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相位论文-李烜

变相位论文-李烜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相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质子放射治疗,质子医疗加速器,交变相位聚焦,交叉指磁波漂移管直线加速器

变相位论文文献综述

李烜[1](2019)在《交变相位聚焦交叉指磁波质子漂移管直线加速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攻克癌症并提高患者术中与术后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成为当前医学界的一个迫切任务。基于质子加速器的高能质子放疗由于其优异的布拉格峰效应以及带给患者术中和术后的更好体验,现在逐渐成为热点。注入器是质子放疗加速器的核心部件,研制一台高性价比的注入器对质子放疗的普及和推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台典型的注入器包括一台离子源(IS),一段低能传输线(LEBT),一台射频四极场加速器(RFQ)和一台漂移管直线加速器(DTL),本文的主要工作聚焦在研制一台外形尺寸更加紧凑、易于维护和具有成本优势的漂移管直线加速器,来替代目前使用的传统型漂移管质子直线加速器。交叉指磁波(Interdigital H-mode,IH)漂移管直线加速结构和交变相位聚焦(Alternating Phase Focused,APF)的使用是本文中的注入器的特点,基于这两项技术,我们设计了一台APF IH-DTL加速腔,它显着地减小了加速腔的纵向和径向尺寸,同时省去了用于传统DTL的四极磁铁以及辅助的电源和水冷系统,进而省去了日常的维护等。这些特点可以有效地提高质子放疗的竞争力。作为国内第一台自主研制并付诸实施的质子APF IH-DTL加速腔体,同时也是国际上第一台工作在325 MHz的APF IH-DTL腔体,在设计了一台各项参数满足束流物理要求的加速腔体的同时,我们还详尽地介绍了一套高效设计APF IH-DTL加速腔的方法,并对相关主要射频参数和结构进行了详细地研究。为了验证上述腔体的相关设计和工艺,并为将来热测腔体的加工、装配、冷测和调谐做准备,我们设计、加工和装配了国内第一台APF IH-DTL冷测模型腔体,它是一台由8个加速单元(Cell)组成的冷测模型腔体。我们对相关主要的射频参量如:频率、电压分布、电场分布、调谐器性能、S11和Q值等做了测量。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值都很好的满足了设计要求。对加工工艺、装配、测量和调谐等的探索为将来展开热测腔体的相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陈舒敏,钱乔龙,曹文杰,赵中兴[2](2019)在《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捷变相位编码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重频相参雷达面临的同频干扰、转发式干扰等问题,设计具有低自相关副瓣和互相关峰的捷变相位编码组是一个有效解决手段。根据脉冲积累后的自相关及互相关峰设计代价函数,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优化算法来搜索捷变相位码组,该算法加入了种群筛选机制和自适应变异概率策略,弥补了基本算法的缺点,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仿真结果表明:在搜索捷变编码组方面改进后的算法优于基本遗传算法。(本文来源于《现代雷达》期刊2019年05期)

吕博洋,邵兴悦,袁斌,杨桂清[3](2018)在《共面变相位星座多目标交汇序列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空间多目标交汇时空约束繁杂、轨道能量影响变量多的特点,从空间几何解析法入手,提出基于穿越点的共面变相位交汇方法,在Lambert椭圆轨道机动的基础上,给出了机动装置共面变轨相位快速确定方法,总结了变轨速度需求以及运载段分离条件已知情况下相位角和转移时间的包络区,并基于覆盖效能对目标发射序列进行了优化,仿真验证了相关结论,得到的结果符合预期。(本文来源于《宇航总体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姜培勇,原有进,李朋,殷学军,王志军[4](2015)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在交变相位聚焦直线加速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智能优化算法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在加速器设计优化上的应用逐渐增多。交变相位聚焦直线加速器(Alternative Phase Focused Drift Tube Linac)具有节省空间和造价的优点。将交变相位聚焦直线加速器的初步设计方案作为种子,植入粒子群算法中;以加速器的加速效率和束流能量作为目标,得到该方案的Pareto最优解集;在粒子进化过程中,以Pareto最优解集作为粒子的运动方向,以随机选取的Pareto最优解的运行结果作为粒子的输入参数来源,最终得到了输出能量为5.35 MeV/u、加速效率大于83%的APF优化方案。(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5年04期)

芮国胜,刘林芳,张嵩,张洋[5](2015)在《变相位周期策动力杜芬振子弱信号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杜芬振子能有效检测出淹没在噪声中的正弦信号,并且对噪声具有免疫力,但是随着信号信噪比进一步降低,传统混沌检测方法的漏报概率快速增加直至无法检测出被噪声完全淹没的信号。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变相位周期策动力杜芬振子弱信号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了杜芬振子的初值敏感性,通过改变系统内置周期策动力的初始相位对接收的信号进行并行检测以降低检测的漏报机率,进而降低了信号检测的错误率,使杜芬振子能在更低信噪比下进行信号检测。仿真实验表明,相同参数条件下文中方法可以保持传统理论对噪声的可靠免疫,并且在检测错误率为零时,新方法可以将混沌理论的检测信噪比降低约10 d B。(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赵志勇,常文革,黎向阳,贾高伟[6](2014)在《去调频处理中空变相位误差补偿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调频连续波具有较长的脉宽和较大的信号带宽,通常采用去调频的处理方式,但是,去调频的处理会引入空变的相位误差。从去调频的处理方式入手,根据发射信号相位误差缓变的特点,提出了依据发射信号相位误差模型补偿空变相位误差的方法,并在理论上对该方法进行了推导。该补偿方法分为两步,从差频信号中去除发射信号相位误差,在残余视频相位误差校正之后,通过与补偿函数相乘去除剩余的相位误差。仿真和实测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克服目标距离的限制,有效地补偿空变相位误差带来的影响,提高脉压水平。提出的误差补偿方法能够很好地平衡系统负载、误差补偿精度和算法开销,具有较强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熊涛,陈亦伦,杨健,张卫杰,彭应宁[7](2010)在《基于变相位技术的相位解缠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相位解缠是利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进行地形高度反演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实际地形复杂多变,使得精确解缠相位成为一个难题.文中给出两种变相位技术及实现方法.第一种技术利用缠绕相位本身的特点,通过构造辅助相位图,将整个相位域分割成若干4-连通域,利用局部缠绕相位梯度方差来避免错误的发生,再利用消去边界算法将这些连通域拼接起来,使得它们之间的相位跳变尽可能少,从而恢复连续的解缠相位;第二种技术通过构造参考面,改变与真实地形对应的缠绕相位,从而降低相位解缠的难度.将两种变相位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一种相位解缠的方法.并利用由美国TOPSAR获取的干涉数据进行实验,分别验证了两种变相位技术的有效性,以及相位解缠方法的精确性和稳健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刘志锋[8](2007)在《基于单路口变相位控制的交通线控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交通控制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部分,对社会生活质量影响重大。提高干道车辆行驶速度是提高城市交通质量的关键,这取决于车辆通过干道交汇的交叉口的平均延误的降低。本文在交通检测的多种传感器中选择具有众多优点的视频图像检测传感器作为交通参数的检测器。在阐述了视频图像检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两种检测算法,并分别说明了交通参数的检测算法。由于交通流具有强不确定性和交通结构十分复杂,系统难于建立精确模型和采用模型求解方法来控制,在设计单交叉口的信号灯控制器和干线协调系统时根据模糊控制理论采用模糊控制;对干线协调系统,通过等价转换最终等同于研究单路口在协调环境下的控制实现。在对单路口的控制时,则摒弃了传统的固定相序的控制思想,采用变相位控制。变相位控制和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规则体现了交警在实际路口交通指挥中的经验之一。本文以厦门市市府大道沿路6个交叉路口为控制对象,以视频检测器采集的参数为数据,采用模糊控制器对干线上的交叉口信号灯进行控制,干线上的单路口则采用变相位的控制方式,避免了干线上各个路口周期的统一,同时上下游路口的相位差根据车速和路口的排队长度实时计算,大大降低了车队的停车次数。实际的控制效果表明,模糊控制器、动态相位差的引入、变相位控制的实现显着地降低了车辆通过交叉口的平均延误,对于车流量以及各相位车流量比例大范围变化的情况模糊控制器与固定配时方案相比更具优越性:提高了道路的利用率,更充分地利用了道路的时空潜力。对控制结果的分析表明,道路建设与改善控制方案是提高交通质量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7-11-01)

孟大地,丁赤飚[9](2007)在《一种用于宽带机载SAR的空变相位误差补偿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方位向空变相位误差补偿算法。传统的机载SAR运动补偿技术只补偿方位向相位误差的空不变分量,而常常忽略空变分量。对于高分辨率宽带SAR,传统的运动补偿算法由于没有补偿空变相位误差,不能满足分辨率要求。该文提出的子孔径算法通过在距离-多普勒域将SAR数据分为若干子孔径,每个子孔径数据进行单独的相位误差补偿,从而实现了空变相位误差的补偿。在传统的运动补偿处理中嵌入该算法可以大大提高SAR图像方位向分辨率。(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赵忠杰,刘小强,谢光秋[10](2005)在《单交通路口变相位变周期信号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交通控制中,平面交叉路口各方向的交通量在不同时刻是不相同的,针对这特点,利用模糊控制理论,提出一种变相位变周期的控制算法,使得单个平面交叉路口信号控制的相位、周期及绿信比等成为可变的参数。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信号控制方式相比,变相位变周期的信号控制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6期)

变相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低重频相参雷达面临的同频干扰、转发式干扰等问题,设计具有低自相关副瓣和互相关峰的捷变相位编码组是一个有效解决手段。根据脉冲积累后的自相关及互相关峰设计代价函数,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优化算法来搜索捷变相位码组,该算法加入了种群筛选机制和自适应变异概率策略,弥补了基本算法的缺点,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仿真结果表明:在搜索捷变编码组方面改进后的算法优于基本遗传算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相位论文参考文献

[1].李烜.交变相位聚焦交叉指磁波质子漂移管直线加速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9

[2].陈舒敏,钱乔龙,曹文杰,赵中兴.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捷变相位编码组优化设计[J].现代雷达.2019

[3].吕博洋,邵兴悦,袁斌,杨桂清.共面变相位星座多目标交汇序列优化方法[J].宇航总体技术.2018

[4].姜培勇,原有进,李朋,殷学军,王志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在交变相位聚焦直线加速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5

[5].芮国胜,刘林芳,张嵩,张洋.变相位周期策动力杜芬振子弱信号检测方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5

[6].赵志勇,常文革,黎向阳,贾高伟.去调频处理中空变相位误差补偿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4

[7].熊涛,陈亦伦,杨健,张卫杰,彭应宁.基于变相位技术的相位解缠方法[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0

[8].刘志锋.基于单路口变相位控制的交通线控系统的设计[D].厦门大学.2007

[9].孟大地,丁赤飚.一种用于宽带机载SAR的空变相位误差补偿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

[10].赵忠杰,刘小强,谢光秋.单交通路口变相位变周期信号控制[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标签:;  ;  ;  ;  

变相位论文-李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