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和性丢失论文-王煜

杂和性丢失论文-王煜

导读:本文包含了杂和性丢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目标捕获,高通量测序,拷贝数变异,杂合性丢失

杂和性丢失论文文献综述

王煜[1](2015)在《基于目标捕获测序技术的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杂合性丢失和单亲二倍体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拷贝数变异、杂合性缺失和单亲二倍体是大型的基因组变异,可以导致许多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如癌症及其他复杂疾病。为了弄清这些疾病的病因并进行临床干预,开发出一种能同时检测这叁种变异的集成工具是很有必要的。以前的研究的方法里面有的是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开发出来的,此方法需要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测得很高的深度并且所花费的成本不便宜;另一种方法是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开发而来的,而此方法受限于只能观察到外显子区域内的变化。现今缺乏一套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方法来检测全基因组水平的基因组变异。本文提出一种通过在人类基因组中选择小部分区域进行目标区域捕获测序的方法来识别人类基因组CNV,LOH、UPD。SeTRs方法捕获的序列中99.73%~99.95%的具备足够的深度。我们开发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准确的从15个样本中准确的识别出了8例大于5M的LOH和3例大于5M的UPD的样本。我们的SeTRs方法不仅能够低成本的检测全基因组CNV、LOH和UPD,而且无需完整的家系样本,仅需正常无血缘关系的对照样本集即可完成检测。(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11-30)

刘佳骅,沈艳莹,倪醒之[2](2013)在《FGFR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杂合性丢失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情况和杂合性丢失(LOH)的发生频率,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0例胃癌标本中FGFR4基因5个外显子区域6、9、13、16、18的SNP情况,并以SNP技术检测FGFR4基因外显子9区域内密码子388位点rs351855的LOH,分析FGFR4基因SNP和LOH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FGFR4基因的外显子9区域第401密码子发生1例体细胞突变(R401C,C>T),34例胃癌发生编码区非同义SNP,GG、AG、AA叁种基因型比例分别为32%、52%和16%。26例AG型杂合子胃癌患者中,rs351855位置LOH的发生频率为92.31%。LOH发生频率和Arg388等位基因的表达在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及患者生存率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FGFR4第388密码子rs351855位点发生高频LOH,提示在其附近存在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失活。Arg388等位基因的表达和FGFR4基因rs351855位点LOH不直接影响胃癌的发展及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张义灵[3](2012)在《NRG1在肝细胞肝癌中杂合性丢失和蛋白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改变,多步骤不断累积的复杂过程。遗传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NRG1)基因位于8p12区域,是新近发现的一个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TSG),在多种肿瘤中存在杂合性丢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但NRG1与HCC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分析HCC组织中NRG1基因的两个多态性位点D8S278和D8S499LOH情况及其与NRG1蛋白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NRG1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NRG1致HCC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1)收集HCC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共74例,酚氯仿法抽提组织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抽提物是否合格。(2)从GenBank数据库中获得NRG1基因的两个多态性位点D8S278和D8S499的引物序列,合成引物并进行PCR扩增反应。(3)扩增出来的产物进行变性聚丙烯凝胶电泳(denaturingpolyacrylamidegelelectrophoresis,D-PAGE),并硝酸银染色。对比H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电泳图,分析两多态性位点的杂合性丢失情况。(4)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检测H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NRG1蛋白的表达情况。(5)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D8S278的信息个体共74例,其中24例发生了LOH,频率为32.43%;D8S499的信息个体为69例,26例发生了LOH,频率为37.68%。癌组织中至少有一个位点发生LOH的总频率为48.65%(36/74),两位点同时发生LOH的有7例。(2)NRG1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57%(50/74),在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7.30%,72/74),两者相比,NRG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率显着低于正常组织(P<0.05)。(3)在发生LOH组中NRG1表达降低或缺失的例数较未发生LOH组多,两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NRG1表达下调与肿瘤大小、Edmondson分级相关(P=0.02、P=0.01),而与年龄、性别、HBsAg、AFP、肝硬化和肝内外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1)NRG1基因两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的LOH在HCC组织中发生率较高,提示NRG1可能是HCC的一个潜在抑癌基因。(2)NRG1在HCC组织中表达下调或缺失,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3)NRG1基因在HCC组织中失活的机制可能是其等位基因发生了杂合性丢失而引起。(4)NRG1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NRG1,可为HCC诊断、预后评价提供分子依据,并为HCC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候选靶基因。(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2-05-01)

张义灵,张伟,巩丽,任拼,刘小艳[4](2012)在《NRG1在肝细胞肝癌中杂合性丢失和蛋白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在肝细胞性肝癌中NRG1基因的两个多态性位点D8S278和D8S499杂合性丢失(loss ofheterozygosity,LOH)情况及其与NRG1蛋白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NRG1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酚氯仿抽提经石蜡包埋的肝癌和癌旁正常组织DNA,进行PCR扩增,扩增出来的产物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分析两位点杂合性丢失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NRG1的表达情况。结果:D8S278和D8S499的LOH率分别为32.43%(24/74)、37.86%(26/69),总频率为48.65%(36/74);NRG1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57%(50/74),显着低于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97.30%,72/74)(P<0.05),这种降低与NRG1基因多态性位点的LOH有关;NRG1表达下调与肿瘤大小、Edmondson分级相关,而与年龄、性别、HBsAg、AFP、肝硬化和肝内外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NRG1基因可能是肝细胞肝癌的一个候选抑癌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2年03期)

任拼,巩丽,李艳红,刘小艳,兰淼[5](2011)在《肝细胞癌染色体4q和8p杂合性丢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4q和8p两个区域上相关的9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丢失频率,探讨杂合性丢失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45例信息性肝癌标本,提取组织DNA,并检测浓度,然后进行PCR扩增,最后将产物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并观察目的条带有无密度减少或丢失。结果:45例信息性肝癌病例的9个微卫星位点总染合性缺失率为66.7%。其中D8S552的LOH率最高为41.9%,通过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得到该位点在性别(P=0.023),血清AFP(P=0.004),有无肝内转移(P=0.023)中均有统计学差异。D4S415为22.5%,D4S3331为22.3%,D8S1810为18.8%,D4S2954为15.4%,D4S3030为15.4%;D8S1725为12.5%,D8S1827为9.8%,D8S1754为6.3%。结论:染色体4q和8p上D4S415、D4S3331、D8S552位点杂合性丢失是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事件,提示其临近部位可能存在潜在的抑癌基因;为其他肝癌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1年12期)

刘岿然,赵敏,张淑兰[6](2011)在《1p31杂合性丢失及ARHI抑癌基因在宫颈腺癌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宫颈腺癌1p31杂合性丢失的发生率,探讨在此位点的ARHI基因在宫颈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银染技术检测30例宫颈腺癌中1p31杂合性丢失的发生率,其中Ⅰ,Ⅱ期18例,Ⅲ、Ⅳ期12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在此位点的ARHI蛋白的表达。结果:30例宫颈腺癌组织中LOH阳性的比例为63.33%(19/30),Ⅲ期、Ⅳ期LOH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P<0.05)。在高、中、低分化癌中无统计学差异(χ2=4.88,P>0.05),ARHI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6,P>0.05)。宫颈腺癌组织中ARHI表达(46.67%,14/30)低于正常宫颈组织(90.0%,27/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02,P<0.05)。结论:1p31位点可能存在宫颈腺癌相关抑癌基因,ARHI基因在宫颈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1年28期)

刘玉蕾,周晓亮[7](2011)在《脆性组氨酸叁联体基因杂合性丢失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脆性组氨酸叁联体基因(FHIT)在由正常宫颈上皮过度至子宫颈癌过程中的缺失情况,探讨FHIT基因缺失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法对36例正常子宫颈组织、104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138例浸润性宫颈癌中FHIT杂合性缺失情况进行分析,并与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FHIT基因在正常子宫颈组织、宫颈CIN、浸润性宫颈癌中杂合性缺失率分别为0%、30.8%、66.7%。正常组、CIN组、CC组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HIT基因缺失贯穿在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始于癌前病变,并且随着细胞恶性程度的增加缺失率逐步增高。FHIT基因检测可用于宫颈癌的筛查及早期诊断。(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1年16期)

许凡,葛鹏,岳晚霞[8](2011)在《胃癌组织脆性组氨酸叁联体基因杂合性丢失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脆性组氨酸叁联体(FHIT)基因在胃癌(GC)、不典型增生(DP)和肠上皮化生(IM)组织中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研究LOH在G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GC、DP和IM组织和正常对照胃黏膜组织中FHIT基因多态性位点D3S1234和D3S1300中的LOH。结果 GC组、DP组和IM组在D3S1234位点的LOH发生率分别为33.0%,29.0%和11.0%;在D3S1300位点的LOH发生率分别为34.0%,33.0%和8.0%。GC组和DP组在D3S1234和D3S1300位点的LOH发生率显着高于IM组,GC组与D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HIT基因的LOH可能是GC形成过程中的早期事件,能用于GC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诊断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11年23期)

周后龙[9](2011)在《原发性肝癌染色体8p和16q杂合性丢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原发性肝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每年约有62万新增病例,而且随着全球化进一步加剧,过去25年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在一些西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也呈逐年上升之势。但其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内在分子机理作用仍未很好阐明,一直是肿瘤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目前,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癌发生涉及多个因素参与,其中遗传基因的变异是肿瘤发生关键因素,而癌基因的激活和(或)抑癌基因的的失活起了相当关键作用,抑癌基因作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多研究中心发现在HCC组织中有染色体1p,1q,4q,6q,8p,10q,13q,14q,16q,17p和22q等区域存在杂合性高频丢失,而染色体特定部位发生杂合性丢失(LOH)等遗传变异引起抑癌基因的失活。由于染色体的微卫星位点存在地理区域性差异,筛选出的染色体片段仍有待进一步精确,染色体遗传变异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需深入探讨。目的通过对SNP6.0芯片筛选出的染色体8和16的部分基因及染色体片段上具有8个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杂合性丢失(LOH)状态研究,分析HCC上特定微卫星位点的LOH发生频率与HCC发生发展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以期初步筛选HCC相关的抑癌基因,为HCC的早期诊断、分子分型及预后预警提供可能的新分子标记物。方法1、收集肝细胞肝癌组织及癌旁对照组织病理标本45例,标本均有病理学检查,并经两位资深病理学专家确诊。2、选取SNP6.0基因芯片筛选出的染色体高频异常部位的8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分别是:D8S261、D8S499、D8S1125、D8S1810、D8S1827、D16S402、D16S422、D16S511。依据GenBank数据库设计微卫星位点引物。3、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法分析各标本组织具有高度多态性微卫星位点杂合性丢失(LOH)的状态。并通过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检验进行数据统计,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LOH检测频率45例HCC组织的8个微卫星位点的LOH检出频率分别是: D8S261(39.02%,16/41)、D8S499(34.88%,15/43)、D8S1125(15.38%,4/26)、D8S1810(19.51%,8/41)、D8S1827(9.76%,4/41)、D16S402(19.04%,8/42)、D16S422(21.21%,7/33)、D16S511(53.33%,24/45)。其中在D16S511位点发生LOH频率最高,为53.33%(24/45),依次是D8S261(39.02%,16/41)和D8S499(34.88%,15/43)位点。所有HCC组织中发现至少一个位点发生LOH的总频率为68.89%(31/45),其中未见在所有位点都出现LOH的病例。2、LOH与HC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对肿瘤组织染色体8p、16q片段的8个高度多态性DNA微卫星位点进行杂合性丢失(LOH)频率分析发现:在病史、HBsAg感染、血清AFP、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伴有肝硬化、肝内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中的总LOH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但个别位点存在差异。在D8S261位点,HBsAg阳性感染患者LOH分布高于阴性者(P<0.028);在D8S1810位点,伴有肝硬化者的LOH分布高于无肝硬化者(P<0.045);在D16S511和D8S499位点,EdmondsonⅢ-Ⅳ级以上患者的LOH分布高于Ⅰ-Ⅱ级(分别为P<0.003,P<0.033)。结论1、本实验发现在D16S511、D8S261和D8S499位点上发生LOH频率较高,提示在染色体16q23、8p12与8p22-21.3区域可能存在与HCC发生发展相关的潜在抑癌基因,为下一步筛选新的抑癌基因提供了一定的新线索。2、特定位点的遗传变异LOH发生可能与HBsAg阳性感染、肝硬化及病理分级等临床指标相关,指导临床早期诊疗、分子分型及预后预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3、对HCC的某些染色体片段及部分基因区域可能存在的潜在的抑癌基因的初探,为下一步对相关抑癌基因图谱进行精确定位,克隆出HCC相关抑癌基因并对其分子信号通路、传导等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1-04-01)

王喜英,赵富玺,孟健,刘润花[10](2011)在《基因杂合性丢失与宫颈癌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叁联体(FHIT)基因和Ras相关结构域家族1A基因(RASSF1A)基因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FHIT基因的2个位点D3S1234和D3S4103及RASSF1A基因的2个位点D3S1478和D3S4604,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及垂直电泳技术,对50例宫颈癌及4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组织进行杂合性丢失检测。结果 FHIT基因中,在D3S1234位点上CINⅠ-Ⅱ和CINⅢ的LOH发生频率分别为32.0%、66.7%,在D3S4103位点上CINⅠ-Ⅱ和CINⅢ的LOH阳性率分别为24.0%、60.0%,随CIN级别的增加LOH阳性率呈逐渐递增趋势(P<0.05);在D3S1478位点上CINⅠ-Ⅱ和CINⅢ的LOH阳性率分别为12.0%、53.3%,在D3S4604位点上CINⅠ-Ⅱ和CINⅢ的LOH阳性率分别为24.0%、60.0%,随CIN级别的增加LOH阳性率呈逐渐递增趋势CIN(P<0.05)。结论 FHIT基因和RASSF1A基因的LOH可能是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较晚期事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1年03期)

杂和性丢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情况和杂合性丢失(LOH)的发生频率,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0例胃癌标本中FGFR4基因5个外显子区域6、9、13、16、18的SNP情况,并以SNP技术检测FGFR4基因外显子9区域内密码子388位点rs351855的LOH,分析FGFR4基因SNP和LOH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FGFR4基因的外显子9区域第401密码子发生1例体细胞突变(R401C,C>T),34例胃癌发生编码区非同义SNP,GG、AG、AA叁种基因型比例分别为32%、52%和16%。26例AG型杂合子胃癌患者中,rs351855位置LOH的发生频率为92.31%。LOH发生频率和Arg388等位基因的表达在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及患者生存率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FGFR4第388密码子rs351855位点发生高频LOH,提示在其附近存在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失活。Arg388等位基因的表达和FGFR4基因rs351855位点LOH不直接影响胃癌的发展及患者的预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和性丢失论文参考文献

[1].王煜.基于目标捕获测序技术的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杂合性丢失和单亲二倍体检测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5

[2].刘佳骅,沈艳莹,倪醒之.FGFR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杂合性丢失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3].张义灵.NRG1在肝细胞肝癌中杂合性丢失和蛋白表达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

[4].张义灵,张伟,巩丽,任拼,刘小艳.NRG1在肝细胞肝癌中杂合性丢失和蛋白表达的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2

[5].任拼,巩丽,李艳红,刘小艳,兰淼.肝细胞癌染色体4q和8p杂合性丢失的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1

[6].刘岿然,赵敏,张淑兰.1p31杂合性丢失及ARHI抑癌基因在宫颈腺癌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1

[7].刘玉蕾,周晓亮.脆性组氨酸叁联体基因杂合性丢失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J].医药论坛杂志.2011

[8].许凡,葛鹏,岳晚霞.胃癌组织脆性组氨酸叁联体基因杂合性丢失的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

[9].周后龙.原发性肝癌染色体8p和16q杂合性丢失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

[10].王喜英,赵富玺,孟健,刘润花.基因杂合性丢失与宫颈癌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

标签:;  ;  ;  ;  

杂和性丢失论文-王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