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稳定系统论文-彭维峰

陀螺稳定系统论文-彭维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陀螺稳定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陀螺仪,主动陀螺稳定系统,AMD,电磁仿真

陀螺稳定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彭维峰[1](2016)在《主动陀螺稳定系统模型的建立及AMD结构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陀螺仪已经很早用于导航,陀螺仪主要包括:激光陀螺仪、静电陀螺仪、光纤陀螺仪、振动轮式MEMS陀螺、流体陀螺仪等;也有直接应用陀螺的定轴性特性来机械式维持平台稳定。直线驱动技术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磁悬浮列车和直线电机;电磁驱动AMD技术一直以来被用在高层建筑的防震抗震上,将该技术用于陀螺仪上用以调控其重心位置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研究。本文创造性设计出一种主动陀螺稳定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动陀螺稳定系统结构的设计,包括陀螺部分和AMD部分;2、主动陀螺稳定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主动陀螺稳定系统是个复杂非线性不稳定地系统,对于该系统的控制,首先利用物理学方法来得出控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一个准确地反映该系统状态和运动规律的数学方程是决定对其成功控制与否的关键所在;3、有限元仿真研究:通过Maxwell12软件和ANSYS软件对其建模和仿真,从而得到需要的磁场力、磁通量等仿真图,分析磁路,然后对主动陀螺稳定系统内的AMD结构进行优化;4、主动陀螺稳定系统在两轮前后置电动车中的应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电动平衡车。(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3-14)

夏涛[2](2015)在《基于内模原理的状态反馈控制在陀螺平台视轴稳定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陀螺平台视轴稳定系统快速隔离扰动、稳定视轴的要求,设计了以挠性速率陀螺为核心的两轴陀螺稳定平台。结合某光电侦查导引系统设计过程,在多环路从属控制结构中引入内模控制,使位置环、速度环、电流环顺序依次投入运行,以快速的内环路有效抑制干扰,而主环路仍以窄带宽保证跟踪精度,达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满足了高精度光电侦查导引系统对陀螺稳定平台快速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5年08期)

林志,王小英[3](2015)在《一种基于陀螺仪与电子罗盘的海洋浮标云台稳定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洋浮标在海洋环境中多摆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陀螺仪与电子罗盘模块的海洋浮标云台稳定系统,解决了单一传感器采集数据精度较低的问题;针对垂直方向单陀螺仪采集角度数据过程中累计误差逐渐增大的问题,提出采用加速计来采集角度数据。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加速计采集角度的测量角度基本稳定在±1°内。(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5年10期)

赵江鹏,张庆[4](2014)在《自抗扰控制在陀螺伺服稳定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克服传统设计方法在抗干扰性和鲁棒性上的不足,在陀螺伺服稳定系统中引入了自抗扰控制方法。建立受控陀螺伺服稳定系统位置环伺服回路的数学模型,并介绍具有非线性结构的自抗扰控制器(ADRC)的基本理论。根据系统的动态指标要求,设计伺服回路的自抗扰控制器。(本文来源于《自动化应用》期刊2014年08期)

潘玲[5](2013)在《光电吊舱陀螺稳定系统遗传算法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研究航空光电吊舱陀螺稳定系统,对其遗传算法进行控制。航空光电吊舱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大时延、非线性的特点,同时要求高跟踪以及精度稳定,因此对控制器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遗传算法(GA)的PID控制技术抗干扰能力较强,能够提高控制系统对高速动态目标的跟踪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期刊2013年06期)

吴峰[6](2012)在《两轴平台稳定系统中MEMS陀螺误差建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台稳定系统能隔离运动载体对探测系统的扰动,实时监测平台姿态和位置的变化,同时施加逆向力矩对外界干扰进行补偿,精确保持探测器动态姿态基准不变,并通过平台上的光电探测器实现对定目标的监测或运动目标的自动跟踪。陀螺仪是平台稳定系统中的核心敏感元件,其测量精度直接影响平台的稳定精度。MEMS陀螺具有重量轻、体积小、低价格、低功耗及高可靠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军事装备和民用设施中。但由于MEMS陀螺加工材料在微米量级以及加工工艺水平等方面的制约,目前国内外MEMS陀螺测量精度水平仍然较低,提高MEMS陀螺的测量精度是促进平台稳定系统小型化的关键。本文设计了应用于微小型光电吊舱两轴平台稳定系统中MEMS陀螺信号采集系统,并在采集系统中加入了以数字电位器为核心的陀螺零位调整电路,通过DSP实时控制数字电位器输出,实现对陀螺零位中心的调整。环境温度变化是影响MEMS陀螺测量精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MEMS陀螺微型化尺寸和内部构造,其性能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灵敏。其中,温度变化对陀螺零位输出和标度因数影响最大。因此,本文设计了获取陀螺零位特性的全温测试实验与电源模拟陀螺零位变化时调整数字电位器的实验,研究获得陀螺零位补偿模型,并通过对数字电位器的控制实现零位中心的调整。温度补偿实验表明,采用全温测试以及数字电位器补偿的方法,陀螺在全温范围内的零位稳定精度得到较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设计了陀螺在不同温度下的转速标定实验,采用了叁种标度因数拟合方法,通过拟合曲线残差的对比,得出按转速分段拟合方法残差最小,效果最佳。陀螺随机漂移误差也是陀螺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MEMS陀螺随机漂移采样数据进行ARMA建模,通过最小AIC准则确定AR(1)模型为最佳误差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采用Kalman滤波方法对随机漂移数据进行滤波,对滤波前后陀螺随机误差进行Allan方差分析。结果表明,Kalman滤波方法在陀螺随机误差滤波中有效、可行。(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2-12-01)

李俊博,朱涛,邹艳忠[7](2011)在《陀螺稳定系统参数测试仪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陀螺稳定系统参数测试仪,主要用于对舰载陀螺稳定系统各环节进行参数测试,直观显示参数信息,并可通过网口串口发往其他设备;仪器不仅能多路采集信号,也可采集一些特殊信号如多路接收检测同步机转角信号、旋转变压器转角信号、电平信号、脉冲信号等;仪器检测精度可达2个角分,检测时间由以前的3小时缩短为20~30分钟;经上舰验证,该仪器对于检测设备是否正常,判断精度是否满足技术指标,提高维修检测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1年02期)

张卫国,杨达,王玉坤[8](2010)在《动态陀螺传感器在光电跟踪设备视轴稳定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姿态测量系统的精度是影响动基座光电跟踪设备的视轴稳定度的主要因素,介绍了SMC-108动态陀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基于该动态陀螺传感器测量姿态的光电跟踪系统设备视轴稳定系统的设计与试验。(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0年11期)

陈益,薄煜明,邹卫军[9](2010)在《视轴稳定系统的非接触式陀螺修正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陀螺视轴稳定装置中陀螺的输出漂移误差影响视轴稳定性能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视觉测量技术对陀螺信号进行实时修正的方法。通过在地面上共面设置的4个固定信标和载体上双焦CCD摄像机,组成单目视觉测量系统,应用四元数描述载体和大地直角坐标系间的变换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Levenberg-Marquardt迭代算法和刚体运动学原理,推导出采用DLOSS装置实现陀螺信号修正的机理。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0年15期)

胡兴[10](2009)在《光学图像稳定系统中陀螺信号接收子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即使对于专业的摄影师来说,摄取一幅清晰、锐利的图像也是一项挑战。运动、感光度以及长焦镜头的使用都将影响到画质的清晰度。在实际使用中,如果不使用叁脚架,图像很可能由于抖动而变得模糊不清。当摄像者的手不稳定时,摄像机镜头会随着机身一起偏转,从而导致焦面上的图像产生模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机防抖技术,也称为图像稳定技术便被开发了出来。光学防抖是利用相机内的陀螺仪检测镜头光轴的偏转程度,然后通过微处理器计算,再驱动补偿光学系统进行抖动补偿,最终达到防止或减弱抖动的目的。陀螺信号接收和处理电路是光学图像稳定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陀螺信号的提取最终决定了图像稳定的精度。本文首先讨论了图像稳定原理和光学图像稳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设计了陀螺信号接收和处理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手部震颤的特性,讨论了由此引起的相机运动的特性。接下来对光学图像稳定技术进行了探讨,在参照国外相机防抖方案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陀螺信号接收与处理系统的软硬件方案。2.利用小波变换擅长处理非平稳信号的特点,使用小波降噪处理陀螺信号。介绍了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和Mallat算法,通过Matlab仿真讨论了各种小波降噪方法的优劣,最终选择非线性小波阈值降噪法进行处理。根据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对算法进行改进并讨论了实时算法实现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3.介绍了基于DSP的陀螺信号接收与处理方案,该方案以C6713B为处理核心,分为陀螺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AD采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及电源管理模块。本文对每一模块的工作原理、功能和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4.本文在CCS集成开发环境中,利用C语言编程,完成了陀螺信号的非线性小波阈值降噪处理和CCD补偿位移量的计算。本文针对每一部分设计给出了相应的综合后仿真结果。5.在完成所有设计之后,本文对软硬件系统进行了整体调试,验证了电路软硬件设计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5-01)

陀螺稳定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陀螺平台视轴稳定系统快速隔离扰动、稳定视轴的要求,设计了以挠性速率陀螺为核心的两轴陀螺稳定平台。结合某光电侦查导引系统设计过程,在多环路从属控制结构中引入内模控制,使位置环、速度环、电流环顺序依次投入运行,以快速的内环路有效抑制干扰,而主环路仍以窄带宽保证跟踪精度,达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满足了高精度光电侦查导引系统对陀螺稳定平台快速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陀螺稳定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彭维峰.主动陀螺稳定系统模型的建立及AMD结构的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6

[2].夏涛.基于内模原理的状态反馈控制在陀螺平台视轴稳定系统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5

[3].林志,王小英.一种基于陀螺仪与电子罗盘的海洋浮标云台稳定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

[4].赵江鹏,张庆.自抗扰控制在陀螺伺服稳定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应用.2014

[5].潘玲.光电吊舱陀螺稳定系统遗传算法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

[6].吴峰.两轴平台稳定系统中MEMS陀螺误差建模与分析[D].天津大学.2012

[7].李俊博,朱涛,邹艳忠.陀螺稳定系统参数测试仪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

[8].张卫国,杨达,王玉坤.动态陀螺传感器在光电跟踪设备视轴稳定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红外技术.2010

[9].陈益,薄煜明,邹卫军.视轴稳定系统的非接触式陀螺修正技术[J].计算机工程.2010

[10].胡兴.光学图像稳定系统中陀螺信号接收子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

标签:;  ;  ;  ;  

陀螺稳定系统论文-彭维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