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1311”计划

全面实施“1311”计划

一、全面实施“1311”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方曦,何华,刘云,尤宇[1](2021)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因素分析——基于对抗解释结构模型》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突破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阻碍、与国家重大工程相承接的目标,为系统研究影响其知识产权育成因素,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提取17个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对抗解释结构模型进行建模,通过一组具有博弈关系的有向拓扑层级图对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结构和相关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突破性创新、创新投入、市场机会、自主创新能力是最根本的因素,知识产权应用和产业化是最终因素;存在3个要素间相互影响的因果回路,其中创新投入和创新战略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风险预警、管理保护和市场竞争互为因果、同时发挥作用,创新成果、自主知识产权、产权升级和衍生创新具有重要地位。据此对促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育成提出注重立项审查、加强资源投入,建立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全过程管理制度,以及进一步完善监测评价机制等对策建议。

赵宝柱,王剑锋[2](2021)在《区域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六点”原则》文中认为编制区域(省、市)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要贯彻职业教育政策精神,锚定方位点,彰显职业教育适应性;总结职业教育发展成就,找准起始点,定位新时代工作任务;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瞄准切入点,明确服务定位;回应职业教育民众诉求,抓准发力点,提高教育满意度;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施策,盯准突破点,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建构"1311"发展规划框架,擘画支撑点,建设职教新高地。为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之路贡献地方智慧。

王欢[3](2021)在《基于配售电市场放开背景下的竞争性投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新电改下,发电厂、电网公司、售电公司和用户争相分享电改“红利”,采用各种措施以期获得最大效益。电网公司作为电力市场中的核心主体,如何“保存量,争增量”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对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进行合理投资,可以提高电网公司在竞争中的优势。因此,研究具有竞争性的投资策略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客户价值评估、变电站投资和自供区资产收购来提高电网公司竞争性,为电网公司提供决策参考。主要工作如下:(1)进行了新电改下客户价值评估研究。首先将企业作为价值感受主体,客户作为客体进行研究,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客户进行划分,然后基于“差异驱动”原理赋权的层次分析法建立电力客户价值评价模型,其中将各指标作为行向量建立决策判断矩阵,并采用熵值法决策判断矩阵求各指标权重,再邀请电力营销专家对客户的各指标进行打分分别得到客户的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最后对其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客户的综合价值,该研究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并在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2)进行了变电站投资建设决策的研究。首先基于寿命周期费用建立变电站投资建设决策模型,其中包括一次投资费用、运行费用和停电费用。然后根据历史数据,结合故障次数等因素对变电站的各项费用进行统计,由此可得变电站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并基于年利率等经济参数对其进行修正,估算出变电站不同系统的各部分费用并进行比较,总结出能够指导变电站投资建设的普适性方法,并对将LCC应用到变电站投资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3)对电力自供区资产收购评估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从成本和收入两方面入手对电力自供区资产进行测算,其中成本括测算包括固定资产,运维费用,财务费用,线损费用,收入测算包括售电收入和基本电费收入。然后选取项目净现值率、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三个主要的经济学对象指标建立资产收购评估摸型。最后以具体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模型确定工业园区可收购价值,将所得结果与行业平均值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该项目的价值,为收购工作提供建议。

谭若楠[4](2021)在《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绩效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居住街坊集中绿地普遍存在指标配置不足,服务效率不高,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修规详细设计不合理、实际建设出现问题所导致集中绿地布局配置不合理;另一方面是由于控规层面城市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和集中绿地配建之间产生了矛盾所导致集中绿地规模配置不合理。因此本研究针对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以西安市雁塔区155个居住街坊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上而下的数学模型和自下而上的实地调研进行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的绩效分析,提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的优化策略。首先,通过对雁塔区155个居住街坊样本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居住街坊的集中绿地存在现状指标不满足规范要求、功能设施不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服务效率低等诸多问题。其次,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构建“集中绿地---容积率”单因子集中绿地规模区间模型,对155个居住街坊集中绿地进行绩效分析,发现大部分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的当前绩效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控规中对开发强度的控制不足所导致。再次,选取基于数学模型下的集中绿地当前绩效为100%的居住街坊进行实地调研,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自下而上地对居住街坊集中绿地进行绩效分析,发现居住街坊集中绿地整体服务绩效偏低,大部分居住街坊的集中绿地无法很好的保障居民平等地享有公共利益的权利,无法满足居民对集中绿地的使用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修规设计存在问题导致集中绿地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配置不完善、景观风貌不协调。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提出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的优化策略。在控规层面,集中绿地应与容积率、住宅建筑日照、建筑密度、住宅平均层数等相匹配,注重容积率与居住街坊集中绿地最小规模的配置关系,制作了对应控制的“居住街坊集中绿地规模——容积率”一览表。在修规层面,注重集中绿地功能布局、设施配置、景观风貌等方面的提升策略。在功能布局方面,丰富空间功能层次,提供迎合多元居民类型的活动空间;在设施配置方面,增补活动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增加文体设施,力求满足多个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在景观风貌方面,调整植物种植搭配,美化视觉效果,提高集中绿地吸引力。本研究对于保障居民的公共利益具有理论意义,对于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的规划布局优化具有实践意义。

刘清霞[5](2021)在《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是全面拉开十四五规划序幕、迈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序幕的拉起,文化旅游业市场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日益显示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作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内蒙古自治区也出台了《关于自治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自治区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机融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带。内蒙古自治区也迎来了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拥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研究分析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对于推动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开发,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打造祖国北疆文化繁荣亮丽风景线具有非凡意义。本文结合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和呼市政府职能履行现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分析市政府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产品要素缺乏整合、宣传推广力度有限、公共配套设施滞后、职责不清划分不明的问题。从政府职能缺位、政府职能错位、政府职能越位三个方面分析,借鉴宁夏银川市、日本东京市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发挥政府职能的先进经验,提出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完善法律建设、加强综合监管水平、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创新宣传营销手段等政府职能履行的五项措施,以此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特色龙头品牌。

王佳[6](2021)在《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优化布局研究 ——以云南省禄劝县雪山乡为例》文中指出优化乡村空间结构是当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乡村空间进行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的研究,是实现乡村发展空间优化实践的基础和支撑。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作为中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高山高原峡谷区之一,属于全国生态建设重点区,同时也是全国脱贫攻坚重点区。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土地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甚至恶化,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土地质量退化,影响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使得长江上游区的“贫困”现象非常突出。为此,需要探索一条统筹兼顾减贫和建设生态环境双重目标、符合长江上游区实际的生态建设和扶贫致富的双赢之路。本文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等为指导,以地处长江上游贫困山区的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雪山乡为例,基于多次实地调研和已有调查及统计数据,对雪山乡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总结、梳理和提炼了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肩负的主要战略任务;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这一评价方法,充分考虑研究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条件,建立了雪山乡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了研究区土地适宜性特点;在探讨的土地利用优化布局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要求的土地利用结构为核心,研究提出雪山乡土地利用优化结构的方案及合理措施,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最后分析了雪山乡土地利用优化布局的生态经济效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雪山乡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下,仅为49.82%。从农用地来看,耕地较少,占土地总面积的5.23%,而且陡坡耕种现象非常严重,不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偏低,仅为24.30%。从建设用地来看,总面积只有133.88公顷,占比1.01%,需要适当扩建。而未利用地中的荒山荒草地(其他草地和裸地)达6585.78公顷,约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1/2,亟待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由此进一步凝练了研究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乡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肩负的重大战略任务,根据土地利用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了雪山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方针为“二保三扩四加速”,并提出了土地利用具体的战略目标。(2)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出了宜耕土地类、宜经济林果产业用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草地类、宜自然生态修复地类、宜建设用地类、其他地类的评价结果,据此分析了土地适宜性特点。从评价结果来看,各土地适宜类的适宜等级偏低,以三等地为主,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76.28%。其中,以宜林土地为主,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57.71%,宜耕土地较少,占土地总面积的4.82%;宜经济林果产业用地占比为15.36%,为农村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土地资源条件。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为产业开发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土地资源保障。从限制因子来看,影响土地适宜性的主要是地形坡度、海拔高度和裸岩率。(3)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充分探讨土地利用优化布局原理,研究制定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对各类用地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优化配置后的雪山乡耕地规模占土地总面积的4.75%,应重点实施“坡改梯”措施。经济林果产业用地规模达2044.93公顷,占比为15.36%,应按照高山峡谷区的立体气候特征,以高、中、低3个海拔层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林地规模最大,占土地总面积的57.71%,主要做法是政府致力于提高地面植被覆盖率而进行封山育林的管理以及对部分地区进行飞播种草。牧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51%,主要是加强草山建设与管理,提高草山质量和载畜能力。自然生态修复地占比为9.14%,总体上遵循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生态为先”的理念和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进行自然生态修复。建设用地规模为142.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7%,应适当增加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4)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布局后,雪山乡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达到86.96%;生态用地比例提高到67.80%,单位面积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净提升7079.24元/公顷;特色产业用地比例大幅度扩大,土地利用的农户增收效果和扶贫效应将显着增大,该乡书姑村委会50户典型脱贫户2018年和2020年特色产业种植纯收入分别占2018年和2020年家庭纯收入总数的20.94%和30.31%。全乡2020年末贫困发生率降为0.00%。

葛凡钰[7](2021)在《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色彩决定着一个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第一视觉印象。桂南地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主要的汉壮杂居地区,其域内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特征明显,具有显性的地域性特色。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的部分对象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速与社会经济水平的飞跃式提升,传统村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地域性建筑色彩风貌的保护。在此背景下,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地域性特征正逐步消逝,针对其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本次研究以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其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归纳并提出针对性可持续发展保护建议。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针对研究背景、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与框架进行梳理,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回溯与分析;第二章对本次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研究与分析了色彩学、色度学、色彩地理学与色彩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理论及其与课题研究的关联,并总结了现阶段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保护原则与常规方法,为后续实地调研与分析夯实基础;第三章为本次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桂南地区二十四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中八十余座传统建筑的色彩调研,选取其中八个代表对象村落中的三十二座典型传统建筑现状进行定量色彩信息数据采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汇总,绘制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现状色彩图谱;第四章基于现状的调研成果,着眼于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条件,分析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形成因素,总结其地域性特征,编绘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推荐色彩图谱作为可持续发展用色指南;第五章阐明了本次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对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研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研究成果的保护与应用以及未来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提出建议。本次研究意在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乃至中国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相关研究领域在基础调研资料方面的空缺进行补充与完善,同时亦希望能够为广西其他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研究与保护提供借鉴依据;编绘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推荐色彩图谱,一方面希望能够为该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为其在今后的发展与建设中关于地域性色彩的传承提供可供参考的定量化用色指南。

高文鞠[8](2021)在《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制造业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以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推进了以“制造+服务”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进程。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和“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导向”指明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产业发展方向。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效应在区域两大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逐步显现。但受限于资源禀赋、工业基础以及产业政策等因素,两大产业融合陷入融合效应水平低、区域离散性大以及融合效应实现动力不足等发展困境。因此,探究有哪些成熟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方式、方法可以遵循,构建一套完善的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演化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提升机制架构进行总体设计。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两大产业融合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从融合自效应、融合溢出效应两个方面对两大产业融合效应进行分析,并揭示融合效应的多元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特征;从条件、动因与过程三个方面系统性揭示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演化机理;综合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确定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演化要素,并以关键要素为基础,对其演化路径进行分析。在寻求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最优演化路径的基础上,对其提升机制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得到由驱动机制、实现机制、调控机制构成的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的完整架构,并对三个子机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机制分析、机制构建、机制运行三个方面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实现机制、调控机制进行详细设计。首先,揭示三种提升机制的内涵、特征与总体架构;其次,分别设计三种提升机制的构建过程。从动力驱动、动力传导与动力协同三个方面设计了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的构建过程。从战略协同、伙伴优化与价值整合三个方面设计了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的构建过程。从评价、反馈与调节三个方面设计了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的构建过程;最后,对三种提升机制的运行进行分析。在机制运行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机制运行模型,并提出相应的机制运行管理策略。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保障策略进行详细设计。驱动机制保障方面,提出重视企业家内在素质、引导市场需求升级、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及完善人才资源保障等策略;实现机制保障方面,提出培育和提高组织核心能力、建立良好的合作信任关系、重视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以及完善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等策略;调控机制保障方面,提出建立风险监控预警系统、优化反馈信息传输体系以及完善融合网络治理体系等策略。以黑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揭示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水平、提升机制现状的基础上,评价当前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的运行效果,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本文构建了研究体系科学、研究内容完整、研究方法得当的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理论框架,在丰富和完善产业融合理论体系、拓展产业融合效应研究广度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效应反馈视角指导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实践,对于突破融合发展困境、实现融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梁梦宇[9](2021)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并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2017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处理效率与公平问题上更加重视公平,如何将乡村置于与城镇同等战略地位,如何客观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认识其影响因素等,都成为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西方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实践经验为借鉴,结合新时代中国现实国情,面对已经发生转化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协调城乡生产力水平为目标,探索“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首先,解析城乡融合发展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乡关系发展历程,借此把握城乡发展规律及城乡发展的阶段合理性,探寻城乡融合发展蕴含的内在逻辑,界定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总结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特点、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目标体系等,为新时代推进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指明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城乡融合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对城乡关系发展演变提出的新要求;并且,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城乡发展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城乡兼顾”乃至“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固化”,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城乡经济社会互动发展”,新世纪以来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时代的“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都是对走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探索。这些阶段性演变背后体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奠定城乡关系发展演变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会推动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新时代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破除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需要统筹处理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等。其次,构建评价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测算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潜在空间。本文利用2002-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城乡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测算了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及31个省级行政单位(除港澳台)的城乡融合度都显着提升。其中,2002-2018年,中国的城乡耦合协调度从0.29提升至0.66;对应耦合协调等级,中国整体摆脱了“失调”等级,实现了从“中度失调”到“初级协调”的转变。这表明,2002年以来,“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等战略的实施,有效推动了中国城乡经济社会的互动互促发展。但整体而言,中国的耦合协调等级不高,因为多数省份目前仍处于较低等级的协调发展阶段,距离进入良好协调、优质协调发展阶段尚有较大差距;同时,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差异依然明显。再次,探讨城乡融合系统内各影响因素与城乡融合度之间的不确定性关系,找准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城乡融合度为参考数列,探究2007-2018年31个省级行政单位(除港澳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升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通过关联度排序,了解各因素在推进城乡融合度提升中作用的大小,为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的提出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并显着受城乡生产要素流动顺畅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交通及通讯设施完备化与城乡经济发展多元化等多维因素影响。其中,城乡要素流动、城乡交通及通讯设施建设是影响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两个关键因素,新时代要进一步促进要素流动的顺畅化及基础设施的完备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经济发展多元化是新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亟待加强的两个重要因素。然后,总结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为新时代我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先导性与参照作用。考虑到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城乡发展又受共同经济规律支配,本文考察了美英德法日韩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总结了其获取成功的经验。具体来说,一是健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打破要素流动障碍;二是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作用;三是以乡村为重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缩小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距,并着力保护农村农民的利益。此外,各国注重开展统一的城乡规划,并将城乡发展的法治化贯穿其中,这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最后,提出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助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取得新突破。本文结合“解析城乡融合发展蕴含的内在逻辑、测算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探讨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探索考察国外城乡融合发展实践等”得出的结论,从城乡要素流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交通及通讯设施与城乡经济发展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通过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助力城乡要素流动的顺畅化;二是通过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助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三是通过重点实施乡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助力城乡交通及通讯设施的完备化;四是通过开拓农村现代化发展新空间,助力城乡经济发展的多元化。

张胜宝[10](2021)在《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具有显着的溢出效应,将进一步带动其他技术的进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突破,正在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的新机遇、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新引擎。由此,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人工智能产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行业发展动力不同于传统行业的要素驱动及投资驱动,而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导向的创新驱动。创新作为我国“十三五”规划期间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引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提升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是推动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要素,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支撑。因此,科学测度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状、探究其空间集聚效应、描述其空间非均衡特征对于促进区域间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的转移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首先,本文依据相关理论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包含层次分析法、序关系分析法、熵值法与理想解法的单一测度方法集、包含均值法、最满意组合法与Gini准则法的组合测度方法集,进而通过模型遴选,采用组合动态测度方法对我国30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及西藏)2008~2017年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得出综合测度值,进而依据测度结果从时间及空间角度分析其演化规律;其次,采用标准差椭圆技术研究了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集聚的区位分布及其演变趋势;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集聚模式及其演化趋势展开进一步分析。最后,利用Dagum基尼系数测算了我国整体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尼系数,利用其分解方法计算出四大板块区域内与区域间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尼系数,并进一步明确了差异的来源及其贡献度;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我国整体及四大板块2008~2017年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分布动态演化趋势展开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整体、四大板块及省域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各准则层均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长速度呈现自主创新活力>自主创新质量>创新支撑能力的态势。(2)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集聚效应显着。整体呈现东北(偏北)—西南(偏南)的空间格局;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模式为主,其中高-高集聚主要位于东部地区,低-低集聚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及东北部分地区。(3)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非均衡性显着,且程度逐渐加深。从区域内来看,除东北地区以外,其余板块区域内差异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始终最高;从区域间差异来看,四大板块任意两个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东部与西部区域间差异程度最高。从差异来源及贡献度来看,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整体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从极化趋势来看,全国总体、东部地区及西部地区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呈现多极分化趋势,东北地区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中部地区始终保持单极分布。

二、全面实施“1311”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实施“1311”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2)区域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六点”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贯彻职业教育政策精神,锚定方位点
二、总结职业教育发展成就,找准起始点
三、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瞄准切入点
    (一)把握总体发展战略,找好服务定位
    (二)瞄准区域工作重点,找准需求热点
    (三)围绕行业企业需求,深化职教改革
四、回应职业教育民众诉求,抓准发力点
五、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施策,盯准突破点
    (一)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构建多元办学格局
    (三)深化产教融合
    (四)改造提升薄弱校
    (五)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六、建构“1311”发展规划框架,擘画支撑点

(3)基于配售电市场放开背景下的竞争性投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客户价值评估分析研究现状
        1.2.2 变电站投资策略研究现状
        1.2.3 自供区资产收购分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电力市场下的客户评估分析
    2.1 电力客户评估的背景及必要性
        2.1.1 客户价值研究的必要性
        2.1.2 客户价值主体的研究
        2.1.3 客户的分类准则
    2.2 电力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2.3 基于“差异驱动”原理赋权的层次分析法的电力客户价值评价模型
    2.4 案例分析
        2.4.1 当前价值的确定
        2.4.2 潜在价值的确定
        2.4.3 综合价值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寿命周期费用的变电站投资建设决策分析
    3.1 寿命周期费用理论
    3.2 变电站建设决策的LCC模型
    3.3 基于经济参数的变电站LCC修正
        3.3.1 基于运行年限的修正
        3.3.2 基于年利率的修正
        3.3.3 基于通货膨胀率的修正
    3.4 案例分析
        3.4.1 两系统LCC的估算
        3.4.2 两系统LCC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电力自供区资产收购分析研究
    4.1 收购过程研究分析
        4.1.1 收购资产评估
        4.1.2 收购价差分析
        4.1.3 资金效益回笼周期分析
    4.2 经济性评估体系计算实施流程
        4.2.1 资产收购成本
        4.2.2 收购利润效益评测
        4.2.3 建立经济性评估法则及评估指标计算
    4.3 案例分析
        4.3.1 成本测算
        4.3.2 收入测算
        4.3.3 评估指标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集中绿地供与需矛盾初现
        1.1.2 集中绿地政策出台与落实
        1.1.3 集中绿地规划缺乏精细化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居住街坊
        1.2.2 集中绿地
        1.2.3 集中绿地布局绩效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居住区集中绿地规划研究综述
        2.1.1 国外居住区集中绿地规划研究综述
        2.1.2 国内居住区集中绿地规划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居住区活动空间适老性更新研究综述
        2.2.1 国外居住区活动空间适老性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内居住区活动空间适老性更新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研究综述
        2.3.1 国外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雁塔区基本状况与居住街坊集中绿地配置现状
    3.1 雁塔区基本状况
    3.2 雁塔区相关规划与政策
        3.2.1 相关规划
        3.2.2 相关政策
    3.3 案例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现状分析
        3.3.1 居住街坊概况与研究案例选取
        3.3.2 研究案例集中绿地现状
        3.3.3 案例居住街坊与公共配置状况
    3.4 案例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现存问题
        3.4.1 集中绿地现状不满足规划要求
        3.4.2 集中绿地现状不满足实用需求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学模型的案例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4.1 集中绿地的配建要求
    4.2 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绩效模型构建
        4.2.1 “集中绿地——容积率”单因子模型构建
        4.2.2 模型简化
    4.3 基于数学模型的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4.3.1 绩效的衡量与表达方式
        4.3.2 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4.4 集中绿地绩效与实际指标差异分析
        4.4.1 差异分析
        4.4.2 原因初探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实地调研的案例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5.1 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5.1.1 问卷设计与问卷调研
        5.1.2 现场访谈与整体概况
    5.2 集中绿地使用者行为分析
        5.2.1 使用者基本情况
        5.2.2 使用者活动时间规律
        5.2.3 使用者功能偏好分析
    5.3 集中绿地使用者满意度分析
        5.3.1 集中绿地功能布局
        5.3.2 集中绿地设施配置
        5.3.3 集中绿地景观风貌
    5.4 基于实地调研的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5.4.1 绩效的衡量与表达方式
        5.4.2 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优化策略
    6.1 集中绿地与规划要求的匹配
        6.1.1 集中绿地与容积率之间的匹配
        6.1.2 集中绿地与其他开发强度控制指标的匹配
    6.2 集中绿地与实用需求的匹配
        6.2.1 集中绿地功能布局引导
        6.2.2 集中绿地详细设计引导
    6.3 居住街坊集中绿地规划保障策略
        6.3.1 基于控规层面的保障策略
        6.3.2 基于修规层面的保障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案例居住街坊区位图
附录2 案例居住街坊现状总平面
附录3 案例居住街坊数据统计
附录4 案例居住街坊人均集中绿地数据统计
附录5 实地调研案例居住街坊日照分析结果
附录6 实地调研调查问卷
附录7 居住街坊集中绿地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5)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政府职能
        2.文化旅游
    (二)相关理论基础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政府职能理论
        4.旅游人类学理论
二、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履行现状
    (一)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地理位置历史沿革
        2.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3.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二)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作用体现
        1.宏观调控方面
        2.统筹协调方面
        3.监督管理方面
        4.公共服务方面
三、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要素缺乏整合
        1.区域空间分布不合理
        2.景点资源路线无串联
        3.单品同质化缺乏深度开发
    (二)宣传推广力度有限
        1.宣传内容方面
        2.宣传主体方面
        3.宣传方式方面
    (三)公共配套设施滞后
        1.基础设施投入不够
        2.文旅核心发挥不足
    (四)职责不清划分不明
        1.部门之间协同力度低
        2.多元化主体参与度不高
四、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职能缺位
        1.宏观调控不足
        2.统筹协调不充分
        3.公共服务投入不够
        4.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二)政府职能错位
        1.纵向存在冲突
        2.横向存在冲突
    (三)政府职能越位
        1.过多干预企业
        2.阻碍中介职能发挥
        3.政府与市场职能混淆
五、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的经验借鉴
    (一)日本东京:管理体制运行畅通市场主体各司其职
    (二)宁夏银川: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扩大特色品牌影响
六、完善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统筹加强主导规划
        1.做好文化旅游系统规划
        2.完善涉旅综合协调机制
        3.深化全域旅游改革创新
    (二)完善法律体系强化人才队伍
        1.不同维度完善法律政策
        2.健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
    (三)加强综合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1.明确部门之间监管职责
        2.开展市场秩序专项治理
        3.动态管理信用公示制度
        4.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教育
    (四)投入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
        1.公共交通方面
        2.公共环境方面
        3.公共设施方面
    (五)创新宣传营销优化结构升级
        1.整合要素资源推动“文旅+”
        2.多维营销宣传创建精品专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优化布局研究 ——以云南省禄劝县雪山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基础理论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第二节 自然条件
    第三节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特点与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任务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自然特点
        一、地形坡度大,以陡坡地为主
        二、海拔高差大,以高海拔土地为主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特点
        一、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第三节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乡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肩负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二、肩负的重大战略任务
    第四节 土地利用的战略指导思想、方针与目标
        一、土地利用的战略指导思想
        二、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三、土地利用的战略方针
        四、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第四章 雪山乡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基本原则、内容与评价系统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参评因子与分级指标
        一、宜耕土地类的参评因子与分级指标
        二、宜经济林果产业用地类的参评因子与分级指标
        三、宜林土地类的参评因子与分级指标
        四、宜牧草地类的参评因子与分级指标
        五、宜自然生态修复地类的参评因子与分级指标
        六、宜建设用地类的参评因子与分级指标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一、评价单元的选择
        二、评价方法模型的构建
        三、参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及结果值
        四、基础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第四节 评价结果分析
        一、评价结果
        二、土地适宜性特点分析
第五章 雪山乡土地利用优化布局
    第一节 土地利用优化布局的基本原理
        一、遵循生态规律,根据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各业用地布局,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最佳综合效益
        三、遵循可持续发展原理和国家发展战略,兼顾减贫开发和生态建设双重目标,建立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总体方案
        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的特点分析
    第三节 各类用地优化布局与合理利用措施
        一、耕地的优化布局与合理利用措施
        二、经济林果产业用地的优化布局与合理利用措施
        三、林地的优化布局与合理利用措施
        四、牧草地的优化布局与合理利用措施
        五、自然生态修复地的优化布局与合理利用措施
        六、建设用地的优化布局与合理利用措施
        七、其他用地的优化布局与合理利用措施
    第四节 土地利用优化布局的效应分析
        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生态用地比例大幅度扩大,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将显着提高
        三、特色产业用地比例大幅度扩大,土地利用的农户增收效果和扶贫效应将显着增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未来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7)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概况
        1.4.2 国内研究现状概况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桂南地区
        2.1.2 传统村落
        2.1.3 建筑色彩
    2.2 色彩学理论
        2.2.1 色彩三属性
        2.2.2 色彩的对比
        2.2.3 色彩的调和
        2.2.4 色彩视知觉
        2.2.5 色彩的体系
        2.2.6 色卡的应用
    2.3 色度学理论
    2.4 色彩地理学
        2.4.1 色彩地理学的概念界定
        2.4.2 色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2.4.3 色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2.5 色彩心理学
        2.5.1 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2.5.2 色彩的抽象性感受
    2.6 传统村落建筑色彩保护原则
        2.6.1 真实性保留原则
        2.6.2 整体性保护原则
        2.6.3 可持续发展原则
        2.6.4 科学性保障原则
    2.7 传统村落建筑色彩保护方法
        2.7.1 保护与发展协同进行
        2.7.2 建筑色彩群组化保护
        2.7.3 建立色彩的评价体系
        2.7.4 建立色彩信息数据库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现状调查研究与归纳分析
    3.1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前期调研工作
        3.1.1 调研范围与内容
        3.1.2 调研设备与工具
        3.1.3 调研方法与步骤
    3.2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现状建筑色彩信息数据
        3.2.1 南宁市上林县巷贤镇长联村古民庄
        3.2.2 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那告坡
        3.2.3 南宁市横县平朗乡笔山村
        3.2.4 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卷逢村白雪屯
        3.2.5 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3.2.6 钦州市灵山县石塘镇苏村
        3.2.7 北海市合浦县曲樟乡璋嘉村委老屋村
        3.2.8 防城港市防城区大菉镇那厚村
    3.3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现状数据归纳
        3.3.1 建筑总体色彩现状数据归纳
        3.3.2 建筑细部色彩现状数据归纳
    3.4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现状问题分析
        3.4.1 传统村落建筑色彩保护工作的滞后性
        3.4.2 过度自主性发展造成地域性特征破坏
        3.4.3 传统材料与现当代材料的矛盾与冲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地域性特征与可持续发展
    4.1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形成的影响
        4.1.1 自然气候因素
        4.1.2 地理环境因素
        4.1.3 本土材料因素
    4.2 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对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形成的影响
        4.2.1 人类基本共性因素
        4.2.2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4.2.3 地方民族文化因素
        4.2.4 历史发展沿革因素
        4.2.5 政治经济条件因素
    4.3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地域性特征
        4.3.1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环境色彩表现特征归纳
        4.3.2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表现特征归纳
        4.3.3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原始性特征
        4.3.4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调和性特征
        4.3.5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微观多样性
        4.3.6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宏观单一性
    4.4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保护发展建议
    4.5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推荐色彩图谱编绘
        4.5.1 建筑外立面色彩使用比例的控制
        4.5.2 建筑外立面主体色推荐色彩图谱
        4.5.3 建筑外立面辅助色推荐色彩图谱
        4.5.4 建筑外立面点缀色推荐色彩图谱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现状
        1.3.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研究现状
        1.3.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演化机理及提升机制总体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
        2.1.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2.1.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
    2.2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系统
        2.2.1 融合系统要素
        2.2.2 融合系统结构
        2.2.3 融合系统功能
    2.3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
        2.3.1 融合自效应
        2.3.2 融合溢出效应
        2.3.3 融合效应特征
    2.4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演化机理
        2.4.1 融合效应演化条件
        2.4.2 融合效应演化动因
        2.4.3 融合效应演化过程
    2.5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演化要素识别
        2.5.1 融合效应演化要素识别方法选择
        2.5.2 融合效应演化要素识别过程设计
        2.5.3 融合效应演化要素识别与关键要素确定
    2.6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体系设计
        2.6.1 融合效应提升机制设计思路
        2.6.2 融合效应提升机制体系模型
        2.6.3 融合效应提升子机制间关系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
    3.1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分析
        3.1.1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内涵与特征
        3.1.2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总体架构
    3.2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作用机制
        3.2.1 融合效应提升内生动力驱动作用
        3.2.2 融合效应提升外源动力驱动作用
        3.2.3 融合效应提升的驱动力作用模型
    3.3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传导机制
        3.3.1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传导过程
        3.3.2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传导路径
        3.3.3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传导模型
    3.4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协同机制
        3.4.1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协同主导要素
        3.4.2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协同演化博弈
        3.4.3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协同作用模型
    3.5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运行
        3.5.1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运行过程
        3.5.2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运行模型
        3.5.3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运行管理策略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
    4.1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分析
        4.1.1 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内涵与特征
        4.1.2 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总体架构
    4.2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战略协同机制
        4.2.1 融合效应提升战略协同形成
        4.2.2 融合效应提升战略协同实施
        4.2.3 融合效应提升战略协同控制
    4.3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伙伴优化机制
        4.3.1 融合效应提升伙伴选择优化
        4.3.2 融合效应提升伙伴关系优化
        4.3.3 融合效应提升伙伴结构优化
    4.4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价值整合机制
        4.4.1 融合效应提升价值要素盘点
        4.4.2 融合效应提升价值职能获取
        4.4.3 融合效应提升价值结构调整
    4.5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运行
        4.5.1 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运行过程
        4.5.2 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运行模型
        4.5.3 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运行管理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
    5.1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分析
        5.1.1 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内涵与特征
        5.1.2 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总体架构
    5.2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评价机制
        5.2.1 融合效应水平评价
        5.2.2 融合效应提升水平评价
        5.2.3 融合效应提升态势预判
    5.3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反馈机制
        5.3.1 融合效应提升反馈系统分析
        5.3.2 融合效应提升反馈过程分析
        5.3.3 融合效应提升反馈路径设计
    5.4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调节机制
        5.4.1 融合效应提升调节要素分析
        5.4.2 融合效应提升调节方案设计
        5.4.3 融合效应提升调节控制实施
    5.5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运行
        5.5.1 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运行过程
        5.5.2 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运行模型
        5.5.3 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运行管理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保障策略
    6.1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保障策略
        6.1.1 提高视企业家内在素质
        6.1.2 引导市场需求升级
        6.1.3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6.1.4 完善人才资源保障
    6.2 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保障策略
        6.2.1 培育和提高组织核心能力
        6.2.2 建立良好的合作信任关系
        6.2.3 重视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
        6.2.4 完善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
    6.3 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保障策略
        6.3.1 建立风险监控预警系统
        6.3.2 优化反馈信息传输体系
        6.3.3 完善融合网络治理体系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研究
    7.1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现状
        7.1.1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7.1.2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测度
    7.2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分析
        7.2.1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
        7.2.2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
        7.2.3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
    7.3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评价
        7.3.1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评价指标
        7.3.2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评价过程
        7.3.3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优化策略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演化要素”的访谈提纲
附录2 关于“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演化要素”的开放式编码
附录3 关于“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因素”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9)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溯源
        1.2.2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关系界定
        1.2.3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1.2.4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1.2.5 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框架图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解析
    2.1 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
        2.1.1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固化阶段(1949-1978)
        2.1.2 城乡经济社会互动发展阶段(1978-2002)
        2.1.3 城乡统筹发展阶段(2002-2017)
        2.1.4 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2017-)
    2.2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
        2.2.1 追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2.2 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2.3 追求城乡平等发展
        2.2.4 追求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
    2.3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
        2.3.1 适时调整城乡发展体制机制
        2.3.2 适时调整国家发展战略
        2.3.3 适时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
        2.3.4 适时调整城镇与乡村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及存在问题
    3.1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特点及价值目标
        3.1.1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特点
        3.1.2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目标
    3.2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3.2.1 综合国力显着增强且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3.2.2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且城乡经济的二元性有所减弱
        3.2.3 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持续提升且结构不断优化
    3.3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顺畅
        3.3.2 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
        3.3.3 城乡基础设施不完备
        3.3.4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代城乡融合度的测算及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遵循原则
        4.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4.1.2 指标选取遵循原则
    4.2 测算方法选择及指标体系构建
        4.2.1 测算方法与思路
        4.2.2 指标体系及变量说明
        4.2.3 城乡融合度的测算
    4.3 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度的测算结果分析
        4.3.1 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度的省际差异
        4.3.2 新时代中国与东中西及东北地区的城乡融合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5.1.1 城乡要素流动顺畅化
        5.1.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1.3 城乡交通及通讯设施完备化
        5.1.4 城乡经济发展多元化
    5.2 研究方法选择及指标体系构建
        5.2.1 研究方法与思路
        5.2.2 指标体系及变量说明
        5.2.3 灰色关联度的测算
    5.3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5.3.1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的省际差异
        5.3.2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外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6.1 健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
        6.1.1 保障人口要素的合理流动
        6.1.2 建立资金投入保障体系
        6.1.3 注重盘活土地要素
    6.2 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6.2.1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6.2.2 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6.2.3 注重发挥社会民众的力量
    6.3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6.3.1 完善城乡之间的交通网络
        6.3.2 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6.3.3 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6.4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多元化
        6.4.1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6.4.2 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6.4.3 开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7.1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7.1.1 健全人口要素合理流动机制
        7.1.2 强化乡村振兴发展的资金保障
        7.1.3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7.2 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
        7.2.1 强化政府的均衡配置责任
        7.2.2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7.2.3 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7.3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联通水平
        7.3.1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7.3.2 完善城乡交通路网
        7.3.3 提升农村信息化程度
    7.4 开拓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空间
        7.4.1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7.4.2 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
        7.4.3 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人工智能
        二、人工智能产业
        三、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创新理论
        二、综合评价理论
        三、产业集聚理论
        四、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
第三章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第一节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代表性原则
        三、客观性原则
        四、可行性原则
    第二节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理论依据
        一、创新支撑准则层
        二、创新活力准则层
        三、创新质量准则层
    第三节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创新支撑准则层
        二、创新活力准则层
        三、创新质量准则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
    第一节 测度方法
        一、单一测度方法
        二、组合测度方法
        三、测度结果合理性检验
        四、动态组合测度方法
    第二节 测度对象、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一、测度对象
        二、数据来源
        三、数据标准化
    第三节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
        一、单一测度结果
        二、组合测度结果
        三、动态测度结果
    第四节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结果分析
        一、整体分析
        二、分维度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集聚测度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标准差椭圆技术
        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节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集聚区位分布
    第三节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集聚模式
        一、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非均衡测度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
        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
    第二节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区域差异及来源
        一、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差异
        二、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区域内差异
        三、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区域间差异
        四、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异来源及贡献度
    第三节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布动态演进
        一、全国整体分布动态演进
        二、四大板块分布动态演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全面实施“1311”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因素分析——基于对抗解释结构模型[J]. 方曦,何华,刘云,尤宇. 科技管理研究, 2021(20)
  • [2]区域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六点”原则[J]. 赵宝柱,王剑锋. 职业技术教育, 2021(30)
  • [3]基于配售电市场放开背景下的竞争性投资策略研究[D]. 王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绩效研究[D]. 谭若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5]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刘清霞.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6]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优化布局研究 ——以云南省禄劝县雪山乡为例[D]. 王佳.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研究[D]. 葛凡钰. 广西大学, 2021(12)
  • [8]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研究[D]. 高文鞠.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1)
  • [9]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D]. 梁梦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10]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体系研究[D]. 张胜宝.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标签:;  ;  ;  ;  ;  

全面实施“1311”计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