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根相关细菌论文-曹艳花,徐凤花,陈小忠,张晓霞,韦善君

水稻根相关细菌论文-曹艳花,徐凤花,陈小忠,张晓霞,韦善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稻根相关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种子相关细菌,系统发育,溶磷,IAA分泌

水稻根相关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曹艳花,徐凤花,陈小忠,张晓霞,韦善君[1](2011)在《水稻种子相关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与促生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5株分离自水稻冀粳14号(90-3)的种子表面及其内生细菌进行了多功能筛选评价和16S rRNA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都能够溶解无机磷,不能分解有机磷;筛选获得6株具有明显分泌植物生长素吲哚-3-乙酸(IAA)能力的菌株;12株菌株明显产生铁载体,占所测菌株总数的80%,其中7株铁载体产量达到中等水平,通过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及聚类分析,供试菌株聚为8个类群,分别属于Rhizobium、Citrobacter、Xanthomonas、Psedomonas、Bacillus、Pantoea、Microbacterium和Moraxella属。(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1年05期)

怀燕[2](2010)在《水稻稻种相关细菌及其生防种衣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种子上的微生物生态是获得良好生物防治效果的基础,开发与种子相关的拮抗菌来防治作物病害是生物防治的一种有效方法。本论文对南方水稻种子上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对其中具有致病性和拮抗性的细菌作了进一步研究;并以筛选的拮抗细菌为主要成分,开展了生防种衣剂的研制。对种衣剂的理化性状、贮藏性、作用机理及拮抗菌在水稻上的定殖作了研究。开发出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物种衣剂。本试验对南方稻种上可培养细菌的群体性状开展了研究,共收集了南方稻区107个种子样品,分离获得428株细菌菌株。所有菌株分别进行了形态学、脂肪酸分析、致病性测定和体外拮抗试验,对其中具有致病性和拮抗性能的菌株作了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在分离到的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5.2%,革兰氏阳性菌占34.8%,共涉及20个属,40种菌。占优势的细菌属是Pseudomonas、Pantoea、Sphingomonas、Bacilllu、Microbacterium和Paenibacillus。致病性测定表明,大约占总分离数88%的细菌菌株和对照相比无明显症状;7%左右的菌株在接种的水稻上均能产生致病症状,并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它们是Acidovorax avenae subsp. avenae、Burkholderia glumae、Pseudomonas fuscovaginae、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另外5%左右的菌株分别被鉴定为Bacilllu pumilus、Microbacterium barkeri、Pantoea agglomerans、Pantoea ananatis、Paenibacillus polymyxa、Pseudomonas aeruginosa、Pseudomonas syringae syringae和Xanthomonas sp.,在接种水稻后部分植株产生致病症状,但致病性表现相对较弱。体外拮抗试验表明,占总分离菌12.4%的细菌表现出对水稻细条病菌的拮抗性,涉及到14个种。筛选到的拮抗菌Pseudomonas putida A N51和Paennibacillus lentimorbus N72具有较强的拮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能力,被用作生防制剂的开发。从稻种上分离到了泛菌属菠萝泛菌(Pantoa ananatis),分离频率达32.7%,是分离到的优势种,而此前国内尚未有该菌的报道,其中14.3%的菌株在接种水稻后产生了致病症状,P. ananatis在国外被认为是一种非传统的病原体,有待深入研究。本试验以种子上筛选出来的拮抗菌缓病类芽孢杆菌N72和恶臭假单胞菌N51为有效成分,开展了生物种衣剂的研制,生物种衣剂N72表现出较好的生理生化性状、贮藏性和田间防治效果。在田间试验中,经N72生物种衣剂处理后,对细条病的防效达到72.71%,增产7.88%。在生防菌的定殖试验中发现用生物种衣剂N72和N51包衣种子,能够成功地将生防菌株N72和N51接种到水稻种子上,并随着种子的萌发、出苗和生长向上运转,定殖于水稻幼苗的根际、茎和叶部。播种60d后,在植株的各部位仍能检测到N72-Rif和N51-Rif,并且在根际的定殖量显着高于其它部位,说明良好的根际定殖能力也是拮抗菌株发挥生防作用的机制之一。在生物种衣剂的作用机理研究中发现用生防细菌N72和N51配置成的生防种衣剂包衣处理水稻种子后,水稻秧苗叶片内的POD酶活性和POO酶活性增加,而PAL酶活性没有变化。在接种了水稻细条病菌以后,叁种酶的活性均出现了先下降再上升,达到高峰后又下降的趋势,生物种衣剂处理与对照相比,保持了较高的酶活性,说明在经过了生物种衣剂包衣种子处理后,植株获得了诱导抗性。本试验筛选的生防菌N72被鉴定为Paennibacillus lentimorbus,目前在国内还未见有该种细菌防治植物病原菌的报道。本试验研制的生物种衣剂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0910154899.1)。(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3-01)

张晓霞[3](2008)在《水稻根相关细菌的多相分类及Rheinheimera tangshanensis sp.nov.的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Biolog为基础的数值分类、脂肪酸组成分析、16s rRNA、23S rRNA基因序列以及看家基因recA、atpD、gyrB、rpoB的系统发育分析、G+C mol%测定等技术,对分离自河北省滦南县种植的水稻根表及根内的42株与根瘤菌分类地位相近的菌株进行了多相分类、系统发育及相关特性研究;并对水稻根部分离的一株γ-变形菌纲着色杆菌科Rheinheimera属的新种进行了描述。根据16S rDNA部分序列进行初步的系统发育及聚类分析,发现42株菌分为4个类群,分别属于Agrobacterium、Allorhizobium、Sinorhizobium(Ensifer)、Rhizobium属;Biolog为基础的数值分类结果与16S rDNA部分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基本一致;脂肪酸组成聚类分析可以将16S rDNA群Ⅲ(Agrobacterium属)的菌株明显地与其它类别分离开,而不能与Sinorhizobium(Ensifer)、Rhizobium以及Allorhizobium亲缘关系接近的株分开,但根据菌株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可将它们归属于根瘤菌的范畴。16S rRNA基因全序列、recA、atpD、gyrB、rpoB和23S rRNA保守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各类群代表菌株的发育地位。rDNA群Ⅰ的代表菌株J3-46、J3-47-1、J3-44等位于Ensifer系统发育分支,供试菌株的各保守序列与E.adhaerens模式菌种同源性最高,除recA基因同源性为97%外,其它均接近100%,可以确定该类群的12株菌属于E.adhaerens,DNA G+Cmol%也证实这一结论;对于其他叁个rDNA类群菌株的表型特征及保守基因的分析表明,供试菌株16S rDNA序列与已知模式菌株的序列同源性均小于97%或者接近97%:在recA、atpD、gyrB、rpoB和23S rRNA保守序列所构建的进化树上几乎全部单独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与已知菌种序列相似性很低;Biolog聚类分析不能同模式菌株聚为一类;这些结果说明这叁类菌株可能分别代表Agrobacterium、Allorhizobium和Rhizobium属中叁个不同的新类群。对所分离的菌株与大豆、菜豆、叁叶草、苜蓿四种豆科植物进行了结瘤试验,结果显示部分菌株可与苜蓿结瘤,而不能与其他叁种豆科植物结瘤。在结瘤的菌株中,有叁株菌属于E.adhaerens。野生型的E.adhaerens菌株与豆科植物结瘤的报道尚为鲜见。利用gfp基因成功标记了菌株J3-A127、J3-N43、J3-N19和J3-AN59,并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原位观察菌株对水稻幼苗根部的侵染情况,发现标记菌株可以定殖于水稻根面并进入根内,在根面的根尖部位、根部裂隙处、根毛发生处形成聚集体。对试验菌株的溶磷及分泌IAA的能力进行了测定,发现大部分菌株具有分泌IAA的能力,部分菌株同时具有溶磷功能,预示着可能具有农业应用价值。本研究发现一株Rheinheimera属的细菌,经多相分类确定为一个新种Rheinheimeratangshanensis sp.nov.并在IJSEM有效发表,是2002年发现Rheinheimera属以来所报道的第7个新种。(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8-09-01)

水稻根相关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了解种子上的微生物生态是获得良好生物防治效果的基础,开发与种子相关的拮抗菌来防治作物病害是生物防治的一种有效方法。本论文对南方水稻种子上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对其中具有致病性和拮抗性的细菌作了进一步研究;并以筛选的拮抗细菌为主要成分,开展了生防种衣剂的研制。对种衣剂的理化性状、贮藏性、作用机理及拮抗菌在水稻上的定殖作了研究。开发出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物种衣剂。本试验对南方稻种上可培养细菌的群体性状开展了研究,共收集了南方稻区107个种子样品,分离获得428株细菌菌株。所有菌株分别进行了形态学、脂肪酸分析、致病性测定和体外拮抗试验,对其中具有致病性和拮抗性能的菌株作了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在分离到的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5.2%,革兰氏阳性菌占34.8%,共涉及20个属,40种菌。占优势的细菌属是Pseudomonas、Pantoea、Sphingomonas、Bacilllu、Microbacterium和Paenibacillus。致病性测定表明,大约占总分离数88%的细菌菌株和对照相比无明显症状;7%左右的菌株在接种的水稻上均能产生致病症状,并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它们是Acidovorax avenae subsp. avenae、Burkholderia glumae、Pseudomonas fuscovaginae、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另外5%左右的菌株分别被鉴定为Bacilllu pumilus、Microbacterium barkeri、Pantoea agglomerans、Pantoea ananatis、Paenibacillus polymyxa、Pseudomonas aeruginosa、Pseudomonas syringae syringae和Xanthomonas sp.,在接种水稻后部分植株产生致病症状,但致病性表现相对较弱。体外拮抗试验表明,占总分离菌12.4%的细菌表现出对水稻细条病菌的拮抗性,涉及到14个种。筛选到的拮抗菌Pseudomonas putida A N51和Paennibacillus lentimorbus N72具有较强的拮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能力,被用作生防制剂的开发。从稻种上分离到了泛菌属菠萝泛菌(Pantoa ananatis),分离频率达32.7%,是分离到的优势种,而此前国内尚未有该菌的报道,其中14.3%的菌株在接种水稻后产生了致病症状,P. ananatis在国外被认为是一种非传统的病原体,有待深入研究。本试验以种子上筛选出来的拮抗菌缓病类芽孢杆菌N72和恶臭假单胞菌N51为有效成分,开展了生物种衣剂的研制,生物种衣剂N72表现出较好的生理生化性状、贮藏性和田间防治效果。在田间试验中,经N72生物种衣剂处理后,对细条病的防效达到72.71%,增产7.88%。在生防菌的定殖试验中发现用生物种衣剂N72和N51包衣种子,能够成功地将生防菌株N72和N51接种到水稻种子上,并随着种子的萌发、出苗和生长向上运转,定殖于水稻幼苗的根际、茎和叶部。播种60d后,在植株的各部位仍能检测到N72-Rif和N51-Rif,并且在根际的定殖量显着高于其它部位,说明良好的根际定殖能力也是拮抗菌株发挥生防作用的机制之一。在生物种衣剂的作用机理研究中发现用生防细菌N72和N51配置成的生防种衣剂包衣处理水稻种子后,水稻秧苗叶片内的POD酶活性和POO酶活性增加,而PAL酶活性没有变化。在接种了水稻细条病菌以后,叁种酶的活性均出现了先下降再上升,达到高峰后又下降的趋势,生物种衣剂处理与对照相比,保持了较高的酶活性,说明在经过了生物种衣剂包衣种子处理后,植株获得了诱导抗性。本试验筛选的生防菌N72被鉴定为Paennibacillus lentimorbus,目前在国内还未见有该种细菌防治植物病原菌的报道。本试验研制的生物种衣剂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0910154899.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稻根相关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曹艳花,徐凤花,陈小忠,张晓霞,韦善君.水稻种子相关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与促生能力评价[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

[2].怀燕.水稻稻种相关细菌及其生防种衣剂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

[3].张晓霞.水稻根相关细菌的多相分类及Rheinheimeratangshanensissp.nov.的描述[D].首都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水稻根相关细菌论文-曹艳花,徐凤花,陈小忠,张晓霞,韦善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