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层状结构论文-魏蕾,雷恒池,吕玉环

微观层状结构论文-魏蕾,雷恒池,吕玉环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层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层状云,结构特征,液态水含量,云滴谱

微观层状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魏蕾,雷恒池,吕玉环[1](2019)在《吉林省一次降水性层状云消散期的微观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2年6月29日的通辽和白城飞机联合探测资料(包括DMT和PMS)及雷达资料,对吉林省一次层状云降水消散期微观物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天气过程是在东北锋面气旋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给东北地区带来大范围降水,属于吉林地区春季常见的降水性层状云系As-Ac-Ns云型。Ns云底约在1000m左右,云顶不超过4000m,Ns云层较厚,在该云系发展过程中雨层云下伴有碎雨云。结合DMT和PMS,小粒子在每个高度层上都占主要部分,0.61~2μm的小粒子浓度可达100cm-3,直径大于2μm的粒子谱型基本都是单调递减型;云内含水量较少,极大值也不足0.01g·m-3;粒子有效直径随高度变化呈多峰分布,粒子有效直径与粒子浓度在0℃层以下范围内,大的粒子有效直径对应小的粒子浓度,随着高度的升高粒子有效直径呈递减趋势。(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陈梦婷,刘洪军,李晓雪,李亚敏[2](2019)在《层状梯度SiC/Al-Si-Mg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定向冷冻铸造结合挤压浸渗工艺,成功制备了SiC含量为20%的层状梯度SiC/Al-Si-Mg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以及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元素分布以及SiC/Al-Si-Mg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果表明,SiC/Al-Si-Mg复合材料浸渗完全,界面结合良好,其微观结构保留了SiC陶瓷预制体中的层状梯度结构,定向梯度孔隙有利于熔体的浸渗;经1 300℃烧结处理后,预制体孔隙中SiC表面生成了SiO_2,并在浸渗过程中反应生成了MgAl_2O_4相,从而有助于基体相和增强相之间的润湿性及界面结合强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9年07期)

刘长志,刘洪军,李晓雪,李亚敏[3](2019)在《定向冷冻铸造工艺制备的层状SiC多孔陶瓷微观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定向冷冻铸造工艺制备层状SiC多孔陶瓷材料,分析了孔隙微观结构,探讨了孔隙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距冷源平面的距离决定孔的隙形貌和分布;试样纵截面可分为致密区、过渡区和层片区;在冰晶生长方向,孔隙形貌由柱状向层状转变,过渡区孔隙呈板条状,孔径(层片厚度)增大。(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12期)

朱恺,伍翠兰,谢盼,韩梅,刘元瑞[4](2018)在《奥氏体/铁素体层状条带结构高锰钢的微观组织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XRD、SEM、TEM、EBSD、EPMA等表征手段及硬度测试和拉伸实验研究了Mn12Ni2MoTi(Al)钢经过形变热处理后的微观组织及其性能。结果表明,Mn12Ni2MoTi(Al)钢经过65%冷轧及745℃两相区退火处理后,其横截面形成了由奥氏体层和铁素体层交替排列的层状条带组织,每个条带均由晶体取向相近的亚微米等轴晶组成;奥氏体条带中含有少量的铁素体晶粒,同样铁素体条带中含有少量的奥氏体晶粒。这种奥氏体/铁素体层状条带结构中的奥氏体晶粒具有黄铜型{110}<112>和Goss型{110}<001>织构,铁素体晶粒主要为旋转立方型{001}<110>和立方型{001}<100>织构。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层状条带特征先增强然后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同时奥氏体织构由黄铜型织构逐渐向Goss型织构演化。当材料具有层状条带组织时,同时具有高屈服强度和良好延伸率;当层状条带组织消失时,其屈服强度大幅度下降的同时延伸率也下降。(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刘涛[5](2015)在《一次层状云系宏微观结构特征及降水效率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耦合了CAMS云微物理方案的WRF中尺度模式的模拟结果结合飞机、卫星、雷达、地面雨量等观测资料,对2012年9月25日山西一次低槽弱冷锋降水层状云系的宏微观结构和过冷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该云系的人工增雨潜力。同时本文将耦合在WRF V3.2的CAMS云方案移植到WRF V3.5中,并增加转换效率、相对过饱和率、凝结量、凝华量、蒸发量和升华量等变量的输出,研究了云降水转化效率。主要结果包括:1、模拟结果和实测对比表明,此次降水过程主要受低槽弱冷锋系统影响,锋面后倾,云系水平结构较均匀;云场含水量大值区与云顶温度低值区相对应,降水场分布与云场含水量大值区分布相对应,700hPa风切变前西南气流同云场含水量和光学厚度大值区相对应。山西北部地区多为层状云降水,地面雨强在1~3 mm/h之间,雷达回波强度最大约30 dBZ。总体上,模拟的此过程无论是天气形势、降水、云顶温度、雷达回波、水成物的演变都与实测基本一致。2、锋前云系多为冰相粒子组成的高层冷云,云顶温度约为40℃,地面无降水;锋区云系为冷暖混合云,冷区由少量过冷水和大量冰相粒子组成,地面降水最大;锋后云系为高层冷云,云顶温度约-30℃,云中无过冷水,有较少的冰相粒子,地面降水较弱。3、该冷锋层状降水云系,云中过冷水含量较少,主要分布在锋前低于-5℃的高度区间,过冷水一方面因垂直上升速度供应水汽而维持,另一方面因冰相粒子的凝华过程而消耗。过冷水同垂直上升速度关系紧密,该云系中过冷水区及其下部上升运动较弱、而其上部上升运动较强,不利于大量液态水在过冷区长时间维持,反而促使冰相粒子发展旺盛,此处水汽相对水面不饱和、相对冰晶饱和,因此大量冰相粒子消耗水汽,不利于过冷水的维持,导致云中仅有少量过冷水。本次降水过程中,冰核浓度的增大仅增大冰晶浓度,对雪霰含量及0~-5℃的过冷水几乎没有影响。4、该次降水过程山西省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南气流,水汽经由重庆、湖南、湖北、陕西、河南,向东北输送到山西区域境内。山西区域的水汽和水凝物的主要输入边界为西边界和南边界,具有西风分量和南风分量的西南暖湿气流为云系的主要水分输送带。25日18时前,总水凝物和水汽主要以辐合为主,18时之后,各类水物质在水平方向上均表现为净输出。对山西区域内水汽、总水凝物和总水物质的水分收支平衡等式的各项估算表明,水物质基本达到了平衡。模拟时间内计算了云降水各类转化效率分别为:水汽凝结率为1.0%、水汽凝华率为1.2%、总水物质降水效率为1.3%、总水凝物降水效率为26.7%、总水汽降水效率为1.3%。5、总之,本次低槽弱冷锋层状云降水过程自然降水效率较低,同时由于云中过冷水含量少,冰相粒子发展旺盛,冷云播撒催化潜力条件较弱,该次过程不适合开展冷云人工增雨催化作业。(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5-05-01)

高玉瑞,马君,王兆翔,陈立泉[6](2014)在《Li_2MnO_3由层状向类尖晶石结构转变的微观图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富锂层状材料xLi_2MnO_3·(1-x)LiMO_2(M=Ni,Co,Mn,etc.)由于具有高电压高容量的优点,有望满足现代电动车和储能设备对于电池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在富锂层状材料中,一方面,Li_2MnO_3具有稳定材料结构的关键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Li_2MnO_3较低的电导率,充电过程中的Mn原子迁移及氧析出导致了不可逆结构(本文来源于《第17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8-02)

居丽玲[7](2012)在《河北省春秋季层状降水云系宏微观结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抗旱减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北省每年的春秋两季均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在作业的同时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进行云物理探测,研究云系结构和降水形成机制,从而提高人工增雨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利用2005-2009年河北省春秋季常规天气资料、非常规气象资料以及机载PMS探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和云物理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春秋季层状降水云系的宏观结构、云与降水的微物理特征,探讨了云系的可播性条件;通过典型个例综合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了降水形成的物理机制,丰富了对河北地区层状降水云系物理特性的认识。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河北省春秋季层状降水云系的宏观特征。影响河北省春秋季并可产生降水的天气系统主要有低槽、冷锋、低涡、气旋、切变线、回流等,其中低槽、冷锋是主要影响系统。不同天气系统在春秋两季对降水量的贡献不同。大范围层状云系内部具有非均匀性结构特征,造成地面降水的不均匀分布。大部分的水汽含量集中在大气中低层,500hPa以下水汽占了整层水汽含量的93%-98%以上。层状云降水天气绝大多数为热力稳定型但同时存在位势不稳定区,并存在弱的垂直上升速度。2.河北省春秋季层状降水云系的微物理特征。河北省2005-2009年春秋季层状降水云系云粒子浓度14~205个/cm3,平均直径7~18μm,King探头实测云中平均液态水含量0.26 g/m3,最大1.636g/m3,平均冰晶浓度为27.7个/L。春季云粒子浓度、云滴含水量、平均直径比秋季大。冷锋过境前后,云微物理要素差异较大。在冷锋过境前平均云滴浓度相对较大,粒子直径偏小,云水含量相对较低;云系发展旺盛或成熟期,云滴浓度下降明显,粒子直径普遍增大,冰晶粒子数量增加;冷锋过境后,云滴浓度进一步下降,云粒子直径和云水含量继续增大,冰晶粒子数量和冰晶直径都减小。冷锋过境前后,As云和Sc云内,云微物理量要素变化显着,但云粒子谱变化不大。3.河北省春秋季云系的可播性条件。观测研究表明,河北省2005-2009年春、秋季层状降水云系大多具有多层结构,符合“催化云—供水云”结构,有利于降水的云层结构是下层配合Ns或Sc的Asop云占55.7%。降水性层状云系过冷层厚度平均1414m,符合可播性条件。降水云系过冷层含水量丰富,87%的架次观测到含水量大于0.1 g/m3的过冷水区。King探头实测平均为0.16g/m3,春季略高于秋季;过冷水含量随云系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部位有很大差异,而不同降水云型其过冷水含量也有很大不同。云滴最大浓度大多在21~216个/cm3之间。降水云层的冰晶浓度较低,冰晶浓度小于27.7个/L的占到55%,具有较大的人工引晶催化潜力,播撒层基本上在-2~-8℃。4.揭示了降水形成的物理机制。选取2008年10月4日~5日河北省出现的一次典型冷锋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冷锋云系符合“催化—供给”机制。云内高层是冰晶,中层是雪,接下来是霰和过冷云水组成的冰水混合层,最下方是暖水层。供水云为锋下层积云,有云滴、雨滴和从上层降落下来以后融化的雪和霰,紧接着靠液滴间碰并增长形成降水粒子。催化云为锋上高层云,是由冰晶、雪、霰和过冷云水组成的冰水混合云,冰晶和雪的增长不仅有冰晶的凝华和聚合过程,还包含雪晶凇附过冷水和攀附过程,卷层云中的冰晶对高层云起着自然催化作用。降水云系冷云过程与暖云过程共存,降水主要以冷云过程发动。降水发展的不同时段,云内结构、各种湿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和雨水形成机制都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2-05-01)

朱祎国,赵聃[8](2011)在《具有层状微观结构的NiTi单晶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应力诱发的具有层状微观结构的NiTi单晶本构模型.模型考虑母相和马氏体相弹性各向异性性质的差异,以NiTi单晶相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24个马氏体变体为基础,利用相变驱动力和理想界面的连续条件推导了马氏体相变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以及单晶相变过程中宏微观应力应变的演化,数值模拟了在不同加载方向材料的应力应变响应.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加载方向,NiTi单晶既存在强化也存在软化现象.(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魏世勇[9](2010)在《氧化铁—层状硅酸盐矿物二元体的形成、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铁和层状硅酸盐矿物是表生环境中常见的黏土矿物,它们常通过一定的作用力相互胶结形成复合物。氧化铁-硅酸盐矿物复合物是土壤的重要组分和物质基础,它们对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质迁移转化以及土壤团聚体的结构和性质均有显着影响。本文以Fe(Ⅱ)为添加剂,研究有层状硅酸盐矿物存在时形成晶质氧化铁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明确晶质氧化铁-硅酸盐矿物复合物的形成与转化过程。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制备了不同的晶质氧化铁-硅酸盐矿物复合物,同时也制备了对应的晶质氧化铁-硅酸盐矿物混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IR)、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核磁共振波谱(NMR)等技术,对比研究了晶质氧化铁-硅酸盐矿物复合物和混合物的微观结构和交互作用机制。利用质子电位滴定分析了样品的表面电荷性质,通过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样品悬浮液对锌离子、磷酸根和胡敏酸的等温吸附特性。取得的主要结果有:1、在合成针铁矿和赤铁矿的反应体系中(Fe(Ⅲ)体系),高岭石或蒙脱石的存在均可明显抑制晶质氧化铁的形成。在Fe(Ⅱ)和Fe(Ⅲ)总浓度为0.05 mol/L的悬浮液中(Fe(Ⅱ)-Fe(Ⅲ)体系),当Fe(Ⅱ)/Fe(Ⅲ)的摩尔比R≥0.02时,Fe(Ⅱ)可加速不同晶质氧化铁的形成;在R=0.04、初始pH 6和60℃时,可形成结晶良好的针铁矿;在R=0.04、初始pH 7、80℃、反应24 h时产物为纯的赤铁矿;当R=0.5和初始pH 7时,可快速形成磁铁矿。2、在Fe(Ⅱ)、Fe(Ⅲ)和硅酸盐矿物体系中,晶质氧化铁的形成既受硅酸盐矿物的抑制又受Fe(Ⅱ)的促进,两种作用表现为消长关系。在Fe(Ⅱ)、Fe(Ⅲ)和高岭石的悬浮液中(K-Fe(II)-Fe(III)体系),当Fe(Ⅱ)/Fe(Ⅲ)摩尔比R=0.04-0.06时,Fe(Ⅱ)可加速纤铁矿、针铁矿、赤铁矿-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当R≥0.1时,可快速形成磁铁矿-高岭石复合物。在温度50-60和初始pH 5-6条件下,Fe(Ⅱ)可加速纤铁矿、针铁矿-高岭石复合物形成;温度80℃和初始pH 7时,可加速赤铁矿-高岭石复合物形成;温度60℃和初始pH 9时,则形成了磁铁矿-高岭石复合物。在Fe(Ⅱ)、Fe(Ⅲ)和蒙脱石的悬浮液中(Mt-Fe(II)-Fe(III)体系),不同的晶质氧化铁-蒙脱石复合物可在R≥0.04、初始pH≥6和温度≥50℃条件下分别形成;当R=0.06、初始pH 6-7和60℃时,产物为针铁矿-蒙脱石复合物;R=0.06、初始pH 7和100℃时,产物中的氧化铁为结晶良好的赤铁矿;当R=0.06、初始pH 9或R=0.5、初始pH 7时,可形成磁铁矿-蒙脱石复合物。3、在不同反应体系中,晶质氧化铁的形貌特征有明显差异。Fe(Ⅲ)体系中形成的针铁矿呈长针状,赤铁矿为球状颗粒物。Fe(Ⅱ)-Fe(Ⅲ)体系中形成的纤铁矿为几百纳米到几微米的板状形态,针铁矿为长度200-500 nm间的短棒状和棱柱状形态,赤铁矿为粒径100-300 nm的球状颗粒。K-Fe(Ⅱ)-Fe(Ⅲ)体系中形成的纤铁矿为500 nm左右的长条状,针铁矿为100-200 nm的短棒状体,赤铁矿为100 nm左右的菱形块状体。Mt-Fe(Ⅱ)-Fe(Ⅲ)体系中形成的针铁矿为100 nm左右的短棒状形态,赤铁矿为约50 nm左右的微小球形颗粒。可见,Fe(Ⅱ)和硅酸盐矿物不仅影响氧化铁矿物的形貌,还可改变晶质氧化铁的颗粒尺寸。4、与纯氧化铁和硅酸盐矿物孔性参数的平均值比较,氧化铁-硅酸盐矿物复合物的孔体积增多、平均孔径减小,而混合物的孔体积和平均孔径没有明显变化;氧化铁-硅酸盐矿物二元体的表面分形度(D)增大,且D混合物>D复合物。相对氧化铁和硅酸盐矿物纯物质而言,氧化铁-硅酸盐矿物二元体中≡Fe-OH的红外振动频率升高,而≡Al-OH、Al-O、Si-O和Fe-O的振动频率降低;硅酸盐矿物与氧化铁胶结后29Si和27Al的化学位移均向正方向移动。根据红外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的结果推测,晶质氧化铁与硅酸盐矿物间的胶结主要通过硅酸盐矿物表面叁Si-O-和≡Al-OH0.5-与氧化铁表面铁羟基(≡Fe-OH)间的阴离子交换、硅酸盐矿物表面O与氧化铁表面Fe间的配位以及氢键和静电引力等作用而实现。5、SEM/EDS和TEM分析显示,氧化铁-硅酸盐矿物复合物中氧化铁较好地包被在硅酸盐矿物表面,而混合物中两固相主要以分离状态存在;针铁矿-硅酸盐矿物复合物中有较多的针铁矿包被在硅酸盐矿物表面,赤铁矿-硅酸盐矿物复合物中裸露的硅酸盐矿物较多;与氧化铁-高岭石二元体比较,氧化铁-蒙脱石二元体中氧化铁矿物在蒙脱石表面的包被更为均一。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结果表明,氧化铁-硅酸盐矿物复合物中≡Fe-OH、≡Al-OH等主要基团的振动频率和298i、27A1的化学位移的变化量均大于混合物,而且氧化铁-硅酸盐矿物复合物中还有氧化铁表面≡FenOH2(n/2)+(n=1,2,3)与硅酸盐矿物表面≡Al-OH20.5+等Lewis酸间的阳离子交换作用;针铁矿-硅酸盐矿物复合物中这些波谱参数的变化量大于赤铁矿-硅酸盐矿物复合物;氧化铁-蒙脱石复合物中这些波谱参数的变化大于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氧化铁-硅酸盐矿物复合物中两固相间的交互作用较强,而混合物中两固相间的复合作用较弱;针铁矿与硅酸盐矿物间的交互作用强于赤铁矿与硅酸盐矿物间的交互作用,氧化铁与蒙脱石间的胶结强度大于氧化铁与高岭石间的胶结作用。6、在相同离子强度条件下,四种纯物质的悬浮液从pH 11.0降到pH 3.0时消耗的H+总量表现为针铁矿>蒙脱石>赤铁矿>高岭石。氧化铁-硅酸盐矿物混合物的悬浮液从pH 11.0降到pH 3.0时消耗的H+总量低于对应两种纯物质的平均值;氧化铁-硅酸盐矿物复合物在该pH范围内消耗的H+总量接近两种纯物质的平均值。这说明氧化铁与硅酸盐矿物间的交互作用降低了氧化铁-硅酸盐矿物二元体表面的羟基含量和质子电荷量。针铁矿、赤铁矿、高岭石和蒙脱石四种纯物质的表面质子电荷零点(pHpzc)分别在8.2,8.8,4.1和2.4附近。与纯硅酸盐矿物比较,氧化铁-硅酸盐矿物二元体的pHPZC明显升高,其中复合物的pHpzc高于混合物。7、当悬浮液pH=6时,四种纯物质对锌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qmax)表现为针铁矿>蒙脱石>赤铁矿>高岭石;pH=5.0时,四种纯物质对磷和胡敏酸的最大吸附容量(qmax)为针铁矿>赤铁矿>蒙脱石>高岭石。四种纯物质的等温吸附数据都适合用一元Langmuir和二元Langmuir方程拟合。与纯氧化铁和硅酸盐矿物吸附容量的平均值比较,高岭石-氧化铁混合物对锌的吸附容量略为增加,蒙脱石-氧化铁混合物对锌的吸附容量没有明显变化;氧化铁-硅酸盐矿物混合物对磷和胡敏酸的吸附容量略为增加:氧化铁-硅酸盐矿物复合物对锌离子、磷酸根和胡敏酸的吸附容量都明显升高。二元Langmuir方程可较好地拟合氧化铁-硅酸盐矿物二元体的等温吸附数据。(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12-01)

谭青,梅炳初,周卫兵,王敬平[10](2010)在《叁元层状氮化物Ti_4AlN_3材料的合成及微观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Ti、Al、TiN粉为原料,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在1400℃合成了含少量TiN和Al3Ti的Ti4AlN3块体材料,分别研究了不同原料配比、烧结温度及合成时间下烧结试样的相组成。混合粉Ti/1.2Al/3TiN在1400℃下保温2h所得烧结试样经背散射电子像结合EDS能谱分析,证实成功合成了Ti4AlN3材料。烧结试样晶粒尺寸为5~10μm,晶体呈层状或板状结构,结晶良好,结构致密。相对密度达到99.3%,维氏硬度及电导率分别为3.9~5.1GPa和1.2×106Ω-1.m-1,表明其具有优良的机械加工及导电性能。(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0年01期)

微观层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定向冷冻铸造结合挤压浸渗工艺,成功制备了SiC含量为20%的层状梯度SiC/Al-Si-Mg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以及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元素分布以及SiC/Al-Si-Mg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果表明,SiC/Al-Si-Mg复合材料浸渗完全,界面结合良好,其微观结构保留了SiC陶瓷预制体中的层状梯度结构,定向梯度孔隙有利于熔体的浸渗;经1 300℃烧结处理后,预制体孔隙中SiC表面生成了SiO_2,并在浸渗过程中反应生成了MgAl_2O_4相,从而有助于基体相和增强相之间的润湿性及界面结合强度的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层状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魏蕾,雷恒池,吕玉环.吉林省一次降水性层状云消散期的微观结构特征[J].气象科技.2019

[2].陈梦婷,刘洪军,李晓雪,李亚敏.层状梯度SiC/Al-Si-Mg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9

[3].刘长志,刘洪军,李晓雪,李亚敏.定向冷冻铸造工艺制备的层状SiC多孔陶瓷微观结构分析[J].热加工工艺.2019

[4].朱恺,伍翠兰,谢盼,韩梅,刘元瑞.奥氏体/铁素体层状条带结构高锰钢的微观组织及其性能[J].金属学报.2018

[5].刘涛.一次层状云系宏微观结构特征及降水效率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

[6].高玉瑞,马君,王兆翔,陈立泉.Li_2MnO_3由层状向类尖晶石结构转变的微观图像[C].第17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4

[7].居丽玲.河北省春秋季层状降水云系宏微观结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

[8].朱祎国,赵聃.具有层状微观结构的NiTi单晶本构模型[J].力学学报.2011

[9].魏世勇.氧化铁—层状硅酸盐矿物二元体的形成、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质[D].华中农业大学.2010

[10].谭青,梅炳初,周卫兵,王敬平.叁元层状氮化物Ti_4AlN_3材料的合成及微观结构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0

标签:;  ;  ;  ;  

微观层状结构论文-魏蕾,雷恒池,吕玉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