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交换论文-高红雨

劳动交换论文-高红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动交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象征交换理论,劳动概念,批判

劳动交换论文文献综述

高红雨[1](2019)在《象征交换理论只是象征性的批判——评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将政治经济学限定在实物逻辑的范畴内进行批判,而现在的社会由于符号消费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存在及运行方式,因此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必须随着历史语境的改变而发生转向。他从否定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概念开始,对马克思的中心概念——劳动进行了批判,提出自己的"象征交换理论",试图以此反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理论"只是象征性的批判,他误解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真正内涵,根本不可能超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张盟初[2](2018)在《处于动态交换过程中的数字劳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息数字时代,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被笼罩在巨大的数字化网络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成为了数字劳动者。近年来不少学派的作者均对数字劳动现象进行过深刻的研究。本文首先对数字劳动进行了文献综述,并认为数字劳动中的无酬劳动及玩乐劳动看作一种动态交换的过程,是一种交换能力的体现,受众在付出劳动的同时得到了相应的非物质回报。最后分析了数字劳动未来的趋势,即非物质回报合理化、参与人群多样化、劳动形式复杂化等。(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8年33期)

张一兵[3](2016)在《商品价值交换的现实抽象与先天观念综合——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初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索恩—雷特尔试图给康德认识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答案,他提出,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现实抽象的价值关系才是康德先天观念综合的真正缘起。在商品交换的现实抽象中出现了与纯粹知性发生相同的情形。因为现实抽象中出现的形式同一性不是由交换主体自觉发动的,社会综合的生成恰恰在他们之外。这样,在商品生产社会中,先天观念构架中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校准机制,也就是康德先天观念综合所生成的知性统觉机制,从现实基础上看恰恰是交换中发生作用的相互居有关系的间接结果。正是这种在社会生活发生的"第二自然"——个人之外自发生成的现实抽象构成了康德先天观念综合和思维抽象逻辑统摄的秘密。(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张一兵[4](2016)在《“发现”康德先天观念综合与商品交换关系现实抽象的关联——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初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索恩-雷特尔第一次明确提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重新解读康德的"认识论革命",在他这里,康德的认识论构架本身是商品生产中发生的特定历史结果,知识的形式能够先验于感性世界,恰恰因之于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历史性挣脱和分离。这种分离遮蔽了劳动创造性关系在商品交换活动的现实抽象所生成的一种构序社会存在的客观的社会先验性,而这种社会先验才是康德-黑格尔先验观念的真正根据。索恩-雷特尔第一次指认了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现实抽象并不仅仅是主观思维的活动机制,作为概念生成的真正劳作工地是发生于社会存在中的一种客观抽象,恰恰是这种现实抽象建构了先验的社会生活形式,并由此规制了思维形式的主观抽象活动以生成思维形式。(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张一兵[5](2016)在《抽象劳动与商品交换中发生的客观价值形式抽象——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初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索恩-雷特尔认为,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交换结构是康德先天观念构架的现实基础。在他看来,以商品交换关系为核心所建构起来的抽象形式化的复杂经济功能和机制,生成了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看起来在人的经验之外的自发运动和调节的先验社会综合功能。商品交换中的抽象与先天观念认识论中的抽象是一致和类似的,这也意味着,先天观念认识论中的抽象并非由神的力量先天赋形,也不是由感性经验归纳而来,而是由特定的商品交换的现实抽象决定。这才是先天观念认识论的抽象逻辑构架的真正起源。(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骆晨,刘向东[6](2015)在《从“互联网+”看交换劳动创造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限于时代的特点,马克思在纯流通领域并没有展开论述。而当今时代商业的大繁荣,尤其是"互联网+"的异军突起,突显了纯流通领域价值创造的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交换劳动对于商品价值实现的必要性,其次指出交换过程中活劳动投入的价值体现。交换劳动的价值创造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补充,当今"互联网+"的繁荣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而是理论开拓的重要动力。文章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纯流通领域研究的空白,不仅对于当今商业的发展实践更具解释力,也使得价值来源于必要劳动投入、价格由价值决定这一理论基础更加坚实稳固。(本文来源于《现代管理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王永贵,赵宏文,马双[7](2015)在《办公室政治、情绪劳动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讨员工如何获取组织资源(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质量)应对外界不利的组织政治环境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情绪劳动在感知政治知觉和离职意向(以及工作压力)之间扮演着中介作用,同时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负向调节感知政治知觉和情绪劳动(以及工作压力)之间的关系,但是对感知政治知觉和离职意向并没有起到调节作用。最后,文章指出了研究结果、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科学决策》期刊2015年06期)

夏婉婉[8](2014)在《交换之维: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交换维度解读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商品、劳动等,通过梳理交换与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以期更深入地发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王雪婷,马建强[9](2014)在《当代世界体系下的国家定位问题研究——基于国际劳动分工与不平等交换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世界体系中的国家定位问题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争议,至今仍未形成一致意见。世界体系产生的本质是国际劳动分工与不平等交换,而学术界主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等3种方法进行了评述。如从世界体系的本质分析出发,就应着重考虑各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以进行国家定位研究。基于此,该文提出了19个评估国家定位问题的指标,并得出了美国仍是霸权国家,欧盟中英、德、法等国、日本与韩国是中心国家,中国仍处在半边缘状态中,同时中国也在逐渐从半边缘状态向中心国家过渡的结论。(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探讨》期刊2014年10期)

朱振林,朱嘉[10](2014)在《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理论简论——从“魔力”与劳动地位的争论切入》一文中研究指出鲍德里亚认为,生产逻辑把生产当作一面"镜子",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都放在生产这面"镜子"之中考察。鲍德里亚提出的象征交换理论认为,原始社会中"魔力"与仪式比土地与努力耕作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以此反驳生产逻辑。"魔力"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式微,这既是现代人"以今套古"地用生产逻辑解释原始社会农业生产的原因,也是现代人忽略"魔力"作用的原因。尽管鲍德里亚对原始社会中的"魔力"与仪式过于看重,对于象征交换的坚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对于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4年07期)

劳动交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信息数字时代,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被笼罩在巨大的数字化网络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成为了数字劳动者。近年来不少学派的作者均对数字劳动现象进行过深刻的研究。本文首先对数字劳动进行了文献综述,并认为数字劳动中的无酬劳动及玩乐劳动看作一种动态交换的过程,是一种交换能力的体现,受众在付出劳动的同时得到了相应的非物质回报。最后分析了数字劳动未来的趋势,即非物质回报合理化、参与人群多样化、劳动形式复杂化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动交换论文参考文献

[1].高红雨.象征交换理论只是象征性的批判——评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9

[2].张盟初.处于动态交换过程中的数字劳动[J].传播力研究.2018

[3].张一兵.商品价值交换的现实抽象与先天观念综合——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初解[J].社会科学研究.2016

[4].张一兵.“发现”康德先天观念综合与商品交换关系现实抽象的关联——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初解[J].哲学研究.2016

[5].张一兵.抽象劳动与商品交换中发生的客观价值形式抽象——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初解[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

[6].骆晨,刘向东.从“互联网+”看交换劳动创造价值[J].现代管理科学.2015

[7].王永贵,赵宏文,马双.办公室政治、情绪劳动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实证研究[J].科学决策.2015

[8].夏婉婉.交换之维: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王雪婷,马建强.当代世界体系下的国家定位问题研究——基于国际劳动分工与不平等交换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4

[10].朱振林,朱嘉.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理论简论——从“魔力”与劳动地位的争论切入[J].学术交流.2014

标签:;  ;  ;  

劳动交换论文-高红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