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社会论文-王启敏,叶颖

周代社会论文-王启敏,叶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周代社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周代,用玉,礼俗,综述

周代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启敏,叶颖[1](2019)在《周代社会用玉礼俗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人用玉的情况很普遍,用法多种多样,有很多礼俗规矩,大致表现在如下方面:周天子赐命诸侯时颁赐介圭作为朝见的信物,称为"命圭";周人佩玉既是为了装饰美,也可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情人之间、夫妻之间常以赠玉来表达情意;诸侯见面时以玉作为会见礼物,表达友好,称为"授玉";辞玉是诸侯之间聘礼中的一种仪节;贵族见面时必执物(即"贽")以表达诚意,所执之物是等级和身份的象征,而且男女不同贽,其中执玉者为贵;周人用玉来祭祀,祭天神陈列玉于祭台,祭地神则埋玉于地下,祭水神则将玉沉于水中,等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黄思淇[2](2019)在《祖先信仰观念对周代社会影响研究——以《仪礼》为主要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祖先信仰观念起源于原始宗教的鬼神崇拜思想,其在先秦古籍中有诸多体现。在此仅以《仪礼》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仪礼》中各种礼节仪式和祭祀活动的分析,探讨周人奉祀祖先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伦理、宗教思想,以及这些礼仪与周代政治等级、宗法制度的关系。发现在周代社会中,礼仪祭祀从最初用于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逐渐被统治者所利用,变为巩固人民宗族家国观念的工具。随着社会发展,人民主体意识逐渐觉醒,传统的鬼神观念融入了更多的现实因素,人们开始通过这种祭祀寄托自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曾剑[3](2019)在《《诗经》:周代社会生活之风俗画卷》一文中研究指出祭祖诗、农事诗、怨刺诗、战争诗、孕育诗是《诗经》的重要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周代贵族及平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研究周代社会民俗风情的生动教材。(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0期)

聂甘霖,陈纪昌[4](2018)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价值变迁:周代“义”观念的下移》一文中研究指出"义"是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思想观念。在殷商时代,它隶属于"天",周代的"义"从周天子的专利中释放出来,不再专属于王权,之后获得了普遍性发展,先获得诸侯卿大夫的青睐,后又被平民士人阶层奉为圭臬,但其在下移的过程中,其根本意义"宜"——也就是合适、恰当,始终未变,变化的仅仅是判断的依据与主体。(本文来源于《山西档案》期刊2018年04期)

叶碧英[5](2018)在《从先秦文献看周代社会男女婚配实行“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制度的因由》一文中研究指出谈到中国古代的媒人,当代人对之毁誉参半。而在周代,男女婚配实行"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则是一项基本婚姻程序,并对后续漫长的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中国的媒人有官媒和民间私媒之分,本文所讨论的媒人仅就官媒而言。(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13期)

安文研[6](2018)在《周代宗法社会的君统与宗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殷周制度论》作为新史学研究周代制度的开山之作,以制度比较的视野对近百年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王国维从社会制度来理解政治制度的视角,却造成了对周代政治制度的误解,并导致了此后关于君统、宗统关系的持续争论。本文以概念分析法对王国维提出的概念与命题进行重新梳理,尝试为这一公案提出新的解决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周代宗法制是封建制的统治基础,而封建制则具有超越于宗法制之外的政治统合功能。王国维对周代制度的主动误解,恰恰反映了他在民国政治乱局中所持守的道德与文化立场。(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8年03期)

李方元[7](2018)在《仪式与身体:周代“燕礼”用乐之双重社会建构(下)》一文中研究指出"燕礼",是周代"礼乐制度"之产物:有"礼"有"乐",在"燕飨"礼仪和用乐操演中实现。"燕礼"因其"礼"之性质,而与社会政治相交集;又因其"仪"之性质,而直接联系仪式并与仪式活动互动,从而塑造出"燕礼"及其用乐(即"燕乐")之社会性质与特征。鉴于"礼仪"活动与"身体"之互动,以"身体"角度切入,聚焦考察"燕礼"仪式之叁大问题:一、"礼乐制度"下"燕礼"之特殊性质;二、"燕礼"背景中仪式音乐之特点;叁、"燕乐"之"社会制度"建构和国人"文化心态"建构之双重社会建构。(本文来源于《音乐探索》期刊2018年01期)

李方元[8](2017)在《仪式与身体:周代“燕礼”用乐之双重社会建构(上)》一文中研究指出"燕礼"是周代"礼乐制度"之产物:有"礼"有"乐",在"燕飨"礼仪和用乐操演中实现。"燕礼"因其"礼"之性质,而与社会政治相交集;又因其"仪"之性质,而直接联系仪式并与仪式活动互动,从而塑造出"燕礼"及其用乐(即"燕乐")之社会性质与特征。鉴于"礼仪"活动与"身体"之互动,故选择以"身体"角度切入,聚焦与考察"燕礼"仪式之叁大问题:一、"礼乐制度"下"燕礼"之特殊性质;二、"燕礼"背景中仪式音乐之特点;叁、"燕乐"之"社会制度"建构和国人"文化心态"建构之双重社会建构。(本文来源于《音乐探索》期刊2017年04期)

李方元,谢芳[9](2015)在《周代“乐节”“节乐”考析——兼论周“乐”的社会规定性及其历史性质之衍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周代音乐研究,强于文化和美学研究,而弱于音乐研究。作者选择音乐术语研究。音乐术语的特点是,既与音乐实践相联系,又与社会历史相联系,音乐和文化研究皆可兼顾。文章围绕周"乐"术语——"乐节"与"节乐"进行,考其涵义,析其关系,论周"乐"社会规定性与历史性质,并聚焦于周"乐"与仪式的关系和周"乐"的两种历史涵义与其历史关系。(本文来源于《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贾琪[10](2015)在《全球史视域下的周代社会公共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选取了全球史的视角,从现存的史料典籍如《诗经》、《论语》、《周礼》中搜集出一些民众生活的记录,选取了民众广泛参与的如社、诗、乐、舞、宴、猎等社会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公共活动进行了分析,同时与西方的社会公共活动进行比较。并在文中分析了周代的社会性质特别是礼乐制度对当时社会公共活动的影响,指出周代社会公共活动有深刻的农业社会文明印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5年13期)

周代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代祖先信仰观念起源于原始宗教的鬼神崇拜思想,其在先秦古籍中有诸多体现。在此仅以《仪礼》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仪礼》中各种礼节仪式和祭祀活动的分析,探讨周人奉祀祖先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伦理、宗教思想,以及这些礼仪与周代政治等级、宗法制度的关系。发现在周代社会中,礼仪祭祀从最初用于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逐渐被统治者所利用,变为巩固人民宗族家国观念的工具。随着社会发展,人民主体意识逐渐觉醒,传统的鬼神观念融入了更多的现实因素,人们开始通过这种祭祀寄托自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周代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启敏,叶颖.周代社会用玉礼俗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

[2].黄思淇.祖先信仰观念对周代社会影响研究——以《仪礼》为主要考察对象[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曾剑.《诗经》:周代社会生活之风俗画卷[J].文教资料.2019

[4].聂甘霖,陈纪昌.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价值变迁:周代“义”观念的下移[J].山西档案.2018

[5].叶碧英.从先秦文献看周代社会男女婚配实行“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制度的因由[J].汉字文化.2018

[6].安文研.周代宗法社会的君统与宗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再探讨[J].学海.2018

[7].李方元.仪式与身体:周代“燕礼”用乐之双重社会建构(下)[J].音乐探索.2018

[8].李方元.仪式与身体:周代“燕礼”用乐之双重社会建构(上)[J].音乐探索.2017

[9].李方元,谢芳.周代“乐节”“节乐”考析——兼论周“乐”的社会规定性及其历史性质之衍变[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

[10].贾琪.全球史视域下的周代社会公共活动[J].黑龙江史志.2015

标签:;  ;  ;  ;  

周代社会论文-王启敏,叶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