湿润易旱区冬小麦滴灌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本研究在2011年—2013年于青岛农业大学胶州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对不同滴灌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衰老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含水量在灌溉前后变化显着,滴灌对0-60cm土层含水量影响较大,漫灌对0-100cm土层都有显着影响。滴灌处理对0-40cm土层含水量影响显着,60-80cm土层含水量整体趋于平缓,说明滴灌对深层土壤影响不大。在0-40cm土层,CK、W5和W4处理差别不明显,但高于其它处理。表明滴灌四水以上可明显提高生育期表层土壤含水量,40-60cm土壤水分含量仍有差异,但是差异变小。(2)不同滴灌处理对各小麦旗叶衰老指标均有显着影响。花后滴灌处理W4、W5小麦旗叶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其他处理,CK1(不灌水)处理小麦旗叶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则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说明,滴灌处理和CK1(不灌水)和CK2(常规灌溉)相比,能明显延缓小麦旗叶花后旗叶衰老,提高有效光合作用时间,从而增加产量。(3)与CK1和CK2相比,滴灌处理W3和W4显着增加了冬小麦的产量,表现出较高的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千粒重最高达到35.7g,比CK1和CK2提高了7.1g和3.3g。综合考虑旗叶衰老及产量因素,在本半湿润易旱区条件下,以起身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滴四水,120mm)为节水高产最优滴灌制度。(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21)

杨东清[4](2013)在《外源ABA和6-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衰老及籽粒灌浆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以持绿型汶农6号和非持绿型济麦20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小区的方法,研究了喷施ABA和6-BA对冬小麦旗叶衰老及籽粒灌浆的调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喷施ABA和6-BA对冬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叶面喷施ABA和6-BA,SOD、POD、CAT活性和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使灌浆后期旗叶MDA含量显着降低,减弱膜脂过氧化。喷施外源ABA是通过提高内源IAA和GA3含量,来延缓叶片衰老。喷施6-BA是通过提高内源ZR含量,降低内源ABA含量,来延缓叶片衰老。1.1外源ABA和6-BA对小麦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外源ABA及6-BA处理,均能显着提高花后7~21d旗叶叶绿素含量,其中喷施ABA和6-BA后,汶农6号花后7d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15.4%和27.8%,济麦20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13.3%和17.2%。1.2外源ABA和6-BA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ABA处理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花后7~21d旗叶差异不显着,但在花后28~35d显着提高,其中汶农6和济麦20花后28d分别提高18.8%和22.8%。外源6-BA处理则显着提高两品种旗叶7~35d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其中花后28d汶农6号和济麦20分别提高33.7%和30.1%。1.3外源ABA和6-BA对叶片MDA含量的影响外源ABA及6-BA处理显着降低了两品种花后28~35d旗叶MDA含量。ABA处理后,花后35d汶农6和济麦20旗叶MDA含量分别降低10.9%和17.7%,而6-BA处理后两品种分别降低26.3%和15.0%。1.4外源ABA和6-BA对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济麦20喷施ABA和6-BA的旗叶中ZR含量在花后28d达到最大,以后含量降低。喷施6-BA显着提高了两品种旗叶ZR含量,而喷施ABA降低了ZR素含量。外源ABA处理显着提高了汶农6号花后14d旗叶ABA含量,但降低了花后28~35dABA含量。喷施ABA显着降低了济麦20花后21~35d旗叶ABA含量。喷施外源6-BA提高了汶农6号花后14~21d旗叶内源ABA含量,但降低了花后28~35d旗叶ABA含量。喷施6-BA显着降低济麦20花后14~35d旗叶内源ABA含量。ABA和6-BA处理降低了汶农6号花后14d旗叶GA3含量,但提高了花后28d的GA3含量。ABA和6-BA处理提高了济麦20花后14~21d的GA3含量。ABA处理后显着提高济麦20花后21~28d旗叶IAA含量。6-BA处理提高了汶农6号花后7~14d及提高济麦20花后7~21d旗叶的IAA含量,但显着降低了两品种花后28d旗叶IAA含量。2外源ABA对小麦籽粒的灌浆动态两品种的强势粒粒重均显着大于弱势粒粒重。喷施外源ABA提高了两品种粒重。两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花后15天左右济麦20灌浆速率达最大,而汶农6号最大灌浆速率则在花后18天左右。喷施外源ABA提高了两品种籽粒灌浆速率。2.1外源ABA对籽粒蔗糖含量的影响喷施ABA显着提高了强弱势籽粒的蔗糖含量,其中花后7天,济麦20强、弱势粒分别提高9.50%和10.32%,汶农6号强、弱势粒分别提高7.32%和7.14%。2.2外源ABA对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喷施ABA以后,两品种强、弱势籽粒淀粉含量显着提高,其中花后35天,济麦20强、弱势粒淀粉含量分别提高10.19%和9.59%,汶农6号强、弱势粒淀粉含量分别提高10.92%和2.59%。2.3外源ABA对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量的影响喷施ABA显着提高了淀粉积累量,其中花后35天,济麦20强弱势粒淀粉积累量分别提高12.68%和13.56%,汶农6号分别提高15.25%和7.33%。喷施外源ABA可显着提高两品种的强、弱势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其中花后35天,济麦20强、弱势籽粒分别提高6.81%和10.57%,汶农6号强、弱势籽粒分别提高7.01%和18.38%。2.4外源ABA对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速率的影响两品种强、弱势籽粒的淀粉积累速率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花后21天,济麦20强势粒的淀粉积累速率达最大,而弱势粒最大淀粉积累速率出现在花后28天。济麦20强势粒在花后14天有最大蛋白质积累速率,弱势粒在花后28天有最大积累速率。汶农6号强、弱势籽粒在花后21天有较高的蛋白质积累速率。2.5外源ABA对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外源ABA显着提高了汶农6号花后7-21天强势粒ZR含量,提高弱势粒14-28天ZR含量。喷施ABA显着提高济麦20强势粒花后7-14天ABA含量,显着提高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7-28天ABA含量。外源ABA处理则显着提高了两品种弱势粒花后7-28天ABA含量。汶农6号ABA处理则显着提高了强势粒花后21-28天GA3含量,显着提高弱势粒7-28天GA3含量。。外源ABA处理后显着提高了济麦20强势粒花后7-21天IAA含量,显着提高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7-35天IAA含量。喷施ABA显着提高两品种弱势粒花后7-35天IAA含量。2.6外源ABA和6-BA对籽粒GS活性的影响ABA和6-BA都能提高籽粒GS活性,灌浆前期差异显着,灌浆后期差异不明显。强势粒开花7天至14天ABA处理的GS活性相对较高,花后28天6-BA处理的GS活性下降相对缓慢,保持较高的活性。6-BA处理使弱势粒灌浆后期GS活性保持较高水平。3外源ABA和6-BA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ABA和6-BA处理后小麦穗数和穗粒数差异没有达显着水平,而两品种的籽粒千粒重显着提高,外源ABA和6-BA提高产量主要是通过增加籽粒粒重实现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3-06-10)

周泉澄[5](2011)在《两种高产小麦衰老进程中旗叶脂肪酸含量变化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产小麦宁麦8号和宁麦9号为研究对象,对两材料整个衰老过程中旗叶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中两材料旗叶脂肪酸中14∶0、16∶0、18∶1和18∶2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而16∶1和18∶3的含量则呈现下降趋势.脂肪酸不饱和指数也呈下降态势,其中18∶3的变化对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影响最大.宁麦9号较宁麦8号在不同脂肪酸变化上比较缓慢,表明宁麦9号膜结构在整个旗叶衰老期间相对稳定,这可能是宁麦9号高产抗早衰的基础之一.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16∶1含量可以作为育种中抗早衰的指标.(本文来源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董琦,黄磊,梁素明,宋长水,王爱萍[6](2009)在《窄行稀条播对小麦衰老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小麦抗衰老水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山农9-1(大穗型)和山农9801(多穗型)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设置窄行稀条播B3(行距10 cm)和常规条播B6(行距20 cm)2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旗叶SOD、P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从抽穗至花后30 d,B3处理2品种旗叶的SOD活性均大于B6处理。开花至花后30 d,B3处理山农9-1旗叶的POD活性高于B6处理;抽穗至花后30 d山农9801旗叶的POD活性始终高于B6处理,且开花至花后10 d POD活性最高。B3处理2品种旗叶的MDA含量均低于B6处理。[结论]窄行稀条播可明显延缓小麦衰老。(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23期)

张艳军[7](2009)在《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DON毒素产生和小麦衰老生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Fusarium graminearum(有性态为Gibberella zeae)可以引起小麦赤霉病,产生DON毒素污染谷物,对人类和牲畜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为此,我国政府制定标准规定:在食用小麦面粉中DON的毒素含量不得超过1mg kg-1。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并减轻其造成的DON毒素污染,人们从综合防治角度开发了许多防治策略,而化学防治在整个防控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已被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达40年之久。但是,由于多菌灵的单位点专化作用机理,F. graminearum已对该杀菌剂产生严重抗药性,并导致了化学防治效果的下降甚至丧失。因此,寻找和开发多菌灵的替代药剂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且有关多菌灵抗性产生后对F.graminearum DON毒素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未见报道,而这些信息对于准确评估F.graminearum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风险是必需的。此外,人们对杀菌剂影响小麦衰老过程的关注也较少。基于以上情况,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所述。利用实时定量PCR(RQ-PCR)和配备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GC-ECD)评估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戊唑醇、戊·福混剂(25%)、嘧菌酯、多菌灵和福美双在大田接种条件下对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污染的控制效果。测定指标有:病花率(%)、禾谷镰孢菌侵染菌量(Tri5 DNA)和总DON毒素含量(包括DON.3-ADON和15-ADON).结果显示总DON毒素含量与病花率或禾谷镰孢菌侵染菌量成正相关关系。杀菌剂氰烯菌酯、戊唑醇和戊·福混剂(25%)能够明显降低病花率、禾谷镰孢菌侵染菌量和总DON毒素污染水平。但是与对照相比,嘧菌酯、多菌灵和福美双并不能有效降低病花率、禾谷镰孢菌侵染菌量和总DON毒素污染水平;嘧菌酯和多菌灵处理甚至明显加剧了总DON毒素污染程度,原因可能在于嘧菌酯和多菌灵提高了单位禾谷镰孢菌侵染菌量总DON毒素产生的能力。总之,杀菌剂氰烯菌酯、戊唑醇和戊·福混剂(25%)既能够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又能降低总DON毒素污染水平。测定了67株F. graminearum菌株在摇培液体培养基或大田麦穗上的产DON能力,菌株包括30株对多菌灵抗性的田间菌株、30株对多菌灵敏感的田间菌株、3株对多菌灵抗性的点突变体(β2-微管167位密码子突变)、3株对多菌灵敏感的点突变体(β2-微管240位密码子突变)和突变体的出发菌株ZF21。此外,试验还测定了这67个菌株在小麦上的病花率和谷粒中F. graminearum DNA的侵染量(AFgDNA).无论是液体摇培还是田间麦穗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抗性基因会增加F. graminearum菌株的产DON能力。尽管多菌灵抗性基因不会改变F. graminearum菌株在小麦上的病花率,但却可以增加谷粒中F. graminearum DNA的侵染量。在离体摇培条件下,多菌灵抗性F.graminearum菌株中毒素合成基因Tri5的表达得到增强;F. graminearum菌株产DON能力与Tri5的表达水平呈指数关系。此外,小麦赤霉病病花率和谷粒中总DON含量与F.graminearum DNA侵染量比值之间却没有明显关系。这些结果表明,谷粒中总DON含量是由谷粒中F. graminearum的菌丝量决定的,而不受F. graminearum菌株产DON能力强弱的影响。大田条件下,在小麦生长期[ZGS]57(小麦出穗率3/4),按照推荐剂量叶面喷施4种杀菌剂氰烯菌酯(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新型杀菌剂)、嘧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戊唑醇(叁唑类)和多菌灵(苯并咪唑类)处理小麦植株(品种,南农9918),评估杀菌剂对冬小麦衰老过程生理生化和谷物产量的影响。杀菌剂处理显着增加旗叶叶绿素(CHL)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减少丙二醛含量(MDA)和电解质渗透。此外,杀菌剂处理也明显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与之相应的是提高了小麦旗叶中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和降低了超氧阴离子(O2-)的含量。所有结果表明,杀菌剂处理能够延缓小麦衰老,原因在于杀菌剂处理可以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以保护小麦免受活性氧(AOS)的危害。与未处理对照相比,杀菌剂处理可增加小麦谷物产量。在所有测试杀菌剂中,氰烯菌酯、嘧菌酯和戊唑醇表现出类似的延缓小麦衰老和增加小麦产量的作用,但是氰烯菌酯的效果是最好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郭翠花,高志强[8](2007)在《灌浆期断根对小麦衰老进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灌浆初期大田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层次断根对小麦生育后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断根明显降低产量,表现为断根越浅,影响越大。断根后浇水处理性状表现都优于相应的不浇水处理。(2)在断根后,不浇水条件下,断根深度10 cm、20 cm、40 cm、60 cm、80 cm和100 cm分别比不断根减产46.2%、43.3%、33.3%、25.4%、18.6%和14.2%;在浇水条件下,相应断根减产少于不浇水的。(3)小麦各个层次的根系都有其特定功能,任何层次断根都会使其合成和运输功能改变,甚至100 cm以下的深层根系在生育后期仍然起重要作用。(4)灌浆期断根加速小麦的衰老,干旱促进小麦的衰老进程,充足的水分对延缓小麦后期的衰老进程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罗培高,任正隆,吴先华,张怀渝,张怀琼[9](2006)在《延缓小麦衰老的结构和生物化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农17是一个含1RS.1BL易位染色体的保绿高产小麦新品种,能有效地延缓叶片衰老和维持开花后较长时期的高光合性能.生理、生物化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川农17在灌浆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叶绿体及其超微结构变化的时间进程等方面,与对照品种绵阳11存在显着差异,且保持较长时间的强光合反应能力和光合速率.叶绿体发育的超微结构变化与叶片生理衰老变化紧密相关.川农17在生理、生物化学和细胞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其获得高籽粒产量的重要保障.(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6年18期)

丁建国,赖学华,郭蔼光[10](2005)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不同营养条件下小麦衰老期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析因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栽培模式条件下,小麦旗叶衰老后期相关生理生化反应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自花后15d 开始,小麦衰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平缓期和加速降解期。平缓期: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蛋白水解酶以及 POD、SOD 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率比较平缓。加速降解期:叶绿素含量、SOD 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有大幅度的下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蛋白水解酶、POD 活性迅速升高。叶绿素含量的析因分析表明:花后15~19d 氮肥对叶绿素含量贡献较大,而花后19~32d 水分对叶绿素含量效应显着,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栽培模式比较认为,高氮比低氮效果好,水分效果较好的为 FM 模式,最适栽培模式为 FM8。(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小麦衰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叶片衰老是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它往往伴随着大分子的降解,营养物质的再转运。旗叶衰老过程对籽粒产量及品质具有重要影响。WRKY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中已经证实调控叶片衰老。根据最新的小麦基因组数据库信息,共有116个WRKY基因。结合我们的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将其中13个衰老相关基因作为研究对象。其中,TaWRKYA随小麦旗叶衰老进程表达量增加。在正常生长条件下,TaWRKYA过表达拟南芥植株较野生型植株叶片提前衰老,并且过表达植株中衰老相关基因(SAGs)被上调,衰老下调基因(SDGs)表达水平降低。TaWRKYA-GFP的融合蛋白定位于烟草叶片细胞细胞核中,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其具有转录激活活性。我们构建了地塞米松诱导表达载体GVG:TaWRKYA,并转化拟南芥,发现TaWRKYA诱导表达后叶片提前衰老。GUS染色分析发现,TaWRKYA的启动子能响应衰老信号。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认为,TaWRKYA对叶片衰老具有正调控作用,目前已经转化到小麦和二穗短柄草中,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同时我们发现TaWRKY家族成员TaWRKYB、FaWRKYC能够使过表达转基因拟南芥推迟衰老。因此,上述结果说明TaWRKYs基因家族在小麦衰老调控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衰老论文参考文献

[1].王培,王凤涛,蔺瑞明,郭青云,冯晶.与小麦衰老相关的NAC转录因子TaNAC025正调控对条锈病的抗性[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2].赵明明,赵玲,张潇文,程玲玲,周春江.小麦衰老相关WRKY基因的功能分析[C].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7

[3].位国峰,刘义国,林琪.不同滴灌量对小麦衰老及水分利用的影响[C].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4].杨东清.外源ABA和6-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衰老及籽粒灌浆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3

[5].周泉澄.两种高产小麦衰老进程中旗叶脂肪酸含量变化的比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

[6].董琦,黄磊,梁素明,宋长水,王爱萍.窄行稀条播对小麦衰老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

[7].张艳军.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DON毒素产生和小麦衰老生理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

[8].郭翠花,高志强.灌浆期断根对小麦衰老进程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9].罗培高,任正隆,吴先华,张怀渝,张怀琼.延缓小麦衰老的结构和生物化学机制[J].科学通报.2006

[10].丁建国,赖学华,郭蔼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不同营养条件下小麦衰老期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动态[J].西北农业学报.2005

标签:;  ;  ;  

小麦衰老论文-王培,王凤涛,蔺瑞明,郭青云,冯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