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沦陷区论文-杨晨

北京沦陷区论文-杨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北京沦陷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京沦陷区,诗化散文,创作危机,转向原因

北京沦陷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晨[1](2018)在《论北京沦陷区诗化散文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散文为例,沦陷区的散文因为涉及"国族"问题而显得复杂而多样化,而散文复苏最早发生在华北沦陷区,就更有必要关注华北沦陷区的各种散文体式发展和创作群体的活动。论文还讨论了当他们的创作由于缺少对现实的关注和陷入无休止的追梦时无可避免地陷入了创作危机以及他们在创作上纷纷转向的原因,以此来对他们的创作心理作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32期)

杨晨[2](2016)在《走入“遁逸之途”的独语者——北京沦陷区诗化散文创作群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北京沦陷区诗化散文的创作群体,他们自己主办的校园刊物和围绕发表作品的刊物及刊物的创刊宗旨,参与撰稿的作家同人,以此说明他们实际上是一个围绕固定的刊物发表作品,在艺术追求上有着相对接近的倾向和趣味的,有意识地以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作为自己在战时历史条件下的文学选择的写作群体。论文认为可以将他们称为北京沦陷区"诗化散文的校园作家群体"。在创作上他们继承了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段和唯美情调,以类似何其芳《画梦录》所呈现的辞藻的诱惑和声调的沉醉展示了对人生的盲目与虚无的感慨,以及他们在遭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的热情、过敏、幻灭、颓唐。(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6年19期)

马越[3](2013)在《抗战时期沦陷区全景:北京的春夏秋冬》一文中研究指出《四世同堂》是老舍在重庆时期创作的作品,以熟悉的北京为故事背景,通过俗白风趣、"笑中带泪"的语言展现了抗战时期北京的风貌。(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3年04期)

杨晨[4](2009)在《家园、流亡、梦中的皈依》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叁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散文在经过了何其芳创造的唯美经典之后,从沦陷时期的短暂冷寂中重新崭露头角。战争的残酷把处于沦陷境地的人们引向了对人类命运和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更深沉的思考。死亡的痛楚使他们再一次将诗情与悲情结合在一起。诗化散文沿着前人的步伐在特殊的年代里发出了灵魂救赎的音响。本文选取了北京沦陷区一批诗化散文创作群体为研究对象,旨在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诗化散文创作进行审美透视,以叁十年代何其芳的散文创作为参照,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这批诗化散文的意象特点、文体特征以及作家的精神世界进行考察。论文认为,在沦陷区恶劣而严酷的言说环境中,他们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和心灵探问为自己提供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时代的可能性,在战时历史时期中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张泉[5](2009)在《从沦陷区文学接受现况看加强史料工作的重要性——以北京女作家雷妍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余年来,改变中国现代文学总体画面的因素之一,是沦陷区文学的介入。不过,尽管新版文学史大多增加了沦陷区内容,从而展现出与以往的文学历史地图不同的当下画幅,但目前还远没有达到共时文学生态基本均衡的程度。而要改变这一状况,真实还原抗战时期文学的历史,光有张爱玲是不够的。从华北沦陷文坛与梅娘齐名的雷妍这一个案可以见出,沦陷区文学资料整理工作亟待加强。(本文来源于《抗战文化研究》期刊2009年00期)

张泉[6](2005)在《反抗军事入侵与抵制文化殖民——抗战时期北京沦陷区文学中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殖民是日本在华殖民统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日伪当局对文坛进行了积极的政治干预,企图把文艺纳入为“大东亚共荣圈”服务的轨道,但北京大多数知识分子和作家没有屈从于法西斯军事统治的淫威,北京文学的主体仍顽强地沿着五四新文学开创的道路迂曲生长,保持着不能扼杀的民族精神。(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05年04期)

张泉[7](200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沦陷区的言说环境——以北京上海文学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 ,学术界和公众长期以来对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文学的认识模糊 ,认为沦陷区没有文学或只有汉奸文学。 90年代初期以来 ,随着一批相关论着的问世 ,沦陷区文学主体的面貌和性质已经基本上明朗。尽管如此 ,对于它的怀疑、贬低和曲解依然存在。①不容否认 ,沦陷区的政治文化环境 ,在总体上是与中国新文学活动相敌对的。但具体到各个沦陷区 ,由于被占领的时间和社会形态不同 ,言说自由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本文用确凿的史实证明 ,北京、上海沦陷区的言说环境好于其他沦陷地区 ,具有相对自由的言论空间。北京、上海的中国民族文学之所以能够在沦陷时期继续迂曲生长并蔚为大观 ,与两地相对有利的言说环境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抗日战争研究》期刊2001年01期)

张泉[8](1997)在《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的政治立场问题——对《对〈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一书的政治评价》的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的政治立场问题——对《对〈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一书的政治评价》的回应张泉拙着《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以下简称《八年》,引文只注明页码)出版以来,国内外有关人士作了各种各样的评论,使我受益匪浅。然而对我来说,迫使我重新全面检讨我的...(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1997年04期)

舒敏[9](1996)在《北京首次召开华北沦陷区文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华北沦陷区文学暨专着《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学术座谈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首次召开华北沦陷区文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华北沦陷区文学暨专着《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学术座谈会”综述舒敏4月6日,北京市文艺学会联合文化部《新文化史料》编辑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北海公园召开了“华北沦陷区文学暨专着《沦陷时期北京文学...(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1996年03期)

赵亚迅[10](1996)在《华北沦陷区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对《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的评价与研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沦陷区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对《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的评价与研讨赵亚迅1996年4月6日,由北京市文艺学会、《新文化史料》编辑部、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联合举办的“华北沦陷区文学暨专着《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学术座谈会”在京召开。梅娘、林榕、杨鲍等...(本文来源于《新文化史料》期刊1996年04期)

北京沦陷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介绍北京沦陷区诗化散文的创作群体,他们自己主办的校园刊物和围绕发表作品的刊物及刊物的创刊宗旨,参与撰稿的作家同人,以此说明他们实际上是一个围绕固定的刊物发表作品,在艺术追求上有着相对接近的倾向和趣味的,有意识地以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作为自己在战时历史条件下的文学选择的写作群体。论文认为可以将他们称为北京沦陷区"诗化散文的校园作家群体"。在创作上他们继承了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段和唯美情调,以类似何其芳《画梦录》所呈现的辞藻的诱惑和声调的沉醉展示了对人生的盲目与虚无的感慨,以及他们在遭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的热情、过敏、幻灭、颓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京沦陷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晨.论北京沦陷区诗化散文创作[J].北方文学.2018

[2].杨晨.走入“遁逸之途”的独语者——北京沦陷区诗化散文创作群体研究[J].北方文学.2016

[3].马越.抗战时期沦陷区全景:北京的春夏秋冬[J].青春岁月.2013

[4].杨晨.家园、流亡、梦中的皈依[D].福建师范大学.2009

[5].张泉.从沦陷区文学接受现况看加强史料工作的重要性——以北京女作家雷妍为中心[J].抗战文化研究.2009

[6].张泉.反抗军事入侵与抵制文化殖民——抗战时期北京沦陷区文学中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J].北京社会科学.2005

[7].张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沦陷区的言说环境——以北京上海文学为中心[J].抗日战争研究.2001

[8].张泉.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的政治立场问题——对《对〈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一书的政治评价》的回应[J].北京社会科学.1997

[9].舒敏.北京首次召开华北沦陷区文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华北沦陷区文学暨专着《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学术座谈会”综述[J].北京社会科学.1996

[10].赵亚迅.华北沦陷区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对《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的评价与研讨[J].新文化史料.1996

标签:;  ;  ;  ;  

北京沦陷区论文-杨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