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时期和灌水量论文-梁新书,廉晓娟,王艳,杨军,王正祥

灌水时期和灌水量论文-梁新书,廉晓娟,王艳,杨军,王正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灌水时期和灌水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灌溉制度,制种黄瓜,种子产量,水分利用率

灌水时期和灌水量论文文献综述

梁新书,廉晓娟,王艳,杨军,王正祥[1](2019)在《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盆栽制种黄瓜种子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制种黄瓜合理的灌溉制度,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制种黄瓜生长及种子产量对不同灌水时期和灌水量的响应。试验共设2个控水时期(5~6片叶到黄瓜授粉前,授粉后到拉秧),每个控水期分4个灌溉水平,结果表明,制种黄瓜不同生育期对水分供应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授粉前是响应水分亏缺的敏感期,本试验中,与对照处理相比,在授粉前灌溉总量减少6.5%~12.9%,但会导致种子产量减少82.0%~95.7%,灌溉水利用率减少80.8%~95.1%;授粉后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减弱;无论在授粉前还是授粉后增加灌水量均没有显着提高种子产量影响,而使灌溉水利用率有一定的降低。试验得出,当制种黄瓜长至5~6片叶时,在授粉前适宜的灌水量为每株2~3 L,灌水间隔4 d,在授粉后适宜的灌水量为每株3 L,灌水间隔2 d,如此可实现制种黄瓜节水丰产。(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赵晶云,任小俊,刘小荣,马俊奎[2](2017)在《灌水时期及灌水量对大豆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灌水量处理对大豆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以‘晋豆1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进行一次性灌水试验,设3个不同灌水时期4个不同灌水量处理。结果表明,3个灌水时期中,花荚期灌水对大豆产量的促进效应最佳,其次是鼓粒期、分枝期,但花荚期灌水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产量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花荚期灌水对大豆株高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是分枝期、鼓粒期。灌水时期和灌水量两因素对大豆株高的互作效应极显着,多重比较表明,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株高影响最大;灌水时期对大豆干物质重的影响顺序为花荚期、鼓粒期、分枝期,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干物质重影响最大。本试验认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一次性灌水时,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为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7年33期)

王晨,魏千贺,范春梅,陈劲松,彭尔瑞[3](2017)在《不同灌水时期与灌水量膜下滴灌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云南冬春季马铃薯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参考,在大田进行不同灌水量(24m3/hm~2、48m3/hm~2、72m3/hm~2、96m3/hm~2)、不同灌水时期(出苗后、开花期、淀粉积累期)膜下滴灌对冬春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较对照(自然生长)最高增产7 644kg/hm~2,增产率为12.75%,商品率高达98.4%;在同一灌水量下,开花期充分灌水会促进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块茎生长,增加产量,出苗后和淀粉积累期水分过量或不足均会对其生长及产量造成不良影响;在同一灌水时期,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株高与茎粗增大,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灌水量为96 m3/hm~2,出苗后与开花期各灌水1次的产量最高,达67 575kg/hm~2,比灌水量96 m3/hm~2,出苗后、开花期与淀粉积累期各灌水1次高9 645kg/hm~2,节省96m3/hm~2。灌水量96m3/hm~2,出苗后与开花期各灌水1次可作为云南冬春季马铃薯大田生产的适宜灌水量。(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樊廷录,杨珍,王建华,王淑英[4](2014)在《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甘肃河西玉米制种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杂交种吉祥1号为材料,在甘肃武威凉州区连续两年研究了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制种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2年和2013年玉米生育期降水128.2 mm和98.1 mm条件下,灌水量由480 mm下降到210 mm减少56.2%,两年平均种子产量降低41.6%,每增加1 mm灌水种子产量增加14.05 kg·hm-2,同480 mm高水分处理相比,360、330 mm的中等水分处理减产0.47%~8.26%、8.66%~24.90%。不同时期的灌水效应差异很大,母本吐丝期、大喇叭口期、灌浆中后期少灌水的减产效应大小为:叁个时期减少灌水>两个时期减少灌水>一个时期减少灌水,一次60 mm灌水在母本吐丝期要比大喇叭口期、灌浆中期减产6.5%、7.2%,一次30mm灌水相应减产11.2%、8.5%。无论试验年份如何,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随灌水量、耗水量增加而提高,但较高WUE并未在高水分产量最高的处理,而在中等水分处理。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时期WUE和灌水效率(IWUE)变化与产量变化相一致,灌水减少若发生在母本吐丝期均降低了WUE和IWUE,发生在灌浆中期、大喇叭口期却相反。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效率,生育期灌水量减少25%~30%并不降低制种玉米种子产量,母本吐丝期对灌水最敏感,节水应在母本吐丝以前或灌浆中后期进行,以达到节水增产目标。(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党红凯,曹彩云,郑春莲,马俊永,李科江[5](2012)在《春季灌水量/次与灌水时期对冬小麦耗水与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于2010~2011年、2011~2012年小麦生长季节在大田中进行,2年降水量分别为55.7 mm和73.6 mm。试验采用大田跟踪对比调查方式,研究了春季水分管理对冬小麦耗水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年各处理小麦全生育期总耗水量410.37~458.10 mm,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为16.40~21.04 kg hm~(-2) mm~(-1)。其中以2012年灌水总量为240 mm,总耗水量为420.90 mm的拔节期灌水处理获得的产量最高,达到8856.10 kg hm~(-2),且灌水利用效率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冬小麦耗水量随灌水次与产量的增加有增大趋势。各处理播种到起身期和拔节到成熟期是小麦耗水量较大的时期。与春季晚灌水处理相比,早灌水提高了小麦营养器官开花前贮存同化物向籽粒的运转量、运转率及其对籽粒重量的贡献率,降低了开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以上结论可为指导小麦春季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11-01)

惠海滨[6](2012)在《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于2009~2011年在烟台市莱州金海种业有限公司小麦超高产试验田进行。供试品种为济麦22,依据灌水量和灌水期的不同,试验共设置了9个处理,每次灌水均为60mm,依次为:全生育期不灌水(CK),拔节水(T1),拔节水+灌浆水(T2),冬水+拔节水(T3),起身水+孕穗水(T4),冬水十拔节水+灌浆水(T5),冬水+身水+孕穗水(T6),冬水+起身水+拔节水+灌浆水(T7),冬水+起身水+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T8),研究了灌水量和灌水期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灌水量和灌水期对超高产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灌水对超高产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合理的安排超高产麦田的灌水量和灌水期有利于增加小麦总干物,提高生物产量,并花后小麦较高的灌浆速率,促进粒重形成。在0-300mm的灌水范围内,随着灌水量增加营养器官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弥补了灌水量增加后营养器官花前储存同化物对籽粒贡献的降低,最终提高了营养器官特别是叶片中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其中T5处理花后平均灌浆速率最高,营养器官同化物转运量最高,达到1.285g/stalk,成熟期粒重最大,达到45.02mg/grain。2.灌水量和灌水期对超高产小麦花后糖含量的影响花后超高产小麦旗叶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在达到峰值后均迅速降低,至成熟期降到最低。而花后超高产小麦籽粒中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至成熟期降至最低。与CK处理相比,灌水可提高超高产小麦灌浆期旗叶、籽粒中蔗糖和可溶性糖的代谢活性。其中,T5处理灌浆期旗叶和籽粒中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转移和转化最完全,继续增加灌水量,处理T7和T8旗叶和籽粒中蔗糖和可溶性糖代谢活性降低。3.灌水量和灌水期对超高产小麦花后衰老特性的影响灌水对旗叶各衰老指标均有显着的调节作用,灌水通过改善旗叶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持续性,能够明显延缓超高产小麦花后旗叶衰老。花后超高产小麦旗叶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持续增加。与CK处理相比,灌水提高了超高产小麦灌浆期旗叶SPAD值、LAI、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减少了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生成。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水较多处理T7和T8旗叶SPAD值和LAI降低,POD、SOD和CAT活性增幅不大,而T5处理花后旗叶各种保护酶活性得到最大提高,衰老明显延缓。4.灌水量和灌水期对超高产小麦花后光合特性的影响与CK处理相比,灌水可显着提高超高产小麦灌浆期旗叶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使小麦能够保持较好的叶片结构和功能状况,这是小麦获得超高产的基础;同时,随着灌水量增加,超高产小麦旗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增加,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净光合速率提高;至T5处理(灌冬水、拔节水和灌浆水各60mm)灌浆期旗叶各项光合指标协调,净光合速率最高;进一步增加灌水量,小麦旗叶衰老加快,各项光合指标紊乱,净光合速率降低。5.灌水量和灌水期对超高产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干旱条件下,小麦对土壤贮水利用量增加,水分利用率较高,但产量明显低于其他灌水处理。随着灌水量增加,超高产麦田的总耗水量和产量同步提高,产量在T5处理时达到最大;相同灌水量条件下,偏重生育后期灌水更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率;继续增加灌水量,处理T7和T8总耗水量进一步增加,但产量出现下降,最终导致超高产小麦产量水分利用率降低。6.灌水量和灌水期对超高产小麦品质的影响与CK处理相比,随着灌水量增加,超高产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百分含量下降,籽粒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加工品质指标中面团稳定时间、干湿面筋含量、沉降值以及出粉率均随着灌水量增加而提高,其中T5处理各项品质指标最优;继续增加灌水量后,T7和T8处理品质指标改善不大甚至下降。因而,灌冬水、拔节水和灌浆水各60mm可实现超高产麦田高产优质,同时兼顾水分利用率,是超高产麦田适宜的用水方案。(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李国荣,朱晓红,刘景秀,孙亚卿[7](2009)在《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国内外灌水量和灌溉时期对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灌溉要因地区、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而异,确定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的总灌水量,选择合适的灌溉时期,同时还要配施一定数量的肥料。并进一步指出灌溉还应以节约水资源为目标,实行节水灌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技推广》期刊2009年11期)

褚鹏飞,于振文,王东,张永丽,许振柱[8](2009)在《小麦灌水时期与灌水量对花后果聚糖积累与转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冬小麦生长季,在山东泰安和兖州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处理对冬小麦开花后倒二节间果聚糖积累与转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不灌水促进了灌浆后期倒二节间贮藏果聚糖向籽粒的转运.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 mm,可提高开花后旗叶的光合速率和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各灌水60 mm或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90 mm,灌浆后期旗叶的光合速率显着降低,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升高,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灌浆后期倒二节间的聚合度(DP)≥4、DP=3果聚糖滞留量增加,不利于果聚糖向籽粒的转运.两个生长季中,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mm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较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各灌水60 mm或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90 mm,小麦籽粒产量无显着变化,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孟维伟,张永丽,马兴华,石玉,于振文[9](2009)在《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旗叶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04—2005和2005—2006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0、泰山23和泰山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灌水(W0)、拔节水60mm(W1)、拔节水60mm+开花水60mm(W2)和拔节水60mm+开花水60mm+灌浆水60mm(W3)4个灌水处理条件下小麦耗水特性、旗叶光合作用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2004—2005生长季,济麦20和泰山23均以W2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耗水量和灌水效率分别高于和低于W1处理;两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W1和W2处理高于其他处理,其中济麦20的W1和W2处理无显着差异,而泰山23的W1处理高于W2处理。2005—2006生长季,济麦20和泰山22分别以W1和W2处理获得最高籽粒产量,两处理的耗水量(451.3mm和459.2mm)无显着差异;两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W0处理最高,W3处理最低,其中济麦20的W1处理高于W2处理,而泰山22在两处理间无显着差异。随灌水量的增加,土壤供水量和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降低,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增大。济麦20的W0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在灌浆初期与W1、W2和W3处理无显着差异,灌浆中后期显着降低,但W0处理有利于蔗糖向籽粒转移,灌浆后期旗叶中蔗糖滞留较少,这是W0处理的粒重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的生理原因之一。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效率,在未灌底墒水条件下,济麦20和泰山23以拔节水灌60mm或拔节水和开花水各灌60mm为节水高产的模式;在灌底墒水60mm条件下,济麦20以拔节水灌60mm、泰山22以拔节水灌60mm或拔节水和开花水各灌60mm为节水高产的模式。(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王小燕,于振文[10](2009)在《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产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时期增多和总灌水量增加,小麦开花后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显着增高,旗叶蛋白质水解酶内肽酶(EP)、氨肽酶(AP)、羧肽酶(CP)活性降低;小麦籽粒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增加,而籽粒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成熟期籽粒谷醇/清球比值(谷蛋白+醇溶蛋白含量/清蛋白+球蛋白含量)降低;面粉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显着降低,籽粒产量显着增加。研究发现,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全生育期灌水3次处理(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在灌浆前中期旗叶NR和GS活性、灌浆中后期旗叶EP、CP、AP活性均较高,且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谷醇/清球比值、面团稳定时间、籽粒产量亦较高,是获得小麦高产优质的最佳灌水处理。(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9年07期)

灌水时期和灌水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灌水量处理对大豆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以‘晋豆1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进行一次性灌水试验,设3个不同灌水时期4个不同灌水量处理。结果表明,3个灌水时期中,花荚期灌水对大豆产量的促进效应最佳,其次是鼓粒期、分枝期,但花荚期灌水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产量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花荚期灌水对大豆株高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是分枝期、鼓粒期。灌水时期和灌水量两因素对大豆株高的互作效应极显着,多重比较表明,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株高影响最大;灌水时期对大豆干物质重的影响顺序为花荚期、鼓粒期、分枝期,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干物质重影响最大。本试验认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一次性灌水时,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为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灌水时期和灌水量论文参考文献

[1].梁新书,廉晓娟,王艳,杨军,王正祥.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盆栽制种黄瓜种子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9

[2].赵晶云,任小俊,刘小荣,马俊奎.灌水时期及灌水量对大豆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7

[3].王晨,魏千贺,范春梅,陈劲松,彭尔瑞.不同灌水时期与灌水量膜下滴灌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7

[4].樊廷录,杨珍,王建华,王淑英.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甘肃河西玉米制种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

[5].党红凯,曹彩云,郑春莲,马俊永,李科江.春季灌水量/次与灌水时期对冬小麦耗水与生长的影响[C].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6].惠海滨.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青岛农业大学.2012

[7].李国荣,朱晓红,刘景秀,孙亚卿.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农技推广.2009

[8].褚鹏飞,于振文,王东,张永丽,许振柱.小麦灌水时期与灌水量对花后果聚糖积累与转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

[9].孟维伟,张永丽,马兴华,石玉,于振文.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旗叶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9

[10].王小燕,于振文.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9

标签:;  ;  ;  ;  

灌水时期和灌水量论文-梁新书,廉晓娟,王艳,杨军,王正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