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系集落刺激因子论文-张琳琳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论文-张琳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粒系集落刺激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氧化二砷,FLAG,联合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琳[1](2019)在《叁氧化二砷联合改良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氧化二砷(AT)与改良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系集落刺激因子(FLAG)方案联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复发难治AML患者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单纯予以AT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FLAG方案治疗,比较2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AT与FLAG方案联合治疗反复难治AML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安全有效,适合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2期)

李巍,孙明媛,刘云涛,宫本法,张广吉[2](2018)在《大剂量粒系集落刺激因子使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受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期间预防性大剂量(>5μg/kg)和标准剂量(5μg/kg)使用G-CSF对感染、输血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82例老年AML 273个化疗周期中两组G-CSF进行支持治疗中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热天数、发热程度、粒缺时间、输血情况等。结果 273个化疗周期中合并感染223次(81.7%),因感染中断治疗11例(13.4%);标准剂量组中2例(2.3%)患者在诱导治疗期间死亡。亚组分析发现,大剂量组可明显缩短巩固治疗期间粒缺时间、发热天数及减少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结论大剂量G-CSF可提高老年AML患者化疗期间的安全性、耐受性。(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魏丽,吴炜,李兰娟,汪超军[3](2015)在《经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刺激外周血CD34~+细胞动员效果相关因素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4例健康供者皮下注射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常规数据。结果经G-CSF刺激后,外周血CD3+(%)、CD3+CD4+(%)、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均明显升高(P<0.05);而动员第4天、第5天、第6天骨有核细胞密度、CD34+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差别。经相关性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与CD34+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一定范围内男性供者优于女性供者,年龄越小,体质量越轻,白细胞计数越高,经G-CSF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百分比越高。(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7期)

甄萍,高志红,姚新洁[4](2014)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后粒系细胞形态的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正确认识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各阶段粒细胞的变化及形态特点,避免细胞形态学的错误判断。方法:分别采取30例应用G-CSF后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静脉血及骨髓制成血液涂片和骨髓涂片,常规进行瑞吉染色,以光学显微镜观察患者外周血涂片和骨髓涂片中粒系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特点。结果:经G-CSF刺激后的患者血涂片中的粒细胞普遍存在核左移现象;骨髓中各阶段粒细胞的数量和形态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质的含量较丰富而嗜碱性,细胞质中颗粒增多、颗粒粗大且嗜酸性。结论:应用G-CSF后,外周血和骨髓中的粒系细胞会发生一系列数量和形态上的变化,属用药反应,不同于病态造血。(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期刊2014年03期)

张春[5](2014)在《叁氧化二砷(ATO)联合改良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系集落刺激因子(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分析叁氧化二砷(ATO)联合改良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系集落刺激因子(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复发难治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50例并随机分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ATO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治疗,试验组采用ATO联合改良FLAG方案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叁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较对照组(64%)明显偏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TO联合改良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性白血病临床疗效显着,有一定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首都医药》期刊2014年06期)

苏基滢[6](2010)在《粒/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功能缺陷的克隆型疾病,可累及骨髓粒系、红系、巨核系叁系或二系细胞,并使之出现病态造血。主要临床特征是骨髓无效造血,外周血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它好发于中老年人(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0年28期)

马海珍,成娟,刘蓓[7](2010)在《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与染色体核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与染色体核型的关系。方法 31例AML患者采用CAG方案化疗,并用G显带常规技术对患者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按医学研究委员会标准分成预后良好、中等和差3组,预后中等组完全缓解率高,良好组与差组完全缓解率接近。结论 CAG方案治疗AML疗效肯定,染色体核型分析对CAG方案化疗疗效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刘小华,孙爱宁[8](2010)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与供体外周血移植物中Ⅱ型树突状细胞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前、后正常异基因供者外周血(PB)移植物中I型树突状细胞(DC1)、Ⅱ型树突状细胞(DC2)的数量及DC2/DC1比例;探讨G-CSF对于PB中DC1、DC2数量及DC2/DC1比例的影响。方法: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1例G-CSF动员的异基因PB造血干细胞移植物(G-PBSC)中的DC1、DC2数量与DC2/DC1比例;并与8例正常供者动员前PB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异基因PB造血干细胞(PBSC)供者以G-CSF动员后,能选择性增加移植物中DC2数量(26.76×106/Lvs14.92×106/L;P=0.029)和DC2/DC1比例(2.02±1.43vs1.00±0.37;P=0.044),但DC1无显着变化。结论:移植前以G-CSF动员正常异基因PBSC供者,可选择性提高DC2的数量,而DC1数量无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期刊2010年01期)

徐娟,冀冰心,苏力,孙雪静,刘聪艳[9](2008)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及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进展型多发性硬化(MS)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4例继发进展型MS患者纳入研究,给予G-CSF5μg/(kg·d)4~6d动员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后经血细胞分离机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细胞和单个核细胞绝对数,并观察应用G-CSF后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分别评定患者的扩展残疾状态评分(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结果:采集物中CD34+细胞为(2.68±0.89)×106/kg,单个核细胞为(2.98±1.19)×108/kg。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3d(9~17d),血小板恢复至>50×109/L的中位时间为16d(11~21d)。移植相关死亡率为0。在G-CSF动员过程中有17例患者(50%)出现肌痛及乏力症状,未用药物治疗症状消退。2例患者在用药期间EDSS评分增加0.5分,与动员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对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单用G-CSF动员可以达到有效安全的临床要求。(本文来源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期刊2008年05期)

金辉,徐娟,宋伟,苏力,冀冰心[10](2007)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健康供者单核细胞及NK细胞表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作为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对健康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及NK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对25名自愿捐献的健康供者应用G-CSF作造血干细胞动员,分别于动员前、动员后(干细胞采集当日)、干细胞采集后7d及采集后1个月收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标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数量及细胞免疫表型。结果动员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和NK细胞的绝对数量分别动员前增高4.96和2.02倍,采集后7d二者都恢复到动员前水平。动员前后单核细胞表面CD14的抗原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LA-DR抗原表达强度明显减弱(P<0.05),于采集后7d恢复到动员前水平;动员前后NK细胞表面CD16抗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SF作为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可以使健康供者外周血的单核细胞和NK细胞数量在短期内增加;使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原表达在短期内减弱,但不影响单核细胞表面CD14抗原及NK细胞表面CD16抗原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期间预防性大剂量(>5μg/kg)和标准剂量(5μg/kg)使用G-CSF对感染、输血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82例老年AML 273个化疗周期中两组G-CSF进行支持治疗中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热天数、发热程度、粒缺时间、输血情况等。结果 273个化疗周期中合并感染223次(81.7%),因感染中断治疗11例(13.4%);标准剂量组中2例(2.3%)患者在诱导治疗期间死亡。亚组分析发现,大剂量组可明显缩短巩固治疗期间粒缺时间、发热天数及减少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结论大剂量G-CSF可提高老年AML患者化疗期间的安全性、耐受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琳琳.叁氧化二砷联合改良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

[2].李巍,孙明媛,刘云涛,宫本法,张广吉.大剂量粒系集落刺激因子使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受益[J].肿瘤防治研究.2018

[3].魏丽,吴炜,李兰娟,汪超军.经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刺激外周血CD34~+细胞动员效果相关因素的考察[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

[4].甄萍,高志红,姚新洁.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后粒系细胞形态的变化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4

[5].张春.叁氧化二砷(ATO)联合改良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系集落刺激因子(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分析[J].首都医药.2014

[6].苏基滢.粒/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7].马海珍,成娟,刘蓓.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与染色体核型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8].刘小华,孙爱宁.粒系集落刺激因子与供体外周血移植物中Ⅱ型树突状细胞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

[9].徐娟,冀冰心,苏力,孙雪静,刘聪艳.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及安全性[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

[10].金辉,徐娟,宋伟,苏力,冀冰心.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健康供者单核细胞及NK细胞表型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07

标签:;  ;  ;  ;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论文-张琳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