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永生论文-吴文君

死亡与永生论文-吴文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死亡与永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短篇小说,《少女与永生》

死亡与永生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君[1](2019)在《对死亡的永恒凝视 草白《少女与永生》》一文中研究指出"1994年初冬,一名叫小莫的少女自沉湖底,被人发现时双眼微睁,右手臂曲折,右手紧攥一束枯萎的水草……"时隔多年,我又读到这段少女自沉的文字,却一时想不起来具体哪一年读过,篇名又是什么。所谓的时隔多年,应该是在2010年前后吧。那时我和草白联系挺多,她新写了小说,有时会寄一两篇来叫我看。因为开会,或者什么聚会碰了面,我们也总是会聊一会儿。有时一聊就是好久,完全忘了我们的年岁隔着十年。(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9年11期)

张少恩[2](2019)在《死亡和永生都被我相中(外一章)》一文中研究指出是什么力量?面对它,我有永生的奢求,也有死亡的冲动。我大笑……又想大哭——将我卷走吧,我说大海。燃烧的浪花是我的涅盘之火。我想以决绝的方式在你的怀里获取永恒的闪耀——翻腾的,不折不扣的钻石和黄金。(本文来源于《散文诗》期刊2019年21期)

刘翠霞,刘建波,田艺菲[3](2019)在《芦苇之乡 死亡之后的“永生”之地》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埃及人认为,当死亡降临,灵魂脱离肉体,如同太阳一般坠入西方,到达逝者的领域,往生的世界被想象成由河流及运河横贯的肥沃土地,这就是冥王奥西里斯统治的"雅卢之地",亦被称为"芦苇地"。死亡之灵的叁种形式古埃及人的观念中,死者之灵有叁种形式:卡、巴和阿克,但主要是前两者。"卡"是一个人形体的含糊概念,它在人出生时被创造,并作为活着的人的"替身"而存在,被认为是真正的灵魂。人死(本文来源于《旅游世界》期刊2019年07期)

陈志华,王安琪[4](2018)在《论加比·格莱希曼《永生之书》的死亡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瑞典作家加比·格莱希曼的长篇小说《永生之书》展现了近千年来的斯宾诺莎家族史。作者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死亡类型进行叙事的组建,小说中出现了大量非正常死亡因素。人物形形色色的死亡除了为小说主旨服务还承担了连接事件的功用,它不仅串联了整体叙事的各个组成部分,其自身亦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填补了人物与人物间出场的空隙,形成文本独特的死亡叙事风格,也完成了作者死亡观念的构建。(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白福宝[5](2017)在《追寻“永生”模式:死亡焦虑的纾解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都令人极度焦虑不安。死亡焦虑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死亡焦虑具有内隐性,人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死亡焦虑;同时它还具有两面性,既令人不安和恐慌,也促使人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发挥潜能,寻求生命的意义。死亡焦虑往往被转化为对于"永生"模式的欲求。人类常常从神话故事、宗教信仰和创造性活动中汲取"永生"的力量。每个人都需要探寻自己的"永生"模式,并为之努力,以纾解死亡焦虑。探寻不到"永生"模式,将有可能被死亡焦虑所压倒,陷入迷茫、困惑或虚无状态。(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A)》期刊2017年11期)

王安琪[6](2017)在《论加比·格莱希曼《永生之书》的死亡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永生之书》是瑞典作家加比·格莱希曼的小说处女作,讲述了斯宾诺莎这一犹太家族叁十六代人在欧洲土地上的生活历程。在数千年的叙事时间中,作品里出现了众多死亡事件,展示了不同情境下人物形形色色的死亡方式和死亡类型。与此同时,死亡的具体内涵也在生命的更新换代中产生着微妙的转变:社会群体关于死亡的态度和反应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作品中各人物亦对死亡和永恒生命有其独特见解。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引言部分首先对本文的“死亡书写”进行界定,明确死亡书写在《永生之书》中的讨论范围,并介绍国内外关于《永生之书》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对作品中形式多样的大量死亡事件之缘由进行追问,将对作品的死亡书写考查置于西方文学传统中,选取其中经典的死亡书写文本,与其形成对照,从而把握作品与文学史之间死亡书写的关联。此外,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和个体原因,了解在作品中作者个人生平际遇对死亡书写成因的影响。第二章主要对作品中纷繁的死亡事件进行划分,将其分为精神之死以及肉体之死,在此分类上观照死亡书写在作品中的表征,并由这些方式及类型各异的死亡事件展开对后文死亡书写功能及超越死亡方式的思考。第叁章深入探讨作品中死亡书写所被赋予的功能,剖析死亡书写在结构、审美、主题等方面的作用及效果。第四章则在前述探讨的基础上,总结出作品中以费尔南多、阿里、萧珊娜为代表的的叁种超越死亡的方式,对应其向死而生、超越死亡的方式,从中提取出呈现作者格莱希曼关于死亡认知和思考的精神内核。(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Isaac[7](2017)在《和死亡抗争——聊聊永生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是时间对人类的羞辱。"在前段时间大热的电影《奇异博士》中,头号反派"卡西利亚斯"愤怒地对主角讲述了他堕入黑暗的动机——原来是来自他对死亡的厌恶。是啊,辛辛苦苦学得一身本领,结果没多久照样化为尘土,叫他怎么甘心?影片到了后半部分,更是揭示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永远一副云淡风轻模样的导师"古一"同样由于对死亡恐惧,冒着被黑暗吞噬心智的危险悄悄使用了禁(本文来源于《课堂内外(科学Fans)》期刊2017年01期)

邹韵[8](2016)在《死亡是通往永生的一扇门——观《入殓师》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会进入另一个阶段。"生与死本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是影片中却表现出一种异样的平静与淡然。好像从头至尾都定格在了那样一个画面——大悟安静地跪在死者身旁,双手庄严而温柔地抚摸过那冰凉僵死的肌肤,像是对待一件艺术珍品一样,仔细地为其擦拭,给他穿衣化妆,最后小心地将其两手交握放于胸前,才缓慢地起身。他(本文来源于《新作文(高中版)》期刊2016年10期)

李慧[9](2016)在《艾米莉·狄金森死亡与永生主题诗歌的矛盾》一文中研究指出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着名的女诗人。她以清新洗练的笔触,抒写了许多关于死亡与永生主题的诗歌。狄金森成长的社会环境,传统思想与新思想交替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氛围,造成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本文作者意图结合女诗人的人生经历及社会历史背景,对所选的两首诗歌进行文本分析,揭示在其诗作中所反映出的矛盾,分析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去探寻诗人内心世界的神秘和她诗歌中的独特魅力。(本文来源于《文史博览(理论)》期刊2016年08期)

王海东[10](2016)在《轻逸与永生:论舍勒的死亡现象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斯·舍勒创造性地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死亡哲学,剖析永生信仰衰落的根源,阐释死的本质是对形而上学的轻逸,位格是人的规定性和延续性,且不失鲜活的个体经验。位格的永生是在生命体验之中被给予的,以表明现代欧洲社会潜在的精神危机,同时还原死亡的真相,使人清醒,能够向死而生。而要解决现代性的难题,就须重新找回对位格永生的信仰。(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死亡与永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是什么力量?面对它,我有永生的奢求,也有死亡的冲动。我大笑……又想大哭——将我卷走吧,我说大海。燃烧的浪花是我的涅盘之火。我想以决绝的方式在你的怀里获取永恒的闪耀——翻腾的,不折不扣的钻石和黄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死亡与永生论文参考文献

[1].吴文君.对死亡的永恒凝视草白《少女与永生》[J].上海文化.2019

[2].张少恩.死亡和永生都被我相中(外一章)[J].散文诗.2019

[3].刘翠霞,刘建波,田艺菲.芦苇之乡死亡之后的“永生”之地[J].旅游世界.2019

[4].陈志华,王安琪.论加比·格莱希曼《永生之书》的死亡叙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

[5].白福宝.追寻“永生”模式:死亡焦虑的纾解之道[J].医学与哲学(A).2017

[6].王安琪.论加比·格莱希曼《永生之书》的死亡书写[D].江西师范大学.2017

[7].Isaac.和死亡抗争——聊聊永生的困境[J].课堂内外(科学Fans).2017

[8].邹韵.死亡是通往永生的一扇门——观《入殓师》有感[J].新作文(高中版).2016

[9].李慧.艾米莉·狄金森死亡与永生主题诗歌的矛盾[J].文史博览(理论).2016

[10].王海东.轻逸与永生:论舍勒的死亡现象学[J].哲学研究.2016

标签:;  ;  

死亡与永生论文-吴文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