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例幼儿急疹临床诊治分析

124例幼儿急疹临床诊治分析

李国兴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目的探讨幼儿急疹的年龄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4例临床确诊为幼儿急疹的小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4例中116例为1岁及1岁以内的小儿,占93.55%;其中4个月,6个月,8个月,1岁发病患儿较多,全年散发。所有病例均有发热,起病较急;临床表现可伴咽部疱疹或溃疡,咳嗽,腹泻,枕部、耳后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前囟隆起,惊厥等。其中75例应用抗生素;102例输液治疗。抗生素及非抗生素治疗,输液及非输液治疗平均热程及皮疹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幼儿急疹好发于1岁以内的小儿,尤其应注意易发幼儿急疹的患儿年龄为4个月、6个月、8个月及1岁这几个年龄段。多以突起高热,热退疹出为主要临床特征。早期可有咽部疱疹或溃疡、枕部、耳后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前囟隆起、咳嗽、腹泻、惊厥等。抗生素及输液治疗不能缩短病程。

【关键词】幼儿急疹年龄特点早期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154-01

幼儿急疹(Es)是儿科常见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出疹前多持续高热,容易造成家长紧张,在出疹前也易误诊而造成抗生素滥用。现总结分析本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确诊的124例幼儿急疹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早期合理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58例,女66例。年龄3个月~18个月。≤1岁116例。其中4个月19例,占14.32%,6个月38例,占30.65%,8个月29例,占23.39%,1岁31例,占25.00%。发病季节:1~3月份32例,4~6月份34例,6~9月份30例,9~12月份28例。病程3小时至5天。均否认传染病接触史。

1.2诊断标准ES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进行诊断,临床具有以下特点:①发热1~5d,体温高达39℃或更高。②热退后疹出,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分布于面部及躯干,可持续3~4d[1]。③其他症状,包括咽部疱疹或溃疡、枕部、耳后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前囟隆起、咳嗽、腹泻、惊厥等。

1.3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确诊的124例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结果用-x±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表现

2.1.1主要症状发热,本组均以发热为主诉。体温38.0~40.5℃(腋温)。急性起病,热型不规则。

2.1.2体征:皮疹,出现于体温下降过程42例,体温正常后82例。皮疹多见于头颈及躯干部,少见于四肢远端。124例均呈淡红色玫瑰疹、斑疹或斑丘疹,直径1~5mm,初疹散在分布,后相邻皮疹融合成片,均不伴皮肤瘙痒,疹退后均无色素沉着。咽部:出疹前咽峡部小疱疹或小溃疡13例,上述体征在出疹后逐渐消失。其他体征:前囟隆起21例,多出现于发热时,热退后恢复正常。淋巴结肿大40例,多见于耳后或颈部或枕部。

2.1.3伴随症状咳嗽27例,均较轻。14例惊厥。腹泻94例,症状轻,大便多为稀糊状,少数为水状,2~5次/日不等,量不多,无粘液及脓血。

2.1.4实验室检查:患儿首次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10×109/L,7例;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51例;白细胞总数<4.0×109/L,66例,其中4例降至2.1×109/L。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55~67%共21例,其余均淋巴细胞占优势。有3例淋巴细胞百分比达80%,中性粒细胞减少43例。119例C反应蛋白均在正常,5例略高于正常。腹泻者大便常规检查均未见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

2.1.5治疗与转归病初抗感染及对症治疗。124例患儿,应用抗生素75人,未用49人;输液102人,未输液22人。抗感染药物包括头孢霉素类、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四季病毒口服液、蒲地蓝口服液,炎琥宁注射液等中药制剂。所有患儿均痊愈。比较抗生素与非抗生素(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具有可比性)、输液与非输液治疗患儿(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及用药种类无显著差异)平均退热时间及皮疹持续时间,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引起。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3—5d,热退后全身(尤其躯干)出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该病传染源可能主要是该病毒感染的人,经唾液发生水平传播是HHV-6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人群中未感染过HHV-6的个体对此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多发生于生命早期,并可维持终生免疫[1]。一般为散发,没有流行性。本组资料显示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发病高峰期。本组研究证实抗生素与非抗生素治疗,输液与非输液治疗对患儿病程无明显影响,在平均退热时间和平均皮疹持续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该病起病急,早期多持续高热,易引起家长的恐慌。就医初期,易误诊,过度使用卫生资源,出现滥用抗生素。当遇到18个月内小儿出现持续发热,尤其1岁内小儿,应特别注意4个月、6个月、8个月及1岁这几个年龄段,若病程中虽然患儿热度高,但一般情况良好,血常规正常或白细胞总数降低,淋巴细胞为主,或中性粒细胞减少时,血象显示病毒感染,就应考虑到幼儿急疹可能,加强观察,早诊断,予以对症治疗,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减少输液治疗。对家长做好解释,本病病程自限,预后良好,减轻患儿家属紧张焦虑。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储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6-738.

标签:;  ;  ;  

124例幼儿急疹临床诊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