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端口技术论文-姚思康

六端口技术论文-姚思康

导读:本文包含了六端口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六端口技术,接收机,直接变频,滤波器

六端口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姚思康[1](2019)在《基于六端口技术的接收机关键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系统技术的发展,对无线通信设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最前端——射频接收机,对无线通信系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六端口网络具有设计灵活,结构简单,线性度高等特点,于二十世纪90年代,将六端口技术引入接收机,从而实现了高频率、宽带宽、多通道、多功能和多标准兼容的接收机。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天然优势,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六端口接收机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应用到了越来越多的通信领域。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基于六端口技术的超宽带直接变频接收机,主要研究了六端口接收机的测向功能,工作内容包含:首先,针对六端口技术,调研了六端口网络以及六端口接收机近年来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对六端口技术以及接收机技术做了初步的介绍。其次,对六端口技术进一步做详细的介绍。主要从六端口原理和六端口的应用两个方面。六端口原理则是侧重六端口网络的分析,为六端口技术的应用打下基础。而六端口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六端口网络原理,分析一些典型的功能。从而说明了六端口的优势。然后,系统介绍了六端口接收机的原理。包含有在设计接收机时,考虑的变频原理,六端口接受机中需要用到的检波器的相关原理,以及六端口接收机设计时完成测向,鉴相等功能的原理,说明了六端口接收机的应用以及其优势所在。在文章的最后,介绍了宽带六端口接收机设计方案,并介绍各个模块说明。最后,给出相应的测试结果。不仅如此,还提出了宽带收发系统中常用的无源器件——超宽带滤波器,提出了两种结构的超宽带滤波器,并给出其的设计方案与测试结果。在文章总结中,对设计的接收机系统进行事实评估。总结在项目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给出了今后的设计目标。(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20)

李凯[2](2018)在《基于六端口技术的微波测湿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农业生产过程,水含量对产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水分检测和监控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常用的测量含水率的方法相比,微波检测方法可以达到实时在线和无损测量。本文分析了基于六端口技术的微波测试物质含水率的测试方法,研制了一种快速无损测量物质含水率的测试系统。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制了六端口反射计。六端口反射计由六端口电路、检波电路和数据采集电路组成,其中六端口电路由一个定向耦合器和一个对称五端口电路组成,主要设计了六端口电路、检波电路和数据采集电路,编写了校准程序以及含水率计算程序。实测结果满足测试需要。2、理论上分析并设计开口波导传感器。由于理论上要求法兰的尺寸无限大和待测样品无限厚,然而在实际测试中以上两个条件不可能实现。本文分析了法兰的大小和样品的厚度对开口波导法测量的影响,在保证一定的精度的情况下确定了法兰的大小和样品的最小厚度。3、利用含水率测试系统对砂石和碎玉米含水率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反射系数-含水率曲线的BP神经网络逼近和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并对比了两种方法在含水率测量中的优劣势。4、着重讨论了物质的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实验基础上,对温度影响的含水率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5、对测试系统的性能、测量精度以及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测试系统可以实现实时、在线测量。(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3-31)

曹煜[3](2015)在《微波通信系统中六端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全球性普及,人类全面进入了“移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这大大促进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对无线通信设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射频接收机处在系统的最前端,其性能的优劣对整个系统构成了最大,最直接的影响。射频接收机按构架分为两类,即超外差接收机和零中频接收机。由于具有极好的灵敏度和频率选择性,超外差结构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接收机解决方案,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相比而言,零中频结构电路构架更为简单,易于集成,且不存在镜频干扰,更加符合当今射频接收机轻量化、低功耗的发展需求,然而传统零中频接收机却存在本振泄露和直流偏移等问题,稳定性和动态范围等方面均逊色于超外差结构。两种接收机构架的不同特点使得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应用场景,互为补充。六端口技术出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最早用于微波功率测量,而后扩展到电压、电流、阻抗以及相位测量,并最终成为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另一种实现方案。上世纪九十年代,六端口技术被引入到无线通信领域,成为一种全新的零中频接收机实现方案。六端口接收机可将被调制射频信号直接解调至基带信号,具有设计灵活,结构简单,线性度高等特点,在实现高频率、大带宽、多通道、多功能和多标准兼容等方面具有天然的技术优势,特别适用于短距高速无线接入、软件无线电和认知无线电等应用场景。基于此,近年来六端口接收机技术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在无线通信范畴内对六端口技术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具有不同调制模式和符号率被调信号的接收和解调中。具体内容包括:1.系统地介绍了六端口技术的发展过程,对六端口技术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并解释了六端口接收机的工作原理。2.对宽带六端口结的研究。首先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超宽带六端口结的超宽带功分器,利用两个双模谐振器组成一个超宽带并行滤波器作为威尔金森功分器的输入匹配网络,使得该功分器兼具极佳的超宽带滤波响应特性。而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叁线耦合结构的宽带开槽圆形贴片90°电桥,并结合90°Schiffman移相器设计了一个工作带宽为3.1~4.8GHz的平面宽带六端口结。最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宽带椭圆贴片功分器,再结合基于平行耦合线的宽带分支线电桥设计了另一个工作带宽5.5~9.5GHz的平面宽带六端口结。3.对小型化六端口解调技术(接收机技术)的研究。提出一种并联枝节蜿蜒线,应用该人工传输线设计了一个小型化六端口结,该六端口结的电路尺寸仅为传统结构的25%。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个中心频率2.4GHz的小型化六端口解调器(接收机),利用该解调器成功解调出符号率高达50Msymbols/s的QPSK信号。4.对毫米波六端口解调技术(接收机技术)的研究。利用陶瓷基片设计了一个中心频率35GHz的六端口结,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一个毫米波六端口解调器(接收机)。最终利用该解调器成功解调出符号率最高为50Msymbols/s的QPSK、16-QAM和32-QAM信号。5.为与六端口接收机相对比,研制了一种TDD制式下的U波段毫米波收发机。该收发机中心频率为40.578GHz,工作带宽120MHz,其最大技术难点在于收发信号切换时间短,隔离度要求高。为解决收发切换时间的问题,研究实现了一个基于数模混合技术的快速AGC电路和一个基于四次方变换开环载波同步电路。为解决收发隔离的问题,设计了一个TDD毫米波收发前端。最终利用双中频结构实现了该毫米波收发机,并成功解调出56Msymbols/s的QPSK信号,实测误码率保持在10-6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谭珂[4](2013)在《六端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端口电路的概念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局的Hoer等人在1972年提出来的,最初应用于微波测量中自动网络分析仪的设计。由于六端口电路是由功分器和电桥等无源器件组成的,其结构非常简单。并且六端口电路能够精确的测量反射系数以及相位的信息。因此,六端口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及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六端口技术的零中频接收机在相位测量中的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六端口技术的原理、校准方法和国内外发展情况。然后在六端口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超宽带六端口结。通过对其在频带内的仿真和测试,验证了它的可行性。最后根据项目需要,又设计了一个基于六端口技术的零中频接收前端。它包括了矩阵开关、数控衰减器、限幅放大器、功率检测电路、六端口结电路以及差分运放等独立的模块。接收前端的整体结构分为五层,这种结构以及独立的模块不仅能够有效的避免串扰,而且使装配和调试都更加的方便。最后给出了所设计的接收前端的数据结果并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接收前端完全满足用户所给的指标。(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04-19)

许聪聪[5](2013)在《基于六端口技术的反射计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负载牵引测量系统可以测量非线性功率放大器在大信号状态下的性能,如阻抗、功率流和反射系数。有源负载牵引一般由两个六端口反射计和叁个无源两端口器件来实现。0.8~2.5GHz覆盖了国内大部分无线通信频段,因此本文设计了一个工作频率覆盖该频段的的宽带六端口反射计,用来制作高精度、低成本的有源负载牵引系统。本文给出了一个宽带六端口反射计硬件电路的具体设计方案。该方案只需要四个宽带正交混合接头就可以组成宽带六端口结,宽带正交混合接头使用两个8.34dB耦合器来实现。仿真结果和实测结果都表明该六端口结的功率分配合理,q点分布接近最佳分布,满足系统需要。接下来,采用RMS功率检波管设计了检波电路,并设计了适用于本系统的校准件。论文的硬件电路都使用普通FR4板材进行加工,大大降低了成本。本文的另一项研究重点是六端口反射计的校准算法。文中使用了叁种方法对六端口反射计进行了校准,比较整理了此叁种反射计的校准精度。本文也根据实验结果,比较了求解反射系数的不同方法。实际测量结果表明Hoer法和线性法分别是最适合本系统的校准方法和反射系数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校准得到的系统常数,我们发现六端口反射计的实际工作特性与仿真结果吻合。在本文的最后,我们将六端口结,检波器与其他设备整合成六端口反射计系统。利用DSP进行数据采集,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六端口反射计的校准及反射系数计算工作。然后使用Hoer法校准反射仪的系统常数,线性法计算被测件的反射系数。列出了一组使用本系统测量不同负载的测量结果,并与矢量网络分析仪所测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际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六端口反射计,在设计频段都可以测量到较准确的数值,适用于构建有源负载牵引系统。(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04-01)

彭浩[6](2013)在《基于六端口技术的直接变频接收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产品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为当今人类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射频接收机位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最前端,其结构和性能将直接影响整个通信系统。选择优化的设计体系结构和合适的制造工艺,并提高系统的性价比,是研究人员追求的方向。实用的接收机有两种基本的体系结构:超外差式和零中频式(又称直接变频)。超外差结构作为最经典的接收机结构,长期在无线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由于直接变频结构具有构造简单、不存在镜频干扰、可依靠低通滤波器进行低频信道的选择、易于集成等优点,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直接变频接收机能完成测相、测频、测向、测距和解调数字信号等诸多功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泛的用途。六端口技术作为直接变频接收机中的关键技术,研究者倾注了大量精力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本论文将研究基于六端口技术的直接变频接收机,完成理论推导、电路功能模块的设计、系统原理框图组建和实物测试平台的搭建等工作。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宽(窄)带六端口结的设计与实现,基于六端口技术的测相法、测频法、测向法和定位法,高增益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 Networks, ANN)和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SVR)的校准技术,器件和收发系统LTCC(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小型化设计等。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地介绍了六端口技术的理论,六端口反射仪和基于六端口技术的直接变频接收机的工作原理。根据六端口结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设计制作了窄带六端口结。为了进一步拓展带宽,研究了两种类型的超宽带功分器和3dB耦合器。基于这些器件,构建了两种超宽带的六端口结;2.构建基于六端口技术的测相、测频、测向和定位系统,完成相关的系统搭建工作,并解决了系统自激振荡、串扰、相位漂移等工程难题。高增益射频放大器是直接变频接收机的设计难点之一。电源线串扰、电磁波空间辐射、内部级联放大器的相互影响等因素将引起放大器自激振荡。在设计时,需要仔细考虑这些因素引入的不确定性,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基于高增益射频放大器设计的接收系统,需从电磁兼容的角度去搭建系统整机,防止信道和模块间的干扰;3.提出了基于ANN和SVR的校准技术。由于六端口接收机固有的缺陷,如:六端口结幅相的非理想特性、二极管平方率检波器的非线性、微波通道的不一致性等,需要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对整个系统进行校准。利用相关仪器测量出一组测试数据,然后将测试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训练序列,另一部分为验证序列。训练序列用来得到一个反映输入输出关系的“核”,验证序列的目的是考察“核”的预测效果;4.针对宽带六端口结占用面积较大的缺点,设计了基于LTCC工艺的宽带器件,如3dB耦合器和功分器等。微带和波导是能量传输的两种基本方法,微带线和空气波导特性阻抗的巨大差异使两者之间的过渡结构成为研究的难点,作者提出了利用多谐振片和多节阻抗变换的方式来拓展工作带宽。同时,还构建了小型化LTCC的收发系统。(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03-01)

陈华君,彭浩,杨涛[7](2011)在《基于功分耦合器的六端口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端口测量技术因其能精确测量反射系数及相位而得到迅速发展。文中设计并实现了由一个功分器(mini公司的GP2X+)和叁个耦合器(mini公司的QCS-722+)构成六端口结电路。在文章的开始介绍了六端口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接收机中的应用,然后介绍了设计思路和具体的电路实现。本课题来源于某横向合作项目,利用六端口测量技术可以精确测量反射系数的相位这一特点,将其应用于接收机,主要任务是完成某测相接收机的射频前端的整体设计。(本文来源于《电子元器件应用》期刊2011年09期)

姜丽菲[8](2011)在《基于六端口技术的微波介质参数加热测试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微波理论与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应用方向不仅仅体现在通信,电子对抗等信息领域,也体现在化学化工领域上对新材料的开发与研究上。因此,准确的测量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与电损耗,将为新材料的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华东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工程与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粉煤灰理化特性的研究,目的是从废弃的粉煤灰中提炼铝元素。而经过微波活化的粉煤灰的铝元素浸取率将会有很大提高。因此,准确测量粉煤灰在不同温度下的介电常数和电损耗对分析粉煤灰的理化特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论文正是基于这一要求,设计一个介质材料介电参量的变温加热测试系统。本论文采用比较成熟的测量方法----微波谐振腔微扰法,测量粉煤灰的介电常数和电损耗。并根据这一测量方法,设计系统中所用部分元件,搭建测试系统。但是由于微波加热源只能提供单一频率,所以本文着重研究了在点频下测量谐振腔谐振频率与品质因数的理论与方法。为此,建立了谐振腔的等效电路模型,推导谐振腔品质因数的计算方法,并基于六端口技术设计了一个五端口网络。此外,为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建立了误差模型,以达到校正测试系统的目的。最后,设计了一个自动测量软件,不仅提高了测量效率,也方便操作者测试。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1)找到一种不同于传统方法(3dB带宽法)的谐振腔品质因数的计算方法。(2)本系统实现了介质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介电参量的实时测量(3)确定了谐振腔与外电路的耦合度的封闭式判定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方新田,张旭春,童创明,吴利楠[9](2010)在《六端口技术在波达方向估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导了六端口技术估计波达方向的基本原理,分析总结了4种基于六端口技术的波达方向估计系统,它们与其它波达方向估计系统相比,具有精度高、频带宽、结构简单等优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电讯技术》期刊2010年10期)

丁瑶,刘发林,朱志臻[10](2010)在《基于六端口技术的双频连续波雷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六端口技术的双频连续波雷达.该雷达利用六端口电路代替混频器,获取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间的相位差及多普勒频差,从而实现距离和速度测量.此外,还分析了噪声的传递特性,并提出了有效的抗噪声的方法,实现了比传统雷达更高的测量精度.仿真结果表明这种雷达测量过程简单,测量精度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六端口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工农业生产过程,水含量对产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水分检测和监控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常用的测量含水率的方法相比,微波检测方法可以达到实时在线和无损测量。本文分析了基于六端口技术的微波测试物质含水率的测试方法,研制了一种快速无损测量物质含水率的测试系统。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制了六端口反射计。六端口反射计由六端口电路、检波电路和数据采集电路组成,其中六端口电路由一个定向耦合器和一个对称五端口电路组成,主要设计了六端口电路、检波电路和数据采集电路,编写了校准程序以及含水率计算程序。实测结果满足测试需要。2、理论上分析并设计开口波导传感器。由于理论上要求法兰的尺寸无限大和待测样品无限厚,然而在实际测试中以上两个条件不可能实现。本文分析了法兰的大小和样品的厚度对开口波导法测量的影响,在保证一定的精度的情况下确定了法兰的大小和样品的最小厚度。3、利用含水率测试系统对砂石和碎玉米含水率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反射系数-含水率曲线的BP神经网络逼近和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并对比了两种方法在含水率测量中的优劣势。4、着重讨论了物质的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实验基础上,对温度影响的含水率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5、对测试系统的性能、测量精度以及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测试系统可以实现实时、在线测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六端口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姚思康.基于六端口技术的接收机关键部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2].李凯.基于六端口技术的微波测湿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8

[3].曹煜.微波通信系统中六端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5

[4].谭珂.六端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3

[5].许聪聪.基于六端口技术的反射计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

[6].彭浩.基于六端口技术的直接变频接收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7].陈华君,彭浩,杨涛.基于功分耦合器的六端口技术的设计与应用[J].电子元器件应用.2011

[8].姜丽菲.基于六端口技术的微波介质参数加热测试系统的研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方新田,张旭春,童创明,吴利楠.六端口技术在波达方向估计中的应用[J].电讯技术.2010

[10].丁瑶,刘发林,朱志臻.基于六端口技术的双频连续波雷达[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

标签:;  ;  ;  ;  

六端口技术论文-姚思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