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林线交错带论文-陈亚梅,和润莲,刘洋,张健,邓长春

高山林线交错带论文-陈亚梅,和润莲,刘洋,张健,邓长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山林线交错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转化酶,林线交错带,凋落物质量,含水量

高山林线交错带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梅,和润莲,刘洋,张健,邓长春[1](2016)在《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初期转化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胞外酶对于有机质的降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不仅受到凋落物种类或基质质量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转化酶催化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因此在凋落物分解早期,转化酶比降解难分解物质的酶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12种代表性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对林线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凋落叶转化酶活性以及物种和环境因子对转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植被类型下,12个物种转化酶活性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物种、环境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转化酶活性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初始纤维素含量与转化酶活性极显着正相关(P<0.01)。初始木质素和总酚含量与转化酶活性极显着负相关(P<0.01),能够共同解释转化酶活性变异的50.8%。不同植物生活型中,禾草类转化酶活性均为最高,这可能与禾草类较高的初始纤维素含量、较低的木质素和总酚含量有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含水量能单独解释转化酶活性变量的62.1%,是环境因子中最重要的变量。从植被类型来看,大多数物种的转化酶活性在针叶林中均极显着高于高山草甸和灌丛(P<0.01),这可能与针叶林中凋落叶的含水量最高且雪被最厚有关。历经一个雪被期分解后,凋落叶初始质量与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能够解释转化酶活性变异的79.1%,表明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前期转化酶活性主要受初始木质素含量、总酚含量和含水量的调控。在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凋落物水分含量的变化将会强烈的影响凋落叶分解前期的转化酶活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3期)

杨林,邓长春,陈亚梅,和润莲,张健[2](2015)在《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我国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14种代表性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林线交错带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k)为0.16~1.70,乔木和苔藓凋落叶分解较慢,灌木凋落叶次之革本凋落叶分解最快.凋落叶分解速率与N、木质素、酚类物质、C/N、C/P、木质素/N均具有显着的线性回归关系.通径分析得出,木质素/N和半纤维素含量可以解释k变异的78.4%,其中木质素/N可以解释k变异的69.5%,木质素/N对κ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913.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排序轴k、分解时间(t)的贡献率达99.2%,木质素/N、木质素含量、C/N、C/P与第1排序轴呈显着正相关,其中木质素/N与第1排序轴的相关关系最强(r=0.923).木质素/N是影响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关键质量指标且凋落叶初始木质素/N越高分解速率越低.(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陈亚梅,和润莲,邓长春,杨万勤,张健[3](2015)在《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两种地被物分解的木质纤维素酶活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两种优势地被物锦丝藓和高山冷蕨为对象,对针叶林和林线中锦丝藓植物残体及高山冷蕨凋落叶分解的质量损失和木质纤维素酶活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锦丝藓和高山冷蕨的质量损失率在雪被期和生长季均表现为林线高于针叶林,而酶活性整体上表现为针叶林显着高于林线.两种地被物不同季节的质量损失有显着差异,雪被期林线和针叶林的锦丝藓质量损失率占全年的69.8%和83.0%;生长季林线和针叶林的高山冷蕨质量损失率分别占全年的82.6%和83.4%.高山冷蕨凋落叶在生长季节快速分解,与其生长季节末较高的纤维素酶活性相吻合,说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酶解作用可能是凋落物前期质量损失的主要原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和凋落叶初始质量能共同解释酶活性变异的45.8%~85.1%,两种地被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主要受到雪被期冻融循环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和润莲[4](2015)在《季节性雪被对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动物不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积极参与者。高山林线交错带拥有比相邻系统更高的生境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季节性雪被是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普遍存在的气候特征。现在关键的科学问题是:受季节性雪被和冻融循环的影响,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分解中的土壤动物群落是否发生显着变化?如何变化?对凋落物的分解的影响是否显着?雪被期和生长季节土壤动物群落间有何联系?同时,全球变暖季节性雪被改变将如何影响高山林线交错区凋落物分解以及分解过程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迄今缺乏深入的研究,这限制了人们对高山林线交错带土壤生态过程的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作为中纬度高海拔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高寒生态交错带,季节性雪被覆盖的时间一般为5~6个月,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是研究全球变暖情景下冬季土壤生态学过程的理想科研场所。本研究采用凋落物分解袋的方法,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12种代表性植物:锦丝藓Actinothuidium hookeri、高山冷蕨Cystopteris moupinensis、柳兰Epilobium angustifolium、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红毛花楸Sorbus rufopilosa、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圆叶筋骨Ajuga ovalifolia、藏羊茅Festuca wallichanica、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草甸马先蒿Pedicularis roylei、草血竭Polygonum paleaceum凋落叶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海拔梯度上(3900m、4000m、4200m),研究了两个季节性雪被期末和生长季期末(2012-10-30~2014-11-04)凋落物分解袋内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凋落叶质量损失,分析了植被变化和季节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环境因子(雪被、冻融频次、温度)与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关系。这对于深入了解高山林线交错带冬季土壤生态学过程及其与生长季节生态过程的相互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步研究结论如下:研究期间,共捕获土壤动物15052只,雪被期末7533只,生长季期末7519只,隶属1门8纲16目82科。弹尾目和蜱螨目很多类群在雪被期和生长季节均存在,如跳虫科、丽甲螨科等,凋落袋中捕获的土壤动物类群密度和个体密度在生长季期末最高,类群数在林线上最丰富。每个海拔均有一些特有物种,如针叶林中的隐颚螨科,高山林线上的微离螨科、高山草甸上的穴螨科等。虽然生长季节水温同步,植物生长繁茂,适合土壤动物的生存,但由于其活动性和迁徙性,凋落袋内采集到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反而比雪被期末少14只。而雪被期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凋落袋内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适合生存的类群减少了生存竞争,种群大量繁殖,在凋落袋中获得的个体数反而较多。蜱螨目和弹尾目是高山林线交错带主要的土壤动物类群,不同海拔蜱螨目和弹尾目的分布有较大的差异。在针叶林弹尾目数量最多,高山草甸上以蜱螨目为优势类群。随着凋落物的分解,凋落物袋内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也随之变化,弹尾目随着分解有个体数有增长的趋势,类群数减少。不同基质的凋落物分解速率不同,叶片的厚薄、软硬、是否具有革质显着影响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凋落物混合分解或促进或抑制凋落物的分解,土壤动物对不同凋落物基质的响应也不同,导致土壤动物对分解的影响程度不同,如高山杜鹃凋落叶中土壤动物个体数相对较少。不同季节不同海拔和不同凋落物中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有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Shannon指数H、Pielou指数J和Margalef指数D在生长季期末较雪被期期末高,雪被期末针叶林上较林线和草甸高,生长季期末林线上最大,Simpson指数C相反。相关分析和CCA排序表明,季节性雪被、海拔梯度、温度、冻融频次、凋落物组成成分均显着影响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分解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均影响凋落物的分解。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的分解主要受季节性雪被、冻融频次、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几个环境因子共同解释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变异的42.6%,土壤动物因子能够解释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变异的5.0%,它们共同解释凋落物质量损失率的44.9%。冻融频次、海拔梯度、季节性雪被、温度等环境因子是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分解的关键因子,土壤动物对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较环境因子薄弱。综上所述,季节性雪被对高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影响,是高山地区重要的环境因子。积雪和融雪通过调控温湿度,不仅影响高山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分布,而且作用于植物群落的生长和凋落物的分解。这些结果为深入认识冬季季节性雪被对高山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陈亚梅[5](2015)在《季节性雪被对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胞外酶对于凋落物的最终降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最敏感区域,研究该区域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深入理解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山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凋落袋分解法,对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木质纤维素酶进行研究,探讨季节性雪被对木质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凋落叶初始质量和环境因子与木质纤维素酶活性的关系,结果显示:1)整体来看,木质纤维素酶活性与质量损失率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P<0.05;P<0.01)。不同植被类型下,凋落叶酶活性与质量损失率的相关性不同。高山草甸上,酶活性与质量损失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P<0.01),除漆酶外,高山林线的酶活性与质量损失率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P<0.05;P<0.01)。而针叶林中,仅纤维二糖水解酶和内切-1,4-β-木聚糖酶活性与质量损失率显着正相关(P<0.05)。2)凋落叶初始质量对酶活性具有显着的影响。木质纤维素酶活性主要受到凋落叶初始木质素含量、木质素/N、C/N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尤其是木质素和木质素/N调控着酶活性的大小。3)季节性雪被对凋落物分解过程具有深远的影响。除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外,平均雪被厚度对木质纤维素酶活性有显着的影响(P<0.01)。凋落叶含水率、平均分解温度和冻融循环次数显着影响酶活性,其中凋落叶含水率比凋落叶分解温度对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影响更大。不同种类的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不同。4)凋落叶分解前期,大多数酶活性表现为针叶林最高。而随着凋落叶的逐渐分解,冻融循环、淋溶等物理过程对凋落叶的破碎增加了凋落叶的可分解性,因此分解后期冻融循环频次较高的高山草甸和高山林线的凋落叶酶活性增高。5)不同分解时期对酶活性具有显着的影响,且不同种类的酶对不同分解时期的响应不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和p-葡萄糖苷酶活性在第一个生长季末最高,而内切葡聚糖酶和内切-1,4-β-木聚糖酶在第二个雪被期末最大。综上所述,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受到季节性雪被的影响。平均雪被厚度、凋落叶含水率、平均分解温度和冻融循环次数均能不同程度的影响木质纤维素酶活性。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受到凋落叶初始质量的调控,其中木质素和木质素/N是最重要的质量因子。未来气候变化所引发季节性雪被的改变将会对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木质纤维素酶活性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邓长春[6](2015)在《季节性雪被对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凋落叶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主要途径。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研究该区域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元素释放和组分降解,对于深入了解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山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凋落袋分解法,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11月,对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12个优势物种凋落叶在叁个植被类型下(暗针叶林-高山林线-高山草甸)共两年(两个雪被期和两个生长季)分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碳、氮、磷、可溶性碳和总酚的释放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进行研究,探讨季节性雪被对质量损失、元素释放和组分降解的影响,以及分析质量损失与凋落叶初始质量、凋落叶动态质量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高山林线交错带从暗针叶林-高山林线-高山草甸,环境温度波动幅度逐渐增大,平均温度逐渐升高,冻融频次依次递增。季节性雪被在高山林线交错带覆盖明显。第二年降雪量、雪被覆盖持续时间、雪被覆盖厚度均高于第一年。两年综合来看,雪被厚度大小顺序依次为高山林线>暗针叶林>高山草甸。2)分解时期(四个分解阶段)、植被类型、物种因素均显着影响凋落叶分解过程。凋落叶初始氮含量、磷含量、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C/N和L/N等初始质量与分解速率显着相关。凋落叶分解速率k值范围为0.096~0.928,柳兰分解最快3-4年分解基本完成,而锦丝藓和高山杜鹃分解缓慢,分解基本完成需要20年以上,其余9种凋落叶分解一半需要1年半左右,分解基本完成需要5-7年。大部分凋落叶在第一个生长季初期残留率急转直下,分解加速。凋落叶失重集中在第一年,尤其是在第一年生长季。两个雪被期占两年总失重近四成。3)不同种类凋落叶质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凋落叶质量不同分解时期的变化对季节性雪被的响应差异较大。氮、磷、可溶性碳和总酚含量的变化趋势在叁个植被上比较一致,氮和磷含量小幅上升,可溶性碳和总酚含量大幅降低。碳、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在叁个植被上差异明显,碳含量小幅降低,纤维素含量保持基本稳定,木质素含量则小幅升高。4)凋落叶不同元素(组分)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释放(降解)。季节性雪被对不同元素(组分)释放(降解)的影响具显着差异。碳、氮、磷、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释放(.降解)大致在50~65%,而可溶性碳和总酚的释放达90%。全部元素(组分)的释放(降解)集中在第一年,碳、可溶性碳和总酚释放集中在第一年生长季,而氮、磷、纤维素和木质素两个季节约各占第一年的二分之一。第二个雪被期碳、氮、磷、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释放(降解)约占第二年的60%。氮、可溶性碳和纤维素的释放(降解)在暗针叶林释放最高,碳和总酚的释放(降解)在高山林线最高,而磷和木质素的释放(降解)在高山草甸最高。5)温度、L/N、C/N、纤维素和雪被等因素对凋落叶失重率具有显着影响。温度与失重率呈极显着正相关,雪被厚度与失重率呈极显着负相关,纤维素动态含量与失重率呈极显着正相关, C/N和L/N动态比值与失重率呈极显着负相关。温度、雪被、L/N、C/N和纤维素对失重率的影响依次减小。L/N、C/N、纤维素等质量因子对凋落失重具有重要影响,但温度和雪被等环境因子的作用更为关键。高山林线交错带地区凋落叶在四个分解时期的分解过程具有各自的特征,季节性雪被不仅直接控制雪被季节凋落叶的分解过程,而且间接影响生长季节凋落叶的分解过程。凋落叶分解过程中质量损失、元素释放和组分降解集中在第一年尤其集中在第一年生长季,而经过第一年的快速失重后,凋落叶可分解性显着降低,季节性雪被的作用从第二年开始变得突出,凋落叶质量损失、元素释放和组分降解开始向雪被期集中。L/N、C/N、纤维素等动态质量对凋落叶分解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温度和雪被等环境因子才是高山林线交错带区域凋落叶分解过程起关键因子,且凋落叶失重率与温度呈正相关,与雪被厚度呈负相关。因此,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季节性雪被持续缩减的情况下,高山林线交错带地区的凋落叶分解过程可能会明显加速。(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4-01)

和润莲,陈亚梅,邓长春,杨万勤,张健[7](2015)在《雪被期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两种地被物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动物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针叶林代表性地被植物锦丝藓和高山冷蕨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了高山林线交错带(暗针叶林-林线-高山草甸)的锦丝藓植物残体、高山冷蕨凋落叶及混合凋落物经过一个雪被期分解后的质量损失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雪被期林线交错带上两种地被物的质量损失率在高山草甸最大,锦丝藓表现更为显着,两种凋落物混合促进了分解过程且在林线上表现尤为显着.在交错带凋落物中共获取土壤动物968头,隶属于5纲10目35科,优势类群以弹尾目和蜱螨目为主.在林线上凋落物中获得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高于高山草甸和暗针叶林.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土壤动物类群与雪被期平均温度关系最为密切,特有物种如等翅目和地蜈蚣目仅在暗针叶林出现,半翅目和啮目仅在高山草甸出现.地被物种类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大于林线.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日平均温度和雪被厚度能够解释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变异的30.8%,而土壤动物因子能解释质量损失率变异的8.3%,它们共同解释质量损失率变异的34.1%.雪被是影响高山两种地被物凋落物分解的最关键因子.(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邓长春,陈亚梅,和润莲,刘洋,张健[8](2014)在《雪被期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的淋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是土壤DOC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凋落物DOC的淋失过程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于2012年10月—2013年5月,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12种代表性植物的凋落物为材料,研究了冬季雪被期凋落物DOC在暗针叶林森林、高山林线和高山草甸3种分解生境中的淋失特征。结果表明:1)凋落物初始DOC含量为22.78~178.8 g·kg-1,物种间差异显着;2)经过一个雪被期(182 d),凋落物DOC淋失率为18.92%~62.33%,各物种DOC的淋失率对分解生境的响应差异较大;3)分解生境差异对凋落物DOC的淋失产生了显着影响,暗针叶林生境中凋落物DOC的淋失率显着高于林线和高山草甸生境;4)雪被是影响冬季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DOC淋失的主要环境因素。因此,高山林线交错上雪被期DOC淋失的空间变异性主要是景观尺度分布的雪被差异造成的,分解生境中较厚的雪被更利于凋落物DOC的淋失。(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邓长春,蒋先敏,刘洋,张健,陈亚梅[9](2015)在《高山林线交错带高山杜鹃的凋落物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分解是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养分循环、土壤有机质形成的关键生态过程。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季节变化和海拔梯度上的植被类型差异可能会影响该区域凋落物的分解,进而对高山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产生重要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袋的方法,研究了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优势种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凋落叶在雪被期和生长季的分解特征。结果显示:(1)季节变化和植被类型对高山杜鹃凋落物的分解均具有显着影响(P<0.05),凋落叶的质量损失主要发生在生长季且在高山林线最大,暗针叶林中雪被期的质量损失略高于生长季,但差异不显着;(2)林线交错带上高山杜鹃凋落叶分解缓慢,一年干物质失重率为9.62%,拟合分解系数k为0.145;(3)高山杜鹃凋落叶的质量变化主要体现在纤维素降解显着且集中在雪被期,木质素无明显降解,在高山林线上C/N、C/P、木质素/N变化幅度较小且C、N、P的释放表现得稳定而持续。结果表明,季节性雪被对林线交错带内高山杜鹃分解的影响不仅局限在雪被期内,雪被融化期间频繁的冻融作用和雪融水淋洗作用可能会促进高山杜鹃凋落物在生长季初期的分解。总的来看,在气候变暖的情景下,雪被的缩减、生长季的延长和高山杜鹃群落的扩张可能加速高山林线交错带高山杜鹃凋落物的分解。(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陈亚梅,和润莲,邓长春,刘洋,杨万勤[10](2014)在《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3种典型植被类型(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下两个层次(LF层:新鲜凋落物层和发酵层;H层:腐殖质层)的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模拟凋落物分解的前期和后期阶段,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纤维素酶活性及凋落物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前期的纤维素酶活性和纤维素含量均显着高于分解后期,但植被类型对LF和H层的纤维素含量的影响都不显着。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阶段对纤维素酶活性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比植被类型对纤维素酶活性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更大。不同种类的纤维素酶活性在分解前期和分解后期受到不同因子的限制。凋落物分解前期,微晶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可能受N、P含量的限制,而羧甲基纤维素酶主要受底物纤维素含量控制;凋落物分解后期,羧甲基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可能受C、N含量的限制。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论预测,底物质量比C:N>27或C:P>186时会限制微生物生长,因此判断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微生物生物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同时受到底物N、P的限制,尤其是高山草甸上微生物生物量在凋落物分解前期受到底物N、P的限制比分解后期更显着,这充分说明了底物质量调控着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纤维素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高山林线交错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我国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14种代表性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林线交错带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k)为0.16~1.70,乔木和苔藓凋落叶分解较慢,灌木凋落叶次之革本凋落叶分解最快.凋落叶分解速率与N、木质素、酚类物质、C/N、C/P、木质素/N均具有显着的线性回归关系.通径分析得出,木质素/N和半纤维素含量可以解释k变异的78.4%,其中木质素/N可以解释k变异的69.5%,木质素/N对κ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913.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排序轴k、分解时间(t)的贡献率达99.2%,木质素/N、木质素含量、C/N、C/P与第1排序轴呈显着正相关,其中木质素/N与第1排序轴的相关关系最强(r=0.923).木质素/N是影响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关键质量指标且凋落叶初始木质素/N越高分解速率越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山林线交错带论文参考文献

[1].陈亚梅,和润莲,刘洋,张健,邓长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初期转化酶特征[J].生态学报.2016

[2].杨林,邓长春,陈亚梅,和润莲,张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5

[3].陈亚梅,和润莲,邓长春,杨万勤,张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两种地被物分解的木质纤维素酶活性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5

[4].和润莲.季节性雪被对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

[5].陈亚梅.季节性雪被对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

[6].邓长春.季节性雪被对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

[7].和润莲,陈亚梅,邓长春,杨万勤,张健.雪被期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两种地被物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动物多样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5

[8].邓长春,陈亚梅,和润莲,刘洋,张健.雪被期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的淋失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4

[9].邓长春,蒋先敏,刘洋,张健,陈亚梅.高山林线交错带高山杜鹃的凋落物分解[J].生态学报.2015

[10].陈亚梅,和润莲,邓长春,刘洋,杨万勤.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14

标签:;  ;  ;  ;  

高山林线交错带论文-陈亚梅,和润莲,刘洋,张健,邓长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