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高血压论文-邓桂娟,程晓光,尹潞,李凯,王玲

肥胖高血压论文-邓桂娟,程晓光,尹潞,李凯,王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肥胖高血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血压,肥胖,骨质疏松,相关性

肥胖高血压论文文献综述

邓桂娟,程晓光,尹潞,李凯,王玲[1](2019)在《中老年高血压人群肥胖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中老年(≥40岁)高血压人群肥胖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脊柱和髋状态(CASH)研究,共纳入中老年(≥40岁)高血压患者1 394例。使用标准化问卷和定量CT扫描技术采集人体信息和腰椎骨密度数据。根据骨密度将人群划分为骨质疏松组(骨密度≤80 mg/m3)和非骨质疏松组(骨密度> 80 mg/m3)。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和身体形态指数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1 394例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为40~82岁,男性846例,女性548例;骨质疏松组478例,非骨质疏松组916例。校正模型中,总人群和女性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与体重指数和身体形态指数均相关(P均<0.05),女性的身体形态指数与骨质疏松相关最强(OR=1.84,95%CI:1.28~2.64,P=0.001),其次为总人群中的身体形态指数(OR=1.72,95%CI:1.28~2.32,P<0.001)。以第一分位数作为参照,女性中体重指数和身体形态指数各分位数组骨质疏松的趋势性检验P均<0.05;男性校正模型中未观察到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相比,中老年高血压人群中身体形态指数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最强,尤其是在女性中,男性中尚未观察到统计学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婷婷,薛小娜,王点,谢文[2](2019)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肥胖患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血压、糖尿病均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糖尿病又可反过来促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及波动,而肥胖又是高血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及时探究合理的治疗方案,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就中西医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认识以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方面作了相应阐述。(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3期)

汪宏莉,陈涛,韩延柏[3](2019)在《预测60-69岁老年人高血压的肥胖指标筛选与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描述60-69岁老年人肥胖指标与血压水平的关联,在新肥胖指标和传统肥胖指标中筛选预测老年人高血压的良好肥胖指标、确定切点值并评价预测效果。研究方法:分析2010年和2014年辽宁省国民体质监测点1608名60-69岁老年人(男性为778人,女性为830人)的数据资料。血压标准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高血压为SBP≥140mm Hg和/或DBP≥90mmHg,正常偏高血压为120≤SBP≤139mm Hg和/或80≤DBP≤89mmHg,正常血压为SBP<120mm Hg和DBP<80mmHg。传统肥胖指标包括: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锥削度指数(CI)和体格指数(PI);新肥胖指标包括:腰围身高比(WHtR=腰围(cm)/身高(cm))、腹部脂肪指数(AVI=[2×腰围(cm)2+0.7(腰围-臀围)(cm)2]/1000)、身体形态指数(ABSI=(腰围(m)/[BMI(kg/m2)2/3×身高(m)1/2])、身体圆润指数(BRI=364.2-365.5×{1﹣[腰围(m)/2π/0.5×身高(m)]2})、身体脂肪指数(BAI=hip(cm)/身高(m)1.5﹣18)和臀围指数(HI=臀围(cm)×[身高(cm)/166)0.310×(体重(kg)/73)-0.48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肥胖指标预测高血压的效果,以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最大确定肥胖指标的切点值。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肥胖指标与高血压的关联强度,前进法选自变量(纳入α=0.05,剔除α=0.06)。研究结果:(1)辽宁省60-69岁老年人高血压率、正常偏高血压率分别为38.6%、44.9%。高血压率和正常偏高血压率,男性为41.5%和43.5%,女性为35.8%和46.3%;男性高血压率高于女性(χ2=5.572,P<0.05)。(2)男、女性老年人BMI、WC、WHtR、AVI、PI、BRI、BAI预测高血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UC分别为:BMI(男:0.59,女:0.60)、WC(男:0.58,女:0.62)、WHtR(男:0.58,女:0.62)、AVI(男:0.58,女:0.61)、PI(男:0.59,女:0.60)、BRI(男:0.58,女:0.62)、BAI(男:0.56,女:0.58)。(3)肥胖指标预测高血压的切点值分别为:BMI(男:25.4 kg/m2,女:25.6 kg/m2),WC(男:83. 5cm,女:86.6cm),WHtR(男:0.50,女:0.53),AVI(男:14.3cm2,女:15.2 cm2),PI(男:14.6 kg/m3,女:16.1 kg/m3),BRI(男:3.4,女:4.1)和BAI(男:25.4,女:32.6)。(4)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因变量为是否高血压(1=高血压,0=非高血压)。单变量logistic分析中,分别以BMI、WC、WHtR、AVI、PI、BRI、BAI为自变量,以各指标小于切点值为参照组。结果表明,男性BMI、WC、WHtR、AVI、PI、BRI、BAI切点值以上者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其切点值以下者的1.84、1.80、1.89、1.71、1.68、1.90和1.51倍,女性BMI、WC、WHtR、AVI、PI、BRI、BAI、WHR、CI、ABSI切点值以上者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其切点值以下者的2.13、2.02、2.30、1.79、1.87、2.18、1.82、1.91、1.99和1.63倍。上述均P<0.01。(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以BMI、WC、WHtR、AVI、PI、BRI、BAI为自变量,前进法选择自变量。结果表明,男、女性均有BMI和WHtR进入模型,男性BMI≥25.4kg/m2者高血压风险是BMI<25.4kg/m2者的1.53倍,WHtR≥0.50者高血压风险是WHtR<0.50者的1.55倍;女性BMI≥25.6 kg/m2者高血压风险是BMI<25.6kg/m2者的1.62倍,WHtR≥0.53者高血压风险是WHt R<0.53者的1.81倍。上述均P<0.05。(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为4个BMI和WHtR组合((-)代表<切点值,(+)代表≥切点值),即BMI(-)WHtR(-)(设为参照组)、BMI(-)WHtR(+)、BMI(+)WHtR(-)、BMI(+)WHtR(+)。结果表明,男性BMI(+)WHtR(+)组高血压风险是参照组的2.33倍(95%CI=1.63-3.34),女性BMI(-)WHtR(+)组、BMI(+)WHtR (+)组高血压风险分别是参照组的1.60倍(95%CI=1.08-2.39)、 2.88倍(95%CI=2.03-4.09)。上述均P<0.05。男性高血压患病率:BMI(+)WHtR(+)组为52.1%,BMI(-)WHtR(-)组为31.8%;女性高血压患病率:BMI(+)WHtR(+)组为48.2%,BMI(-)WHtR(+)组为34.2%,BMI(-)WHtR(-)组为24.5%。研究结论:(1)60-69岁老年人群中,男性BMI、WC、WHtR、AVI、PI、BRI、BAI增加,女性BMI、WC、WHtR、AVI、PI、BRI、BAI、WHR、CI、ABSI增加,均增大高血压发病风险。(2)BMI和WHtR是预测60-69岁老年人高血压的良好肥胖指标。60-69岁老年人预防高血压,男性应控制BMI<25.4kg/m2,WHt R<0.50;女性应控制BMI<25.6 kg/m2,WHt R<0.53。(3)BMI和WHtR结合使用,可提高预测高血压发病风险的效果。在国民体质监测中增加WHtR指标及评价标准,能够在高血压预防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余建红,黄玉玲,袁萍[4](2019)在《成都市郫都区居民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系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成都市郫都区居民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为提出适合郫都区实际情况的高血压防治措施与对策提供基线资料。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成都市郫都区14个街道中的2个街道,再分别从每个街道中抽取3个村/居委会作为调查点,对调查点15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运用EpiData3.1录入数据,用SPSS 18.0进行描述统计和统计推断。结果成都市郫都区15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7.79%。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35.26%),高血压患病率随体质指数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有中心性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31.91%)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的患病率(13.78%);身体脂肪率大于正常范围组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25.89%),高血压患病率随身体脂肪率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内脏脂肪率超出正常范围组的高血压患病率(33.47%)高于内脏脂肪率在正常范围组的患病率(12.54%)。结论成都市郫都区15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肥胖是居民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实施社区管理、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等来干预影响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因素,从而达到防控高血压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河南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傅帅[5](2019)在《氨氯地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肥胖型轻中度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18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肥胖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选取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独采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WHR(腰臀比)、BMI(体重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BP、DBP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6.373、9.633,P<0.05);观察组治疗后WHR与BMI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9.633、6.258,P<0.05)。结论肥胖型轻中度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显着,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19期)

范丹丹,苏畅,杜文雯,王惠君,王志宏[6](2019)在《中国叁省成年居民肥胖指标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国成年居民肥胖指标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于2012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测量辽宁、河南、湖南叁省1022名18~69岁成年居民的身体数据,描述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高比(WHtR)、腰臀比(WHR)和体脂率(BF%)判定的超重/肥胖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体测指标预测高血压及血脂异常患病风险的能力。结果各项身体测量指标的比较中,男性WC显着高于女性[(86. 1±10. 2) vs.(80. 7±9. 9),P <0. 001],腿围(Th 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 5±5. 3) vs.(51. 7±4. 5)],而腿围身高比(THtR)男性低于女性[(0. 31±0. 03) vs.(0. 33±0. 03),P <0. 001]。根据各肥胖指标判定我国成年居民的超重/肥胖率:WHtR(58. 7%)> WHR(50. 4%)> BMI(49. 1%)> BF%(35. 7%)> WC(35. 3%),其中BMI的肥胖检出率为13. 2%,大幅低于其他指标。以高血压为因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显示男、女性WHtR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最高,切点值分别为0. 53和0. 56;以高胆固醇血症为因变量,结果显示男、女性WHR的AUC均最大且在男性中为唯一有意义的指标;以高甘油叁酯血症为因变量,结果显示BMI、WC、WHtR、WHR、BF%的预测效果相当;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为因变量,结果显示Th C和THtR的预测效果优于BMI、WC、WHR等常用指标,尤其在男性居民中差异更加显着,得到男、女性Th C的切点值分别为52. 50和55. 40,THtR的切点值分别为0. 31和0. 35。结论男性脂肪更易囤积于腹部,女性脂肪易于在腿部蓄积; WHtR是预测高血压的最佳肥胖指标,在预测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中切点值较稳定且性别差异小,适宜切点值在0. 51~0. 54之间;血脂异常的不同临床分类与肥胖指标间的关系不尽相同:WHR在预测高胆固醇血症患病风险中效果最好,Th C和THtR在预测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患病风险中效果优于BMI、WC等常用指标,在男性居民中尤为明显。(本文来源于《2019年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集》期刊2019-10-01)

范梁峰[7](2019)在《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治疗中采用二甲双胍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在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8例。两组均积极开展运动、饮食、心理等干预,其中对照组采用替米沙坦、复方卡托普利、阿司匹林肠溶片、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二甲双胍片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体重指数较治疗前显着下降,而治疗组下降更显着,P<0.05。两组治疗后ISI、HOMA-IS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降压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二甲双胍在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中具有显着治疗效果,且安全,因此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18期)

祁昊[8](2019)在《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病人采用二甲双胍片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两组均予以常规降血压治疗,对照组予以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替米沙坦治疗,12周为一疗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体质量、血糖、胰岛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ISI、HOMA-IR均较对照组改善的更为明显(P <0. 05)。结论二甲双胍片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血压及体质量及血糖水平。(本文来源于《实用糖尿病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崔青,马锋,曹丽菲,李敏,陈慧[9](2019)在《肥胖高血压患者肾脏损害的性别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肾损害的影响因素及观察不同性别肥胖高血压患者肾损害患病率的情况。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95例,肥胖高血压患者311例(男性213例,女性98例),非肥胖高血压384例(男性205例,女性179例),以性别分层分析肥胖高血压患者和非肥胖高血压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高血压患者发生肾损害的性别差异。结果肥胖高血压组肾损害的患病率高于非肥胖高血压组(47.6%比22.7%);按性别分层分析发现女性肥胖高血压患者肾损害患病率高于男性肥胖高血压患者(55.1%比44.1%);女性肥胖高血压组年龄高于男性肥胖高血压组[(56.9±14.5)比(47.7±13.8)岁,P<0.001]。女性肥胖高血压组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男性肥胖高血压组[(95.1±25.4)比(102.8±25.4) mL/(min·1.73 m~2),P<0.05];男性肥胖高血压患者肾损害的发生风险较女性肥胖高血压患者低(OR=0.443,P=0.028)。结论女性肥胖高血压患者较男性肥胖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肾损害,且肾损害程度更严重。(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刘成,陈伟,张俊仕,郑颖[10](2019)在《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其与血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其与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475例肥胖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体重正常的355例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观察组的CRP、IL-1β、IL-6和TNF-α均高于对照组,而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分别与CRP、IL-1β、IL-6和TNF-α水平呈正相关,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与体重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比较,肥胖高血压患者体内炎症水平较高,这可能是导致其血压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9年15期)

肥胖高血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血压、糖尿病均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糖尿病又可反过来促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及波动,而肥胖又是高血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及时探究合理的治疗方案,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就中西医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认识以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方面作了相应阐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肥胖高血压论文参考文献

[1].邓桂娟,程晓光,尹潞,李凯,王玲.中老年高血压人群肥胖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9

[2].王婷婷,薛小娜,王点,谢文.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肥胖患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汪宏莉,陈涛,韩延柏.预测60-69岁老年人高血压的肥胖指标筛选与效果评价[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余建红,黄玉玲,袁萍.成都市郫都区居民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系的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

[5].傅帅.氨氯地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J].心理月刊.2019

[6].范丹丹,苏畅,杜文雯,王惠君,王志宏.中国叁省成年居民肥胖指标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关系[C].2019年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集.2019

[7].范梁峰.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治疗中采用二甲双胍的临床疗效观察[J].人人健康.2019

[8].祁昊.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病人采用二甲双胍片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9

[9].崔青,马锋,曹丽菲,李敏,陈慧.肥胖高血压患者肾脏损害的性别差异[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

[10].刘成,陈伟,张俊仕,郑颖.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其与血压的关系[J].广西医学.2019

标签:;  ;  ;  ;  

肥胖高血压论文-邓桂娟,程晓光,尹潞,李凯,王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