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角轴论文-刘彦杰,王志军,于胜波,王洁晴,郑楠

口角轴论文-刘彦杰,王志军,于胜波,王洁晴,郑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口角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口角轴,Verhoeff碘-苏木素染色,组织学,叁维重建

口角轴论文文献综述

刘彦杰,王志军,于胜波,王洁晴,郑楠[1](2010)在《人口角轴的组织学观察及其叁维立体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人口角轴的组织学观察及其叁维模型的建立,进一步探讨其性质及组织学结构。方法取2例(共4侧)成人尸头口角旁全层组织,石蜡包埋、切片,Verhoeff碘-苏木素染色,光镜下观察。将其中的1侧标本利用Winsurf叁维重建软件完成组织学口角轴的叁维模型建立。结果可见部分颊肌、口轮匝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颈阔肌口角轴部、颧大肌、笑肌的纤维在口角旁相互交织,且交织的部位胶原纤维明显增多,中间夹杂着弹性纤维,即组织学口角轴。组织学口角轴厚度为2.52mm,尖部形态呈不规则的类椭圆形。通过对叁维重建模型的测量可知,组织学口角轴尖部中心点距口角的距离为11.96mm,体积为84.10mm3;组织学口角轴尖部的周长为27.13mm,面积为18.41mm2;组织学口角轴基底的周长为33.39mm,面积为28.86mm2。结论相对于大体的口角轴概念,本实验提出了在显微镜下的组织学口角轴概念,建立了叁维空间可视模型,并提供了相应的测量数据。(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刘彦杰[2](2009)在《口角轴的基础解剖及其叁维立体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口角轴区的大体解剖、组织学观察和立体建模,进一步研究口角轴的位置、组织学构成和参与肌的形态学特点,为面部美容整形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对15具(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面部标本进行解剖和观察测量。测量参考线:以口角为原点做水平线(x轴)和垂直线(y轴),x轴过原点并平行于同侧耳屏点与眶下点的连线。记录组成口角轴的肌的位置、特点及层次。②取4侧口角旁全层组织,大小为25mm×35mm×10mm,石蜡包埋,平行于皮肤方向连续切片,每片厚度为15μm。隔片取材,共680张,Verhoeff碘-苏木精染色,镜下观察。③将其中的1例(153张切片)应用图像分析仪的Grab large image功能在4倍光镜下进行拼接,应用Photoshop软件进行配准,同时采用人工分割的方法在拼接好的断层图像上进行结构提取,并赋予不同的颜色,将伪色图输入Winsurf叁维重建软件完成口角轴的叁维空间模型建立。结果:1、大体解剖部分观察结果(广义口角轴):⑴参与口角轴组成的肌肉有:口轮匝肌,颧大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颊肌,颈阔肌的口角轴部和笑肌,其中笑肌非恒定存在,出现率为57%。⑵组成口角轴的肌肉可分为3层:其中笑肌恒定出现于第1层,颈阔肌恒定出现于第2层,颊肌恒定出现于第3层;颧大肌及降口角肌多出现于第1、2层,提口角肌多出现于第2、3层;口轮匝肌参与组成口角轴的各层。⑶口角轴尖部中心点的位置在水平方向位于口角外侧11.7mm±2.3mm,根据口角轴尖部中心点与口角的关系来划分口角轴的分类,标准为:①将口角轴尖部的中心点位于口角水平线上5mm与口角水平线下5mm范围内(均包括5mm)的类型称之为口角旁型,为17侧占56.7%;②口角轴尖部的中心点在口角水平线5mm以上的为口角上型7侧占23.3%;③口角轴尖部的中心点位于口角水平线5mm以下的为口角下型,6侧占20%。⑷颧大肌以4种不同的类型方式加入口角轴,分别为:颧大肌单头型,即颧大肌以一个头止于口角轴,出现4侧;颧大肌双头Ⅰ型,即颧大肌两个头,上方的头与提口角肌融合,下方的头加入口角轴,出现8侧;颧大肌双头Ⅱ型即颧大肌两个头,上方的头与提口角肌融合,下方的头又分为两部分止于口角,出现2侧;颧大肌双头Ⅲ型即即颧大肌两个头,上方的头又分为深浅两部分包绕提口角肌进入口轮匝肌,下方的头止于口角轴,出现16侧。⑸颧大肌、笑肌、降口角肌及提口角肌加入口角轴时的长度分别为:59.4mm±3.5mm,43.9mm±7.4mm,40.4mm±7.4mm,27.4mm±2.8mm;宽度分别为6.8mm±1.8mm, 4mm±1.3mm,8mm±1.9mm,8.3mm±1.8mm。2、组织切片及叁维空间模型建立部分结果(狭义口角轴):⑴在颊肌浅层可见部分颊肌、口轮匝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颈阔肌口角轴部、颧大肌、笑肌的纤维在口角旁相互交织,且交织的部位胶原纤维明显增多,中间夹杂着弹性纤维。⑵在叁维重建模型中可见口角轴尖部形态呈不规则形的类椭圆形,口角轴厚度为2.52mm。⑶通过对叁维空间模型的测量可知:口角轴尖部距口角的距离为11.96mm,体积为84.10mm3;口角轴尖部的周长为27.13mm,面积为18.41mm2;口角轴基底的周长为33.39mm,面积为28.86mm2。结论:1、对于广义口角轴来说:①组成口角轴的肌肉有:口轮匝肌,颧大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颊肌,颈阔肌的口角轴部和笑肌,其中笑肌非恒定存在,出现率为57%。②颧大肌以4种类型加入口角轴。③口角轴可以根据口角轴尖部与口角的关系来分成3类,定标线为口角平面±5mm平行线。2、根据口角轴的组织学构成,提出狭义的口角轴概念。相对于已被大家所熟悉的广义的口角轴概念,本实验提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狭义的口角轴概念,即可见组成口角轴的肌肉在口角侧方的某个位置相互交织且可见在肌肉交织的位置胶原纤维明显增多,中间夹杂着弹性纤维,应为肌肉的筋膜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故将此区域定义为狭义口角轴。狭义口角轴的基底应为颊肌的浅层,尖部为组成口角轴的表浅肌肉的交织区域。3、对口角轴的叁维空间模型进行测量得出(狭义口角轴):口角轴的厚度为2.52mm。口角轴尖部中心点距口角的距离为11.96mm,体积为84.10mm3,口角轴尖部的周长为27.13mm,面积为18.41mm2。口角轴基底的周长为33.39mm,面积为28.86mm2。4、采用薄层连续断面图像采集及叁维重建是一种对于细小复杂结构进行立体观察研究的可行方法,适用于空间结构复杂的口角轴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09-04-01)

陈宗基,魏运辉[3](2005)在《唇癌的外科治疗与即时唇再造——兼论保存口角轴在唇再造术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唇癌根治切除后即时进行唇再造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69例唇癌患者,癌切除后即时应用交叉唇瓣、扇形瓣、鼻唇沟或唇颊沟组织瓣、V形切除推进缝合、面动脉蒂的唇颊组织岛状瓣等方法进行唇再造。术后随诊1~6年,观察其形态与功能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再造唇均成活。再造唇中保存口角轴的53例,其功能与形态效果均优良。应用扇形瓣或口角唇组织瓣转移修复者13例,术后唇形前突,运动时口角不对称。因组织量不足和术后感染致唇形态欠佳者3例。结论①鉴于唇癌容易早期发现,一般恶性程度较低,唇癌切除即时进行唇再造可作为一个常规的治疗方法。②口角轴是口唇运动和表情形态的核心。保存口角轴的唇再造,可使再造唇的形态与功能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全部割断口角轴的唇再造,必导致再造唇形态与功能的严重损害。交叉唇瓣是一个首选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整形再造外科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口角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口角轴区的大体解剖、组织学观察和立体建模,进一步研究口角轴的位置、组织学构成和参与肌的形态学特点,为面部美容整形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对15具(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面部标本进行解剖和观察测量。测量参考线:以口角为原点做水平线(x轴)和垂直线(y轴),x轴过原点并平行于同侧耳屏点与眶下点的连线。记录组成口角轴的肌的位置、特点及层次。②取4侧口角旁全层组织,大小为25mm×35mm×10mm,石蜡包埋,平行于皮肤方向连续切片,每片厚度为15μm。隔片取材,共680张,Verhoeff碘-苏木精染色,镜下观察。③将其中的1例(153张切片)应用图像分析仪的Grab large image功能在4倍光镜下进行拼接,应用Photoshop软件进行配准,同时采用人工分割的方法在拼接好的断层图像上进行结构提取,并赋予不同的颜色,将伪色图输入Winsurf叁维重建软件完成口角轴的叁维空间模型建立。结果:1、大体解剖部分观察结果(广义口角轴):⑴参与口角轴组成的肌肉有:口轮匝肌,颧大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颊肌,颈阔肌的口角轴部和笑肌,其中笑肌非恒定存在,出现率为57%。⑵组成口角轴的肌肉可分为3层:其中笑肌恒定出现于第1层,颈阔肌恒定出现于第2层,颊肌恒定出现于第3层;颧大肌及降口角肌多出现于第1、2层,提口角肌多出现于第2、3层;口轮匝肌参与组成口角轴的各层。⑶口角轴尖部中心点的位置在水平方向位于口角外侧11.7mm±2.3mm,根据口角轴尖部中心点与口角的关系来划分口角轴的分类,标准为:①将口角轴尖部的中心点位于口角水平线上5mm与口角水平线下5mm范围内(均包括5mm)的类型称之为口角旁型,为17侧占56.7%;②口角轴尖部的中心点在口角水平线5mm以上的为口角上型7侧占23.3%;③口角轴尖部的中心点位于口角水平线5mm以下的为口角下型,6侧占20%。⑷颧大肌以4种不同的类型方式加入口角轴,分别为:颧大肌单头型,即颧大肌以一个头止于口角轴,出现4侧;颧大肌双头Ⅰ型,即颧大肌两个头,上方的头与提口角肌融合,下方的头加入口角轴,出现8侧;颧大肌双头Ⅱ型即颧大肌两个头,上方的头与提口角肌融合,下方的头又分为两部分止于口角,出现2侧;颧大肌双头Ⅲ型即即颧大肌两个头,上方的头又分为深浅两部分包绕提口角肌进入口轮匝肌,下方的头止于口角轴,出现16侧。⑸颧大肌、笑肌、降口角肌及提口角肌加入口角轴时的长度分别为:59.4mm±3.5mm,43.9mm±7.4mm,40.4mm±7.4mm,27.4mm±2.8mm;宽度分别为6.8mm±1.8mm, 4mm±1.3mm,8mm±1.9mm,8.3mm±1.8mm。2、组织切片及叁维空间模型建立部分结果(狭义口角轴):⑴在颊肌浅层可见部分颊肌、口轮匝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颈阔肌口角轴部、颧大肌、笑肌的纤维在口角旁相互交织,且交织的部位胶原纤维明显增多,中间夹杂着弹性纤维。⑵在叁维重建模型中可见口角轴尖部形态呈不规则形的类椭圆形,口角轴厚度为2.52mm。⑶通过对叁维空间模型的测量可知:口角轴尖部距口角的距离为11.96mm,体积为84.10mm3;口角轴尖部的周长为27.13mm,面积为18.41mm2;口角轴基底的周长为33.39mm,面积为28.86mm2。结论:1、对于广义口角轴来说:①组成口角轴的肌肉有:口轮匝肌,颧大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颊肌,颈阔肌的口角轴部和笑肌,其中笑肌非恒定存在,出现率为57%。②颧大肌以4种类型加入口角轴。③口角轴可以根据口角轴尖部与口角的关系来分成3类,定标线为口角平面±5mm平行线。2、根据口角轴的组织学构成,提出狭义的口角轴概念。相对于已被大家所熟悉的广义的口角轴概念,本实验提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狭义的口角轴概念,即可见组成口角轴的肌肉在口角侧方的某个位置相互交织且可见在肌肉交织的位置胶原纤维明显增多,中间夹杂着弹性纤维,应为肌肉的筋膜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故将此区域定义为狭义口角轴。狭义口角轴的基底应为颊肌的浅层,尖部为组成口角轴的表浅肌肉的交织区域。3、对口角轴的叁维空间模型进行测量得出(狭义口角轴):口角轴的厚度为2.52mm。口角轴尖部中心点距口角的距离为11.96mm,体积为84.10mm3,口角轴尖部的周长为27.13mm,面积为18.41mm2。口角轴基底的周长为33.39mm,面积为28.86mm2。4、采用薄层连续断面图像采集及叁维重建是一种对于细小复杂结构进行立体观察研究的可行方法,适用于空间结构复杂的口角轴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口角轴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彦杰,王志军,于胜波,王洁晴,郑楠.人口角轴的组织学观察及其叁维立体结构[J].解剖学报.2010

[2].刘彦杰.口角轴的基础解剖及其叁维立体结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

[3].陈宗基,魏运辉.唇癌的外科治疗与即时唇再造——兼论保存口角轴在唇再造术中的意义[J].整形再造外科杂志.2005

标签:;  ;  ;  ;  

口角轴论文-刘彦杰,王志军,于胜波,王洁晴,郑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