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二元经济理论论文-杨俊青

西方二元经济理论论文-杨俊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方二元经济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完全古典假设,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化

西方二元经济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杨俊青[1](2007)在《我国二元经济转化的理论与模式——一个有别于西方古典经济论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春天,在我国农村还存在无限供给农业劳动力的条件下,出现“民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吸纳农业劳动力的非农产业部门支付民工的工资偏低,这使西方古典和新古典二元经济学家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型已不适应我国国情。我们由此建立的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型认为,利用工资的激励职能,即通过提高工资可实现工资与利润的共同增长,从而保证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进行,直到我国完成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周冲[2](2006)在《西方二元经济理论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元经济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刘易斯敏锐地捕捉到发展中国家技术和组织的二元性特征,开辟了二元经济分析方法,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且吸引了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早期的二元经济理论主要是在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框架下分析问题,其后,凯恩斯主义者从有效需求方面来研究二元经济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经济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综合利用了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等理论的分析框架来解释二元经济;在研究内容上引入了信息不对称和保障制度等新的内容。本文在对传统二元经济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二元经济理论的新发展。我国作为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更要在借鉴二元经济理论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处理好工农业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等重要问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4-25)

杨俊青[3](2005)在《西方古典与新古典学派的二元经济理论评析——建立适合我国二元经济转换理论的理论扬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困难的问题是"叁农"问题,解决"叁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实现二元经济向现代城市的一元经济转化。这一转化的实现需要理论指导,扬弃和评析西方古典与新古典学派的二元经济理论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二元经济转化理论的前提。文章对西方古典学派的二元经济转化模式———刘易斯模式、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式、托达罗模式和新古典学派的乔根森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式做一评析,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二元经济理论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期刊2005年01期)

[4](1990)在《农村经济社会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介绍——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兼论西方二元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史实的矛盾》一文中研究指出1989年12月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全文约24.4万字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最重要的历史经济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结构变迁问题。与现实大多数学者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角度不同,本论文研究的重点不是探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和流向,而是试图把这种转移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探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这种转移的机理和矛盾,并试图阐明在我国特殊国情和宏观政策环境制约下转移的一些规律。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部矛盾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原理重新进行了解释。(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社会》期刊1990年02期)

郭庆[5](1989)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是新的生产资源发现,新的生产函数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发生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原有的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重组的过程。在这后一过程中,劳动就业结构的改变和居民居住方式的变迁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如果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到今年已整整一百五十年了。150年来我国新的生产资源不断出现,新的生产函数已被引入,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是从劳动就业结构和居民居住方式来看,中国经济尚未出现根本性的改观。长期以来我们处于一种二元结构的状态下,与广大农村中落后生产方式和大量农业人口并存的是,城市中先进的大工业孤军突进,封闭发展,同农村间发展差距日益拉大。 为什么中国经济今天仍处于二元结构状态下;为什么中国今天仍有近7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有大约1.3亿农业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出路;归根结底也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为什么这样艰难曲折?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当然,中国现代化问题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课题,它不仅是中国学者近一个世纪以来研究,探讨和争论的课题,而且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哲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全面研究这一问题,非本人所能胜任,这篇论文研究的主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最重要的历史经济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结构变迁问题。 然而,与现实大多数学者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角度不同,本文研究的重点不是探讨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和流向,而是试图把转移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探寻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这种转移的内部机理和矛盾,并试图阐明在我国特殊国情和宏观政策环境制约下转移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导论;第二——六章分别从不同方面分析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力转移面对的种种制约因素和内部矛盾,同时评介了西方二元经济理论几种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模型;第七章讨论未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若干战略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1989-12-01)

曹勇[6](1986)在《西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十年代初崛起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一大"杰作"。下面介绍西方发展经济学围绕着它展开的各种争论。一、二元经济结构的定义荷兰经济学家J.H.博克最早提出了二元经济的概念。但严格地说是一个范围较广(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动态》期刊1986年05期)

西方二元经济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元经济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刘易斯敏锐地捕捉到发展中国家技术和组织的二元性特征,开辟了二元经济分析方法,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且吸引了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早期的二元经济理论主要是在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框架下分析问题,其后,凯恩斯主义者从有效需求方面来研究二元经济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经济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综合利用了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等理论的分析框架来解释二元经济;在研究内容上引入了信息不对称和保障制度等新的内容。本文在对传统二元经济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二元经济理论的新发展。我国作为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更要在借鉴二元经济理论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处理好工农业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等重要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方二元经济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杨俊青.我国二元经济转化的理论与模式——一个有别于西方古典经济论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周冲.西方二元经济理论述评[D].吉林大学.2006

[3].杨俊青.西方古典与新古典学派的二元经济理论评析——建立适合我国二元经济转换理论的理论扬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

[4]..农村经济社会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介绍——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兼论西方二元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史实的矛盾[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0

[5].郭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1989

[6].曹勇.西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论争[J].经济学动态.1986

标签:;  ;  ;  ;  

西方二元经济理论论文-杨俊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