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企业科技新闻报道的“新”

谈企业科技新闻报道的“新”

一、浅说企业科技新闻报道的“新”(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商晨迪[2](2021)在《城市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新媒体传播特征与效果评估 ——以2019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日益成熟的大数据技术为新媒体传播实践和理论带来巨大变化。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大城市的群众体育赛事发展迅速,相对于传统竞技体育赛事报道,新媒体对于群众性体育赛事的传播相对缺乏,不利于群众体育赛事的发展和全民健身意识的养成。因此,研究新媒体对于群众性体育赛事的传播特征和传播效果具有理论和实践必要性。基于此,首先,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立了城市群众性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效果的相关概念,并以2019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为研究对象,统计了官网、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的相关报道数据,归纳2019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新媒体的传播现状和传播特征。其次,在咨询相关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针对城市群众性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效果的评估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层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最后,依据指标权重将三级指标进行可操作性量化,以2019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为评估对象进行其新媒体传播效果综合评价,据此提出城市群众性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效果的优化策略。具体结果如下:1.揭示了2019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各类新媒体传播现状:1)官网:内容分类详细,提供确切公告;传统网络媒体传播占据主导。2)微信:报道聚焦于热门项目,企业对赛事宣传力度加大;官方微信传播力度较弱,内容缺乏创新。3)微博:整体传播活跃度较低,但较以往有所增长;发博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以自媒体用户为主;报道主题多样,但仍聚焦于大众项目;微博直播热度增加,明星效应推广比赛。4)短视频:内容主要是草根视角的UGC生产;平台的社交功能推动赛事参与度。在总体上呈现如下特点:“双微”各有侧重,形成差异化传播;短视频平台成为用户主动传播的新媒介;手机App成为群众体育赛事传播新路径。2.构建了城市群众性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的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研将城市群众性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准则层A包括了客体指标和主体指标两个一级指标;准则层B包括了新闻资讯类媒体指标、社交媒体指标、网络视频类媒体指标、认知效果指标、情感态度效果指标、行为效果指标六个二级指标;六大准则层B下还包含了22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级指标。3.实证评估2019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新媒体传播效果:2019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新媒体传播效果的综合评价得分为0.708(满分为1),分值较高,说明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新媒体传播效果整体较好。其中新闻资讯类媒体客体传播效果最好,得分为0.234,其次是社交媒体客体传播效果,得分为0,171,受众行为效果表现尚可,得分为0.169。通过对得分较低的情感态度效果和认知效果某些指标的分析,发现目前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新媒体传播还存在诸如传播平台受众黏度有待提高;传播渠道较为单一;传播效果有待加强等问题。4.提出城市群众性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效果的优化策略:1)从传播内容角度,各平台传播者应增加原创内容质量,提高新媒体平台受众黏度。2)从传播渠道角度,各传播者应针对群众体育目标受众进行精准投放,开发草根明星效应。3)从传播技术的角度,以政府为首的传播主体府应抓住大数据机遇,助推互联网与群众体育赛事的结合。

李可[3](2021)在《《人民日报》2020年“两会”报道框架研究》文中提出“两会”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它是代表委员共商国是的重要会议。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媒体对于“两会”的报道越来越多元化。《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历年来对于“两会”的报道都格外重视。本文选取《人民日报》“两会”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梳理2020年《人民日报》“两会特刊”中的报道,分析其报道框架,并探讨《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给其他媒体的报道所带来的启示。本文以2020年《人民日报》“两会特刊”中的176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以报道内容为文本,以框架理论为支撑,构建出报道时间及数量、报道篇幅、报道版面、报道形式、新闻来源、报道领域、报道内容、报道体裁、报道对象以及报道倾向10个类目,并对其进行量化的统计和分析。笔者发现:《人民日报》对“两会”的报道数量较多;报道版面分布比较均匀;报道形式和体裁逐渐地多样化;报道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疫情防控、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报道倾向坚持以正面为主;新闻报道坚持原创性等特征。在对研究样本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得出《人民日报》对于“两会”的报道框架:即内容框架上围绕时政热点;认知框架上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情感框架上坚持民生导向。最后,经过全面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探讨《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给其他媒体的报道所带来的启示:媒体功能框架方面要依据媒体定位谋划新闻报道;舆论引导框架方面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议题框架方面要全方位反映民生关切问题。

苏星月[4](2021)在《《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对比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在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媒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媒体是信息流动的桥梁,媒体及时报道,不仅可以让公众了解事件的严重性,掌握防控应对的策略,还可以稳定民心和社会治安。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如何构建报道框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阅读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文献资料,结合目前的研究和分析,将《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的电子报作为研究对象,认真收集两家报纸从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9月8日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将2357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立足于框架理论,从《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的主题框架、报道内容、消息来源、报道方式和报道基调五个角度对研究样本进行描述,比较《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相同点,分析二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不同点,归纳二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特点,反思《人民日报》和《新京报》在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中的不足,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的优化建议。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绪论,在本章中,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进行描述,然后对框架理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进行文献综述,最后介绍研究对象,交代研究样本及样本采集时间,并对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个部分是对《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进行样本描述,结合2357篇报道,统计分析二者主题框架、报道基调、报道内容、消息来源、报道体裁的分布情况和占比情况。第三个部分是结合数据分析,归纳《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特点。两家报纸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主题框架、消息来源、报道体裁和报道基调四个方面,二者在报道主题框架的建构上以“政府形象框架”为主,侧重于将“政府官员”作为消息来源,将“消息”作为报道体裁,以正面报道为主。二者报道框架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相较于《人民日报》,《新京报》更重视“人情趣味框架”,这与其都市报的定位息息相关;《新京报》的消息来源比《人民日报》更丰富,其报道的消息来源不仅有政府官员、抗疫一线人员、外国政府与国际组织、专家学者,还有出租车司机、大学生、公益人士、职员、教师、公务员、法律工作者、心理师、志愿者。虽然《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的负面报道占比都不大,但是在负面报道的内容上存在差别,《人民日报》的负面报道主要是关于国际疫情发展趋势,负面报道内容主要为国外疫情严重化、疫情对国际社会的消极影响、美国消极抗疫。而《新京报》不仅报道了国外的疫情情况,还对国内严峻的疫情趋势、牺牲的抗疫人员、抗疫不利的官员、不合理的防疫措施进行报道。《人民日报》的报道框架特点为以整合与引导为主,报道对全国各地的抗疫资讯进行整合报道,并针对不同的抗疫时期,对受众进行不同的引导。而《新京报》的报道框架特定体现为监督和市场并重,《新京报》的第二版多为媒体人及受众对抗疫相关措施、政策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媒体的监督功能,此外《新京报》的报道框架受市场影响,报道内容跟随当期热点进行调整,例如2020年7月是我国的高考,且当月我国遭遇洪涝灾害,在此期间,《新京报》的头版及其他版面面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数量大幅度减少,新闻议题大多是关于高考和防汛救灾。第四个部分是对《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进行反思,并提出优化建议。

张玲潇[5](2021)在《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战略传播角度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中国高铁产业自诞生以来12年间(2008—2019)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试图从共识性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建构产业认同和实现产业利益的价值。本文试图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高铁产业诞生以来开展了哪些战略传播活动,有什么特征?2)高铁产业战略传播与产业认同建构的关系如何?3)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在提升高铁品牌形象,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以及促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方面有哪些效果?本文主体部分有十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对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至第五章,关注于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活动,从战略传播背景、运行机制、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四个方面展开。第二章是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国内外背景回顾;第三章是对以铁道部为主导的战略传播运行机制的研究;第四章是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和借力国际会议、展览等形式的组织传播的研究;第五章是从主题设置、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第六章至第九章,关注于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战略传播。其中第六章聚焦高铁“走出去”的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价值分析。第七章对“走出去”阶段的高铁多主体联动传播和多层级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进行研究;第八章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高铁外交公关,与利益相关群体对话的组织传播和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三种战略传播手段进行了梳理;第九章对高铁战略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做了深入探究,这个阶段传播善用第三方视角讲故事,主题更贴近受众,话语方式也更吸引人。第十章,借鉴建构主义学派的国家间集体认同的形成与转化理论,分析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及未来改进策略。结语,对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和“走出去”阶段两个时期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回顾,得出战略传播是增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多学科理论交叉运用的方法。在深度挖掘、收集、整理高铁诞生十余年以来的相关史实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大众传播媒体关于高铁的报道,以及高铁产业通过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等发布的新闻文本,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解读。同时,结合深度访谈法,选取高铁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轨道交通领域高校学者和高铁工程师等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一手资料,并运用多学科理论深入分析和总结高铁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整体勾画。本文创新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性。以往关于高铁产业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理论视角进行的,而从战略传播角度关注高铁产业的比较少见,本文用战略传播理论考察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对前人研究的较好补充。第二,论文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了整体勾画,分析并总结了其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并借用多学科理论对原始文献和调查材料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与解读。论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第三,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认同建构理论对高铁产业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分析,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探究战略传播与认同建构的逻辑关系,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多重背景下,高铁产业正面临着国内认同和国际认同的双重建构任务。在认同的建构中,信息的传播是核心和关键,通过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实现受众态度转变和行为转化。高铁产业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传播主体、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针对国内外受众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是实现高铁产业国内和国际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对于产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和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李少如[6](2021)在《《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框架研究(2015-2020)》文中研究说明“十三五”期间,《江西日报》紧密联系江西省的实际发展情况,以权威和专业的视角对江西经济发展作了可圈可点的经济报道,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文以《江西日报》2015—2020年经济新闻报道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从新闻领域、新闻篇幅、新闻主题、新闻结构、新闻体裁、新闻来源、高频词及新闻语言等多个方面,分析《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框架及其形成原因、产生效果及可供其他媒体借鉴的启示,并针对其框架特点提出优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框架具有以下特征:在版面分布上,主要刊登在头版、要闻版等重要版面;报道内容上,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政策的稳步推进,经济新闻报道数量大,以政经和产经新闻为主;新闻领域全面多样,新闻主题关注民生,紧扣经济建设;报道篇幅以短篇和中篇报道为主;结构上重视“主要事件”,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通讯为辅;新闻来源具有多样性,以官方来源为主;报道倾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并对经济新闻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解读;高频词呈现积极向好态势,新闻语言修辞多元,数据多用在消息和通讯体裁中。《江西日报》在经济报道中紧跟经济政策,报道内容聚焦江西发展并从多方面呈现经济发展情况,重点信息放在重要版面,影响范围广,权威性高,报道领域多元,满足受众需求。《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性实践,为其他省级党报经济新闻报道提供实践示范与借鉴,改善了舆论环境,提升了自身传播力,使经济新闻报道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仍存在一些有待提升的地方,比如表现形式上还不够丰富、创新策划力度还不够。其经济新闻报道可通过如下路径予以优化:做足深度报道,回应热点;重视报道策划,增强经济新闻社会性和指导性;提升记者经济知识水平,提高经济报道质量。

肖智颖[7](2021)在《《中国新闻周刊》(2003-2020)封面故事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时政类新闻周刊之一,自创办以来,以“记录时代变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目标,忠实地记录着这个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轨迹和变化方向,呈现着社会个体奋斗的姿态。作为中国权威高端的时政周刊,《中国新闻周刊》透过政经类期刊的公共视角,观察和解读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现象,以期对有影响力的人产生影响。“封面故事”作为重点栏目,是新闻周刊的“门脸”和核心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最能显示其内容生产策略的栏目,研究“封面故事”,即可以看到《中国新闻周刊》在进步中不断自我革新,看到国家和人民在历史前进中的缩影,看到新闻作品中所呈现的大时代的巨变。《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不断深化选题内容、创新报道形式,并不断优化视觉效果呈现,愈加注重报道的深度性、丰富性和人文性。通过研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新闻舆论和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封面故事的反映和影响,发现重大的社会发展变革深刻影响着封面故事内容生产的选题、内容和形式,封面故事的报道不仅成为中国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带着时代的符号反映和书写了中国发展的历程,是中国社会前进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力量的标志之一,成为中国时代发展过程的“忠实的记录者”。本文讨论了信息时代传统媒体对内容生产变革的途径,分析《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如何营造独特风格,打造品牌基础、加快转型升级,在泥沙俱下的新闻市场中,强化个性化差异,要做好深度报道,对《中国新闻周刊》更好地迎接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陈玉萍[8](2021)在《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诱发、演化与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兴起,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在互联网场域中,此类危机事件被当事人、网民、媒体等主体爆料后,经由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扩散,极易演化为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本文以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基于危机管理理论、治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系统论等理论基础,综合应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系统研究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诱发演化、影响与治理等核心内容,其理论贡献在于形成了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理论体系,也将为应对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保障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体育旅游快速发展促使危机事件发生风险增加,体育旅游危机事件显示出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交融触发、事发空间从局地性向广域化扩散、事发时间从集中向分散迁移等发展态势。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在互联网场域中极易演变为网络舆情。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是由客体、主体、本体以及载体等四大要素构成,呈现出主体多元性与社群化、客体破坏性与复杂化、本体隐匿性与无序化、载体交互性与多样化等特征,呈现出网民表达理性化、舆情信息去中心化、传播媒介融合化等演变态势,具有主体需求导向功能、体育旅游产业危机预警功能、网民舆情依赖功能与多利益主体行为监督功能。(2)体育旅游系统由客源地需求系统、目的地接待系统、通道系统与支持保障系统构成。体育旅游系统子系统突变、子系统协同弱化、外部环境变迁冲击等原因引致系统整体紊乱。当紊乱熵值超越临界点之后,系统发生脆性崩塌引致危机事件发生。危机事件完成比特化网络转录后,在事件属性、网络表达平台、网民心理行为、政企调控缺失、媒体注意力聚焦等因素合力作用下,极易发酵演变为网络舆情,进而形成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萌发与网络舆情系统初步形成的标志为:(1)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完成从事发地到互联网场域的比特化转录;(2)网民、媒体、意见领袖、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开始将注意力资源大量投向体育旅游危机事件;(3)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呈现特定流向规律。(3)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具有时序动态性、多维性、跃变性、衍生性、反馈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它受网络舆情系统中主体子系统、载体子系统、客体子系统的综合影响,外围宏观舆情环境通过主体因素、载体因素、客体因素的中介力量间接推动网络舆情演化。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内源动力包含事件冲击力与当事人牵引力,外源动力则由网民关注力、媒体关注力、政府调控力、意见领袖动员力、网络平台扩散力等构成,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前期演化动力主体为内源动力,后期演化受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耦合交互作用。在网民关注力、媒体关注力、政府调控力、意见领袖动员力、当事人牵引力、事件冲击力、公共或个人网络平台扩散力的合力作用下,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经历酝酿、爆发、成熟与衰退四个生命周期阶段;不同阶段,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各动力源作用强度不同,引致各生命周期阶段呈现出异质的演变规律。(4)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呈现出宏观、中观、微观多维并举的影响格局。宏观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形象、国际体育赛事旅游承办、宏观政策制度变迁等方面;中观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体育旅游产业需求、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体育旅游产业区域竞争格局、体育旅游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产业生命周期演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微观影响主要为对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企业、体育旅游从业人员、体育旅游目的地、网民、媒体等主体的影响。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存在空间溢出与产业溢出效应,对具有地理空间隶属关系的目的地、同质体育旅游目的地、同质旅游危机事件发生地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对目的地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等有产业溢出影响,并通过城市形象受损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对线下线上有融合影响作用;其影响场域呈现从体育旅游事发地到体育旅游目的地再到空间关联及产业关联旅游目的地的扩散规律。在各生命周期阶段,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舆情球体”体积发生动态变化,反应舆情热度高低,进而对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产生非均衡的影响强度。(5)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考虑到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治理主体、不同治理手段下,治理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在路径与策略上的差异性,特提出协同分异治理的理论范式。建议以制度保障为基础、以组织保障为核心、以资源保障为依托,建立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保障体系;同时,建构涵盖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恢复与重建机制的协同分异治理机制。基于网络舆情演化生命周期的过程性差异,提出协同分时治理路径及策略。基于网络舆情发展强度的差异,将网络舆情分成轻微级、警示级、严重级三种等级,提出针对不同级别的协同分级治理路径及策略。从政府、媒体、社区居民、意见领袖、体育企业与旅游企业、体育社群等主体出发,提出协同分主体治理的路径与策略。基于治理方式的刚柔性差异,提出协同分式治理的路径与策略,刚性治理方式表现为强化舆情管控法律与制度建设、提升技术治理能力,柔性治理方式则重在塑造舆情治理理念、培育体育旅游业风险文化、引入社会力量管控、重视网络伦理建设;柔性治理与刚性治理在协同分异治理下的耦合互动,可提升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水平,进而有助于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生态改善与体育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李曼宁[9](2021)在《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转基议题进入大众视野,就产生了许多研究面向。本文选择话语生产的研究视角,以纸媒中的转基因报道为研究对象,从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选取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中国社会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变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媒体的转基因话语生产机制,并对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影响因素、话语争夺情况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我国转基因报道的重心完成了从科学问题的讨论到社会问题的监管方向的转移,纸媒的报道以“稳”为主,积极的“挺转”文章和呼吁理性的中立文章是纸媒报道的主要旋律。中央媒体的转基因话语表达紧跟国家信号,牢牢把握中国社会的转基因话语主导权,建构转基因话语的主流价值观;地方媒体的转基因报道工作,更加关注本地的转基因管理政策。随着时代进步,媒体报道中的转基因形象越来越丰富。虽然转基因报道中支持与质疑的声音同在,二者存在一定的冲突,但达成了“中国必须发展转基因”的共识。国家政策,媒体定位是影响各级媒体话语生产、表达的主要因素。本文借鉴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框架对研究样本展开话语分析,研究发现转基因报道的话语实践倾向于精英话语。从转基因话语的社会实践表现来看,纸媒中的转基因话语生产重视身份建构,舆论引导,科普知识,解决问题这四个方面。纵览新闻报道发现,媒体在呈现不同话语主体的观点时没有做到各方的平衡,导致精英话语、大众话语的交流错位,另外媒体报道中的失范行为也是转基因话语生产中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民众在纸媒报道中的话语表达是“缺场”状态。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本文对未来转基因的报道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注重话语表达方式,在保证科学性、准确性的同时使之更接地气;二、新闻报道注重公众主体性,以公民为采访对象了解他们对转基因政策、管理制度的看法;三、对国内外转基因新闻保持敏感度,及时报道,提高转基因报道工作的质量;四、开展转基因报道时根据媒体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对转基因报道进行深加工。

王琨[10](2021)在《CNN推特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的浪潮将各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背景下面向全球的社交媒体平台涌现成为国际交流、国际对话、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为各国争夺国际话语权,呈现国家形象提供了新的舞台。长期以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借助信息资源优势占据了国际传播的有利地位,成为国际传播格局的主导者,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成为被呈现的“他者”,国际舆论格局存在着不平衡的局面。2017年,特朗普成为新一届美国总统,中美两国的关系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以CNN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中国在西方媒体中的国家形象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研究西方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对于中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定位自身国际形象、了解国际舆论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当下在西方媒体特别是美国媒体中的形象了解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中国,研究选取了CNN的推特账号作为研究对象,从新闻框架理论出发,结合议程设置理论,使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理论,聚焦于CNN推特平台在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四年间的涉华报道,通过数据爬取和抽样选取样本进行类目建构和编码,探究其涉华报道在宏观选择框架以及微观话语重组框架中的特点,并由此总结出CNN在推特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在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的四年间,CNN在推特平台中对中国的关注度逐年提高,报道量也逐年增多。在宏观层面,CNN在推特平台中以视觉化的方式集中呈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同时借助杂糅交叉报道和高频重复报道等报道方式呈现了中国在人权、灾难、事故等方面的负面形象。此外,在微观层面,CNN在推特平台中的涉华报道带有明显的平台特色,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了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新闻报道中的词汇、修辞、引语、叙事等方式进行意义生产,隐含了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价值倾向与态度。研究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CNN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将中国国家形象呈现为异质化的负面政治空间、竞争对立与合作发展下的中国经济、科技繁荣与灾难频发的社会生活、古老传说与现代艺术并存的单一文化形象以及充满国际野心的军事威胁者五大形象。基于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的特性,CNN通过从宏大事件中抽取出碎片事实要素来对中国相关新闻进行报道,使受众通过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来拼接成了认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因此,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他者化”中国一方面源于媒体呈现的形象,另一方面则源自于受众根据碎片化拼接所进行的自我想象,而想象来源则是CNN暗藏于报道中的价值立场与话语权力。

二、浅说企业科技新闻报道的“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说企业科技新闻报道的“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城市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新媒体传播特征与效果评估 ——以2019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数据时代对体育赛事媒体传播效果评估提出新要求
        1.1.2 群众性体育赛事与媒体传播的关系日渐紧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新媒体传播研究
        2.1.1 新媒体传播特征研究
        2.1.2 新媒体传播效果研究
    2.2 群众性体育赛事相关研究
        2.2.1 群众性体育赛事概念研究
        2.2.2 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现状研究
    2.3 体育赛事的新媒体传播研究
        2.3.1 体育赛事与媒介传播关系研究
        2.3.2 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研究
        2.3.2.1 体育认知效果
        2.3.2.2 体育态度效果
        2.3.2.3 体育行为效果
    2.4 群众性体育赛事传播研究
    2.5 文献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层次分析法
4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4.1 理论基础
        4.1.1 议程设置理论
        4.1.2 使用与满足理论
        4.1.3 传播游戏理论
    4.2 核心概念界定
        4.2.1 城市群众性体育赛事
        4.2.2 群众性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
5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新媒体传播现状与特征
    5.1 大数据时代群众性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的特征
        5.1.1 多媒介手段融合构建多元传播环境
        5.1.2 地方特色赛事成为传播内容侧重点
        5.1.3 赛事传播平台向服务型平台转变
    5.2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新媒体传播现状与特征分析
        5.2.1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及主要传播平台
        5.2.1.1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概览
        5.2.1.2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主要传播平台
        5.2.2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新媒体传播现状
        5.2.2.1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官网传播现状
        5.2.2.1.1 媒体类型分析
        5.2.2.1.2 报道主题分析
        5.2.2.1.3 报道体裁分析
        5.2.2.1.4 报道数量分析
        5.2.2.1.5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官网各媒体传播对比分析
        5.2.2.2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的微信传播现状
        5.2.2.2.1 报道聚焦于热门项目,企业加大赛事宣传力度
        5.2.2.2.2 官方微信传播力度较弱,内容缺乏创新
        5.2.2.3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的微博传播现状
        5.2.2.3.1 微博传播整体活跃度较低,但较以往有所增长
        5.2.2.3.2 发博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以自媒体用户为主
        5.2.2.3.3 微博报道主题多样,但仍聚焦于大众项目
        5.2.2.3.4 微博直播热度增加,明星效应推广比赛
        5.2.2.4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的短视频传播现状
        5.2.2.4.1 草根视角的用户内容生产(UGC)
        5.2.2.4.2 社交功能推动赛事参与度
        5.2.3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的新媒体传播特征
        5.2.3.1 “双微”各有侧重,形成差异化传播
        5.2.3.2 短视频平台成为用户主动传播的新媒介
        5.2.3.3 体育服务类APP成为赛事传播新路径
6.城市群众性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6.1 城市群众性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效果的定义
    6.2 城市群众性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指标的确立
        6.2.1 各级评估指标的确立
        6.2.1.1 二级评估指标的确立
        6.2.1.2 三级评估指标的确立
        6.2.2 各项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6.2.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6.2.2.2 层次分析法分析步骤
        6.2.3 城市群众性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价指标的量化
        6.2.3.1 客体指标
        6.2.3.2 主体指标
7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新媒体传播效果的评估
    7.1 客体指标测量内容的选择
    7.2 主体指标测量传播效果问卷调查
        7.2.1 问卷设计
        7.2.2 调查对象
    7.3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结果
        7.3.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7.3.2 客体指标评估
        7.3.3 主体指标评估
        7.3.3.1 认知效果评估
        7.3.3.2 情感态度效果评估
        7.3.3.3 行为效果评估
        7.3.4 综合评估结果
8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新媒体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8.1 传播内容:增加原创内容传播质量,增强新媒体平台受众黏性
    8.2 传播渠道:针对群众体育目标受众精准投放,发挥草根明星效应
    8.3 传播技术:抓住大数据机遇,助推互联网与群众体育赛事深度融合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2019 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期间官网媒体报道汇总
附件二:层次分析法调查专家信息表
附件三:城市群众性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层次专家调查表
附件四:准则层B和准则层C相对于目标层Z的权重值表
附件五: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新媒体传播效果受众调查问卷

(3)《人民日报》2020年“两会”报道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媒体——《人民日报》
        (二)研究样本——2020 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三)类目构建
    三、相关理论解读及研究动态
        (一)框架理论
        (二)《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的研究动态
    四、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一章 《人民日报》2020 年“两会”报道类目统计数据呈现
    一、报道时间及数量分析
    二、报道篇幅分析
    三、报道版面分析
    四、报道形式分析
    五、新闻来源分析
    六、报道领域分析
    七、报道内容分析
    八、报道体裁分析
    九、报道对象分析
    十、报道倾向分析
    小结
第二章 框架理论视阈下《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
    第一节 内容框架:围绕时政热点
        一、防疫抗疫成为报道热点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令人瞩目
        三、突出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
        四、完善民法典,保障民事权利
    第二节 认知框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政治立场鲜明
        二、正确引导舆论
        三、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
    第三节 情感框架:坚持民生导向
        一、力保就业,民生之本
        二、老有所养,完善养老制度
第三章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带来的启示
    第一节 媒体功能框架:依据媒体定位谋划新闻报道
        一、传播时政信息
        二、解读方针政策
        三、评论时事政治
    第二节 舆论引导框架:宣传主流意识形态
        一、宣传先进人物,弘扬履职尽责
        二、传播新思想,解读新政策
        三、做好顶层设计,掌握主导权
    第三节 议题框架:全方位反映民生关切问题
        一、人民至上,解决民生问题
        二、以人为本,解读民生议题
        三、全方位涵盖民生,融合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对比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一、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样本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的样本描述
    第一节 研究类目构建
        一、报道主题框架
        二、报道基调
        三、报道内容
        四、消息来源
        五、报道体裁
    第二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框架
        一、《人民日报》与《新京报》主题框架分布情况
        二、《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报道基调分布情况
        三、《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报道内容分布情况
        四、《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消息来源分布情况
        五、《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报道体裁分布情况
第二章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异同及特点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相同点
        一、主题框架以“政府形象框架”为主
        二、消息来源偏向使用“政府官员”
        三、偏用消息体裁
        四、报道基调以正面为主
    第二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不同点
        一、《新京报》比《人民日报》更加注重“人情趣味”框架
        二、《新京报》消息来源比《人民日报》丰富
        三、《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的报道基调和而不同
    第三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特点
        一、 《人民日报》整合与引导为主的新闻框架
        二、《新京报》市场与监督并重的新闻框架
第三章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的反思及建议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的反思
        一、疫情潜伏期,媒体“失语”
        二、消息来源固定化,缺少民众的声音
        三、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失衡
    第二节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道框架的提升路径
        一、把握关键节点,统筹报道工作
        二、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报道机制
        三、倾听民众的声音
        四、平衡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A:《人民日报》研究样本汇总
附表B:《新京报》研究样本汇总
致谢

(5)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概念、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第—节 概念界定
        一、高铁与高铁产业
        二、战略传播
    第二节 战略传播理论探讨
        一、战略传播机制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二、战略传播内容彰显软实力
        三、战略传播手段多样与整合
        四、战略传播受众具有针对性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高铁产业的多面向研究
        二、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战略传播研究
        三、企业声誉管理、品牌形象等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节 中国高铁诞生前的国内铁路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高铁发展相关问题的论争与博弈
        一、关于高铁建设时间的论争
        二、关于高铁建设技术的论争
        三、关于高铁建设路线的论争
    第三节 中国高铁在挫折中负重前行
第三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高度集中的全行业整体协同体制
        二、高度集中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铁道部主导的战略传播议程设置机制
        二、新媒体环境下产业内部舆情处置机制
第四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意见领袖二次传播
    第二节 借力国际会议和展览扩大影响力
    第三节 与各种国际组织互动交流
第五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一节 主题设置:官方主导议题
        一、中国高铁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
        二、中国高铁建设的国际影响
        三、中国高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成就
        四、高铁建设中争议问题的回应
    第二节 叙事方式:官方叙事、以我为主
        一、叙事宏大、秀成就
        二、借媒体采访传达高铁产业观点
    第三节 表现形式:相对传统与单一
        一、话语风格体现“优越感”
        二、视觉符号略显”单一化”
第六章 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的战略优势分析
第七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企业主导与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二、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顶层设计下的多主体联动机制
        二、多层级的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
第八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致力于关系建立的人际传播
        一、国家领导人的高铁外交
        二、企业领导的高铁公关
    第二节 与各团体和机构对话的组织传播
        一、参加或主办各种国际展览、展会
        二、与各种国际组织、团体开展交流
        三、利用企业自营媒体开展传播活动
    第三节 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
        一、企业借力国内主流媒体外宣平台开展传播
        二、借力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及本土媒体
第九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节 主题设置:有高度、有温度
        一、展示企业实力,善于“借嘴说话”
        二、分享合作成果,彰显共赢理念
        三、履行社会责任,回应国际关切
    第二节 叙事方式:受众视角,故事呈现
        一、主动讲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二、借第三方之口讲故事体现可信性
    第三节 表现形式:诉诸视觉与互联网语言
        一、视听元素多彩呈现
        二、话语内容吸引力强
第十章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建构
    第—节 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
        一、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认同建构
        二、相互依存、社会互动与认同建构
        三、第三方身份再现共同命运情景
        四、扩大共识以形成同质性认知
    第二节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现状
        一、中国高铁产业的朋友认同现状
        二、中国高铁产业的竞争对手认同现状
    第三节 中国高铁产业认同层次提升策略
        一、朋友关系认同的建构与维系
        二、竞争对手关系的认同转化策略
结语
    一、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机制由集中到协同
    二、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手段由单一到多元化
    三、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内容的受众视角转向
    四、战略传播是高铁产业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深度访谈受访者基本情况
附录二: 访谈提纲

(6)《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框架研究(2015-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研究
        1.2.2 框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1.2.3 《江西日报》及其经济新闻报道研究
    1.3 研究思路、理论与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新闻框架理论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内容
第2章《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及其类目建构
    2.1 2015 年至2020 年《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
        2.1.1 版面分布:主要刊登在重要版面
        2.1.2 报道内容:数量较多,以政经和产经为主
    2.2 《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类目建构
        2.2.1 高层框架类目
        2.2.2 中层框架类目
        2.2.3 低层框架类目
第3章 《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的高层次结构分析
    3.1 新闻领域:行业广泛,商贸服务和经济政策报道较多
    3.2 新闻主题:关注民生,紧扣经济建设
    3.3 新闻篇幅:以短篇和中篇为主
第4章 《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的中层次结构分析
    4.1 报道结构:重视“主要事件”
    4.2 新闻体裁:消息为主,通讯为辅
    4.3 新闻来源:渠道多元,自采为主
第5章 《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的低层次结构分析
    5.1 高频词:注重各行业经济发展
    5.2 新闻语言:善用修辞,活用数据
第6章 《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框架形成原因及产生效果
    6.1 《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框架形成原因
        6.1.1 社会经济发展变革
        6.1.2 党报融合发展
        6.1.3 民众生产生活需要
    6.2 《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框架产生效果
        6.2.1 重点信息突出,增强了传播效果
        6.2.2 密切联系群众,增加新闻可读性
        6.2.3 满足受众需求,提升了阅读体验
第7章 《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框架的启示及优化路径
    7.1 《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框架的启示
        7.1.1 紧跟政府政策,将经济报道“本土化”
        7.1.2 数据和图表有机结合增加了可看性
    7.2 经济新闻报道框架的优化路径
        7.2.1 做足深度报道,回应热点
        7.2.2 重视报道策划,增强经济新闻社会性和指导性
        7.2.3 提升记者经济知识水平,增强经济报道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国新闻周刊》(2003-2020)封面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写作内容
    (四)写作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七)文献综述
        1.关于《中国新闻周刊》的研究
        2.关于封面故事的研究
一、《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选择
    (二)类目建构与设定说明
二、《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内容统计分析
    (一)报道题材
    (二)报道倾向
    (三)报道区域
    (四)报道形式
    (五)图片形式
    (六)标题形式
三、《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内容特点
    (一)政经社会报道为主涉及领域较全面
    (二)报道倾向负面为主强调新闻监督性
    (三)重国内普遍性问题不失国际化视野
    (四)侧重非事件性报道体现深度报道能力
    (五)封面设计不断优化愈加注重美学设计
    (六)突发事件注重时效舆论引导凸显人文
        1.报道时速:由慢变快
        2.报道篇幅:由少变多
        3.报道领域:由窄变宽
        4.报道角度:凸显人文
四、《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风格分析
    (一)标题辞格使用丰富
    (二)风格理性趣味并存
    (三)描写故事化细节化
五、《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反映社会发展
    (一)反映中国政治制度改革深入
    (二)呈现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三)显示新闻舆论引导的新要求
    (四)体现文化环境消费习惯变化
六、《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的思考
    (一)强化报道个性差异做好深度报道
    (二)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加快转型升级
    (三)打造封面故事品牌挖掘市场潜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诱发、演化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发生风险加剧
        1.1.2 网络自媒体的快速发展
        1.1.3 旅游网络舆情的深刻影响
        1.1.4 网络治理现代化新命题的提出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相关研究评述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研究创新之处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思路
        1.7.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厘定
        2.1.1 体育旅游的概念梳理与厘定
        2.1.2 体育危机事件、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的概念梳理与界定
        2.1.3 网络舆情的概念溯源
        2.1.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解析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协同治理理论
        2.2.4 危机管理理论
        2.2.5 议程设置理论
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构成解析、功能特征与发展态势
    3.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构成
        3.1.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主体
        3.1.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客体
        3.1.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本体
        3.1.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载体
    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功能特征
        3.2.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3.2.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功能
    3.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3.3.1 体育旅游发展态势
        3.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发展态势
        3.3.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诱发分析
    4.1 体育旅游系统的解构
        4.1.1 旅游系统理论的流变
        4.1.2 体育旅游系统的概念界定、功能与解构
    4.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的发生
        4.2.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的特征与分类
        4.2.2 体育旅游系统紊乱引发危机事件发生的逻辑
    4.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
        4.3.1 系统紊乱、危机事件发生与网络舆情生成的逻辑
        4.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发生与网络舆情生成的关系机理
    4.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构建及形成
        4.4.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4.4.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构建与构成要素
        4.4.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萌发与网络舆情系统初步形成
5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5.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逻辑起点、概念内涵与特征
        5.1.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生物性认知:演化的逻辑起点
        5.1.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概念内涵
        5.1.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特征
    5.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化机理
        5.2.1 系统论视角下的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因素的构成
        5.2.2 不同演化因素的分解及其对网络舆情演化的作用机理
        5.2.3 多因素融合叠加主导网络舆情演化的逻辑机理
    5.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历程及阶段性演化特征
        5.3.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历程
        5.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分阶段的演化特征与机理
6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多维影响研究
    6.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多维影响结构图及其解析
    6.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机理
        6.2.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宏观层面的影响机理
        6.2.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中观层面的影响机理
        6.2.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微观层面的影响机理
    6.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的溢出效应
        6.3.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效应的空间溢出
        6.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效应的产业溢出
    6.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场域
        6.4.1 基于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空间虚实性的影响场域
        6.4.2 基于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波及域时序扩散的影响场域
    6.5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强度
7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协同分异治理研究
    7.1 协同治理理论渊源与协同分异治理的提出
        7.1.1 协同治理理论渊源
        7.1.2 协同分异治理的提出
    7.2 协同分异治理的保障体系
        7.2.1 制度保障是基础
        7.2.2 组织保障是核心
        7.2.3 资源保障是依托
    7.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协同分异治理机制
        7.3.1 防微杜渐: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
        7.3.2 未雨绸缪:监测预警机制
        7.3.3 临危不乱:应急处理机制
        7.3.4 转危为安:恢复与重建机制
    7.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协同分异治理的路径选择
        7.4.1 基于网络舆情演化生命周期阶段的协同分时治理及治理路径
        7.4.2 基于网络舆情发展强度的协同分级治理及治理路径
        7.4.3 基于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协同分主体治理及治理路径
        7.4.4 基于网络舆情治理方式刚柔性的协同分式治理及治理路径
8 研究结论与不足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雪乡宰客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变化
附录2 典型体育旅游危机事件一览表
附录3 部分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案例网络数据
附录4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9)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
    0.3 研究意义
    0.4 文献综述
        0.4.1 关于转基因报道的研究
        0.4.2 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研究
    0.5 研究方法
    0.6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1章 转基因报道概览
    1.1 转基因报道的历史情况
        1.1.1 报道数量和报道主题
        1.1.2 研究样本的报道主题分析
    1.2 重点报纸转基因报道情况概述
        1.2.1 转基因报道数量排名前五的媒体报道情况概述
        1.2.2 《人民日报》和《健康报》的报道情况概述
    1.3 充满争议的转基因报道
        1.3.1 转基因报道的争议性表现
        1.3.2 转基因报道存在争议的原因
第2章 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环境及媒介呈现
    2.1 转基因报道的新闻生产场域
        2.1.1 新闻生产中影响转基因报道的内部压力
        2.1.2 新闻生产中影响转基因报道的外部压力
    2.2 媒体报道中转基因的媒介呈现
        2.2.1 转基因媒介形象的变迁
        2.2.2 转基因媒介形象变迁与话语生产的联系
    2.3 媒体报道中日渐丰富的转基因话语
        2.3.1 话语表达趋于理性,意义生产日渐丰富
        2.3.2 转基因话语实践具有反身性
        2.3.3 转基因报道中公民声音弱小
第3章 转基因报道中的话语争夺
    3.1 意见领袖使转基因话语争夺的复杂程度加深
        3.1.1 意见领袖的转基因话语生产逻辑
        3.1.2 意见领袖话语对转基因报道的影响探究
    3.2 转基因话语生产中的意义冲突
        3.2.1 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相互消解
        3.2.2 话语争夺带来转基因理性思考
第4章 转基因报道的话语分析
    4.1 转基因报道语篇的文本分析
        4.1.1 新闻标题的词语使用
        4.1.2 报道的体裁分类
        4.1.3 报道内容的叙事策略
    4.2 转基因报道的话语实践分析
        4.2.1 话语描述
        4.2.2 预先假设
        4.2.3 元话语
    4.3 转基因话语生产的社会实践性
        4.3.1 建构身份,加强群体认同
        4.3.2 引导舆论,凝聚社会共识
        4.3.3 知识生产,提升公民素质
        4.3.4 关注问题,敦促问题解决
第5章 转基因报道话语策略的优化建议
    5.1 我国转基因报道话语存在的问题
        5.1.1 报道中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脱节
        5.1.2 媒体报道有失职业规范
    5.2 未来转基因报道的优化建议
        5.2.1 改进报道方式
        5.2.2 从民众角度开展报道活动
        5.2.3 保持对重大信息的敏感度
        5.2.4 规范媒体的工作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CNN推特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样本选取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CNN在推特平台中的报道特点
    一、新闻报道参与的互动化
    二、新闻报道内容的碎片化
    三、新闻报道形式的组合化
    四、新闻报道传播的跨媒介化
第三章 选择框架:CNN推特平台中涉华新闻的报道取向
    一、报道数量呈现关注逐年递增
    二、报道主题以政治经济社会为主
    三、报道形式呈现视觉化中国
    四、报道价值倾向呈现隐形立场
    五、报道手法体现媒体报道特点
第四章 重组框架:CNN推特平台中涉华报道的话语分析
    一、词语:语义关系再现意识形态差异
        (一) 高频词: 视觉化呈现关注重点
        (二) 关键词: 词汇使用勾勒语义细节
    二、修辞: 手法使用凸显隐含价值立场
        (一) 隐喻: 再现意识形态的“文字游戏”
        (二) 对比: 态度观点的暗中表达
        (三) 反问: 预设答案,影响受众认知方式
    三、引语:利用“他者”声音表达自身观点
        (一) 引语来源——“他者”身份的建构
        (二) 引语内容——“他者”话语意义的生产
    四、叙事:小写化叙事放大“中国形象”
        (一) 小写化叙事下的“奇观”社会
        (二) 小写化叙事下的“悲惨”个体
第五章 CNN新闻报道框架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意识形态的视觉呈现:异质化的负面政治空间
    二、竞争对立与合作发展下的中国经济
    三、科技繁荣与灾难频发的社会生活
    四、古老传说与现代艺术并存的单一文化形象
    五、充满国际野心的军事威胁者
第六章 CNN报道框架下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借力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塑造形象
    二、主动争夺话语权为受众设置政治议程
    三、融合多元传播形式展现多维中国文化
    四、借鉴西方媒体表现手法达到更好效果
    五、借助非政府组织进行交流对话
结论与局限
结语
附录: 文中所涉新闻报道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浅说企业科技新闻报道的“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城市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新媒体传播特征与效果评估 ——以2019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为例[D]. 商晨迪.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人民日报》2020年“两会”报道框架研究[D]. 李可.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对比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为例[D]. 苏星月.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D]. 张玲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6]《江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框架研究(2015-2020)[D]. 李少如.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7]《中国新闻周刊》(2003-2020)封面故事研究[D]. 肖智颖.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8]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诱发、演化与治理研究[D]. 陈玉萍.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9]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研究[D]. 李曼宁. 吉林大学, 2021(02)
  • [10]CNN推特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研究[D]. 王琨. 山东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谈企业科技新闻报道的“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