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结构硬度论文-赵岩

化学结构硬度论文-赵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结构硬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2A12铝合金,Ni-P化学镀层,沉积速率,厚度

化学结构硬度论文文献综述

赵岩[1](2018)在《仪器结构件用2A12铝合金表面Ni-P化学镀层的形貌与硬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铝合金的硬度,以仪器结构件用2A12铝合金为基体制备Ni-P化学镀层。采用称重法、螺旋测微器、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计等测试方法和仪器,研究了沉积时间对镀层的沉积速率、厚度、形貌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沉积时间的延长,镀层的沉积速率明显降低,厚度逐渐增加,但增厚速率变慢;镀层的结构未发生变化,仍为胞状结构,但表面胞状物的平均直径变大;镀层的表面粗糙度逐渐增大,硬度先增大后减小。当沉积时间为90min时,镀层的硬度达到5.80GPa,是2A12铝合金硬度的4倍以上,说明Ni-P化学镀层能较大幅度地提高2A12铝合金的硬度。(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环保》期刊2018年05期)

王辉[2](2015)在《锂、锡注入影响钨化学状态、结构和硬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态Li具有可以抑制边界局域模、提高电子温度、减弱中子损伤等优点,而作为液态的Sn同样也具有低蒸发率、低熔点及不易形成氢化物等优点,因此两者成为液态面壁材料替代固态面壁材料W的最佳候选者。虽然对液态面壁材料,尤其是对液态Li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好的结论,但是在聚变环境条件下,载能Li、Sn原子渗透到材料W中影响其化学、物理性能及结构变化,同时该变化也会影响H同位素滞留等严重问题。因此,研究Li与W和Sn与W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W性能的变化对面壁材料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采用了新的方法对W材料进行表面改性。本文采用MEWA离子源技术分别将Li、Sn离子注入到W基体中,制备出Li-W和Sn-W改性层,研究Li、Sn离子作用于W基体后,W的化学成分、化学状态、晶体结构和纳米硬度的变化及Li与W和Sn与W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缺陷分别对其表面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的探讨。通过SRIM程序模拟及XPS等多种检测手段对其分析,结果表明:1)Li、Sn离子分别注入到W基体后,形成一定深度的改性层,且Li-W改性层的厚度大于200 nm;2)Li、Sn离子分别注入W基体的过程中,两者与W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导致W晶体结构发生变化,产生空位、间隙原子、晶格畸变等缺陷,分别造成衍射峰的变宽和变窄;3)近表面层Li、Sn、W的化学位移与O、C的化学反应有关系,改性层内的化学位移很可能是由于空位,间隙原子等点缺陷造成的,其中Li-W改性中W4f及Lils的结合能分别增大了0.3-0.5 eV和1.9-2.5 eV,而Sn-W改性层中W4f7/2、W 4f5/2、W 5p3/2及W 4p1/2的结合能分别减小了0.3 eV,0.3 eV,0.4 eV,1 eV-1.4 eV,且Sn 3d5/2和Sn 3d3/2的结合能也减小,产生的化学位移分别为0.6 eV-0.7eV,0.1 eV-0.3 eV, Sn-W改性层中两者结合能的降低很可能是由于Sn离子注入产生大量缺陷造成的;4)Li,Sn离子注入后,改性层中的纳米硬度与纯W基体相比,硬度明显增大;5)Li离子的注入改善了W的表面性能,提高了其表面能,这是由于Li离子的注入造成W空位、间隙原子等点缺陷引起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郑晓华,毛建生,宣天鹏,邓宗钢[3](2002)在《热处理对化学镀Co-Ni-P合金结构和硬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XRD和TEM技术对化学镀Co Ni P合金的晶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成分 (质量分数 ,% )为 2 3 4Ni、2 8P的Co Ni P合金镀态时具有微晶结构。经 40 0℃× 1h热处理后 ,镀层向α Co固溶体 (h .c .p .)转变 ,并析出过渡相。经 6 0 0℃×1h热处理后 ,镀层中出现α Co固溶体、β Co固溶体 (f.c .c.) ,并析出Co2 P相。经 40 0℃× 1h热处理 ,镀层显微硬度达到最大值92 6HV0 1。(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02年10期)

王玲玲,赵立华,黄维清,黄桂芳,张建勇[4](2001)在《化学沉积Ni-Fe-P及Ni-Fe-P-B合金膜的结构和显微硬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 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不同 Na H2 PO2 的质量浓度以及热处理温度条件下化学镀叁元 Ni-Fe-P和四元 Ni-Fe-P-B镀层的结构 .在温度为 2 0 0~ 70 0℃范围内加热镀层产生结构变化 .当热处理温度等于或低于 4 0 0℃时 ,镀层的显微硬度随温度增加 ,这与从 Ni-Fe-P镀层非晶基底中析出( Fe,Ni)固溶体 ,Ni3P相以及从 Ni-Fe-P-B镀层 ( Fe,Ni)固溶体基底中析出Fe2 B等相有关 .热处理温度大于或等于 50 0℃时 ,Ni3P,Fe3P,Fe2 B等相析出 ,同时随温度增加颗粒逐渐粗化 ,引起镀层软化 .在 Ni-Fe-P镀层中加入KBH4,经 3 0 0℃热处理引起镀层显微硬度增加 .低于 3 0 0℃热处理对镀层硬度影响不明显 .该现象可由 B与 Ni-Fe固溶体基底形成了晶化相加以证实(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6期)

李吉学,国秀珍[5](2001)在《化学镀Ni-P合金镀层相结构与硬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 X- ray衍射 ,详细讨论了化学镀 Ni- P合金镀层的相结构、硬度与热处理温度之间的关系。应用 X- ray线形分析方法 ,对 Ni- P合金镀层的应力、位错密度、有效晶粒尺寸的大小进行了计算 ,并对其与随热处理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01年01期)

蒋太祥,吴辉煌[6](2000)在《化学沉积Ni-Cu-P合金及晶化处理对镀层结构和硬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弱碱性化学镀溶液中化学沉积 Ni- Cu- P合金 ,并用差热分析 (DSC)、X-射线衍射 (XRD)和透射电镜 (TEM)研究了晶化处理对镀层结构及硬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镀液中 Cu SO4 · 5H2 O浓度对合金组成有显着影响 .在化学沉积过程中 ,Cu的优先析出使镀层中 Cu/ Ni摩尔比远远高于镀液中Cu2 + / Ni2 + 摩尔比 .镀液中 Cu SO4 · 5H2 O浓度低时 ,沉积速度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大 ,但 Cu SO4 ·5H2 O浓度过高又使自催化反应停止 .Ni- 6 .5Cu- 6 .0 P非晶态合金在 30 0~ 4 0 0℃温度范围形成 Ni-Cu固溶体及 Ni5P2 亚稳相 ;在 4 31.5℃时则由 Ni5P2 亚稳相转变成稳定的 Ni3 P相 ,晶化过程中未发现有 Cu- P化合物生成 .镀层硬度随热处理温度发生显着变化是由于硬化相 Ni3 P的沉淀、聚集的结果 .(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5期)

宣天鹏,郑晓桦,邓宗钢[7](1997)在《加热温度对化学镀Co-P合金晶体结构和硬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镀Co-P合金层在镀态下为晶态,是磷在钴中的固溶体,晶粒较为细小。随加热温度升高,晶粒长大、应力极驰,析出了金属化合物Co2-P和CoP2相,并发生了α-Co向β-Co的同素异构转变。化学镀Co-P合金层镀态硬度为482.4HV,经400×1h处理后可达峰值820.9HV。(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精饰》期刊1997年02期)

樊国福,翟金坤[8](1993)在《钛上化学镀镍-磷层热处理后的硬度及组织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镀是获得功能镀层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用化学镀法在钛上得到镍-磷合金镀层,研究了镍-磷合金镀层热处理后的硬度和组织的变化规律,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热处理后镀层的成分。(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1993年03期)

化学结构硬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液态Li具有可以抑制边界局域模、提高电子温度、减弱中子损伤等优点,而作为液态的Sn同样也具有低蒸发率、低熔点及不易形成氢化物等优点,因此两者成为液态面壁材料替代固态面壁材料W的最佳候选者。虽然对液态面壁材料,尤其是对液态Li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好的结论,但是在聚变环境条件下,载能Li、Sn原子渗透到材料W中影响其化学、物理性能及结构变化,同时该变化也会影响H同位素滞留等严重问题。因此,研究Li与W和Sn与W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W性能的变化对面壁材料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采用了新的方法对W材料进行表面改性。本文采用MEWA离子源技术分别将Li、Sn离子注入到W基体中,制备出Li-W和Sn-W改性层,研究Li、Sn离子作用于W基体后,W的化学成分、化学状态、晶体结构和纳米硬度的变化及Li与W和Sn与W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缺陷分别对其表面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的探讨。通过SRIM程序模拟及XPS等多种检测手段对其分析,结果表明:1)Li、Sn离子分别注入到W基体后,形成一定深度的改性层,且Li-W改性层的厚度大于200 nm;2)Li、Sn离子分别注入W基体的过程中,两者与W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导致W晶体结构发生变化,产生空位、间隙原子、晶格畸变等缺陷,分别造成衍射峰的变宽和变窄;3)近表面层Li、Sn、W的化学位移与O、C的化学反应有关系,改性层内的化学位移很可能是由于空位,间隙原子等点缺陷造成的,其中Li-W改性中W4f及Lils的结合能分别增大了0.3-0.5 eV和1.9-2.5 eV,而Sn-W改性层中W4f7/2、W 4f5/2、W 5p3/2及W 4p1/2的结合能分别减小了0.3 eV,0.3 eV,0.4 eV,1 eV-1.4 eV,且Sn 3d5/2和Sn 3d3/2的结合能也减小,产生的化学位移分别为0.6 eV-0.7eV,0.1 eV-0.3 eV, Sn-W改性层中两者结合能的降低很可能是由于Sn离子注入产生大量缺陷造成的;4)Li,Sn离子注入后,改性层中的纳米硬度与纯W基体相比,硬度明显增大;5)Li离子的注入改善了W的表面性能,提高了其表面能,这是由于Li离子的注入造成W空位、间隙原子等点缺陷引起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结构硬度论文参考文献

[1].赵岩.仪器结构件用2A12铝合金表面Ni-P化学镀层的形貌与硬度[J].电镀与环保.2018

[2].王辉.锂、锡注入影响钨化学状态、结构和硬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3].郑晓华,毛建生,宣天鹏,邓宗钢.热处理对化学镀Co-Ni-P合金结构和硬度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02

[4].王玲玲,赵立华,黄维清,黄桂芳,张建勇.化学沉积Ni-Fe-P及Ni-Fe-P-B合金膜的结构和显微硬度[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5].李吉学,国秀珍.化学镀Ni-P合金镀层相结构与硬度的研究[J].表面技术.2001

[6].蒋太祥,吴辉煌.化学沉积Ni-Cu-P合金及晶化处理对镀层结构和硬度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7].宣天鹏,郑晓桦,邓宗钢.加热温度对化学镀Co-P合金晶体结构和硬度的影响[J].电镀与精饰.1997

[8].樊国福,翟金坤.钛上化学镀镍-磷层热处理后的硬度及组织结构[J].材料保护.1993

标签:;  ;  ;  ;  

化学结构硬度论文-赵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